第一章 無戲論品
關燈
小
中
大
為了他的緣故。
他的母親為他向我們的父親要求王位。
我們父親不肯給.為了庇護我們.叫我們住到森林中來。
那王子不欲回去.也跟着我們來了。
假使說.「他在森林中被鬼怪吃掉了.」試問誰能相信呢。
因此我為恐受責難.要把他叫回去的。
』水鬼道.『有理有理。
賢者啊.你知道天法.而且是個實行者。
』於是水鬼發生了信仰心.對菩薩緻贊歎之辭.把兩個弟弟一同帶來交還給他。
菩薩對水鬼道.『朋友.你因從前做了惡業.所以生而為食人血肉的鬼怪。
現在若再行惡事.這惡業将使你不能脫出地獄等境界吧。
從今以後.你須棄惡行善。
』菩薩說了這話.就把鬼怪馴伏了。
菩薩這樣地降伏了鬼怪以後.受着他的護衛住在那裡。
一日.菩薩觀察星象.知父王已死.乃帶着鬼怪回波羅奈.即了王位。
封月王子為副王.日王子為大将軍。
又替鬼怪在景色佳麗之地造了住宅.賜以最上等的華鬘.最上等的花與最上等的食物。
菩薩據正義而行政治.後來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塵世。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比丘證得預流果。
等正覺者〔佛〕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水鬼是那多财的比丘.日王子是阿難.月王子是舍利弗.而長兄化地王子則就是我。
』 七 采薪女本生因緣 (〔菩薩=采薪女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刹帝利族之女婆沙婆說的。
詳情見第十二編跋陀娑羅樹神本生因緣〔第四六五〕中。
她是釋迦族摩诃那摩之女.為婢女奈迦蒙陀所生.後為拘薩羅國王的妃子。
她産了一子。
後來王得悉她為婢女所生.就不認她為王妃。
其子韋特達婆原立為太子了的.以是亦遭廢斥.母子被幽禁在室内。
佛曉得了這事.於清晨由五百比丘圍繞着進宮去.在所設的座席上坐下.問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在何處。
』王以原由告知。
佛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是誰的女兒呢。
』王道.『世尊.是摩诃那摩之女。
』佛道.『她當時以何資格來的呢。
』王道.『是來給我做妻的。
』佛道.『大王啊.她是國王之女.為王而來.從王産下王子。
那王子為甚麽不能做父所領有的王國的主權者呢。
在前生.王偶然與一個采薪的女子發生關系.生了一子.王曾将王位傳給他哩。
』王求佛解釋原由。
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鹵簿堂堂地到遊園去尋求花果物.徘徊林中.見一個婦人唱着歌在采薪.起了愛慕之心.遂與同宿。
在那一刹那.菩薩投胎於她身中。
她立刻覺得肚子像塞滿了金剛石似地重了起來.知道已經懷孕.便對王道.『大王.我已有孕了。
』王将一個戒指給她.說道.『倘若是女兒.你給我把這賣掉.以所得之錢來養她。
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
』王說了這話就走了。
她懷胎期滿.産下菩薩。
菩薩會跑會跳了.在場上與羣兒嬉戲.聽見有人說.『無父之子打我的』話.來問母親道.『媽.我的父親是誰呢。
』母親道.『孩子.你是波羅奈國王的兒子啊。
』菩薩道.『媽.有甚麽證據呢。
』母親道.『孩子.國王在分别時.曾給我這隻戒指.說「倘若是女兒.你可将戒指賣掉.以所得之金養育她。
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了。
」』菩薩道.『媽.那麽為甚麽不帶我到父親那兒去呢。
』她明白了孩子的願望.就帶了孩子來到王的門前.通了名。
及聞王召喚.乃進宮向王作禮.禀告道.『大王.這是你的兒子。
』王心裡雖然明白.但在大庭廣衆之前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否認說.『這不是我的兒子。
』婦人道.『這是大王的信物.想還記得吧。
』王道.『這不是我的東西。
』婦人道.『大王.現在除了這個憑信别無他人可以為我作證的了。
倘這孩子是大王生的.給我在空中站立。
要是不然.給我堕地而死。
』說着就抓了菩薩的兩腳.向空中擲去。
菩薩在空中結跏趺坐.以甘露似的聲音為父王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大王啊.我是你的兒子. 人主啊.你應養育我。
王對他人尚養育. 何況親生的兒子。
王聞菩薩坐在空中說如此的法.便伸出手去說.『喂.你下來.我養你吧。
』時另有一千隻手伸了出去.但菩薩并不向别人的手降下.卻降下在王的手中而坐在他的膝上。
王給菩薩以副王之位.并封其母為王妃。
菩薩於父王死後承繼王位.名曰運薪王.秉公施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這世而去。
結分 佛既向拘薩羅國王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為母的是摩耶夫人.為父的是淨飯大王.運薪王則就是我。
』 八 首領王本生因緣 (〔菩薩=師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不急』與舍棄努力的比丘說的。
關於這本生因緣的現在與過去之事.當在第十一編防護童子本生因緣〔第四六二〕中說明。
故事與那裡所說的一樣.惟偈語不同。
主分 首領王子遵守着菩薩的教戒.雖為一百兄弟中之最年幼者.卻由兄弟們圍繞着.頂罩白傘.坐在寶座上。
他見自己榮耀已達絕頂.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極盡人.間之榮譽.乃受師傅之賜.感激之餘.不覺唱出下面的優陀那來。
縱使不急. 所望之果亦可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 首領啊.這是你應知道的。
他即王位後過了七八天.兄弟們都回到自己那裡去了。
首領王以正義執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世界。
菩薩亦修行福德.依業報離此世而去。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懈怠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佛說述此二故事.藉此把本生的今昔聯結了起來。
九 摩迦王本生因緣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大出家之事說的。
佛出家的事已在因緣總序中講過。
一時.比丘衆坐着談話.對十力的出家加以贊歎。
佛來到法堂.在座上坐下.問比丘衆道.『比丘們.剛才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道.『世尊啊.不是甚麽别的話。
我們坐在一堂贊歎世尊出家之事。
』佛道.『比丘們啊.如來并非現在才出家.前生已出過家的。
』比丘衆求佛說明所以.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韋提诃國彌絺羅城有一國王.名曰摩迦.是個信心彌笃的正法守護者〔法王。
〕每八萬四千年.他或為王子而嬉戲.或為副王而執政.或為大王而掌政權.各各過了久長的歲月。
有一日.他對理發匠說道.『喂.理發匠.要是在我頭上發見了白發.你便告訴我。
』過了許久的日月以後.一日.理發師在王那安繕那〔青黑〕色的頭發中發見了一根白發.就告訴王道.『大王.有一根白發了。
』王道.『那麽.你把那白發拔下來放在我手上。
』於是理發匠用金鉗子将發拔下.放在王的手上。
那時.王尚有八萬四千年的壽命。
雖然如此.見了白發.王卻感到彷佛閻王已來到自己旁邊.自己的身體已進了火光熊熊的草龛了。
終日悲歎着.心中想道.『摩迦啊.在生白發以前竟不能斷絕煩惱嗎。
』如是.每想着白發的出現.心裡就灼熱起來.至於身上出汗.覺得衣服壓迫着身體.不得不脫了。
『今日正是我出家之時了.』王這樣一想.就将有十萬金收獲的村落賞賜了理發匠.然後喚自己的長子來。
告訴他說.『喂.你看.我頭上已有白發.已是老人。
人世諸欲已都享過.現在想求天欲了。
這是我出家的好機會。
你踐此王位吧。
我要出家.住到摩迦庵婆羅果園.修習沙門之法去了。
』王既下了出家的決心.衆大臣齊來參谒.問道.『大王.為甚麽要出家呢。
』王手執白發.向大臣們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我頭上生了白發. 奪壽命之天使〔死的使者〕 業已來到身邊. 現在是我應該出家之時了。
王這樣說了.即日抛棄王位.出家去作仙人。
住在摩迦庵婆羅果園.修四梵住.守不退禅定.計八萬四千年之久.死後生於梵天界。
由彼處滅逝後.在彌絺羅城為尼彌王.糾集自己離散之一族.在庵婆羅園出家.修習梵行.複在梵天界出生。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如來并非在這世才大出家.前生也有過此事。
』佛作此法話後.複說四谛。
有因此得預流果的.得一來果的.也有得不還果的。
佛講述了這兩個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理發匠是阿難.王子是羅睺羅.而摩迦王則就是我。
』 十 樂住本生因緣 (〔菩薩=道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阿[少/兔]比耶城附近阿[少/兔]比耶庵婆羅果園時.就安樂度日的跋提長老說的。
樂住的跋提長老是從刹帝利族出家的六人團中之一人。
如果加上優波離.則為第七個出家的人。
其中跋提、金毘羅、婆咎與優波離成了阿羅漢果.阿難陀得了預流果.阿[少/兔]樓陀修得天眼.提婆達多修得禅定。
關於六個刹帝利族與阿[少/兔]比耶城之事.當在恒陀赫羅司祭官本生因緣〔第五四二〕中叙述。
當長老跋提為國王時.雖則睡在巍峨的樓閣的大牀上.有許多禁衛軍如司守護的天神似地守護着.卻仍心懷恐懼.而今成了阿羅漢果.縱在森林等處随意遨遊.也無所恐怖了。
他一想到此.便發出感歎之聲來.『真是何等安穩.何等安穩啊。
』比丘衆認為『長老跋提明言了聖果〔阿羅漢果.〕』便将此事禀告於佛。
佛道.『比丘們啊.跋提并不是現在才成安住之身.前生也已住於安穩了的。
』比丘衆求佛說其所以。
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住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北方.大富豪的婆羅門.覺得諸欲是身的禍患.出家是身的利益.便抛棄了一切欲望.入雪山為仙術修行者.成就了八成就法。
從者甚衆.有道士五百人。
雨季他從雪山出來.由一羣道士圍繞着遊行城邑聚落.抵達波羅奈城.受國王之供養.居於王的遊園地。
在那裡過了雨季的四個月以後.向王辭行。
王對他請求道.『尊者年齡已高.何必回雪山去呢。
叫弟子們回雪山去.尊者就請住在這裡吧。
』菩薩乃将四百九十九個道士.托付一位最年長的弟子道.『你與他們回到雪山去住.我就留在這裡吧。
』他送走了他們.自己仍在這裡住下。
那個最年長的弟子.曾為國王.舍棄了廣大的領土而出家.已修畢迦師那.悟得八成就法。
他與别的道士一同在雪山住着.一日.他想去探望師父.因告訴其餘的道士道.『請你們安心住在這裡。
我去向師父緻敬.就回來的。
』就去參見師父.問候畢.然後鋪了毛氈坐在師父旁邊。
那時.國王說『要去拜訪道士.』到遊園地來.作了禮.在一旁就座。
那弟子道士見了王并不起立.依然坐着.發出歎息之聲說道.『真是何等安穩.何等安穩啊。
』王想.『這道士見了我并不起立。
』心中不快.乃向菩薩道.『尊者啊.那道士已吃飽了飯了吧。
看他發出感激之聲.安樂地坐着呢。
』菩薩道.『大王啊.那道士本來與大王一樣.也是個國王呢。
他出家後享着身軀之樂.與禅定之樂.覺得「從前在家時.賴國王之威光.為許多手執武器者所護衛.可并不能得到如是安樂.」故而發出感歎聲來了。
』菩薩因欲為王說法.乃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不受他人護衛. 自己亦不護衛他人。
王啊.他安樂而眠. 因為對諸欲無所希求。
王聽了這法話.很是滿意.行了敬禮.便回宮去。
那弟子也向師緻了敬禮到雪山去了。
菩薩在這裡住着.修行禅定不懈。
死後往生於梵天界。
結分 大師既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弟子是跋提長老.道士的師父則就是我。
』
他的母親為他向我們的父親要求王位。
我們父親不肯給.為了庇護我們.叫我們住到森林中來。
那王子不欲回去.也跟着我們來了。
假使說.「他在森林中被鬼怪吃掉了.」試問誰能相信呢。
因此我為恐受責難.要把他叫回去的。
』水鬼道.『有理有理。
賢者啊.你知道天法.而且是個實行者。
』於是水鬼發生了信仰心.對菩薩緻贊歎之辭.把兩個弟弟一同帶來交還給他。
菩薩對水鬼道.『朋友.你因從前做了惡業.所以生而為食人血肉的鬼怪。
現在若再行惡事.這惡業将使你不能脫出地獄等境界吧。
從今以後.你須棄惡行善。
』菩薩說了這話.就把鬼怪馴伏了。
菩薩這樣地降伏了鬼怪以後.受着他的護衛住在那裡。
一日.菩薩觀察星象.知父王已死.乃帶着鬼怪回波羅奈.即了王位。
封月王子為副王.日王子為大将軍。
又替鬼怪在景色佳麗之地造了住宅.賜以最上等的華鬘.最上等的花與最上等的食物。
菩薩據正義而行政治.後來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塵世。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比丘證得預流果。
等正覺者〔佛〕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水鬼是那多财的比丘.日王子是阿難.月王子是舍利弗.而長兄化地王子則就是我。
』 七 采薪女本生因緣 (〔菩薩=采薪女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刹帝利族之女婆沙婆說的。
詳情見第十二編跋陀娑羅樹神本生因緣〔第四六五〕中。
她是釋迦族摩诃那摩之女.為婢女奈迦蒙陀所生.後為拘薩羅國王的妃子。
她産了一子。
後來王得悉她為婢女所生.就不認她為王妃。
其子韋特達婆原立為太子了的.以是亦遭廢斥.母子被幽禁在室内。
佛曉得了這事.於清晨由五百比丘圍繞着進宮去.在所設的座席上坐下.問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在何處。
』王以原由告知。
佛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是誰的女兒呢。
』王道.『世尊.是摩诃那摩之女。
』佛道.『她當時以何資格來的呢。
』王道.『是來給我做妻的。
』佛道.『大王啊.她是國王之女.為王而來.從王産下王子。
那王子為甚麽不能做父所領有的王國的主權者呢。
在前生.王偶然與一個采薪的女子發生關系.生了一子.王曾将王位傳給他哩。
』王求佛解釋原由。
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鹵簿堂堂地到遊園去尋求花果物.徘徊林中.見一個婦人唱着歌在采薪.起了愛慕之心.遂與同宿。
在那一刹那.菩薩投胎於她身中。
她立刻覺得肚子像塞滿了金剛石似地重了起來.知道已經懷孕.便對王道.『大王.我已有孕了。
』王将一個戒指給她.說道.『倘若是女兒.你給我把這賣掉.以所得之錢來養她。
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
』王說了這話就走了。
她懷胎期滿.産下菩薩。
菩薩會跑會跳了.在場上與羣兒嬉戲.聽見有人說.『無父之子打我的』話.來問母親道.『媽.我的父親是誰呢。
』母親道.『孩子.你是波羅奈國王的兒子啊。
』菩薩道.『媽.有甚麽證據呢。
』母親道.『孩子.國王在分别時.曾給我這隻戒指.說「倘若是女兒.你可将戒指賣掉.以所得之金養育她。
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了。
」』菩薩道.『媽.那麽為甚麽不帶我到父親那兒去呢。
』她明白了孩子的願望.就帶了孩子來到王的門前.通了名。
及聞王召喚.乃進宮向王作禮.禀告道.『大王.這是你的兒子。
』王心裡雖然明白.但在大庭廣衆之前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否認說.『這不是我的兒子。
』婦人道.『這是大王的信物.想還記得吧。
』王道.『這不是我的東西。
』婦人道.『大王.現在除了這個憑信别無他人可以為我作證的了。
倘這孩子是大王生的.給我在空中站立。
要是不然.給我堕地而死。
』說着就抓了菩薩的兩腳.向空中擲去。
菩薩在空中結跏趺坐.以甘露似的聲音為父王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大王啊.我是你的兒子. 人主啊.你應養育我。
王對他人尚養育. 何況親生的兒子。
王聞菩薩坐在空中說如此的法.便伸出手去說.『喂.你下來.我養你吧。
』時另有一千隻手伸了出去.但菩薩并不向别人的手降下.卻降下在王的手中而坐在他的膝上。
王給菩薩以副王之位.并封其母為王妃。
菩薩於父王死後承繼王位.名曰運薪王.秉公施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這世而去。
結分 佛既向拘薩羅國王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為母的是摩耶夫人.為父的是淨飯大王.運薪王則就是我。
』 八 首領王本生因緣 (〔菩薩=師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不急』與舍棄努力的比丘說的。
關於這本生因緣的現在與過去之事.當在第十一編防護童子本生因緣〔第四六二〕中說明。
故事與那裡所說的一樣.惟偈語不同。
主分 首領王子遵守着菩薩的教戒.雖為一百兄弟中之最年幼者.卻由兄弟們圍繞着.頂罩白傘.坐在寶座上。
他見自己榮耀已達絕頂.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極盡人.間之榮譽.乃受師傅之賜.感激之餘.不覺唱出下面的優陀那來。
縱使不急. 所望之果亦可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 首領啊.這是你應知道的。
他即王位後過了七八天.兄弟們都回到自己那裡去了。
首領王以正義執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世界。
菩薩亦修行福德.依業報離此世而去。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懈怠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佛說述此二故事.藉此把本生的今昔聯結了起來。
九 摩迦王本生因緣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大出家之事說的。
佛出家的事已在因緣總序中講過。
一時.比丘衆坐着談話.對十力的出家加以贊歎。
佛來到法堂.在座上坐下.問比丘衆道.『比丘們.剛才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道.『世尊啊.不是甚麽别的話。
我們坐在一堂贊歎世尊出家之事。
』佛道.『比丘們啊.如來并非現在才出家.前生已出過家的。
』比丘衆求佛說明所以.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韋提诃國彌絺羅城有一國王.名曰摩迦.是個信心彌笃的正法守護者〔法王。
〕每八萬四千年.他或為王子而嬉戲.或為副王而執政.或為大王而掌政權.各各過了久長的歲月。
有一日.他對理發匠說道.『喂.理發匠.要是在我頭上發見了白發.你便告訴我。
』過了許久的日月以後.一日.理發師在王那安繕那〔青黑〕色的頭發中發見了一根白發.就告訴王道.『大王.有一根白發了。
』王道.『那麽.你把那白發拔下來放在我手上。
』於是理發匠用金鉗子将發拔下.放在王的手上。
那時.王尚有八萬四千年的壽命。
雖然如此.見了白發.王卻感到彷佛閻王已來到自己旁邊.自己的身體已進了火光熊熊的草龛了。
終日悲歎着.心中想道.『摩迦啊.在生白發以前竟不能斷絕煩惱嗎。
』如是.每想着白發的出現.心裡就灼熱起來.至於身上出汗.覺得衣服壓迫着身體.不得不脫了。
『今日正是我出家之時了.』王這樣一想.就将有十萬金收獲的村落賞賜了理發匠.然後喚自己的長子來。
告訴他說.『喂.你看.我頭上已有白發.已是老人。
人世諸欲已都享過.現在想求天欲了。
這是我出家的好機會。
你踐此王位吧。
我要出家.住到摩迦庵婆羅果園.修習沙門之法去了。
』王既下了出家的決心.衆大臣齊來參谒.問道.『大王.為甚麽要出家呢。
』王手執白發.向大臣們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我頭上生了白發. 奪壽命之天使〔死的使者〕 業已來到身邊. 現在是我應該出家之時了。
王這樣說了.即日抛棄王位.出家去作仙人。
住在摩迦庵婆羅果園.修四梵住.守不退禅定.計八萬四千年之久.死後生於梵天界。
由彼處滅逝後.在彌絺羅城為尼彌王.糾集自己離散之一族.在庵婆羅園出家.修習梵行.複在梵天界出生。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如來并非在這世才大出家.前生也有過此事。
』佛作此法話後.複說四谛。
有因此得預流果的.得一來果的.也有得不還果的。
佛講述了這兩個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理發匠是阿難.王子是羅睺羅.而摩迦王則就是我。
』 十 樂住本生因緣 (〔菩薩=道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阿[少/兔]比耶城附近阿[少/兔]比耶庵婆羅果園時.就安樂度日的跋提長老說的。
樂住的跋提長老是從刹帝利族出家的六人團中之一人。
如果加上優波離.則為第七個出家的人。
其中跋提、金毘羅、婆咎與優波離成了阿羅漢果.阿難陀得了預流果.阿[少/兔]樓陀修得天眼.提婆達多修得禅定。
關於六個刹帝利族與阿[少/兔]比耶城之事.當在恒陀赫羅司祭官本生因緣〔第五四二〕中叙述。
當長老跋提為國王時.雖則睡在巍峨的樓閣的大牀上.有許多禁衛軍如司守護的天神似地守護着.卻仍心懷恐懼.而今成了阿羅漢果.縱在森林等處随意遨遊.也無所恐怖了。
他一想到此.便發出感歎之聲來.『真是何等安穩.何等安穩啊。
』比丘衆認為『長老跋提明言了聖果〔阿羅漢果.〕』便将此事禀告於佛。
佛道.『比丘們啊.跋提并不是現在才成安住之身.前生也已住於安穩了的。
』比丘衆求佛說其所以。
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住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北方.大富豪的婆羅門.覺得諸欲是身的禍患.出家是身的利益.便抛棄了一切欲望.入雪山為仙術修行者.成就了八成就法。
從者甚衆.有道士五百人。
雨季他從雪山出來.由一羣道士圍繞着遊行城邑聚落.抵達波羅奈城.受國王之供養.居於王的遊園地。
在那裡過了雨季的四個月以後.向王辭行。
王對他請求道.『尊者年齡已高.何必回雪山去呢。
叫弟子們回雪山去.尊者就請住在這裡吧。
』菩薩乃将四百九十九個道士.托付一位最年長的弟子道.『你與他們回到雪山去住.我就留在這裡吧。
』他送走了他們.自己仍在這裡住下。
那個最年長的弟子.曾為國王.舍棄了廣大的領土而出家.已修畢迦師那.悟得八成就法。
他與别的道士一同在雪山住着.一日.他想去探望師父.因告訴其餘的道士道.『請你們安心住在這裡。
我去向師父緻敬.就回來的。
』就去參見師父.問候畢.然後鋪了毛氈坐在師父旁邊。
那時.國王說『要去拜訪道士.』到遊園地來.作了禮.在一旁就座。
那弟子道士見了王并不起立.依然坐着.發出歎息之聲說道.『真是何等安穩.何等安穩啊。
』王想.『這道士見了我并不起立。
』心中不快.乃向菩薩道.『尊者啊.那道士已吃飽了飯了吧。
看他發出感激之聲.安樂地坐着呢。
』菩薩道.『大王啊.那道士本來與大王一樣.也是個國王呢。
他出家後享着身軀之樂.與禅定之樂.覺得「從前在家時.賴國王之威光.為許多手執武器者所護衛.可并不能得到如是安樂.」故而發出感歎聲來了。
』菩薩因欲為王說法.乃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不受他人護衛. 自己亦不護衛他人。
王啊.他安樂而眠. 因為對諸欲無所希求。
王聽了這法話.很是滿意.行了敬禮.便回宮去。
那弟子也向師緻了敬禮到雪山去了。
菩薩在這裡住着.修行禅定不懈。
死後往生於梵天界。
結分 大師既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弟子是跋提長老.道士的師父則就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