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戲論品

關燈
船抵港了。

    』他打定主意.化八迦利沙波拏雇了一輛有附屬品的出租車子.威風堂堂地乘至船埠.将戒指給與船員們.作為訂定購貨的信約。

    叫人在近處張起天幕.自己坐在幕中.吩咐從者道.『商人從外邊來時.須經過三個門衛來報告。

    』這時.有一百商人聽到船已抵埠的消息.就從波羅奈來購辦貨物。

    人們說道.『你們是辦不到貨的。

    因為某處的大商人已訂了收買的約束了。

    』他們聽了此話.就到那商人的地方來。

    商人的從者們.照着剛才所關照的.通過三個門衛.前來通報那批商人已到。

    那一百個商人各出一千金.請那商人一同下船去。

    又每人拿出一千金叫他放棄所有權.轉讓貨物。

    周羅懷西格得到二十萬金返波羅奈.說『要表示謝意.』攜了十萬金親自到小财務官的地方來。

    小财務官向他問道.『你幹了甚麽得到這許多财産。

    』他道.『我依你所說的方法.於四個月間得到的。

    』就從死鼠起将一切經過講了一遍。

    周羅大财官聽了他的話.覺得『這樣的人才.不可為他人所有.』遂以年已及笄的女兒嫁給他.使他作一家之主。

    那财官死後.他就了市财務官之職。

    菩薩亦依其業報離開此塵世而去。

    已成正覺的等正覺者作此法話後.又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具眼的賢者.  能以些微的金錢獲钜赀。

      恰如吹星星的火.  成為大火聚。

     結分 佛說.『比丘們啊.周羅盤特現在因我而獲得諸法中的大法.但在前生也獲得了财産中的大财産。

    』 佛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将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周羅懷西格就是周羅盤特.小财務官則就是我。

    』 五 稻稈本生因緣 (〔菩薩=評價官〕)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愚鈍的優陀夷大德說的.當時末羅族出身的沓婆尊者.是教團的管齋者。

    他於每日清晨指揮以籌掉換飯食.優陀夷大德有時得到好的飯.有時則得到不好的飯。

    在取得不好的飯那一日.他在籌室中吵起來道.『難道隻有沓婆懂得分籌.我們便不懂得分籌嗎。

    』一日.當他照例在籌室中騷擾時.衆人道.『那麽.今日請你分籌吧.』說了就将籌籠交給他。

    從此以後.就由他分籌給教團了。

    但當分籌之時.飯的精粗與給某長老以精飯、給某長老以粗飯等事.都是不曉得的。

    又定席次時.這是某長老之席.那是某長老之席.也不能識别。

    因此當比丘衆就座時.在地上或牆上刻了記号.标明此處有某席.此處有某種飯食。

    可是次日在籌室中.有比丘人數少的地方.也有比丘人數多的地方。

    因而在人數少的地方将記号刻在下方.人數多的地方将記号刻在上方。

    而他是不曉得席次的.故隻看着記号分籌。

    這時.比丘衆對他說道.『優陀夷啊.雖然記号或在下方.或在上方.你也得為某長老備精飯.為某長老備粗飯的。

    』但他卻反駁道.『那麽何用作着這種記号呢。

    我怎能相信你們的話.我隻相信記号。

    』年輕的比丘與沙彌們道.『優陀夷啊.自你分籌以後.比丘們的所得減少了。

    由你分籌是不适當的。

    請你出去吧。

    』於是就将他逐出籌室。

    那時.籌室非常混亂喧擾。

    佛聽到了就問阿難尊者道.『阿難啊.籌室非常嚣擾.甚麽事呀。

    』阿難即将事由向如來禀告。

    佛道.『阿難啊.優陀夷因自己愚鈍以緻減少他人的所得.并不自今日始。

    前生也作過這樣的事。

    』阿難求佛明示這話的來由.佛乃為他說明前生隐秘的因緣。

     主分 從前.迦屍國波羅奈城.有一國王名曰梵與。

    那時菩薩為王的評價官。

    他的職務.是規定象、馬與寶玉、黃金等物品的價格.評價後将與物品相當的代價付給所有者。

    這位國王是貪婪的。

    因他天性貪婪.故這樣忖道.『那評價官如此估價.恐怕不久會将我的财産蕩盡吧。

    非另找評價官不可。

    』王開了窗子.眺望庭園.見一愚魯的田夫經過.心想.『他能擔任我的評價官職務吧.』就叫住了他問道.『你能擔任我的評價官職務嗎。

    』那愚夫答道.『大王.我能擔任的。

    』因此王為保護自己的财産起見.命那愚夫就了評價官之職。

    嗣後那愚夫當對象、馬等東西估價時.不顧真價.随意估定。

    在他任職期間.一切市價皆從他口中說出。

    有一馬販從北方帶領五百匹馬來。

    王吩咐那愚夫估計馬價.他對那五百匹馬隻定了一根稻稈的價值.說.『請付馬販一根稻稈.』便将馬牽入馬廄去了。

    馬販來到老評價官(〔菩薩〕)那裡.告以此事.問道.『怎麽好呢。

    』老評價官道.『你贈些賄賂給那人這樣問他好了。

    「你估定我們的馬值.一根稻稈.但我想知道一根稻稈的價值。

    你能在國王面前說明一根稻稈值多少嗎。

    」如果他說「可以.」那麽你就跟他到王面前去。

    我也到那裡去吧。

    』馬販點頭稱『是。

    』向評價官行賄後.即以這話相告。

    那人收了賄賂.說道.『我可以估出一根稻稈的價值。

    』馬販道.『那麽進王宮去吧.』便與評價官到王那兒去了。

    菩薩與其他許多大臣也去了。

    馬販向王行了敬禮.說道.『大王.我已知道五百匹馬的價值與一根稻稈的價值相當。

    但一根稻稈價值多少呢。

    乞垂詢評價官。

    』王因不知其中底細.問道.『評價官.五百匹馬值多少錢。

    』評價官答道.『值一根稻稈。

    』王又問道.『五百匹馬之價值等於一根稻稈.那麽一根稻稈值多少呢。

    』那愚笨的評價官答道.『一根稻稈的價值.與波羅奈城及其四郊相當.』他先迎合國王的意思.說所有〔五百匹〕的馬的價值與一根稻稈相等.及至收受了馬販的賄賂以後.又說一根稻稈的價值與波羅奈城及其四郊相當。

    波羅奈全城面積十二由旬.四郊廣三百由旬。

    但那愚人把這樣廣大的波羅奈城與四郊估計為一根稻稈。

    諸大臣聽了他的話.都拍手笑起來.嘲笑他道.『以前我們覺得土地或領土是不能評價的。

    而你卻說這樣廣大的波羅奈連國王在内.隻值一根稻稈。

    評價官确乎穎悟過人。

    評價官一向在何處度着歲月的。

    跟我們大王倒相應哩。

    』這時王羞慚無地.遂将這愚夫驅逐.仍令菩薩任評價官之職。

    後來菩薩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塵世而去。

     結分 佛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

    『那時愚鈍的田夫評價官是愚鈍的優陀夷.賢明的評價官則就是我。

    』 六 天法本生因緣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擁有許多财産的比丘說的、舍衛城有某資産家.因妻死而出家。

    他叫人建造了自用的方丈、廚房與庫房.在庫房裡堆滿了酥、油、米等物.然後出家。

    出家以後.仍叫自己的家仆來.随着自己的意思.烹調食物而食。

    用具也極豐富.身上穿着朝晚不同的衣服.住在精舍附近。

    一日.他在方丈中曬滿了衣服與毯子.有許多比丘從鄉間來.於徧曆比丘的宿舍之後.到那方丈來.見了衣服等物.便問道.『這是誰的東西。

    』他說.『這是我的東西。

    』比丘衆問道.『這是上衣.這也是上衣.這是内衣.這也是内衣。

    并且還有毯子.這些都是你的嗎。

    』他回答道.『是.都是我的。

    』比丘衆道.『佛隻許有三衣。

    你歸依了如此注重寡欲的佛教.卻擁有這許多器物。

    喂.帶你到十力的面前去吧。

    』說着拉了他到佛的地方來。

    佛見了問道.『比丘們啊.為甚麽把這可厭的比丘帶到這裡來呢。

    』比丘衆答道.『世尊啊.這比丘儲着許多财物與用具。

    』於是佛向那比丘問道.『喂.比丘啊.聽說你有着許多财物.真的嗎。

    』他回答道.『世尊.真的。

    』於是佛又道.『如何置許多财物呢。

    我不是一向稱贊寡欲知足與離羣精進等行為嗎。

    』他聽了佛的話動怒了.說道.『那麽.我這樣行走吧。

    』就将上衣脫去.隻穿一件單衣站在大衆之間。

    那時佛庇護着他.說道.『比丘啊.你在前生曾求慚愧之心.連為水中的羅刹〔鬼神〕時也求慚愧之心而過了十二年。

    為何現在因信奉此尊貴之教出了家.居然會在四衆之前脫去了上衣.舍棄了慚愧心而站着呢。

    』他聽了佛的話.就起慚愧之心.即穿好上衣.向佛禮拜.然後坐在一旁。

    比丘衆求佛解釋原由。

    佛乃為之說明前生的隐秘因緣。

     主分 從前.迦屍國波羅奈城有一國王.名曰梵與。

    時菩薩投胎於皇後的身中。

    命名那一天.起名為化地王子。

    當王子能行走時.王又生了一子.起名為月王子。

    當這第二個王子會行走時.菩薩的母親死了。

    王乃另立皇後。

    她受王寵愛.因愛的結果.産下一子.起名為日王子。

    王對這王子非常滿意.說道.『後啊.為了這孩子.我當給你贈品。

    』皇後道.『且等将來要時再請賞賜吧。

    』當那王子成長時.她向國王要求道.『這孩子生時.大王曾要給我贈品。

    現在請将王位授與這孩子。

    』王拒絕道.『我那兩個王子.行走時火聚似地放出光來。

    我不能将王位讓與你所生之子。

    』但皇後盡是懇求不休。

    王想.『她對那兩個孩子或許會下毒手呢.』於是叫兩個王子到面前來.對他們說道.『你們聽我說。

    日王子生時.我曾說要與以贈品.現在他母親要求王位。

    我不願把王位授與他。

    女人的心腸是惡毒的.或許她會對你們懷惡心也未可知。

    你們還是跑到森林去。

    等我死後.就在王家管領的城中.執行政權吧。

    』他哭着吻了兩個孩子的頭.送他們出去。

    二子拜别父王.走出宮殿。

    時日王子正在庭中遊戲.見了他們.即了悟其故.說道.『我也與兩位哥哥同去吧.』於是三人一同出去了。

    三人向喜馬拉雅山進發。

    菩薩〔長兄〕來到路旁.坐在樹下.對日王子道.『日啊.你可到那湖中去洗個澡.用蓮葉汲些水來。

    』這湖是毘沙門天讓與某水鬼管領的。

    毘沙門天曾吩咐那水鬼道.『除知天法者外.不論何人.若有下湖者.盡可吃他.不下湖者不準吃。

    』此後那水鬼常向下湖來者詢問天法.不知者就捉來吞食。

    卻說日王子走到那湖.就毫無顧慮地下去了。

    那水鬼将王子一把抓住.問道.『你知道天法嗎。

    』王子答道.『天法即是日月。

    』水鬼道.『你不知天法.』就将王子拉到水中.叫他在自己的居處站着。

    菩薩見日王子遲遲未歸.差月王子前去。

    水鬼又将他捉住了問道.『你知道天法嗎。

    』他回答道.『知道。

    天法即是四方。

    』水鬼道.『你不知天.』又将他抓住.叫他站在那個地方。

    菩薩見月王子也遲遲未歸.心想『一定有甚麽魔障了.』乃親自到那裡去.看到二人下去的足迹.就知道『這湖必是鬼怪管領的地方.』遂佩劍執弓立着。

    水中的鬼怪見菩薩走下水邊來.便扮作樵夫模樣.向菩薩說道.『好漢啊.你路上辛苦了。

    怎麽不走下湖中去沐浴、飲水、食水蓮之莖.以蓮華飾身.舒服舒服呢。

    』菩薩一見知是夜叉.就對他說道.『你捉了我的弟弟吧。

    』他道.『不錯.是我。

    』菩薩道.『甚麽緣故。

    』水鬼道.『有人入這湖來我就捉。

    』菩薩道.『為何捉一切的人呢。

    』水鬼道.『除知道天法者外.其餘一概要捉。

    』菩薩道.『你要知道天法嗎。

    』水鬼道.『是的。

    』菩薩道.『那麽讓我為你說天法吧。

    』水鬼道.『請說.我拜聽吧。

    』菩薩道.『我會說天法.可惜手足不潔。

    』於是水鬼請菩薩洗了澡.進了食.飲了水.身上飾了華.塗了香.複在布置雅潔的講堂中央替他擺了座席。

    菩薩就座.叫水鬼跪在足下.說道.『那麽.你傾耳恭聽我說天法.』便唱出下面的偈語。

     具足慚愧心.  專念於清白之法. 寂定處世間.  如是善士曰天法。

     水鬼聽了這法話.就起清淨歡喜之心.向菩薩說道.『賢者啊.我因你之大力.起了清淨歡喜之心了。

    把兩個弟弟中的一個交還給你吧。

    帶那一個回去呢。

    』菩薩道.『請帶幼弟來。

    』水鬼道.『賢者啊.你雖知道天法.卻并不實行。

    』菩薩道.『為甚麽。

    』水鬼道.『你舍掉大的.挑選幼的.你不敬老嗎。

    』菩薩道.『水鬼啊.我知道天法.而且實行着天法。

    我之所以跑進這森林中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