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

關燈
.因果相續成流。

    水聚續流不斷.是為瀑水。

    如彼水與草木便溺俱流.如是藏譯成就福非福不動諸業習氣.又攝觸作意等法.恒時輪轉不斷成流。

     如是流轉何時得舍。

    故雲。

     羅漢位舍彼。

     羅漢位謂得盡智無生智。

    彼藏識中粗重無餘斷故.則成舍彼藏識.亦即彼時為阿羅漢。

    異熟變已釋訖。

     今說第二思量變故.雲依彼而生起等。

    如彼眼等識.眼等為依.色等為緣.則已共知.今染污意依緣未知是何。

    決定說彼.故雲。

     依彼而生起. 緣彼.名為意 識.思量為性。

    (第五頌) 依彼.彼聲貫上藏識。

    藏識是彼習氣所依.故依彼俱起。

    意謂相續而生。

    複次.随一界地藏識得異熟時.染污意亦即是彼界地.依藏識而轉故.為依彼起。

    雲緣彼者.即緣藏識。

    謂與薩迦耶見等相應.緣彼藏識以為是我故。

    (是)名為意(之)識者.依緣藏識之識說名為意.簡别轉識及與藏識。

    次複說彼自相.故雲思量為性.是由訓釋言詞說意。

     既是識性.應與心所相應.未知何等心所.何時相應。

    故雲。

     與四煩惱俱. 常.有覆無記。

    (藏譯順釋意譯雲.與有覆無記.四煩惱常俱。

    ) 心所有二類.煩惱及餘.此中簡餘.故說煩惱。

    煩惱又有六.彼非一切相應.故說四。

    雲俱者.即是相應。

    煩惱複有二類.不善及有覆無記.簡别不善.故雲有覆無記。

    有覆識不能與諸不善法相應.彼染污即是覆故。

    雲常者.謂一切時.乃至有彼即與此等相應。

     前說差别未知.故雲。

     謂我見.我癡. 又我慢.我愛。

    (第六頌) 於諸取蘊觀我是為我見.意謂薩迦耶見。

    癡者.無知.於我無知是為我癡。

    我慢者.緣我心傲.意謂(七慢中)我慢.我愛者.於我貪着.意謂我貪。

    此中迷惑藏識自性.(我癡)則於彼識有我見生。

    由此心傲.而為我慢。

    由此三故.貪着樂欲我體.是為我貪。

     如有頌言.此我癡等諸煩惱.亦如彼意有九地.未知是彼自性相應.或複與餘相應。

    故雲。

     随生是. 雲随生者.謂随所起處。

    雲是者.随所生何界何地.即惟與彼界地相應.非與其餘。

     然亦非說唯與四煩煩惱相應.複雲。

     及餘 觸等 相應。

    雲及者.總攝之義。

    雲觸等者.謂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法與一切識相應。

    此等亦随所生處.即與彼界地相應.非餘界地。

    複次.言餘者.簡别諸與本識相應者故.根本識觸等無覆無記.此則有覆。

     若染污意善染無記等時悉無差别而轉.彼則無舍.雲何不成不能解脫。

    此亦不爾.故雲。

     羅漢無. 滅盡定中無. 出世道亦無。

    (第七頌) 羅漢於煩惱無餘永斷故.無有染污意。

    又以滅方便力得滅盡定.亦如方便無彼意起.出定時乃從藏識複生。

    出世者.簡别世間故.世間道起染污意。

    若觀無我為我見對治為出世道.彼不能起.由道出時複從藏識而生。

     是為第二變。

     廣釋已訖.如是結成。

     第二變後應說第三變.故雲。

     第三於六境. 若能緣者是。

     第三者.具足應言識變。

    雲六者.六種.即色聲香味觸法自性境。

    若能緣(彼境)者.意謂能取及分别。

     此複是善不善或無記耶。

    故雲。

     善.不善.俱非。

    (第八頌) 言俱非.即無記。

    (此若)與無貪(Ma-chags-pa)無瞋無癡相應.(Ldan-pa)則善。

    與貪瞋癡相應.則不善。

    非(Ma-yin-pa)與二相應者.則俱非.意謂非善亦非不善。

     ((附記)日人寺本婉雅最近重校藏文三十頌.載於佛教研究七卷三号。

    謂頌善不善俱非下原缺一句.應據釋補雲.非有無貪。

    |Ma-chags-parldan-pama-yin-pa|按原頌單句.系因前文遞次而然.本無所缺.安用其補。

    且所補雲雲.随意連綴.勘梵藏兩本論文.毫無所據。

    又藏譯頌皆七言一句.今補乃有八字.亦非程式。

    種種乖違.不可置信。

    又其本餘頌亦謬誤多端.不勝指摘。

    ) 彼複何類心所相應.又各有幾.故雲。

     遍行.決定别. 及善心所法. 彼相應.煩惱. 随煩惱.三受。

    (第九頌.藏譯雲.三受彼相應。

    ) 遍行等未知是何.由是顯示.故雲。

     第一是觸等。

     最初說故.是為第一。

    即彼遍行.如前廣說.常與觸作意等。

    彼觸為首.故雲觸等。

    此等五法遍行於一切心.故名遍行。

    如是於藏識染污意及諸轉識.無差别而起。

     次及定别.故雲。

     欲.勝解.念俱. 定.慧.為定别。

     於差别中決定.是為定别。

    彼等境界皆是有差别性.非是一切。

    此中欲者.於所願事樂欲.勤依為業。

    勝解者.於決定事定執如彼.不可移轉為業。

    念者.於所習事不忘明記.心不散亂為業。

    定者.於觀察事心集一性.智依為業。

    慧即是智.此亦於觀察事簡擇理非理等.離疑為業。

    釋諸定别已訖。

     次複應說善等.故雲。

     信及與慚.媿.(第十頌) 無貪等三.勤. 輕安.不逸俱. 不害.善。

     具足應言此等有十一法。

    此中信者.於諸業果谛寶德能等忍可.心淨.希求.欲樂所依為業。

    慚者.依自及法力故羞畏罪過.善滅惡行所依為業。

    媿者.依世間力羞畏罪過.業同慚說。

    無貪是貪對治.貪謂遍貪樂着有及有具.彼對治為無貪。

    無瞋是瞋對治故.於有情.諸苦及苦依處心能堪忍。

    無癡是癡對治.癡謂於諸業果谛寶無知.彼對治為無癡。

    此三法皆以惡行不轉所依為業。

    勤者.怠惰對治.於善策心.此能圓滿及成就善品為業。

    輕安者.所依惡損對治.身心安适性.由彼力故轉依離煩惱盡為業。

    不逸俱者.不逸及所俱法。

    俱善性故.未顯說故.無餘善法故.應知(所俱)說舍。

    此中不逸是放逸對治.無貪至精進中為不逸.能圓成世出世一切勝善為業。

    舍者.心平等性.平靜性.及無功用性.一切煩惱随煩惱不起所依為業。

    不害者.損害對治.不由殺縛等損有情是為不害.即不損惱為業。

    釋十一善已訖。

     次複說諸煩惱.故雲。

     煩惱 謂欲貪.瞋.癡.(第十一頌) 及與慢.見.疑。

     欲貪及瞋.及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