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
關燈
小
中
大
相也。
(餘有多處勘文可知。
)大處已乖.釋文尤甚。
如三類識變本指其事.解為能變則屬法體.以至因果二變釋意糾紛.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論文.短長自辨。
)是其辭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頌本義乎。
又旁論推徵.是護法說精華所寄。
今以安慧論勘成唯識.大抵釋文十同五六.其他異義多在旁論。
如種子.如四分.如三依.如四緣.安慧論不一言.蓋皆其後出也。
論以明頌.不得本義.則偏詳旁論猶病流漫.況複注疏曼衍其辭者乎。
故治此學應知本.即非明古義不為功也。
安慧論釋不繁.堅守家法.如釋識變則從中邊.釋心所則從集論五薀.釋三性又從攝論.理解一貫.古義之說其在茲乎。
嗚乎.無着世親之學亦久蔽矣。
唐疏複興.啟迪甚盛.然而有志之士研鑽莫入.每望望然去之。
雖不敢菲薄精深.但雲繁奧難解耳。
夫以繁難為精深.此學不将愈晦欤。
今謂古疏之說應别為唐人學治之.若明西土論書則必由古義直接得之。
有安慧論啟此端緒.是四利也。
茲篇抄譯安慧釋論.以明本頌為主。
出其訓釋章句.達意而止.餘悉從畧。
頌文對校梵藏翻譯.釋論多依藏譯.(内院樹因研究室藏本.安土版。
)以其譯意更明暢也。
此皆講次所出.未暇覆勘.脫誤不免.願識者指正之。
三十唯識釋 阿闍黎安慧造 為使迷謬人法無我者正解人法無我.故剏茲三十唯識論。
此中使解人法無我者.為斷煩惱及所知障故。
如是貪等諸煩惱由我見生起故。
人無我對治薩迦耶見.彼斷則一切煩惱斷。
法無我對治所知障.彼障則斷。
使斷煩惱及所知障者.為得解脫及一切智故。
諸煩惱障得解脫.故斷彼則證解脫。
所知障是諸染污無知.於一切所知中礙彼智轉.故斷彼則一切所知無着無礙智生.證一切智。
複次.執人法者不能正知唯心.為使解人法無我次第得入一切唯識.故剏茲論。
複次.或執所知如識.亦有實體.或執識如所知,世俗雖有勝義則無.遮茲偏執.故剏茲論。
施設我及法. 各别種類起. 具足應言於世間及論議中(有各别種類。
) 彼皆由識變。
此貫初句。
施設我及施設法.是為施設我法。
言各别種類者.謂有多種。
若我.命者.生者等。
是施設我。
若諸蘊界處.色受想等.是施設法。
兩類施設皆以識變為性.非有實體.離識變外無諸我法故。
變謂變異。
若因刹那滅同時.成就與彼不離果性.是為變。
此中由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攝植習氣故.從藏識生起分别現似我等色等。
此中雖無外我外法.而由分别似外.無始時來施設我法而轉.譬如翳目見發繩等。
言施設者.謂於彼處施設所無為有。
是故識自性外無諸我法.此等即遍計性.勝義無有。
但為施設所依識變自性不無。
未知識變複有幾種.今分别說.故雲。
此變又三類.(第一頌) 若處施設我法.複有因性果性不同。
此中因變者.謂即藏識中異熟等流習氣滋長。
果變者.謂由宿業招引圓滿.異熟習氣得起.而有餘生藏識現行。
又等流習氣得起.而有轉識染污意及藏識現行。
此中由善不善轉識.於藏識中生異熟習氣。
由無記(轉識)及染污意生等流習氣。
又複未知三類是何.今分别說.故雲。
異熟與思量. 及於境了别。
彼三類變.所謂異熟.所謂思量.所謂於境了别。
此中善不善業習氣成熟力故.引果現行.是為異熟。
又染污意以常時思量為性.是曰思量。
六識各别現似色等境界.是為於境了别。
是等自性是何.以次當說.故雲。
此中名藏.識. 異熟.一切種。
(第二頌) 雲此中者.次前所說三類變中。
雲名藏者.謂即名彼藏識.即彼識為異熟變。
彼是一切雜染種子所依為藏。
雲藏.雲依.異門施設。
複次.此中攝藏一切法為果性.一切法中攝藏此為因性.故名為藏。
了别為識。
於一切界趣生類中.由善不善業成熟為異熟。
一切法種子所依為一切種。
若轉識外别有藏識.應說所緣及行相.無所緣行相不成識故。
此雖不無.然不可分别。
所以者何。
藏識内有執受了别.外有行相不斷器界了别.兩類生起。
此中内執受者.謂愛着遍計性者習氣.及所依(身.)俱有諸根名色。
彼為所緣甚微細故。
不可知.執受. 彼及處.了别。
(藏譯順釋.作彼執受及處.了别不可知。
) 執受何等不可知.又依處了别不可知故.是為藏識執受及處不可知。
此中執受者.謂所執受.亦即我等分别習氣及色等法分别習氣。
藏識有彼習氣故.乃執受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故名彼諸分别習氣以為執受。
於此受此.不可知故.說彼執受不可知。
處了别者.謂器世間分别。
彼亦難知.又複行相不斷而起.故說不可知。
如是此識所緣行相不斷而起.入滅盡定時亦成就此故。
由如是說藏識決定是識.必與心所相應.應說此心所是何等.複有幾種.又得常時相應否耶。
故雲。
常與觸.作意. 取.想.思相應。
(第三頌) 雲常者.謂藏識恒時與彼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法相應。
(頌中)取即是受。
此中觸者.由三和合分别諸根變異.是受所依為業。
作意者.令心生起.於所緣持心為業。
受者.領納自相。
想者.於境取相。
思者.令心造作。
受有三種.樂.苦.不苦不樂。
法有四種.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藏識中受上雖已說.未知是三種中何受.又是善不善何等。
了決此義.故雲。
於彼是舍受. 彼無覆無記。
雲於彼者.貫彼藏識自相。
即彼藏識受是舍性.非樂非苦.此二(受)所緣行相有間斷故。
雲彼無覆無記者.亦貫藏識。
雲無覆者.簡别有覆無記故。
雲無記者.簡别善不善故。
不由意雜染心所覆故說為無覆.是異熟所成故說為無記。
觸等亦如是。
如彼藏識是異熟.所緣行相不可分别.常與觸等相應.為舍受性.及無覆無記。
如是觸等亦複是異熟.所緣行相不可分别.常與自餘四法及藏識相應.又舍受性.及無覆無記.皆如藏識。
諸相應法應爾.故說亦如是。
彼藏識流轉中恒無異耶.或複不爾。
應說一類無異.故雲。
彼流如瀑水。
(第四頌) 雲彼者.貫上藏識。
流者
(餘有多處勘文可知。
)大處已乖.釋文尤甚。
如三類識變本指其事.解為能變則屬法體.以至因果二變釋意糾紛.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論文.短長自辨。
)是其辭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頌本義乎。
又旁論推徵.是護法說精華所寄。
今以安慧論勘成唯識.大抵釋文十同五六.其他異義多在旁論。
如種子.如四分.如三依.如四緣.安慧論不一言.蓋皆其後出也。
論以明頌.不得本義.則偏詳旁論猶病流漫.況複注疏曼衍其辭者乎。
故治此學應知本.即非明古義不為功也。
安慧論釋不繁.堅守家法.如釋識變則從中邊.釋心所則從集論五薀.釋三性又從攝論.理解一貫.古義之說其在茲乎。
嗚乎.無着世親之學亦久蔽矣。
唐疏複興.啟迪甚盛.然而有志之士研鑽莫入.每望望然去之。
雖不敢菲薄精深.但雲繁奧難解耳。
夫以繁難為精深.此學不将愈晦欤。
今謂古疏之說應别為唐人學治之.若明西土論書則必由古義直接得之。
有安慧論啟此端緒.是四利也。
茲篇抄譯安慧釋論.以明本頌為主。
出其訓釋章句.達意而止.餘悉從畧。
頌文對校梵藏翻譯.釋論多依藏譯.(内院樹因研究室藏本.安土版。
)以其譯意更明暢也。
此皆講次所出.未暇覆勘.脫誤不免.願識者指正之。
三十唯識釋 阿闍黎安慧造 為使迷謬人法無我者正解人法無我.故剏茲三十唯識論。
此中使解人法無我者.為斷煩惱及所知障故。
如是貪等諸煩惱由我見生起故。
人無我對治薩迦耶見.彼斷則一切煩惱斷。
法無我對治所知障.彼障則斷。
使斷煩惱及所知障者.為得解脫及一切智故。
諸煩惱障得解脫.故斷彼則證解脫。
所知障是諸染污無知.於一切所知中礙彼智轉.故斷彼則一切所知無着無礙智生.證一切智。
複次.執人法者不能正知唯心.為使解人法無我次第得入一切唯識.故剏茲論。
複次.或執所知如識.亦有實體.或執識如所知,世俗雖有勝義則無.遮茲偏執.故剏茲論。
施設我及法. 各别種類起. 具足應言於世間及論議中(有各别種類。
) 彼皆由識變。
此貫初句。
施設我及施設法.是為施設我法。
言各别種類者.謂有多種。
若我.命者.生者等。
是施設我。
若諸蘊界處.色受想等.是施設法。
兩類施設皆以識變為性.非有實體.離識變外無諸我法故。
變謂變異。
若因刹那滅同時.成就與彼不離果性.是為變。
此中由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攝植習氣故.從藏識生起分别現似我等色等。
此中雖無外我外法.而由分别似外.無始時來施設我法而轉.譬如翳目見發繩等。
言施設者.謂於彼處施設所無為有。
是故識自性外無諸我法.此等即遍計性.勝義無有。
但為施設所依識變自性不無。
未知識變複有幾種.今分别說.故雲。
此變又三類.(第一頌) 若處施設我法.複有因性果性不同。
此中因變者.謂即藏識中異熟等流習氣滋長。
果變者.謂由宿業招引圓滿.異熟習氣得起.而有餘生藏識現行。
又等流習氣得起.而有轉識染污意及藏識現行。
此中由善不善轉識.於藏識中生異熟習氣。
由無記(轉識)及染污意生等流習氣。
又複未知三類是何.今分别說.故雲。
異熟與思量. 及於境了别。
彼三類變.所謂異熟.所謂思量.所謂於境了别。
此中善不善業習氣成熟力故.引果現行.是為異熟。
又染污意以常時思量為性.是曰思量。
六識各别現似色等境界.是為於境了别。
是等自性是何.以次當說.故雲。
此中名藏.識. 異熟.一切種。
(第二頌) 雲此中者.次前所說三類變中。
雲名藏者.謂即名彼藏識.即彼識為異熟變。
彼是一切雜染種子所依為藏。
雲藏.雲依.異門施設。
複次.此中攝藏一切法為果性.一切法中攝藏此為因性.故名為藏。
了别為識。
於一切界趣生類中.由善不善業成熟為異熟。
一切法種子所依為一切種。
若轉識外别有藏識.應說所緣及行相.無所緣行相不成識故。
此雖不無.然不可分别。
所以者何。
藏識内有執受了别.外有行相不斷器界了别.兩類生起。
此中内執受者.謂愛着遍計性者習氣.及所依(身.)俱有諸根名色。
彼為所緣甚微細故。
不可知.執受. 彼及處.了别。
(藏譯順釋.作彼執受及處.了别不可知。
) 執受何等不可知.又依處了别不可知故.是為藏識執受及處不可知。
此中執受者.謂所執受.亦即我等分别習氣及色等法分别習氣。
藏識有彼習氣故.乃執受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故名彼諸分别習氣以為執受。
於此受此.不可知故.說彼執受不可知。
處了别者.謂器世間分别。
彼亦難知.又複行相不斷而起.故說不可知。
如是此識所緣行相不斷而起.入滅盡定時亦成就此故。
由如是說藏識決定是識.必與心所相應.應說此心所是何等.複有幾種.又得常時相應否耶。
故雲。
常與觸.作意. 取.想.思相應。
(第三頌) 雲常者.謂藏識恒時與彼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法相應。
(頌中)取即是受。
此中觸者.由三和合分别諸根變異.是受所依為業。
作意者.令心生起.於所緣持心為業。
受者.領納自相。
想者.於境取相。
思者.令心造作。
受有三種.樂.苦.不苦不樂。
法有四種.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藏識中受上雖已說.未知是三種中何受.又是善不善何等。
了決此義.故雲。
於彼是舍受. 彼無覆無記。
雲於彼者.貫彼藏識自相。
即彼藏識受是舍性.非樂非苦.此二(受)所緣行相有間斷故。
雲彼無覆無記者.亦貫藏識。
雲無覆者.簡别有覆無記故。
雲無記者.簡别善不善故。
不由意雜染心所覆故說為無覆.是異熟所成故說為無記。
觸等亦如是。
如彼藏識是異熟.所緣行相不可分别.常與觸等相應.為舍受性.及無覆無記。
如是觸等亦複是異熟.所緣行相不可分别.常與自餘四法及藏識相應.又舍受性.及無覆無記.皆如藏識。
諸相應法應爾.故說亦如是。
彼藏識流轉中恒無異耶.或複不爾。
應說一類無異.故雲。
彼流如瀑水。
(第四頌) 雲彼者.貫上藏識。
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