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滴論
關燈
小
中
大
宗立生起疑惑者,如雲:三明之婆羅門,不可用某甲所欲诠述之詞而言者,以具有貪欲等故。
於此,異法喻者,凡所诠述之言詞,皆不具貪欲等,猶如喬達磨等,所作宗教經典。
從喬達磨等宗之法遣除具貪欲等,猶有疑惑。
於二者俱遣尚疑惑者,如雲:缁素等人,執着一切及普遍執着故,末離貪欲。
於此,異法喻者,謂凡離貪欲之人,皆不執着一切及不普遍執着,如導師等。
其中所立法及宗之法為離貪欲,而對從導師等身上遣除執着一切及普遍執着尚存疑惑。
不遣者,如雲:以言說故非離貪欲。
謂凡非未離貪欲者,皆非言說者。
譬如石塊,若從石塊可以俱遣,但如雲:諸離貪欲者,皆非言說者。
此有遣遍不成過,因無所遣故。
未全顯所遣者,於異法喻如雲:聲為所作性之無常,猶如虛空。
倒遣者,如雲:凡非所作性,皆為常住。
以上述似因。
不能顯示量式之共同性相,為同品定有及異品遍無,亦不能顯示個别之性相。
是故應當了知,從意義上排除此等之過失。
能指出不具足量式之相者,為能破之功。
如前所說,凡能指出不具足能立之各種條件者,皆名為能破,以此對對方成立所愛樂之之義有違害故。
所謂似能破,即諸邪破,謂不能正确顯示他宗之過。
班智達.興納彭巴桑布等同西藏翻譯家.羅登喜饒合譯審定。
譯者跋 《正理滴論》,是公元七世紀,印度的因明學家法稱(dpalldanchoskyigragspa)所着七部量理論典(tshadmasdabdun)中的一部。
《七部量論》,又叫七部因明論着:(1)釋量論(tshadmarnamvgrel),(2)定量論(tshadmarnamparngespa),(3)正理滴論(rigspavithigspa),(4)因滴論(gtantshigskyithigspa),(5)觀相屬論(vbrelbabrtagpa),(6)成他相續論(rgyudgzhangrubpa),(7)诤理論(rtsodpavirigspa)。
七部量論是法稱繼承和發展陳那因明學的重要着作。
七部原着加上印度十五家學者的注釋,共有五十九種(根據德格版《丹珠爾》),形成了因明學從原理到論證比較系統的思想體系。
這些寶貴文獻,目前還完整地保存於藏文佛教典籍《丹珠爾》(bstanvgyur)即《論藏》之中。
從這些書目裡,我們可以看到印度解釋《正理滴論》的注疏有: (1)《正理滴論廣注》,作者律天(dulbavilha)。
(2)《正理滴論廣釋》,作者法勝(chosmchog)。
(3)《正理滴論前宗略》,作者蓮花戒(Kamalashivla)。
(4)《正理滴論攝義》,作者勝友(dsinamitra)。
這些論着先後譯成藏文後,使法稱的因明學說得以逐步傳播并應用於西藏等地區的佛學研究。
公元十世紀以來,由於政治、經濟等錯綜發展的原因,西藏産生了若幹佛教教派,各教派出了不少學行都有成就的學者,其中有些人曾為法稱的因明着作寫過注釋,而專為解釋《正理滴論》的,而賈曹.達爾瑪人欽(rgyltshabdarmarinchen)作的《正理滴論善說心藏注》(tshadmarigsthigskyivgrelpalegsbshedsnyingpavigter)。
近代,東西各國研究因明的人也都取材於法稱的着作,特别是《正理滴論》一書,由於精簡扼要地對法稱自己的因明學體系作了概括的叙述,表現了在邏輯上的價值,受到東西方學者的重視,并給予一定的評價。
《正理滴論》開宗明義就說:「士夫成辦諸事,正智必須先行」。
其中「正智」,即「正确的認識」,「士夫」即「有志之士」。
這句話的整個含義,可以理解為立志做成一番事業的人們,要使自己的行動适應預期的目的,就必須具備正确的認識。
換句話說,對有關問題必須有正确的了解。
而闡述獲得這種認識的途徑和進行推理論證的法則,正是因明學的旨趣。
原書分三部分,即現量品(mngonsumgyilevu)、自利比量品(有譯為「為自比量品」,「自義比量品」。
)(bdaggidonrjessudpagpavilevu)、利他比量品(有譯為「為他比量品」,「他義比量品」。
)(gzhangyidongyirjessudpagpavilevu)。
這裡所提到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量」,它有三方面的含義:一、因明論式叫量,成立論式叫立量。
二、量是有關知識性質的,故把《因明論》叫做《量論》,即帶有認識論的意味。
三、量的作用和它的結果,即對事物得到正确的認識,如象用尺子量布,一尺一尺地量下去是量的作用,而所了解到的長度乃是量的結果。
佛家因明,其先也承認有限量,比量,聲教量三種,到公元六世紀,印度傑出的因明學家陳那(Slobdponphyogskyiglangpo)集量理之大成,寫了一部巨着名《集量論》(t
於此,異法喻者,凡所诠述之言詞,皆不具貪欲等,猶如喬達磨等,所作宗教經典。
從喬達磨等宗之法遣除具貪欲等,猶有疑惑。
於二者俱遣尚疑惑者,如雲:缁素等人,執着一切及普遍執着故,末離貪欲。
於此,異法喻者,謂凡離貪欲之人,皆不執着一切及不普遍執着,如導師等。
其中所立法及宗之法為離貪欲,而對從導師等身上遣除執着一切及普遍執着尚存疑惑。
不遣者,如雲:以言說故非離貪欲。
謂凡非未離貪欲者,皆非言說者。
譬如石塊,若從石塊可以俱遣,但如雲:諸離貪欲者,皆非言說者。
此有遣遍不成過,因無所遣故。
未全顯所遣者,於異法喻如雲:聲為所作性之無常,猶如虛空。
倒遣者,如雲:凡非所作性,皆為常住。
以上述似因。
不能顯示量式之共同性相,為同品定有及異品遍無,亦不能顯示個别之性相。
是故應當了知,從意義上排除此等之過失。
能指出不具足量式之相者,為能破之功。
如前所說,凡能指出不具足能立之各種條件者,皆名為能破,以此對對方成立所愛樂之之義有違害故。
所謂似能破,即諸邪破,謂不能正确顯示他宗之過。
班智達.興納彭巴桑布等同西藏翻譯家.羅登喜饒合譯審定。
譯者跋 《正理滴論》,是公元七世紀,印度的因明學家法稱(dpalldanchoskyigragspa)所着七部量理論典(tshadmasdabdun)中的一部。
《七部量論》,又叫七部因明論着:(1)釋量論(tshadmarnamvgrel),(2)定量論(tshadmarnamparngespa),(3)正理滴論(rigspavithigspa),(4)因滴論(gtantshigskyithigspa),(5)觀相屬論(vbrelbabrtagpa),(6)成他相續論(rgyudgzhangrubpa),(7)诤理論(rtsodpavirigspa)。
七部量論是法稱繼承和發展陳那因明學的重要着作。
七部原着加上印度十五家學者的注釋,共有五十九種(根據德格版《丹珠爾》),形成了因明學從原理到論證比較系統的思想體系。
這些寶貴文獻,目前還完整地保存於藏文佛教典籍《丹珠爾》(bstanvgyur)即《論藏》之中。
從這些書目裡,我們可以看到印度解釋《正理滴論》的注疏有: (1)《正理滴論廣注》,作者律天(dulbavilha)。
(2)《正理滴論廣釋》,作者法勝(chosmchog)。
(3)《正理滴論前宗略》,作者蓮花戒(Kamalashivla)。
(4)《正理滴論攝義》,作者勝友(dsinamitra)。
這些論着先後譯成藏文後,使法稱的因明學說得以逐步傳播并應用於西藏等地區的佛學研究。
公元十世紀以來,由於政治、經濟等錯綜發展的原因,西藏産生了若幹佛教教派,各教派出了不少學行都有成就的學者,其中有些人曾為法稱的因明着作寫過注釋,而專為解釋《正理滴論》的,而賈曹.達爾瑪人欽(rgyltshabdarmarinchen)作的《正理滴論善說心藏注》(tshadmarigsthigskyivgrelpalegsbshedsnyingpavigter)。
近代,東西各國研究因明的人也都取材於法稱的着作,特别是《正理滴論》一書,由於精簡扼要地對法稱自己的因明學體系作了概括的叙述,表現了在邏輯上的價值,受到東西方學者的重視,并給予一定的評價。
《正理滴論》開宗明義就說:「士夫成辦諸事,正智必須先行」。
其中「正智」,即「正确的認識」,「士夫」即「有志之士」。
這句話的整個含義,可以理解為立志做成一番事業的人們,要使自己的行動适應預期的目的,就必須具備正确的認識。
換句話說,對有關問題必須有正确的了解。
而闡述獲得這種認識的途徑和進行推理論證的法則,正是因明學的旨趣。
原書分三部分,即現量品(mngonsumgyilevu)、自利比量品(有譯為「為自比量品」,「自義比量品」。
)(bdaggidonrjessudpagpavilevu)、利他比量品(有譯為「為他比量品」,「他義比量品」。
)(gzhangyidongyirjessudpagpavilevu)。
這裡所提到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量」,它有三方面的含義:一、因明論式叫量,成立論式叫立量。
二、量是有關知識性質的,故把《因明論》叫做《量論》,即帶有認識論的意味。
三、量的作用和它的結果,即對事物得到正确的認識,如象用尺子量布,一尺一尺地量下去是量的作用,而所了解到的長度乃是量的結果。
佛家因明,其先也承認有限量,比量,聲教量三種,到公元六世紀,印度傑出的因明學家陳那(Slobdponphyogskyiglangpo)集量理之大成,寫了一部巨着名《集量論》(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