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

關燈
憶、名舍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适中、名念覺分、 八聖道分。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八聖道者、一曰正見聖道、若覺時所得真覺、以慧安立谛理、無有錯謬也、二曰正思惟聖道、已見理時、以無漏心為令不昧、得入涅盤也、三曰正語聖道、心無邪思以無漏智照破身口意三業也、四曰正業聖道、以無漏智除盡一切牽纏、住清淨身業也、五曰正命聖道、以無漏智通除十不善道邪命也、六曰正精進聖道、以無漏智勤行精進、趨證大覺也、七曰正念聖道、以無漏智、了明非相非非相之正覺也、八曰正定聖道、以無漏智住持圓覺也、 如是等法。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餘一切法故、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七、故等以攝之、四念處者、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雲念處者、以不淨、是觀身者所當念之處所也、苦無常等、亦複如是、四正勤者、解見前文、(珂謹按.四正勤意義.見常精進菩薩句下.)以生善滅惡不懈弛故、名之為勤、勤所當勤合於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謂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繇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種定力攝心、則智定均等、能斷結使、所願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類、則為三十七品、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正勤者、謂正精進也、已生惡者、見思惑也、未生惡、謂塵沙無明、未生善、謂道種智、一切種智、已生善、謂一切智也、淨土正勤者、一句佛号、心心不舍、念念不忘、無有間斷、即正勤也、 其土衆生。

    聞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雕鑄塑畫、名為佛寶、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比邱五衆、和合無争、名為僧寶、即世間三寶也、演暢此法時、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衆生聞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種種諸相、衆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衆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故念三寶、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随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三寶者、即念佛念法念僧、故雲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三寶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念佛、知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善用其所聞者、一切音皆是佛音也、法者、佛之所以成佛也、僧者、菩薩聲聞也、 舍利弗。

    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願、故複言之、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濁世禽畜、罪業所昭、淨土何緣有此、故雲勿謂罪報所生、 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所以者何者、佛轉語而破之、彼佛國土者、實無三惡道、三惡道者、地獄餓鬼畜生、所謂十惡五逆者堕地獄道、悭貪嫉妬者堕餓鬼道、愚癡暗蔽者堕畜生道、是故六道之中、唯天道最善、人道次之、修羅道在乎其中、不善不惡、故獨此三惡道者、是名為惡、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何因者、愚癡暗蔽以為之因、生畜生趣、悭貪嫉妬以為之因、生餓鬼趣、十惡五逆以為之因、生地獄趣、名三惡道、以六道中天為最善、人道次之、修羅介乎善惡之中、故獨此三、最名為惡、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或問曰、地獄餓鬼畜生聞佛之名、鹹生極樂、雲何彼國無三惡道耶、答雲、惡人從善、即名善人、惡道中人若到彼國、即名新佛、何為惡也、若據不二門頭、貪嗔癡三者、即戒定慧也、善道惡道、悉皆是幻、莫若人法兩忘、直入淨土已、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或問極樂無女人、無修羅、無神仙、無魔外身界坦然、故刀兵水火妻子室家之累、無從而生、何但言無惡道、答曰、上文無有衆苦一句包之矣、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彼國唯有人天兩道、 舍利弗。

    其佛國土。

    尚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三惡道、彼國非唯目所未覩、亦複耳所不聞、曾無三惡名字、況有其實乎、法藏願雲、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是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凡修淨業者、因生於淨土、果亦結於淨土、何由淨土而有惡道、如其有者、是雜穢土、非淨土也、何疑淨土而有罪報、非但目不曾見、而且耳亦未曾聞也、何況有實、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大本雲、彼國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是諸衆鳥。

    皆是阿彌陀佛。

    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既無惡道、彼白鶴等何來彼國、良由佛欲法音普周無間、不獨以人說法、使彼鳥音皆能說法、無處無時而不聞聽、此則大神力之所變化、非真實有、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為百寶色鳥是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欲令法音普周沙界、無有間斷、不獨人能說法、使彼國鳥音皆說妙法、無一處而不聞聽也、此是阿彌陀佛大神通力變化所作、 舍利弗。

    彼佛國土。

    微風吹動諸寶行樹。

    及寶羅網。

    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

    同時俱作。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風樹演法也風曰微、音曰微妙、美之至也、行樹羅網皆是七寶被以微風、互相敲叩、自然出微妙之音、宛如六律交暢、八音克諧、和雅之至、其音亦演暢根力覺道等法可知、不言者、省文也、 聞是音者。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前言諸禽鳥說法、尚屬有情、今說風樹羅網演法、乃出無情、聞音倏感、正念現前、非思非慮、絕所絕能、故曰自然念三寶之心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經中但稱妙音、其實意含說法、若非法音、何能使人系念三寶、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是其證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有實相念佛、深觀物理是也、有觀想念佛、入西方定是也、有觀像念佛、對像生敬是也、有持名念佛、字句分明是也、 舍利弗。

    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上化禽風樹、種種莊嚴、皆阿彌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應時及節感、發修行之莊嚴也、 佛德無量(音良)分第六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上明依報莊嚴.此明正報莊嚴.言阿彌陀佛為萬德之所成也.○初光明無量.二壽命無量.三道成無量.四化伴無量.末總結.) 舍利弗。

    於汝意雲何。

    彼佛何故号阿彌陀。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以彼佛乃一經正主、故須審問、正主者、報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為其主故、義須審者、以彌陀萬德之号、其義深廣、應為開闡、使人曉了生向慕故、 舍利弗。

    彼佛光明無量。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光明無量也、光明有二、自受用身、照真法界、名智光、他受用身、徧照大衆、名身光、又有常光者、常所顯光、無放不放如圓光一尋等是也、有放光者、或放眉間頂上口齒臍足之類是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爾時佛放身光德光戒光定光肉髻光智慧光三昧光接引光一切無量無盡光、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國土、一切時中、念佛衆生無不曉了、勝於日月千萬億倍光明耳、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令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随因緣立别名、彌陀為法藏比邱、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别名無量光、 〔宋元照阿彌陀義疏聞持記〕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現起光、 照十方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十方諸佛、頂中光明、至遠照二百萬世界、唯阿彌陀佛照千萬世界、無有窮盡、故号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十方國土、有種種鐵圍諸山須彌大海、紛紛堅礙、障於人心、心地化作光明、方得玲珑而自在矣、 無所障礙。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日雖有光、猶有所礙、唯佛之光明、通幽達冥、無能遮障隔礙、如須達老女、不願見佛、避入深閨、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内外四方、恒與佛對是也、 是故号為阿彌陀。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是個阿彌陀佛、福慧具足、事理圓融、如水中浩月、湛然明潔、思之又思、思無所思、情斷意絕、剩個活潑潑的樣子、是名曰佛、 又舍利弗。

    彼佛壽命。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光明無量、是無量之一義、今言壽命亦無量也、佛壽有三、法壽、報壽、應壽、如法華及觀經疏中說、然佛壽無量、随機所見、今之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壽命者、壽之所曆、有短有長、今當減劫、壽僅百年、彼增劫時、亦止八萬、縱輪王天帝諸佛住世、亦有限量、唯彼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随願随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之願、今果成如願、别名無量壽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壽有三者、一曰應壽、二曰報壽、三曰法壽、所雲應壽者、示同生滅、有始有終也、報壽者、一得永得、有始無終也、法壽者、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也、故謂阿彌陀佛是無量劫前古佛現身說法、不計次數、至今尚乃現在其前、可知佛之壽命、似乎可限、則天人莫能測數、此謂有量之無量也、況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可謂無量之無量也、 及其人民。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語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正語當雲佛及人民壽命無量、如波羅密、雲彼岸到、當是到彼岸耳、佛如王者、彼國雖無君臣父子、然佛為法王、有君主義、生彼國者、依佛學佛、有人民義、非如此土版籍所統、實編氓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大本雲、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長短、亦複如是、故雲及人民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并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人民、指等覺以還者、彼國惟佛為王、觀音勢至皆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隻(音其)劫。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阿僧隻等、皆算數名者、乃算數别名也、别名有十、謂阿僧隻、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此乃佛菩薩所知算數、尚非二乘所知、況凡夫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阿僧隻劫、即無數也、以無數倍言之、即無量無邊雲耳、彼佛自性常照、自性常寂、亘古亘今、寂照不二、當雲壽命無量之無量、豈不是阿彌陀佛耶、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阿僧隻、此言無央數劫、此言世、倍之為無量無邊、言佛及人民壽命無量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阿僧隻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智度論〕阿之言無.僧祗言數.劫言時也.) 故名阿彌陀。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當知光壽名号、皆本衆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複次由無量光義、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号、而離卻阿彌陀佛名号、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舍利弗。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

    於今十劫。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别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願三世衆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道成無量也、一大劫、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終、方成大劫、十劫、十大刼也、阿彌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又有多種因、一法華經雲、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二、悲華經雲、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無诤念、時王發願、過西方世界作佛、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三、總持經雲、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名比邱總持諸經、廣為說法、彼比邱者、今阿彌陀佛是、四、賢劫經雲、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五、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力宏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六、觀佛三昧經雲、空王佛時、有四比邱、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邱、今阿彌陀佛是、七、無量印法門經雲、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光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禅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薩經雲、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複教化八千億萬那由他人、得不退轉、彼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若其多劫多因、亦應無量、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今字、對此娑婆賢劫言之、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梵語劫波、此雲時分、有小中大三種、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十劫者、即是無量無邊之數、不言無量無邊、以十劫雲耳、世尊所雲於今十劫者、隻為一時應機應感之說、實非究竟實數之言、況彼佛成道於今、莫可算數、如法藏比邱修行成道、即阿彌陀佛是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疑曰、壽既無量、成佛至今、經幾劫耶、故此釋雲過始十劫、今後住世、還有無量無數劫也、梵語劫波、此雲時分、大劫中之大劫也、華嚴萬佛名經、皆雲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則彼十劫、超此無數劫矣、而雲十者、拔十法界惑業苦也、 又舍利弗。

    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

    皆阿羅漢。

    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主必有伴、先聲聞、次菩薩、明皆賢聖之侶也、今初聲聞、聲聞者、聞、四谛聲教而得證果、阿羅漢者、揀非前三也、不言緣覺、攝聲聞中故、聞四谛者、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法輪、初示、二勸、至三、則證、諸漏已盡、成阿羅漢、因聞聲教以得開明、故名聲聞、聲聞之号、通前三果、今四果也、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算數者、世間算數、盡於九章、佛說算數、如阿僧隻品、則非世人心力所計、今雲算數、通世出世間而言也、以其多多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洛闳一行、無所施其巧者也、上言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當其二、三、是有算數、而今言非是算數所知、故知無量、乃贊歎極多之語、未可以常數泥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前文疊舉極樂國中聖主、然主必有伴、伴者、即聲聞弟子也、皆是四果中賢聖、即名阿羅漢、四果者、一曰須陀洹果、入生死流、修無漏果、不堕四生而入聖流、乃初果聲聞也、二曰斯陀含果、來從天上來、住從人間住、生從人間生、去從天上去、目覩諸境、未盡生滅、乃二果聲聞也、三曰阿那含果、決定不從欲界受生、無法可學、乃三界聲聞也、四曰阿羅漢果、心境俱空、不受後有、乃四果聲聞也、後有者、即來生也、以上所論四果、非謂指出四人、乃言分說四種果位之義、 (〔大品經〕量不可得.名無量.邊不可得.名無邊.)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聲聞弟子、即中三品、 (〔佛地論〕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名聲聞.)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聲聞、聞四谛聲得證果者、弟子、兼通支佛、以及初心有學、羅漢、别指四果無學、二乘衆也、菩薩、大乘權實教中三賢十地衆也、皆無邊量、非算數者、佛昔曆劫塵方、修谛緣度廣化無盡故、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阿羅漢、揀異前三果也、不言緣覺、攝在聲聞數中、亦可以弟子二字總收三乘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别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二乘根種、不生淨土、淨土羅漢、大率已發大菩提心、 諸菩薩衆。

    亦複如是。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上不獨小乘、諸大乘菩薩亦無量無邊、不可算數也、華嚴雲、如來所都、諸清淨衆於中止住、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菩薩亦如是者、亦同聲聞算數之不及、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諸菩薩衆、即上三品、 舍利弗。

    彼佛國土。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上光明壽命、成道化伴、種種莊嚴、皆阿彌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法藏願雲、我作佛時、頂中光明、勝於日月百千萬倍、又雲、我作佛時、十方衆生、欲計我年壽、幾千億劫、無能知者、又大本雲、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法藏時為國王、舍位出家、發四十八願、又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來成佛、所願悉皆成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主伴玲珑光明壽命之莊嚴、 往生發願分第七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上言佛土莊嚴.依正二報已明.下就往生者說.此言已生者精進之多.勸人發願也.○初大衆.二上首.三結勸.末申明.) (珂謹按.上首.即上座也.唐白居易文.莫不以阿彌陀佛為上首.梁武帝詩.出家為上首.)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衆生生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下就往生者言、故先提明、生者、往生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衆生者、統攝一切、 (珂謹按.衆生生者.謂娑婆世界中之衆生.有往生者.)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彼佛欲令十方衆生生彼悉得作佛、作佛已、更化衆生、彼所化衆生複亦得佛、乃至涅盤、此乃住經六大阿僧隻時、彼衆生爾許時修道、亦令生彼、即至得佛、非但七八地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彼土衆生皆已生矣、此生者、謂國中久修上衆、個個得入無生位永證阿鞞跋緻也、 皆是阿鞞(骈迷切)跋緻。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不論聖凡、但有生者、悉皆不退也、阿鞞跋緻、此雲不退轉、念佛之力、得依如來智海含潤而生、故有進無退、十疑論雲、有五因緣、故得不退、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邪魔、内無煩惱、故不退、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阿、無也、鞞跋緻、退也、在此修行、多苦多魔、如風中一毛、不能自主、一生極樂、便登不退矣、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阿鞞跋緻、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别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别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阿鞞跋緻、或雲阿惟越緻、是梵語、此雲不退轉、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證不退、四、行不退、五、煩惱不退、不被煩惱所退轉故、問、生居淨土、何故不退、答、無五退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诤事、所以不退、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阿鞞跋緻者、即名不退轉地、佛之智海、含潤能具、有進無退也、凡聲聞菩薩、俱以清淨智海生人天不動衆、不動者、即不退轉也、然不退位者、分有上下、上者自性常住、與佛無二、壽命永劫、此乃不退之不退也、下者有三義、一曰若破見思、則永不失超凡之位、為之位不退地也、二曰伏斷塵沙、永不失菩薩之行、為之行不退地也、三曰無明已破、永不失中道正念、為之念不退地也、盡是有進無退、故雲皆是阿鞞跋緻也、是諸上衆、悉具三十二相、諸根明利、直至成佛、不受惡趣、此非念佛之力、不能如是、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三十二相者.一持淨戒.二修施業.三不欺衆生.四護正法.五不壞他衆.六妙服奉施.七淨飲食施.八喜聞佛法.九覆載他過.十修善法.十一善化衆生.十二救護怖畏.十三見事樂助.十四常修十善.十五常施病藥.十六莊嚴善法.以上為因.以下是果.一生心平等.二和合無诤.三珍寶自得.四三業淨.五護品過.六成就功德.七常軟語.八修慈心.九至心求道.十贊他功德.十一敬父母師長.十二樂說法.十三施敷具.十四離說世事.十五受師友教.十六不惡加生.) 〔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問、前雲有無數聲聞、後何得雲衆生生彼國者皆是阿鞞跋緻、解雲、彼土二乘、亦皆不退、二乘不退為凡夫、菩薩不退為小乘也、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承上言生彼國者、豈惟不退、複有補處菩薩不可勝紀、深勸求生也、補處者、止此一生、次補佛位、即等覺菩薩也、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萬生、未有窮已、乃至證三果者猶尚有生、阿羅漢地方斷後有、雖斷後有、不得成佛、今此唯餘一生、次即補佛、前如護明、後如慈氏、菩薩之極位也、又大本雲、生彼國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皆當一生遂補佛處、問、彼處觀音、次當補佛、次乃勢至、勢至之後、不聞補者、今言補處甚多、何日當補、又補處者、菩薩地盡、住等覺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國、答、補處、不必定補彌陀之處、十方世界無盡、諸佛涅盤無盡、補處菩薩亦無盡、住彼國中、而待補處、奚為不可、又諸佛尚如微塵、無有窮盡、況複菩薩、其數甚多、無足疑也、大本雲、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如彌勒者、諸小菩薩不可勝紀、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一生補處者、補者補阙、處者處所、此等菩薩、因圓十地、劫滿三隻、盡此一生、便成正覺、故雲一生補處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一生補處者、謂十地菩薩、更於兜率天一度受生、從兜率下、即補前佛處、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一生補處、即等覺也、亦名最後身、謂次當作佛、唯餘一生、若此土彌勒者是也、彼土則觀音次補佛處、勢至又補觀音處、大本雲、彼國菩薩皆得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衆生故、以弘誓铠而自莊嚴、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補處者、到他方世界候時成佛之等覺菩薩也、從人至佛、生生世世、進退不可知數、唯淨土衆生、有能不入多生、一生直入他方補處者、言緣勝劫長、廣大成就者多也、 (〔三藏法數四〕一生者.謂等覺菩薩無明之惑未盡.尚有一番變易生死.過此一生.即登妙覺果佛之位.所以等覺菩薩稱為一生補處.)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一生補處者、隻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佛雲一生補處者、非言現世衆生輪回之一生、隻雲菩薩道果一生、次補佛位也、道果一生者、則如三果聲聞、未盡有生、阿羅漢果、方斷後有、雖斷後有、未為成佛、故雲一生補處、即補入不退轉地、此謂轉佛位也、世尊以上衆之中、複呼出一生補處之衆生者、更有深心勸望同入不退轉地、以待正補佛位也、 其數甚多。

    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隻說。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兼上不退補處兩層言、 舍利弗。

    衆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第一重勸也、經中反覆勸聞勸願勸信、約有四重、首言衆生聞者、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而發願也、二言聞是說者、是聞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三言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信受也、四言若有信者、是總結聞已深信信有願者無一不生之說而發願也、信然後願、願然後行、信行願三者、淨土資糧具足、往生何疑、普賢頌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文殊發願、亦如此說、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汝等未來現在衆生、若聞我上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今略叙四則、發引起願、一則今當最初聞是經者、依修極樂勝妙利益之說而發願也、二則聞是經者、已知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三則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發願也、四則聞是經者信更實信有願必成之說而發願也、 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申上發願生彼意、如是者、如上所言聲聞菩薩乃至補處、皆上善人也、今得往生、即與俱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同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也、入如是勝會、故當發願求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如是者、指前所列三乘聖衆皆是善人、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諸上善人者、指前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前文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者、彼土等覺以還、概為人民、然雖為人民、乃無漏不思議善人民也、善人民中、不妨分上中下、羅漢乃下善人、菩薩乃中善人、補處居因位之極、乃可雲上善人、上善衆多、不妨又分上中下、故有三輩九品之别、直至妙覺、無明盡淨、則無品可得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或問曰、娑婆世界亦是佛邦、何必遠生他國耶、答雲、國有三義、一者或有國土、人畜鬼獄之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國土、雖純人所居、未必皆善故、三者、或有國土、雖純善人所居、未必皆上善故、今曰諸上善人者、不獨為人中之善、而乃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聲聞菩薩乃至補處諸上善人之所、今人亦得往彼、即與俱會一處、 修持正行分第八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未生者修行之易.勸人發願也.是為一經正宗.○初緣起.二正行三感果.末結勸.)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生彼國者必多善多福也、但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為少善根、一心持名悉回向菩提為多善根、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為少福德、一心持名衆善奉行為多福德、因緣者、發起為因、助發為緣也、言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以持名為正行、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盤界、不可窮盡、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誦諷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是也、 (珂謹按.回向者回此之功德以向於其他也可分三類.一.以甲目的所修之功果.回向於乙目的.如行慈善事業而欲以之往生極樂.二.回己之功德以向於他人.如自身念佛行香而歸其德於亡者.俾得超度.三.回佛之萬福萬善以向於衆生.俾皆往生淨土.) (〔十住毘婆論〕三善根.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善、十善、根、五根、福、前五度、利他行也、德、般若度、自利願也、内自親生為因、了得是心是佛、發菩提心、正因性顯也、外來助起為緣、了得是心作佛、持佛名号、緣因性顯也、不可者、勸誡也、少者、積累也、并明因、得生果也、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少善根等者、此土四教修行之人、若無正信回向、發願求生淨土、皆名為少、少之一字、貫下二句、亦雲少福德少因緣、善根明正行、福德約助行、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若謂入道之要、發菩提心、刻苦持名心心無違為淨土之正行、兼修萬善福德為淨土之助行、但修萬善福德而不持名者、必無淨土之往、彼國非慧、莫能至也、專心持名、而少萬善福德者、必不能為極果、彼國非無善無福而作佛也、如有正行、兼有助行、自然不久成佛、隻修助行而無正行者、此乃人天小果有盡之因、未免一朝大失、隻有正行而無助行者、雖無極果、此乃小失、雖有小失之患、然一生補處之流、亦可有望、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