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
關燈
小
中
大
修行略有二門、一自利、大智為首、二利他、大悲為先、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同佛所證曰覺、無明未盡曰有情、摩诃薩、此雲大道心衆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摩诃薩者、菩薩中大菩薩也、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皆稱摩诃薩、非謂初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小品經〕是人為覺一切法無障礙義.名為菩薩.常為大衆作上首.故名摩诃薩.)
(〔道行經〕言是人於一切法.悉了悉知.故名菩薩.天上天下最尊勝法.名摩诃薩.)
(〔十地論〕摩诃薩者.有三種大.一願大.起願普及法界.不同二乘.但求自度故.二行大.菩薩起行.無有難行不行.難舍不舍.難作不作故.三利益大.菩薩願深行遠.凡所施作.皆欲利益一切衆生故.)
文殊師利法王子。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文殊師利者、此雲妙首、亦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法王子者、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凡菩薩皆法王子、獨稱文殊者、荊溪雲、於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諸經文殊常為一切菩薩上首故、 阿逸多菩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也、彌勒、此雲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悲華經雲、發願於刀兵刧中、擁護衆生、即是慈隆即世、悲臻後刧、故無能勝、 乾陀诃提菩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不休息、行諸梵行、曆恒沙刧、曾不休息、 常精進菩薩。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常精進者二義、一者、天台雲、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故、二者、寶積經雲、此菩薩為一衆生經無量刧、随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二義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名四正勤、而言見性無作、則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惡、雖雲修善、不修而修、雖雲去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故、二是利他、為多衆生、猶未為難、今曰為一衆生、少時為一衆生、猶未為難、今曰無量刧、多刧而易可化度、亦未為難、今曰猶不受化而不棄舍、不棄舍猶未為難、今曰無一念棄舍、如是精進、更無退堕、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進、常精進、必不休息、此二菩薩、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迥出偏小、故以大字别之、 (珂謹按.如是.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常精進菩薩諸大菩薩.如普賢地藏一切諸大菩薩是也.) 及釋提桓因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前言淨土法門、不但諸聖、與會、一切凡衆皆同聞也、釋提桓因、此雲能天主、即帝釋也、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四方三十二天、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餘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三人天中、釋提桓因、具雲釋迦因陀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華梵雙舉、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 (〔智度論〕釋是字.提桓因是号.) (珂謹按.釋提桓因.即今世俗所稱之玉皇大帝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等者、謂兼及下、其數非一、 無量諸天大衆俱。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無量諸天者、統欲色無色天也、大衆者、諸天而下、人及修羅、盡六道衆生也、俱者、結上文、上言與大比邱衆俱、此言與諸大菩薩諸天大衆俱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部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阿修羅.又作阿須羅.舊稱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鬬之神.六道之一.八部衆之一.名義集二曰.阿修羅.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域記九曰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訛.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此雲無酒.四天下采華.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妬誓斷.故言無酒神.大乘義章八末曰.阿修羅者.是外國語.此名劣天.又人相傳名不酒神.玄應音義三曰.阿修倫.又作阿修羅.皆訛也.正言阿素洛.此譯雲.阿.無也.亦雲非.素洛雲酒.亦雲天.名無酒神.亦名非天.經中亦雲.無善神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無量諸天者、欲色界中、諸梵天王護世四王等、兼四衆八部、故言大衆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無量諸天者、玉帝居忉利天宮、宮在須彌山頂、旁有四面、面各八王、統名三十三天、忉利之下須彌山埵、有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分掌四十種小天、忉利之上、虛空而住者、夜摩、兜率、化樂、自在、合之忉利、四王、名欲界天也、過此以上、無複女人、名禅界天也、過此以上、無複色身、名空界天也、三界之中、欲界最雜、空界無身、感佛威神、現身聽法、此非思議之所能及也、大衆、通指欲界天上天下龍鬼神仙人物之能聽法者、俱、共也、謂與聖人同入佛會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無量者、盡三十三天一切諸天故、大衆者、自諸天以下、人及修羅、六道一切衆生也、俱者、謂諸菩薩諸天大衆俱、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複盡舉、故雲無量也、更兼道俗四衆龍鬼八部、故雲大衆俱、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大衆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 (〔法華經〕爾時會中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佛土依正分第二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總示依正二報.為全經提綱也.○土是所依.名依報.佛是能依.名正報.初标土顯依.二标主顯正.)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凡佛說法者、都因弟子求示不二之談、然後演唱一乘也、故一切經首、先有所問、世尊起發、獨此彌陀經者、不因啟請而說、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爾時者、當彼六種成就時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告者、佛自說也、法華則白毫放光、啟一乘之教、維摩、則毘耶示疾、開不二之談、圓覺金剛以及諸經、多因有問在先、然後佛為宣演、今經不然、良以末世衆生、根鈍障深、甚難解脫、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衆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而自宣說也、獨告舍利弗者、智慧第一故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音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标土顯依也、是者、指此界而言、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三重、二土相望、過者、從此西向、橫亘而過也、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從娑婆世界過佛土、至十萬億、遠之遠也、極樂一雲安樂、亦雲安養、極樂有四、一、常寂光土、經雲、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有餘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餘、是三乘聖人所居、四、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所共居、今既曰菩薩聲聞諸天大衆、是同居土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世人以西天作西方淨土、非也、西天乃天竺國、是娑婆内之西方、非娑婆外之西方、不可錯會、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一佛土、是大千世界、即過十萬億大千世界也、或問淨土既居十萬億刹之外、衆生一念、安得往生、曰、有二義故、一者、衆生念力、十疑論雲、但使衆生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如人有夢、身雖在牀、而心意識徧至他方、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二者、如來願力、四十八願經雲、設我成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然此二義不出感應、皆由衆生心性、本具塵刹、雖十萬億之遙、無非性具此心、如帝網之一珠、影含衆形、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體、非但互具、亦乃互即故、四明雲、若心性不具塵刹、則生無感見之功、佛無應現之理、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須知十萬億佛土、不勞彈指、即登淨土、親見彌陀、隻要當人信得及、勤持佛号、久而久之、忽然心忘佛現、即過十萬億土矣、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世界者、世、謂三世、界、謂十方、橫竪交徹、故稱世界、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梵語須摩提、此雲極樂、或雲安養、又雲清泰者、猶言最勝也、一切國土、随機所感、有四種、一、常寂光土、諸佛究竟、極果人所居、二、寶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四、同居土、六凡所居、以五濁輕重而分淨穢、娑婆五濁重、故兼四惡趣、輪回不息、安養五濁輕、故惟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盡理言之、惟究竟寂光、是真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标主顯正也、其字承上、土必有主、指能依之主曰佛、出本佛之号曰阿彌陀、悲華經雲、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诤念、發願雲、我修大乘、取於淨土、終不願於穢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界衆生、無諸苦惱、我不得如是佛刹、不成正覺、今既果滿、号阿彌陀、故現淨土、又大本雲、法藏比邱於世自在王佛所、發無上意、廣說四十八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贊言、決定成佛、 (〔清周克複淨土晨鐘〕十方如來皆可親近.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彌陀發廣大誓願.有曰.若我成佛已來.有衆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 今現在說法。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今現在說法者、但彌陀成佛、在世尊之前十刧矣、何雲現在說法乎、此乃世尊住世時、因有弟子嫌自福輕障重、雖蒙佛教、恐不成道、倘世尊便獲涅盤、即不見金身如來、有此感慕悲嗟、佛乃慰彼而言也、所雲西方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者、不言我滅度後有佛在、而且阿彌陀佛常為分身說法、曆刧度人、豈非現在乎、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軌曰說法、大雲經雲、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出無量光、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号無量壽、現在說法、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彼說法、故雲現在說法、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佛有三身、名法報應、荊溪雲、法定不說、報通二義、應化定說、今言說法、即是應身、然淨土教主、有二不同、如觀經所說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乃他報尊特勝應身也、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丈六身佛、乃劣應身佛也、勝應之身、乃圓七信之所感見、今經通被四機、正是劣應常所見身、系念稱名、心存目想、為所對境、圓名字人雖知佛身全法界作、而見思尚熾、事識彌隆、所見佛身、無非劣應、圓人尚爾、況前三教若五品人、能以一心三觀、圓伏五住煩惱雖未能見六十萬億勝應尊特之身、以三十二相常所見身相相達無邊故也、 寶樹池蓮分第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以下明依報莊嚴.此言極樂世界水陸光華之勝也.○初總示.二欄樹.三寶池.四階閣.五蓮華.末總結.)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明大惠阿彌陀經已決〕彼土極樂者、對此土極苦而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釋所依之土、土名極樂、異於娑婆、應為詳陳、使生欣樂、 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其國者、即如來所統之境、衆生者、是如來所化之機、大法鼓經雲、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衆生、謂四大五陰十二因緣十八界等合成、假名為人、号曰衆生、般若燈論雲、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為衆生、大品經雲、無有法、可名衆生、但假名故号為衆生、是名字本無有法、強為立名、名為衆生、不增不減經雲、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恒沙煩惱所纏、随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無有衆苦者、無量壽經雲、彼無苦難之名、亦無三惡道、但有自然快樂之事、亦無少苦、故央掘魔經雲、無有少苦、純一快樂、故名極樂、又無八苦故、蓮華化生、即無生苦、國無老病、無有病苦、年壽欲盡、願生十方淨土、随意往生、離念念滅、名無死苦、喜樂相随、無怨憎會苦、心皆平等、亦無怨憎、雖為去留、無愛别離苦、所欲如意、無求不得苦及貧窮苦、又身金色、端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風拂缽、天味自盈、無五陰盛苦、目觀諸佛顯赫、耳聽樹網風鈴、水流天樂、随意聞見、故名極樂、 〔明大惠阿彌陀經已決〕此土衆生雖苦而不發心、故指西方之極樂、令人好樂發念佛之志、乃至一心不亂為因、證不思議身為果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其國衆生者、指極樂世界之衆生、皆是有德之士、非謂娑婆世界之衆生、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衆生、略具三義、一、衆處受生、二、衆法相生、五陰四大也、三、煩惱亂生極樂衆生具二義、無受生義、等覺者、與佛齊等、即補處菩薩以還皆可名者、謂上自等覺、下至人民、皆名衆生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衆生者、合衆陰而有生者也、衆陰、五陰也、色之一陰、名曰外法、受想行識名曰内心、為五陰所拘牽、即佛體而成衆生、不為五陰所拘牽、即衆生而證佛體、衆苦者、三苦五苦八苦也、苦時名苦苦、樂時不堅名壞苦、中等境界不可住名行苦、此三苦也、生時苦、昏濁甚也、老時苦、疲癃極也、病時苦、痛癢深也、死時苦、神脈亂也、苦時苦、境界違也、此五苦也、将一苦苦開之為四、便成八苦、所謂求不得苦、愛别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盛苦、諸樂者、兼世間樂出世間樂言之也、七寶光明、飛行來往、世間樂也、念佛法僧、與上善聚、出世間樂也、不退菩提、證入補處、出世間上上樂也、至於此、受無所受、名曰正受、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苦者、逼惱之義、為四谛首、衆苦者、諸經論開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約二種生死、則變易亦苦、況其餘者、以苦事非一、故曰衆苦也、四谛者、苦集滅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斷集修道證滅也、三苦者、一苦苦、謂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而複苦也、是為欲界苦、二壞苦、謂當樂壞時、不勝憂惱也、是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處中、即不苦不樂、念念遷流也、是為無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後二、無色唯行、為三苦也、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獄、老厭龍锺、病受痛疴、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逃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叚、則無病苦、壽名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别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别流轉苦、二欲苦、癡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為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然約之不出三苦八苦、攝種種苦、二種生死者、謂分叚變易、分叚者、四大所成、有分齊叚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叚、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為苦、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大本雲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雲無有衆苦、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下明樂事也、 七重(音從)欄楯。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橫曰欄、直曰楯、欄楯圍於樹外、 七重羅網。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羅綱覆於樹上、大本雲、其綱柔軟如兜羅綿、觀經雲、妙真珠綱、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七重行(音杭)樹。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行樹者、次第成行也、大本雲、諸寶厓上、有無數旃檀香樹、吉祥果樹、行行相值是為行樹七重者一重欄網、圍覆一重行樹、重重相間、其數七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行樹者、周回七重、一一樹高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下七層、皆垂珠網、狀同佛塔、 皆是四寶周帀圍繞。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四寶、金銀琉璃玻瓈也、周帀圍繞者、瑞相經雲、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較飾、周帀四面、垂以金鈴、光色華耀、羅覆樹林、欄楯寶飾、例此可知、又大本雲、七寶諸樹徧滿世界、金根金莖、枝葉花果皆以金、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花果亦分金銀、名二寶、如是三寶四寶乃至七寶、與此言四寶稍異、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前例後、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有七寶池。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上言、不但陸地莊嚴、即池水亦複勝妙也、大本雲、内外左右、有諸浴池、猶如大海、七寶合成、又雲、或黃金為池、或白銀為池、或水晶琉璃為池、珊瑚琥珀為池、乃至七寶為池、七寶見下、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金銀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瑪瑙、是名七寶、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彼國有八池、七寶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寶色、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七寶池者、七處寶池也、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清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輭、異沈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觀經雲、真金為渠、渠下皆雜色金剛而為底沙、大本雲、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今止言金沙、省文也、 四邊階道。
金銀瑠璃玻璃合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池外也、四邊者、中為池水、周圍四邊為階道也、離地為階、坦途為道、金銀等、四寶也、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重屋曰樓、岑樓曰閣、此金銀等、七寶也、觀經雲、黃金地上、一一寶中、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大本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菩薩所居、亦複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華嚴雲、危樓回帶、閣道旁出、棟宇相承、窗闼交映、階墀軒楹、種種滿足、一切皆以七寶莊嚴、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嚴飾之者、莊嚴麗華飾也、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池中也、車輪、言其形也、觀經雲、一一池有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雲、衆寶蓮華周徧世界、一一寶華、有無量百千億葉、則華之大可知、如來藏經雲、爾時世尊、於旃檀重閣、正坐道場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華中化佛、各放百千光明、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此經據小小者說、謂如車輪、觀經清淨覺經約大者說、或二十裡、乃至六十萬裡、然随念大小、遂無常準、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生彼土者、以蓮花為父母、極樂世界并無女人、女人往生、皆成男子、故人皆生於蓮花中也、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言其色也、不但舉色而言光者、彼土蓮花至為清潔、故有光也、大本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煜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千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千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衆生、說微妙法、此言四色省文也、 微妙香潔。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言其德也、七寶所成為微、衆佛化身為妙、清馨澹然為香、托質金沙為潔、彼國蓮華、異於此土、○六趣衆生求生淨土、一彈指頃、蓮華化生、下文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即生此蓮華中也、修淨土者、若念佛時常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複加之一心持名、未有不生者、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上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阿彌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行願為功德、功德圓滿為成就、法藏願雲、我作佛時、生我刹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又雲、我作佛時、我刹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衆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今來成佛、所願悉皆成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國土疆界寶池蓮萼之莊嚴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皆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曆刧重修之所成就、故雲功德莊嚴、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化導於人曰功、踐實於己曰德、因圓曰成、果滿曰就、充内曰莊、形外曰嚴、 天人供養分第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極樂世界天人供養之勝也.○初天樂.二金地.三兩華.四供佛.五自适.末總結.) 又舍利弗。
彼佛國土。
常作天樂。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異世樂者、大本雲、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於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雲異世樂也、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辍、天樂自鳴故雲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黃金為地。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蹑前起後、言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目睹天華也、黃金者、琉璃地上、間以黃金、觀經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據此、則黃金者、琉璃地面之莊嚴也、 晝夜六時。
雨(音預)天曼陀羅華。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為一日、曼陀羅天華名白華也、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賫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又須菩提善說般若、帝釋散華、是知淨土往生之衆、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何疑、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戊子寅為夜三時、辰午申為晝三時、修行者候之以為節、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彼國光明常照、無日月光、準大本經、彼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栖為夜、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雨者、從空飄落、謂之雨也、曼陀羅華者、是梵語、此雲适意華也、 其土衆生。
常以清旦。
各以衣裓(音吉)盛(音成)衆妙華。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天所雨華、衆生取以供佛也、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衆生、平旦清明之氣為清旦、常者、日日恒然、各者、人人皆然、衣裓、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他方者、自本國而他國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 (〔經義疏〕其土衆生.通曰九品.)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衆生者、除佛而言、菩薩以下往生彼國大衆凡夫、皆名衆生故、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名為衆生、實菩薩也、 〔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衣裓是盛華器、形如函蓋、而有一足、手擎供養、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妙華者、隻言天華、為供十萬億佛者、即言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處一切諸佛、頃能周徧供養也、 即以食時。
還到本國。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食時、即清旦、故雲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徧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食時晨齋時也、清旦至晨齋、為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大本雲、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國、猶在未食之前、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清旦盛華供養十萬億佛畢、還到本國、猶在晨齋之時、往來之速、亦是阿彌陀佛成就神足之力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食時者午前也、 飯(音泛)食(音寺)經行。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飯食者、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鉢金鉢種種寶鉢、随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适、食畢化去、時至複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緜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滞、一以調心、使不放逸、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鉢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前言食時、今說飯畢、飯食者、能住持身命、令不斷壞長養聖胎、故名為食、經行者令不放逸故、又古德雲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即走過、如是而行名為經行、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行者謂施繞思惟、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或繞寶殿、或繞瓊林、或往或來、如絹經來往、故雲經行、足行寶地、口念金經故雲經行也、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此結上天樂天華等種種功德莊嚴、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佛我身心自在供養之莊嚴也、 禽樹演法分第五 (〔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極樂世界衆生聞法之勝也.○初化禽演法.二風樹演法.末總結.) 複次。
舍利弗。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下言化禽演法也、種種言非一、奇妙言異常、雜色言美觀、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複次者、再言也、 白鶴。
孔雀。
鹦鹉。
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從多種中舉一二也、白鶴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貴、舍利即鶖鹭、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已有音聲、共命、二首一身、雪山有二頭鳥是也、 是諸衆鳥。
晝夜六時。
出和雅音。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彼國諸鳥、晝夜出音、優柔平中為和、正大謹嚴為雅、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晝夜各有六時、共十二時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和雅者、和與暴對、如鸱鴞等、是名暴音、雅與俗對、如莺鹂等、是名俗音、優柔平中、無有麤厲、能令聽者躁心自釋、是名和音、正大謹嚴、無有邪靡、能令聽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演者張而廣之、義無盡故、暢者敷而達之、意無滞故、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為根、根有二義、一者能持義、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後義、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言信根者、謂於谛理深忍樂欲、是名信根、此一為總、餘四承上、進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為進、念根者、既求此理、念茲在茲、明記不忘、是名為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緣一境、相應不散、是名為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複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名為慧、能生聖道者、以此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适、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演暢、謂說法無滞、 五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業、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别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
(音問)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七菩提分者、即七覺支、亦繇前根力、得此慧用、謂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雲、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後釋、覺支者、覺即菩提、支即是分、謂分分随宜而用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七菩提分者、一曰擇法菩提、觀諸法時、善能覺了真僞也、二曰精進菩提、修持洪願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也、三曰喜菩提、心得正法時、善能覺了、不随颠倒動亂也、四曰除菩提、除盡色相煩惱時、善能覺了、不失正知正見善根也、五曰舍菩提、已舍入境時、善能覺了、永不追憶也、六曰定菩提、得禅定時、善能覺了、靜明也、七曰念菩提、修出世法時、善能覺了、深入定慧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别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着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文殊師利者、此雲妙首、亦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法王子者、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凡菩薩皆法王子、獨稱文殊者、荊溪雲、於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諸經文殊常為一切菩薩上首故、 阿逸多菩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也、彌勒、此雲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悲華經雲、發願於刀兵刧中、擁護衆生、即是慈隆即世、悲臻後刧、故無能勝、 乾陀诃提菩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不休息、行諸梵行、曆恒沙刧、曾不休息、 常精進菩薩。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常精進者二義、一者、天台雲、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故、二者、寶積經雲、此菩薩為一衆生經無量刧、随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二義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名四正勤、而言見性無作、則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惡、雖雲修善、不修而修、雖雲去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故、二是利他、為多衆生、猶未為難、今曰為一衆生、少時為一衆生、猶未為難、今曰無量刧、多刧而易可化度、亦未為難、今曰猶不受化而不棄舍、不棄舍猶未為難、今曰無一念棄舍、如是精進、更無退堕、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進、常精進、必不休息、此二菩薩、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迥出偏小、故以大字别之、 (珂謹按.如是.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常精進菩薩諸大菩薩.如普賢地藏一切諸大菩薩是也.) 及釋提桓因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前言淨土法門、不但諸聖、與會、一切凡衆皆同聞也、釋提桓因、此雲能天主、即帝釋也、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四方三十二天、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餘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三人天中、釋提桓因、具雲釋迦因陀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華梵雙舉、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 (〔智度論〕釋是字.提桓因是号.) (珂謹按.釋提桓因.即今世俗所稱之玉皇大帝也.)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等者、謂兼及下、其數非一、 無量諸天大衆俱。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無量諸天者、統欲色無色天也、大衆者、諸天而下、人及修羅、盡六道衆生也、俱者、結上文、上言與大比邱衆俱、此言與諸大菩薩諸天大衆俱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部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阿修羅.又作阿須羅.舊稱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鬬之神.六道之一.八部衆之一.名義集二曰.阿修羅.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域記九曰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訛.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此雲無酒.四天下采華.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妬誓斷.故言無酒神.大乘義章八末曰.阿修羅者.是外國語.此名劣天.又人相傳名不酒神.玄應音義三曰.阿修倫.又作阿修羅.皆訛也.正言阿素洛.此譯雲.阿.無也.亦雲非.素洛雲酒.亦雲天.名無酒神.亦名非天.經中亦雲.無善神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無量諸天者、欲色界中、諸梵天王護世四王等、兼四衆八部、故言大衆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無量諸天者、玉帝居忉利天宮、宮在須彌山頂、旁有四面、面各八王、統名三十三天、忉利之下須彌山埵、有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分掌四十種小天、忉利之上、虛空而住者、夜摩、兜率、化樂、自在、合之忉利、四王、名欲界天也、過此以上、無複女人、名禅界天也、過此以上、無複色身、名空界天也、三界之中、欲界最雜、空界無身、感佛威神、現身聽法、此非思議之所能及也、大衆、通指欲界天上天下龍鬼神仙人物之能聽法者、俱、共也、謂與聖人同入佛會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無量者、盡三十三天一切諸天故、大衆者、自諸天以下、人及修羅、六道一切衆生也、俱者、謂諸菩薩諸天大衆俱、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複盡舉、故雲無量也、更兼道俗四衆龍鬼八部、故雲大衆俱、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大衆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 (〔法華經〕爾時會中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佛土依正分第二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總示依正二報.為全經提綱也.○土是所依.名依報.佛是能依.名正報.初标土顯依.二标主顯正.)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凡佛說法者、都因弟子求示不二之談、然後演唱一乘也、故一切經首、先有所問、世尊起發、獨此彌陀經者、不因啟請而說、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爾時者、當彼六種成就時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告者、佛自說也、法華則白毫放光、啟一乘之教、維摩、則毘耶示疾、開不二之談、圓覺金剛以及諸經、多因有問在先、然後佛為宣演、今經不然、良以末世衆生、根鈍障深、甚難解脫、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衆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而自宣說也、獨告舍利弗者、智慧第一故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音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标土顯依也、是者、指此界而言、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三重、二土相望、過者、從此西向、橫亘而過也、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從娑婆世界過佛土、至十萬億、遠之遠也、極樂一雲安樂、亦雲安養、極樂有四、一、常寂光土、經雲、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有餘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餘、是三乘聖人所居、四、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所共居、今既曰菩薩聲聞諸天大衆、是同居土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世人以西天作西方淨土、非也、西天乃天竺國、是娑婆内之西方、非娑婆外之西方、不可錯會、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一佛土、是大千世界、即過十萬億大千世界也、或問淨土既居十萬億刹之外、衆生一念、安得往生、曰、有二義故、一者、衆生念力、十疑論雲、但使衆生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如人有夢、身雖在牀、而心意識徧至他方、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二者、如來願力、四十八願經雲、設我成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然此二義不出感應、皆由衆生心性、本具塵刹、雖十萬億之遙、無非性具此心、如帝網之一珠、影含衆形、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體、非但互具、亦乃互即故、四明雲、若心性不具塵刹、則生無感見之功、佛無應現之理、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須知十萬億佛土、不勞彈指、即登淨土、親見彌陀、隻要當人信得及、勤持佛号、久而久之、忽然心忘佛現、即過十萬億土矣、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世界者、世、謂三世、界、謂十方、橫竪交徹、故稱世界、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梵語須摩提、此雲極樂、或雲安養、又雲清泰者、猶言最勝也、一切國土、随機所感、有四種、一、常寂光土、諸佛究竟、極果人所居、二、寶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四、同居土、六凡所居、以五濁輕重而分淨穢、娑婆五濁重、故兼四惡趣、輪回不息、安養五濁輕、故惟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盡理言之、惟究竟寂光、是真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标主顯正也、其字承上、土必有主、指能依之主曰佛、出本佛之号曰阿彌陀、悲華經雲、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诤念、發願雲、我修大乘、取於淨土、終不願於穢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界衆生、無諸苦惱、我不得如是佛刹、不成正覺、今既果滿、号阿彌陀、故現淨土、又大本雲、法藏比邱於世自在王佛所、發無上意、廣說四十八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贊言、決定成佛、 (〔清周克複淨土晨鐘〕十方如來皆可親近.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彌陀發廣大誓願.有曰.若我成佛已來.有衆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 今現在說法。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今現在說法者、但彌陀成佛、在世尊之前十刧矣、何雲現在說法乎、此乃世尊住世時、因有弟子嫌自福輕障重、雖蒙佛教、恐不成道、倘世尊便獲涅盤、即不見金身如來、有此感慕悲嗟、佛乃慰彼而言也、所雲西方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者、不言我滅度後有佛在、而且阿彌陀佛常為分身說法、曆刧度人、豈非現在乎、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軌曰說法、大雲經雲、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出無量光、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号無量壽、現在說法、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彼說法、故雲現在說法、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佛有三身、名法報應、荊溪雲、法定不說、報通二義、應化定說、今言說法、即是應身、然淨土教主、有二不同、如觀經所說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乃他報尊特勝應身也、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丈六身佛、乃劣應身佛也、勝應之身、乃圓七信之所感見、今經通被四機、正是劣應常所見身、系念稱名、心存目想、為所對境、圓名字人雖知佛身全法界作、而見思尚熾、事識彌隆、所見佛身、無非劣應、圓人尚爾、況前三教若五品人、能以一心三觀、圓伏五住煩惱雖未能見六十萬億勝應尊特之身、以三十二相常所見身相相達無邊故也、 寶樹池蓮分第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以下明依報莊嚴.此言極樂世界水陸光華之勝也.○初總示.二欄樹.三寶池.四階閣.五蓮華.末總結.)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明大惠阿彌陀經已決〕彼土極樂者、對此土極苦而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釋所依之土、土名極樂、異於娑婆、應為詳陳、使生欣樂、 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其國者、即如來所統之境、衆生者、是如來所化之機、大法鼓經雲、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衆生、謂四大五陰十二因緣十八界等合成、假名為人、号曰衆生、般若燈論雲、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為衆生、大品經雲、無有法、可名衆生、但假名故号為衆生、是名字本無有法、強為立名、名為衆生、不增不減經雲、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恒沙煩惱所纏、随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無有衆苦者、無量壽經雲、彼無苦難之名、亦無三惡道、但有自然快樂之事、亦無少苦、故央掘魔經雲、無有少苦、純一快樂、故名極樂、又無八苦故、蓮華化生、即無生苦、國無老病、無有病苦、年壽欲盡、願生十方淨土、随意往生、離念念滅、名無死苦、喜樂相随、無怨憎會苦、心皆平等、亦無怨憎、雖為去留、無愛别離苦、所欲如意、無求不得苦及貧窮苦、又身金色、端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風拂缽、天味自盈、無五陰盛苦、目觀諸佛顯赫、耳聽樹網風鈴、水流天樂、随意聞見、故名極樂、 〔明大惠阿彌陀經已決〕此土衆生雖苦而不發心、故指西方之極樂、令人好樂發念佛之志、乃至一心不亂為因、證不思議身為果也、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其國衆生者、指極樂世界之衆生、皆是有德之士、非謂娑婆世界之衆生、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衆生、略具三義、一、衆處受生、二、衆法相生、五陰四大也、三、煩惱亂生極樂衆生具二義、無受生義、等覺者、與佛齊等、即補處菩薩以還皆可名者、謂上自等覺、下至人民、皆名衆生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衆生者、合衆陰而有生者也、衆陰、五陰也、色之一陰、名曰外法、受想行識名曰内心、為五陰所拘牽、即佛體而成衆生、不為五陰所拘牽、即衆生而證佛體、衆苦者、三苦五苦八苦也、苦時名苦苦、樂時不堅名壞苦、中等境界不可住名行苦、此三苦也、生時苦、昏濁甚也、老時苦、疲癃極也、病時苦、痛癢深也、死時苦、神脈亂也、苦時苦、境界違也、此五苦也、将一苦苦開之為四、便成八苦、所謂求不得苦、愛别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盛苦、諸樂者、兼世間樂出世間樂言之也、七寶光明、飛行來往、世間樂也、念佛法僧、與上善聚、出世間樂也、不退菩提、證入補處、出世間上上樂也、至於此、受無所受、名曰正受、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苦者、逼惱之義、為四谛首、衆苦者、諸經論開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約二種生死、則變易亦苦、況其餘者、以苦事非一、故曰衆苦也、四谛者、苦集滅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斷集修道證滅也、三苦者、一苦苦、謂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而複苦也、是為欲界苦、二壞苦、謂當樂壞時、不勝憂惱也、是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處中、即不苦不樂、念念遷流也、是為無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後二、無色唯行、為三苦也、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獄、老厭龍锺、病受痛疴、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逃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叚、則無病苦、壽名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别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别流轉苦、二欲苦、癡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為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然約之不出三苦八苦、攝種種苦、二種生死者、謂分叚變易、分叚者、四大所成、有分齊叚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叚、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為苦、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大本雲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雲無有衆苦、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下明樂事也、 七重(音從)欄楯。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橫曰欄、直曰楯、欄楯圍於樹外、 七重羅網。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羅綱覆於樹上、大本雲、其綱柔軟如兜羅綿、觀經雲、妙真珠綱、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七重行(音杭)樹。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行樹者、次第成行也、大本雲、諸寶厓上、有無數旃檀香樹、吉祥果樹、行行相值是為行樹七重者一重欄網、圍覆一重行樹、重重相間、其數七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行樹者、周回七重、一一樹高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下七層、皆垂珠網、狀同佛塔、 皆是四寶周帀圍繞。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四寶、金銀琉璃玻瓈也、周帀圍繞者、瑞相經雲、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較飾、周帀四面、垂以金鈴、光色華耀、羅覆樹林、欄楯寶飾、例此可知、又大本雲、七寶諸樹徧滿世界、金根金莖、枝葉花果皆以金、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花果亦分金銀、名二寶、如是三寶四寶乃至七寶、與此言四寶稍異、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前例後、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有七寶池。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上言、不但陸地莊嚴、即池水亦複勝妙也、大本雲、内外左右、有諸浴池、猶如大海、七寶合成、又雲、或黃金為池、或白銀為池、或水晶琉璃為池、珊瑚琥珀為池、乃至七寶為池、七寶見下、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金銀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瑪瑙、是名七寶、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彼國有八池、七寶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寶色、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七寶池者、七處寶池也、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清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輭、異沈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觀經雲、真金為渠、渠下皆雜色金剛而為底沙、大本雲、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今止言金沙、省文也、 四邊階道。
金銀瑠璃玻璃合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池外也、四邊者、中為池水、周圍四邊為階道也、離地為階、坦途為道、金銀等、四寶也、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重屋曰樓、岑樓曰閣、此金銀等、七寶也、觀經雲、黃金地上、一一寶中、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大本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菩薩所居、亦複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華嚴雲、危樓回帶、閣道旁出、棟宇相承、窗闼交映、階墀軒楹、種種滿足、一切皆以七寶莊嚴、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嚴飾之者、莊嚴麗華飾也、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池中也、車輪、言其形也、觀經雲、一一池有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雲、衆寶蓮華周徧世界、一一寶華、有無量百千億葉、則華之大可知、如來藏經雲、爾時世尊、於旃檀重閣、正坐道場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華中化佛、各放百千光明、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此經據小小者說、謂如車輪、觀經清淨覺經約大者說、或二十裡、乃至六十萬裡、然随念大小、遂無常準、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生彼土者、以蓮花為父母、極樂世界并無女人、女人往生、皆成男子、故人皆生於蓮花中也、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言其色也、不但舉色而言光者、彼土蓮花至為清潔、故有光也、大本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煜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千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千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衆生、說微妙法、此言四色省文也、 微妙香潔。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言其德也、七寶所成為微、衆佛化身為妙、清馨澹然為香、托質金沙為潔、彼國蓮華、異於此土、○六趣衆生求生淨土、一彈指頃、蓮華化生、下文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即生此蓮華中也、修淨土者、若念佛時常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複加之一心持名、未有不生者、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結上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阿彌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行願為功德、功德圓滿為成就、法藏願雲、我作佛時、生我刹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又雲、我作佛時、我刹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衆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今來成佛、所願悉皆成就、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國土疆界寶池蓮萼之莊嚴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皆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曆刧重修之所成就、故雲功德莊嚴、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化導於人曰功、踐實於己曰德、因圓曰成、果滿曰就、充内曰莊、形外曰嚴、 天人供養分第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極樂世界天人供養之勝也.○初天樂.二金地.三兩華.四供佛.五自适.末總結.) 又舍利弗。
彼佛國土。
常作天樂。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異世樂者、大本雲、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於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雲異世樂也、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辍、天樂自鳴故雲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黃金為地。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蹑前起後、言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目睹天華也、黃金者、琉璃地上、間以黃金、觀經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據此、則黃金者、琉璃地面之莊嚴也、 晝夜六時。
雨(音預)天曼陀羅華。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為一日、曼陀羅天華名白華也、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賫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又須菩提善說般若、帝釋散華、是知淨土往生之衆、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何疑、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戊子寅為夜三時、辰午申為晝三時、修行者候之以為節、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彼國光明常照、無日月光、準大本經、彼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栖為夜、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雨者、從空飄落、謂之雨也、曼陀羅華者、是梵語、此雲适意華也、 其土衆生。
常以清旦。
各以衣裓(音吉)盛(音成)衆妙華。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天所雨華、衆生取以供佛也、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衆生、平旦清明之氣為清旦、常者、日日恒然、各者、人人皆然、衣裓、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他方者、自本國而他國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 (〔經義疏〕其土衆生.通曰九品.)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衆生者、除佛而言、菩薩以下往生彼國大衆凡夫、皆名衆生故、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名為衆生、實菩薩也、 〔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衣裓是盛華器、形如函蓋、而有一足、手擎供養、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妙華者、隻言天華、為供十萬億佛者、即言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處一切諸佛、頃能周徧供養也、 即以食時。
還到本國。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食時、即清旦、故雲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徧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食時晨齋時也、清旦至晨齋、為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大本雲、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國、猶在未食之前、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清旦盛華供養十萬億佛畢、還到本國、猶在晨齋之時、往來之速、亦是阿彌陀佛成就神足之力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食時者午前也、 飯(音泛)食(音寺)經行。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飯食者、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鉢金鉢種種寶鉢、随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适、食畢化去、時至複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緜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滞、一以調心、使不放逸、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鉢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前言食時、今說飯畢、飯食者、能住持身命、令不斷壞長養聖胎、故名為食、經行者令不放逸故、又古德雲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即走過、如是而行名為經行、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行者謂施繞思惟、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或繞寶殿、或繞瓊林、或往或來、如絹經來往、故雲經行、足行寶地、口念金經故雲經行也、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此結上天樂天華等種種功德莊嚴、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也、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此是佛我身心自在供養之莊嚴也、 禽樹演法分第五 (〔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言極樂世界衆生聞法之勝也.○初化禽演法.二風樹演法.末總結.) 複次。
舍利弗。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下言化禽演法也、種種言非一、奇妙言異常、雜色言美觀、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複次者、再言也、 白鶴。
孔雀。
鹦鹉。
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從多種中舉一二也、白鶴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貴、舍利即鶖鹭、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已有音聲、共命、二首一身、雪山有二頭鳥是也、 是諸衆鳥。
晝夜六時。
出和雅音。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彼國諸鳥、晝夜出音、優柔平中為和、正大謹嚴為雅、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晝夜各有六時、共十二時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和雅者、和與暴對、如鸱鴞等、是名暴音、雅與俗對、如莺鹂等、是名俗音、優柔平中、無有麤厲、能令聽者躁心自釋、是名和音、正大謹嚴、無有邪靡、能令聽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演者張而廣之、義無盡故、暢者敷而達之、意無滞故、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為根、根有二義、一者能持義、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後義、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言信根者、謂於谛理深忍樂欲、是名信根、此一為總、餘四承上、進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為進、念根者、既求此理、念茲在茲、明記不忘、是名為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緣一境、相應不散、是名為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複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名為慧、能生聖道者、以此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适、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演暢、謂說法無滞、 五力。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業、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别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
(音問)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七菩提分者、即七覺支、亦繇前根力、得此慧用、謂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雲、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後釋、覺支者、覺即菩提、支即是分、謂分分随宜而用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七菩提分者、一曰擇法菩提、觀諸法時、善能覺了真僞也、二曰精進菩提、修持洪願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也、三曰喜菩提、心得正法時、善能覺了、不随颠倒動亂也、四曰除菩提、除盡色相煩惱時、善能覺了、不失正知正見善根也、五曰舍菩提、已舍入境時、善能覺了、永不追憶也、六曰定菩提、得禅定時、善能覺了、靜明也、七曰念菩提、修出世法時、善能覺了、深入定慧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别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着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