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杭縣徐 珂仲可謹輯
〔唐善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名觀經四帖疏)〕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彌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觀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報、二者正報、就依報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莊嚴、即一切寶幢光明互相映發等是、二者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三者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如前雖有三種差别、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此即總結成依報莊嚴也、又言依報者、從日觀下至華座觀已來、總明依報、就此依報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華座一觀是其别依、唯屬彌陀佛也、餘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觀中、即有真有假、言假依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見境相故、言真依者、即從琉璃地下至寶樓觀已來、是其真依、由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境相故、二就正報中亦有其二、一者主莊嚴、即阿彌陀佛是、二者聖衆莊嚴、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報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彌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報者、即第八像觀是也、觀音勢至等亦如是、此由衆生障重、染惑處深、佛恐乍想真容、無由顯現、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證境、故言假正報也、言真正報者、即第九真身觀是也、此由前假正、漸以息於亂想、心眼得開、麤見彼方清淨二報種種莊嚴、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見彼真實之境相也、言通正報者、即觀音勢至等已下是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此經本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此經本名無量平等清淨覺經、一名無量壽佛經、凡前後諸師譯改經名難以盡舉、自唐時、此經傳至中華、元奘法師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師系洛州陳氏子、童年出家、即善講論經律、時号神人、歲至二十一、自貞觀三年往西域取經、備經險難、曆過一百五十國土、遂至舍衛、取經六百餘部、今此彌陀經亦在内焉、至貞觀十九年還京師、手譯者計成千餘卷、今稱阿彌陀經者、即羅什師譯之名也、以經中正宗專持名号方法、衆所樂聞、舉此六字立題、人皆信受流通也、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序〕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譯者有二、一名佛說阿彌陀經即今經、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二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二經聯比、小異大同、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明古德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此經、唐譯為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今為此名者以佛名人所樂聞、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佛說阿彌陀經者、乃勸生淨土、不退菩提者也、
〔清彭際清阿彌陀經約論〕是經以一心為宗、以持名為行、以信願為導、以不退為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究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通号有十、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佛、十号具足、為世間尊、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佛、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釋迦在此娑婆世界成佛、随衆生壽、不過百年、愍念娑婆衆生、見佛不易、釋迦以後、彌勒以前、千萬年中、受大苦惱、故說此阿彌陀經、流布世間、使諸苦惱衆生修七日之功、免永劫之苦、轉凡成聖、不退佛因也、經法也、經名阿彌陀者、純說阿彌陀佛度生因緣功德也、
(珂謹按.阿彌陀經有大本小本之别.此鸠摩羅什所譯.為小本彌陀之第一本.流傳最廣.以中興淨土之蓮池大師.舍大本彌陀及觀經.而專宗小本彌陀也.清王耕心摩诃阿彌陀經表論有雲.先佛既徧寄其說於大乘教典.複專說淨土.諸經以定普度衆生之極軌.此大小兩部彌陀諸經所由來也.其言誠然.淨土四經.(清鹹豐八年周诒樸輯刊)所載之無量壽經.即大本.阿彌陀經即小本.無量壽經為邵陽魏居士.(即魏默深先生名源法名承貫)會後漢吳魏唐宋諸譯以成之原本.與摩诃阿彌陀經衷論之字句不盡同.蓋王蔭福(蔭福為耕心之世父)重事校訂.且定全經為二十四章也.阿彌陀經為鸠摩羅什原譯.淨土四經者.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外為觀無量壽佛經.(即十六觀經)普賢行願品.學者所亟宜持誦者也.茲更以衷論所述大本小本之本末錄如下.)
(〔清王耕心摩诃阿彌陀經衷論〕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解脫生死之淵源.大部彌陀諸經之第一本也.考淨土一宗.流别雖多.終以持名念佛為上第.而持名諸經.複有大小彌陀兩部之别.大彌陀經.古譯有六.其第一本三卷.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支三藏法師支婁迦谶所譯也.第二本二卷.曰阿彌陀經.亦名阿彌陀三邪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月支三藏法師支謙所譯也.第三本二卷曰無量壽經.魏三藏法師康僧铠所譯也.第四本二卷.在大寶積經内.曰無量壽如來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所譯也.第五本三卷.曰無量壽莊嚴.經宋西域三藏法師法賢所譯也.第六本二卷.曰大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所會譯也.以上六本.并見乾隆三年欽定龍藏彙記.長洲彭居士紹升以龍舒譯本.義有未安複校訂魏譯無量壽經.着起信論三卷.經文豐缛.論亦精當.是為此經之第七本.鹹豐中.邵陽魏居士.(即魏默深先生)謂諸家及龍舒譯本.猶未盡善.乃會譯衆本.别為一書.仍名無量壽經.則為此經之第八本矣.彭氏魏氏成書.皆在重訂龍藏後.故藏本缺焉.每進益上.亦淨土家所宜知也.小彌陀經.譯本有二.第一本一卷.亦名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也.第二本一卷.曰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也.二文大同小異.而秦譯尤精.故明雲栖大師袾宏為作疏鈔四卷者是也.先佛說經.義有詳略.故分大小兩部.而大部之文.足該小部.以其具述阿彌陀佛創建淨土之正因.非小部所能詳備也.魏氏會譯本.複上援漢譯.訂四十八願為二十四願.以祛諸家譯本之誤.其文亦簡切不支.故尤非諸家所及雲.同治中.先世父梅叔公.(即王蔭福)嘗言魏氏經文.足以冠冕大部諸經.而當校正者猶有數事.一曰正名謂經名無量壽.與康譯無别.而文辭迥殊.适以滋後學之惑也.二曰正實.謂經書佛名.或作無量壽.或作阿彌陀.為例已疏而古今修淨業者.惟念阿彌陀佛.未嘗有念無量壽佛者.則經書佛名.當仍依龍舒舊文.以作阿彌陀佛為是.其餘文字.亦尚有可議者.因博考衆本.手自校讐.且定經名曰摩诃阿彌陀.摩诃華言所謂大也.大義改從梵文.所以别龍舒舊本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首雲佛者.即釋迦佛也.是淨飯王之子.佛母摩耶夫人.降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童名悉達.年至二十五.出家.赴象頭山習定.任其蘆穿膝.雀巢灌頂.饑飱麻麥.如是苦行六年.夜覩明星.方獲大悟.即說法度人.四十九年耳.住世壽至八十.涅盤後一千餘年.至漢明帝永平十一年.教流震旦.至今時.又一千餘年矣.所雲佛字之義.曰覺.佛說阿者.無也.彌陀者.量也.故又号曰無量壽佛.或問曰.阿彌陀佛是何時人耶.答雲.諸佛皆有法報化三身.随機應現.若論事者.雖應化聖人.事必有時.然此阿彌陀佛.是無量刧前及無量刧後.統屬現在說法.并可略舉言之.乃無量刧前.彼方有一國王.名曰法藏.舍位出家.所發四十八願.廣度衆生.即今阿彌陀佛.是法藏比邱所成之佛.而且阿彌陀佛随時應現於世.所為愚迷人衆演習淨業自成阿彌陀佛之起居.莫可勝數故.而前朝後代皆有阿彌陀佛顯名出世.審此意者.何可定耶.又問曰.阿彌陀即是前刧中佛.乃釋迦佛雲.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莫非又同時耶.答雲.昔有智覺菩薩雲.總持經中說三十七佛.乃皆無量刧前毗盧遮那一佛化身.此毗盧佛道有五智.一曰大圓鏡智.性也.二曰平等性.智體也.三曰妙觀察智.用也.四曰成所作智.信也.五曰清淨智.是毗盧佛用中用也.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衆如來.其妙觀察智.更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為無量壽如來.則一佛雙現兩土.可知阿彌陀在釋迦佛之前無量刧矣.況此經中我佛所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刧之證據.又問曰.果然如是.但此阿彌陀經.是釋迦親口所說.因何亦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耶.答雲.我佛知阿彌陀佛.應機說法無量.願度衆生無量.光明接引無量蓮華化生無量.若今時人.一心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号.堅心不退.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雖然.佛不同時.可謂阿彌陀佛尚在矣.故不可以過現未三世中推論出世耳.但諸佛菩薩千般說法.萬種化度.因何我等總不成佛.夫佛及凡夫.同為這一個性靈而已.佛将拔苦願力.或應化世間入類度人.雖足無停息.其佛性照而常覺.覺而常照.古今動靜不異.所謂無量壽也.我等凡夫.性本同覺.因心執着.色相為重.是以物欲所蔽.常背其覺.雖頭出頭沒.長在麗天杲日之中.卻如黑夜度日.若明此經之義.則知自心以暗轉明.如失物複得.豈非一生之大幸耶.人若閱經聽講.慎勿輕心放過.名曰受持此經.事雖難信.且努力細審一番看.)
(珂謹按.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号釋迦文者.(原注文即牟尼之訛略).譯言能仁.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刧.文言将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生.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初釋迦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釋迦生時.當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羣生.四十九載.乃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盤.涅盤.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三身者.佛佛皆具三身.謂法報化也.法身即本覺性體.報身乃始覺智圓.化身則慈悲應現.法身名毗盧遮那.此雲徧一切處.報身名盧舍那.此雲淨滿化身.名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又三身皆具單複二義.法身單.唯指本來清淨理體.報身單.唯指無上功德智慧.化身單.唯指應現如水中月.法身複者.一者自性清淨法身.即衆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也.二者離垢妙極法身.即諸佛所證究竟法界理也.報身複者.一者自受用報身.即諸佛智斷二德.究竟實果.二他受用.報身即地上菩薩随其心量.所見刹塵相好.一一相好皆無分齊者也.化身複者.一者應現身.示成八相.二變化身.無而倏有.又化身亦名應身.應物示現.如月印水故也.示現八相者.複有三種.一者勝應即前他受用身.二者帶劣勝應身.通教三乘所見者.接入别圓.故勝.猶依事識.故劣.三者劣應身.即藏教所見丈六老比丘身.唯依事識.不達相海無邊之緻.故名劣.變化身又有二種.謂佛界化身及随類化身.)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問.佛具三身.今言佛說.乃何身說耶.梵網合注答曰.三身既非一異.自不容其偏執何身說法.但為對治有異.故使諸經所說不同.或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此則恐人執相迷理.故唯示法性本覺以為真佛也.或雲法佛者.自覺聖境.無言無說.說法現儀皆化佛耳.此則恐人以法身堕在情量.故唯示化佛示三輪也.實則說法度生.非法身.亦不離法身.非報化.亦不離報化.若得四悉檀.意謂法身說法亦可.如雲報化非說法者.謂唯報化說法.亦可.如雲法身無言說.謂三身合乃說法.亦可.如雲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謂三身各說法.亦可.法報佛為地上菩薩說法.勝應佛為地前及聲聞緣覺說法.劣應佛為一切凡夫說法.謂三身總無言說.亦可如四十九年不說一字.若不解四悉檀因緣.随執一句皆名謗佛也.)
(珂謹按.佛.為佛陀之簡稱.佛陀.梵語亦作菩提.其義為覺.一曰自覺.謂自悟本性.二曰覺他.謂說法度人.三曰覺行圓滿.備斯三義.故曰佛陀.簡稱之則為佛.凡成佛道者皆曰佛.此之言佛釋迦牟尼也.一稱釋迦文佛.亦稱釋迦文尼.亦稱釋迦如來.亦稱釋迦世尊.亦稱釋迦大悲慈尊.亦稱釋尊.此土佛教之始祖也.生於我國周靈王.時父淨飯王為北印度迦毘羅城主.母摩耶夫人.年十六.娶耶輸多羅.舉一子.年十九.入雪山.修行六年.既出山.在迦耶山菩提樹下大有所悟.遂四出說法.凡四十餘年.年八十.示寂於跋陀河之遮羅雙樹間.蓋當我國周敬王時也.逮癸亥.(中華民國十二年)則為降生之二千九百五十年.)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覺有三義.一自覺.勝凡夫.凡夫不自覺故.二覺他.勝二乘.彼不覺他故.三覺行圓滿.勝諸菩薩.菩薩雖複修於二覺行未圓滿故.)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佛說者說揀五人故五人者一佛二菩薩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說經今顯此經是至聖立言金口親出不同菩薩在因天屬凡類仙雜外道化人非真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佛者即本師釋迦牟尼也此土釋迦牟尼佛說彼土阿彌陀佛依正莊嚴信願往生之經也、
(珂謹按.依正二報.謂正報與依報也.皆為應於前業之果報.謂之二報.亦曰二果.正報者.正由過去之業而受之我心身者也.依報.為其心身依正之一切世間事物(山川宮室衣服飲食等)者也.三藏法數雲.依.謂依報.即世間國土也.為身所依.故名依報.正.謂正報.即五陰身也.正由業力感報此身.故名正報.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國土亦名報也.行願品疏鈔雲.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纓絡本業經雲.凡夫衆生.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報之土.又按金剛幢菩薩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之菩薩說願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種阿僧隻之莊嚴具.莊嚴十方佛刹雲.)
〔明古德阿彌陀經疏鈔演義〕阿彌陀、此雲無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無量、故是無量、佛往昔因中為法藏比邱時、發四十八願、今在西方、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故釋迦如來為衆宣揚也、
(珂謹按.阿者.無也.彌陀者.量也.清淨平等覺經稱無量清淨佛.無量壽經稱無量壽佛.稱贊淨土經雲.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密宗則稱之為甘露王.其大咒稱十甘露明者是也.)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今言姚者、揀非餘秦也、三藏者、通經律論、兼善華梵故、法師者、佛法所屬、演揚誨衆、為表範故、
(珂謹按.姚秦為後秦晉時十六國之一也.羌族姚苌弑苻堅.自稱秦王.史稱後秦.據長安.有今陝西中部.河南南部.甘肅東部之地.凡三主三十四年.東晉滅之.)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三藏者、通秦文字、兼知西語、并顯師德之稱、法師者、為佛法所屬、明剖誨人、鸠摩、童年耆德也、羅什者、譯梵成華、西語曰梵、中國曰華、能達兩地文字之什、所稱羅什也、
〔清達默阿彌陀經便蒙鈔〕三藏者、一修多羅藏、此雲經藏、二毘奈耶藏、或雲毘尼、此雲滅、又雲善治、又雲律、三阿毘昙藏、又雲阿毘達摩、此雲無比法、又翻論、
(珂謹按.佛教有三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也.經.佛所說.律.記戒規威儀.僧所守.論.菩薩所着.闡明佛義.藏者.謂一切所知之義鹹積於此.猶藏金之庫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藏乘分攝、藏有二、一、三藏、經律論也、經藏所攝、二、二藏、聲聞菩薩也、菩薩藏攝、乘亦二、一、三乘、小中大也、大乘所攝、二、四乘、聲聞辟支菩薩佛也、佛乘所攝、分十二、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有、論儀也、長行、自說、二分所攝、
〔清達默阿彌陀經便蒙鈔〕法師者、以三藏法而為師故、又深通三藏教化人天故、法華有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經卷、師具五德、故曰法師也、
〔清達默阿彌陀經便蒙鈔〕鸠摩羅什、具足應雲鸠摩羅耆婆什、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按本傳、師進關時、正姚秦弘始四年、東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師祖居印度、世為王臣、父棄位舍家、遊學至龜茲、國王聞其賢名、以女妻之、而生什師、居胎日、母增慧辯、七歲出家、随母至寺、見佛缽、甚喜、遂舉至頂、俄念、我身卑小、而缽甚大、我何能舉、遂力不勝、而倒於地、豁悟萬法唯心、日誦千偈、至年九歲、辯挫邪鋒、鹹皆愧伏、十二歲、遇羅漢、奇之、謂母曰、當守護之、若年三十五歲、當大興佛法、度人無量、又習五明四圍等書、後學大乘、數破外道、遠近諸國鹹謂神異、母生什後亦出家、聰拔衆尼、已證三果、什既受具、母謂之曰、方等深經、應闡於秦都、但於汝身不利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忘軀、大化必行、鑪镬無恨、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曰、有德星現於西國、當有智人入輔、堅曰、朕聞西域有羅什、襄陽有道安、非此人耶、後遣将軍呂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與什同歸、什在路、數言應變、光盡用之、光聞姚苌殺堅、自據西涼、至姚興接位、呂光亦死、呂隆複立、姚興滅涼、方入秦都、秦主厚加禮、延入西明閣、敕僧[契-大+石]等八百沙門、谘受什旨、於草堂寺參定衆經、後道宣律師嘗問天人陸玄暢曰、什師一代所譯經論、至今若新、受持轉勝、何耶、答曰、其人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又從毘婆屍佛以來為譯經師、又雲、什位階三賢、文殊指授、令其删定耳、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所譯經論、凡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僧叡僧肇道常等筆受、
法會衆證分第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屬序分.法會者.說法而會也.衆證者衆所共證也.○初聲聞衆.二菩薩衆.三天人衆.)
如是我聞。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阿難結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門、我從佛聞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如是者、信順之辭、我者、阿難自謂、聞者、言親聞於佛也、智論雲、佛涅盤時、示阿難言、一切經初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國某地、蓋遵佛遺敕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如者、不思善、不思惡、心即不亂、湛然之義、曰如是者、即此心、亦非執有、亦非執無、曰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一時、說經之時也、佛是釋迦牟尼、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佛說此阿彌陀經時、舍利弗阿難等聽受時、又法王啟運嘉集之時、故曰一時、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一時者、佛及弟子說聽成就一時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一時猶言當時、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覺行圓滿、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乘、平等異小菩薩、尊極、名為佛、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佛即教主、是覺中之聖、覺有二義、一曰外覺、觀諸法空、二曰内覺、湛然空寂、所謂不被塵惑、如如不動、為聖中聖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舍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舍衛、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國故、 隻(音岐)樹給孤獨園。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匿王太子名隻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隻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并名隻樹給孤獨園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佛乃竺國教主、緣至舍衛鄰國、遇一長者、名曰給孤、見佛道貌威儀、法忍莫測、即買隻陀太子之園、将珍寶莊嚴、迎佛供養、太子雲、園屬卿者、樹不屬卿耳、要伐其樹、長者思惟、華樹盈潤、堪可供佛、太子雲、取樹者一葉一金錢、長者欲償其價、太子心回意轉、請佛說法、不應如此、太子雲、卿舍其園、我舍其樹、同為施主、長者於中即造六十四所大寺、正中佛居、其餘普施孤獨窮民、感歎太子施樹、合名曰隻樹給孤獨園耳、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隻陀匿王太子也、樹是隻陀手植、王之宰臣須達多、赈濟貧人、稱給孤獨長者、深重佛法、向隻陀買園、黃金布地、因建精舍、請佛說法也、 與大比(音避)丘僧。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與、共也、比邱有三義、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大、者得道之深也、僧、衆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大比丘、此雲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練心、又雲怖魔、又雲破惡僧者、具雲僧伽、此雲衆和合、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比丘者、佛之弟子戒行無違、道德并茂、 千二百五十人俱。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迦葉三人、一優樓頻螺有五百弟子、二伽耶有三百弟子、三那提有二百弟子、目連舍利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悉來歸佛、共成此數、俱者、合上共義、 (〔隋嘉祥金剛經疏〕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優樓頻螺迦葉.摩诃迦葉.得五百人.次度那提迦葉迦耶迦葉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合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複.得二百五十人.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清袾宏阿彌陀經疏鈔〕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皆是大阿羅漢。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初舉得位、即羅漢、次舉名聞、即衆所知識、所言大者、謂臘高德上、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阿羅漢、即梵語也、唐言無着、謂無煩惱、無貪嗔、無違順、心境俱空、内外常寂、無法可學、是名阿羅漢、羅漢能含四義、一者應供、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者殺賊、殺盡煩惱賊、斷迷果也、三者遠惡、斷盡三惡覺、三惡即貪嗔癡、破惡果也、四者無生、不受後有、謂三界惑盡、更不受生、怖魔果也、乃至無學之學、是名真學、故雲大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初果至四果、皆聲聞位、此是四果也、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梵行已立、理應受供也、二殺賊、已斷思惑、亂流悉殄也、三無生、生緣已盡、不受後有也、以有智無悲、不來塵世教度衆生、故謂之自度漢、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菩薩為大乘、緣覺為中乘、聲聞為小乘、阿羅漢者聲聞乘之第四果也、大阿羅漢者發菩薩心轉入大乘者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四果.聲聞乘聖果之差别也.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巴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一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譯雲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者也.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雲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四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盤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 衆所知識。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衆所知識者、此舉名聞、法華論雲、諸王王子大臣帝釋梵天王等皆知識故、又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者、皆善知識故、又釋一切凡聖、識其形容、知其種性故、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衆中之内、能作人天眼目、開示後學、出離苦海、頓超淨土者、真大善知識也、須知心源本寂、諸妄全空、性體本明、羣迷安在、於中證得、亦是真實知識、如其沈空為寂、起念而知者、虛妄知識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德高望重、名聞天下、衆人共知共識、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衆有三、一聲聞衆、二菩薩衆、三諸天衆、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聞名欽德曰知、覩形敬奉曰識、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知者、不被諸相所纏、不被煩惱所縛、不被恩愛所留、不被無明所覆、故名曰知、識者、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壞、所以個臭皮囊、一包膿血、豈我之常物、凡所有相、無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義、無以為之、故名曰識、恒任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人法兩忘、此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識、是名知識、果然如是、得力操持、可謂真善知識矣、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皆知其名、皆識其面、言德望全也、此一千二百五十羅漢、多有大菩薩影生其中、 長(音掌)老。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長老者、德長臘老、又德臘具一、亦通稱長老、貫下十六尊宿、臘者、出家一歲名一臘、周歲之中惟一臘、故亦雲一夏、意正同也、通稱者、上雲德臘俱尊、此謂獨德冠衆、單臘先人、亦得名為長老、如毗婆沙論法性上座生年上座之類是也、又唐譯具壽、則雙備德臘、魏譯慧命則專就德言、雖曰二可通稱、尤必以德為重、今經所列、蓋有有德而無臘者、未有有臘而無德者也、貫下者、長老之稱、不獨舍利弗、乃至阿[少/(兔-、)](奴侯切)樓馱、皆名長老、皆上首弟子也、 (珂謹按.舍利弗至阿[少/(兔-、)]樓馱十六人.即千二百人中之高才生也.) 舍利弗。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舍利、此雲鶖鹭、弗、此雲子、其母眼淨如鶖鹭、連母得名、八歲登座、議論無雙、七日之内徧達佛法、故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連。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摩诃、此雲大、目犍連、此雲采菽、氏姓也、名拘律陀、稱大以别同族、佛昇忉利、毒龍障佛、目連化身大小、龍遂懼服、故神通第一、 摩诃迦葉。
(音攝)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大龜氏、姓也、名畢缽羅、一雲飲光、迦葉有三、亦稱大以别之、迦葉年老、不舍頭陀、佛深贊其有頭陀行、故頭陀第一、○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唯迦葉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於汝、遂傳為第一祖、 摩诃迦旃延。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文飾、姓也、南天竺婆羅門族也、善分别義、敷衍教道、故論議第一、 摩诃拘絺(音癡)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大膝、從狀得名、舍利弗舅、發憤精勤、得四辯才、觸問能答、故答問第一、 離婆多。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星宿、從星乞子而生、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亂、故無倒亂第一、 周利盤陀伽。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繼道、其母於中路誕生、得繼續於道、故名、出家愚暗、久無所解、佛使誦苕箒二字、記一忘一、久之忽悟、垢盡惑除、得阿羅漢、 難陀。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難陀者、此雲善歡喜、放牛難陀也、難陀有三、阿難陀、孫陀羅難陀、兼此為三、以放牛别餘二故、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難陀者、佛之親弟、本姨母所生、孫陀羅壻也、 阿難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慶喜、佛之從弟、佛成道日誕生、舉國欣慶、故名、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說法、不忘一字、故多聞第一、○迦葉傳法於阿難、為第二祖、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其人昔作長者、因施誦經沙彌食、遂發大願、言小師成佛、願我為多聞弟子、 羅睺(音侯)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覆障、能以手障蔽日月、故名、佛之子也、積行而人不知、故密行第一、 憍(音驕)梵波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牛呞、以過去世中、輕弄沙門故、乃因病得名、常居天上、諸天敬奉、故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堕。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上三字、此雲不動、名也、下三字、此雲利根、姓也、先名後姓者、其族凡十八、稱名在先、别其餘也、奈耶律雲、樹提長者、以旃檀鉢置刹頂上、号於衆雲、神力能取者即與、尊者現通取鉢、佛呵責已、敕令不得入滅、留身久住、應末世供、為大福田也、 迦留陀夷。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黑光、顔色麤黑而光耀也、 摩诃刧賓那。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房宿、禱房星而生、不假玑衡、通曉天象、故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善容、顔貌端正、昔持不殺戒九十一刼、壽不中夭、年百有六十、故壽命第一、 阿[少/(兔-、)](奴侯切)樓馱。
(音駝)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無貧、昔於饑世、曾以稷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刼資用充足、出家喜眠、佛說法時、昏睡不覺、佛呵責之、發憤精進、眼不交睫、失其雙目、佛教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天眼、故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如是、結上、等、例餘、大弟子、即大比邱大阿羅漢、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略舉上首一十六人、不可盡列、故雲如是等、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諸大弟子者、即十六尊宿也、 (珂謹按.釋迦牟尼佛之弟子甚多.大迦葉.阿難陀.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羅睺羅十人.稱佛門四哲.) 并諸菩薩摩诃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前言佛說此經、不但聲聞與會、大士亦同聞也、菩薩、此雲覺有情、摩诃薩、言菩薩中之大菩薩也、 〔宋元照阿彌經義疏聞持記〕同聞極多、略舉四名、故雲諸也、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梵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略雲菩薩摩诃薩、菩薩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阿難結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門、我從佛聞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如是者、信順之辭、我者、阿難自謂、聞者、言親聞於佛也、智論雲、佛涅盤時、示阿難言、一切經初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國某地、蓋遵佛遺敕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如者、不思善、不思惡、心即不亂、湛然之義、曰如是者、即此心、亦非執有、亦非執無、曰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一時、說經之時也、佛是釋迦牟尼、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佛說此阿彌陀經時、舍利弗阿難等聽受時、又法王啟運嘉集之時、故曰一時、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一時者、佛及弟子說聽成就一時也、 〔清續法阿彌陀經略注〕一時猶言當時、 〔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覺行圓滿、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乘、平等異小菩薩、尊極、名為佛、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佛即教主、是覺中之聖、覺有二義、一曰外覺、觀諸法空、二曰内覺、湛然空寂、所謂不被塵惑、如如不動、為聖中聖也、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舍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舍衛、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國故、 隻(音岐)樹給孤獨園。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匿王太子名隻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隻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并名隻樹給孤獨園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佛乃竺國教主、緣至舍衛鄰國、遇一長者、名曰給孤、見佛道貌威儀、法忍莫測、即買隻陀太子之園、将珍寶莊嚴、迎佛供養、太子雲、園屬卿者、樹不屬卿耳、要伐其樹、長者思惟、華樹盈潤、堪可供佛、太子雲、取樹者一葉一金錢、長者欲償其價、太子心回意轉、請佛說法、不應如此、太子雲、卿舍其園、我舍其樹、同為施主、長者於中即造六十四所大寺、正中佛居、其餘普施孤獨窮民、感歎太子施樹、合名曰隻樹給孤獨園耳、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隻陀匿王太子也、樹是隻陀手植、王之宰臣須達多、赈濟貧人、稱給孤獨長者、深重佛法、向隻陀買園、黃金布地、因建精舍、請佛說法也、 與大比(音避)丘僧。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與、共也、比邱有三義、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大、者得道之深也、僧、衆也、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大比丘、此雲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練心、又雲怖魔、又雲破惡僧者、具雲僧伽、此雲衆和合、 〔明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比丘者、佛之弟子戒行無違、道德并茂、 千二百五十人俱。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迦葉三人、一優樓頻螺有五百弟子、二伽耶有三百弟子、三那提有二百弟子、目連舍利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悉來歸佛、共成此數、俱者、合上共義、 (〔隋嘉祥金剛經疏〕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優樓頻螺迦葉.摩诃迦葉.得五百人.次度那提迦葉迦耶迦葉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合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複.得二百五十人.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清袾宏阿彌陀經疏鈔〕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皆是大阿羅漢。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初舉得位、即羅漢、次舉名聞、即衆所知識、所言大者、謂臘高德上、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阿羅漢、即梵語也、唐言無着、謂無煩惱、無貪嗔、無違順、心境俱空、内外常寂、無法可學、是名阿羅漢、羅漢能含四義、一者應供、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者殺賊、殺盡煩惱賊、斷迷果也、三者遠惡、斷盡三惡覺、三惡即貪嗔癡、破惡果也、四者無生、不受後有、謂三界惑盡、更不受生、怖魔果也、乃至無學之學、是名真學、故雲大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初果至四果、皆聲聞位、此是四果也、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梵行已立、理應受供也、二殺賊、已斷思惑、亂流悉殄也、三無生、生緣已盡、不受後有也、以有智無悲、不來塵世教度衆生、故謂之自度漢、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菩薩為大乘、緣覺為中乘、聲聞為小乘、阿羅漢者聲聞乘之第四果也、大阿羅漢者發菩薩心轉入大乘者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四果.聲聞乘聖果之差别也.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巴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一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譯雲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者也.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雲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四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盤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 衆所知識。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衆所知識者、此舉名聞、法華論雲、諸王王子大臣帝釋梵天王等皆知識故、又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者、皆善知識故、又釋一切凡聖、識其形容、知其種性故、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衆中之内、能作人天眼目、開示後學、出離苦海、頓超淨土者、真大善知識也、須知心源本寂、諸妄全空、性體本明、羣迷安在、於中證得、亦是真實知識、如其沈空為寂、起念而知者、虛妄知識也、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德高望重、名聞天下、衆人共知共識、 〔唐慧淨阿彌陀經義述〕衆有三、一聲聞衆、二菩薩衆、三諸天衆、 〔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聞名欽德曰知、覩形敬奉曰識、 〔清了根阿彌陀經直解正行〕知者、不被諸相所纏、不被煩惱所縛、不被恩愛所留、不被無明所覆、故名曰知、識者、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壞、所以個臭皮囊、一包膿血、豈我之常物、凡所有相、無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義、無以為之、故名曰識、恒任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人法兩忘、此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識、是名知識、果然如是、得力操持、可謂真善知識矣、 〔清鄭澄德澄源阿彌陀經注(一名修西定課)〕皆知其名、皆識其面、言德望全也、此一千二百五十羅漢、多有大菩薩影生其中、 長(音掌)老。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長老者、德長臘老、又德臘具一、亦通稱長老、貫下十六尊宿、臘者、出家一歲名一臘、周歲之中惟一臘、故亦雲一夏、意正同也、通稱者、上雲德臘俱尊、此謂獨德冠衆、單臘先人、亦得名為長老、如毗婆沙論法性上座生年上座之類是也、又唐譯具壽、則雙備德臘、魏譯慧命則專就德言、雖曰二可通稱、尤必以德為重、今經所列、蓋有有德而無臘者、未有有臘而無德者也、貫下者、長老之稱、不獨舍利弗、乃至阿[少/(兔-、)](奴侯切)樓馱、皆名長老、皆上首弟子也、 (珂謹按.舍利弗至阿[少/(兔-、)]樓馱十六人.即千二百人中之高才生也.) 舍利弗。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舍利、此雲鶖鹭、弗、此雲子、其母眼淨如鶖鹭、連母得名、八歲登座、議論無雙、七日之内徧達佛法、故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連。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摩诃、此雲大、目犍連、此雲采菽、氏姓也、名拘律陀、稱大以别同族、佛昇忉利、毒龍障佛、目連化身大小、龍遂懼服、故神通第一、 摩诃迦葉。
(音攝)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大龜氏、姓也、名畢缽羅、一雲飲光、迦葉有三、亦稱大以别之、迦葉年老、不舍頭陀、佛深贊其有頭陀行、故頭陀第一、○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唯迦葉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於汝、遂傳為第一祖、 摩诃迦旃延。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文飾、姓也、南天竺婆羅門族也、善分别義、敷衍教道、故論議第一、 摩诃拘絺(音癡)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大膝、從狀得名、舍利弗舅、發憤精勤、得四辯才、觸問能答、故答問第一、 離婆多。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星宿、從星乞子而生、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亂、故無倒亂第一、 周利盤陀伽。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繼道、其母於中路誕生、得繼續於道、故名、出家愚暗、久無所解、佛使誦苕箒二字、記一忘一、久之忽悟、垢盡惑除、得阿羅漢、 難陀。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難陀者、此雲善歡喜、放牛難陀也、難陀有三、阿難陀、孫陀羅難陀、兼此為三、以放牛别餘二故、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難陀者、佛之親弟、本姨母所生、孫陀羅壻也、 阿難陀。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慶喜、佛之從弟、佛成道日誕生、舉國欣慶、故名、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說法、不忘一字、故多聞第一、○迦葉傳法於阿難、為第二祖、 〔唐基法阿彌陀經疏〕其人昔作長者、因施誦經沙彌食、遂發大願、言小師成佛、願我為多聞弟子、 羅睺(音侯)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覆障、能以手障蔽日月、故名、佛之子也、積行而人不知、故密行第一、 憍(音驕)梵波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牛呞、以過去世中、輕弄沙門故、乃因病得名、常居天上、諸天敬奉、故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堕。
〔明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上三字、此雲不動、名也、下三字、此雲利根、姓也、先名後姓者、其族凡十八、稱名在先、别其餘也、奈耶律雲、樹提長者、以旃檀鉢置刹頂上、号於衆雲、神力能取者即與、尊者現通取鉢、佛呵責已、敕令不得入滅、留身久住、應末世供、為大福田也、 迦留陀夷。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黑光、顔色麤黑而光耀也、 摩诃刧賓那。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房宿、禱房星而生、不假玑衡、通曉天象、故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善容、顔貌端正、昔持不殺戒九十一刼、壽不中夭、年百有六十、故壽命第一、 阿[少/(兔-、)](奴侯切)樓馱。
(音駝)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此雲無貧、昔於饑世、曾以稷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刼資用充足、出家喜眠、佛說法時、昏睡不覺、佛呵責之、發憤精進、眼不交睫、失其雙目、佛教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天眼、故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如是、結上、等、例餘、大弟子、即大比邱大阿羅漢、 〔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略舉上首一十六人、不可盡列、故雲如是等、 〔清真嵩阿彌陀經摘要易解〕諸大弟子者、即十六尊宿也、 (珂謹按.釋迦牟尼佛之弟子甚多.大迦葉.阿難陀.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羅睺羅十人.稱佛門四哲.) 并諸菩薩摩诃薩。
〔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承前言佛說此經、不但聲聞與會、大士亦同聞也、菩薩、此雲覺有情、摩诃薩、言菩薩中之大菩薩也、 〔宋元照阿彌經義疏聞持記〕同聞極多、略舉四名、故雲諸也、 〔唐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梵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略雲菩薩摩诃薩、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