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有疑焉。
曰:子所疑者,可得聞乎?曰:人生有睡夢也,死則形氣既離,何夢之有?曰:甚矣,子之懵然不達也。
子之所見,正類晦庵,惟見形氣斷滅也。
形氣既能作夢,死而未殡者,形亦尚存,何以無夢乎?至於埋之火之,何不知痛苦乎?當知因有神識,成此形氣。
形氣如屋,神識如人,去住由人,屋是閑物也。
漢牟子曰:人臨死,則家人上屋呼之,魂神還則複蘓,不還則不蘇。
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
身譬五谷之根葉,魂神譬五谷之種實,其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乎?牟子之語亦詳矣。
鬳齊先生曰:伊川謂佛學有上達無下學,餘謂伊川之言亦是亦非也。
吾宗以悟道為要,不在學問。
佛言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從上祖師不許參禅人看經教語錄文字,惟令一味參究悟道,實惟上達也。
以此論之,伊川之言可謂是矣。
吾佛世尊說諸經卷積滿竜宮,海藏大部花嚴有四,天下微塵數偈流於大夏者,百千萬億分之一也,豈無文字乎?漢唐以來,曆朝三藏法師泊於佛圖澄和尚、道安法師、遠公和尚、支道和尚,生肇、融、叡二祖,神光大師、杜順和尚、智者大師、崇福藏法師、清涼觀國師、慈恩基法師、圭峯密禅師、南山宣律師等,其道則到果位之地,其才則有孔孟之文章,豈無下學也?以此論之,伊川之言可謂非矣。
吾修當自勉旃,不可虛消嵗月。
禅宗雖謂不立文字,然臨濟、德山是禅宗第一等宗師,觀其語錄文章經教無所不通。
東坡謂雪窦語錄有兩個翰林學士之才。
梅屋常禅師曰:周武宗廢教,沙門犯顔抗争殆數十人。
唐高祖時傳奕排佛,惠乘法師等皇皇論争,引義慷慨,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識。
唐武宗廢教而力争者,惟知玄法師一僧而已。
佛運數否,難莫可免。
凢釋子者,處變故之際,無一辭可紀。
佛法尊博如天,亦吾徒朱學之罪也。
餘聞徑山一代住持志其名,凢有書記到山,則以尊宿之禮待之。
侍僧譏其分别,徑山曰:書記是扶教門、敵外侮之良将也。
吾以教門為重而然,豈分别也?汝等小兒,安知佛法丈任之重乎?侍僧再拜而已矣。
書記亦難任也,具内外學,始授其職。
内學心要,置之末論;外學可與翰林颉頑,庶堪措手。
不尒,則反邀辱矣。
唐季已來,永明雪窦明教大覺禮法師、式忏主、甯僧錄、圓法師、黃竜、佛印、寶覚[(雪-雨)/大]源、兜率覺範、東山三佛、大慧、高庵、真歇、弘智、應庵、密庵、橘列、石室、北澗、淮海、如意、萬松、彥美、天隐、幻住、天如、覺隐、寂照、廣智、梅屋、古林、南堂、寶冽、松月、楚石、古鼎、夢堂、見心、恕中、全室、大璞、一初、同庵、止庵、用章、竺隐、行中、祖芳、随庵、圓庵、德岩、啟宗、九皐、岱宗等,皆敵外侮之良将也。
近代人物雖不逮於古人,然世與時遷,人亦随之,各當其代也。
吾宗所謂無為者,無為無不為,無心而為為,皆正事也。
豈是塊然不動乎?言無學者,學到萬法盡通,至於無學之地,惟取其理,不取其語。
蓋為一切法相,鹹同一相,所謂無相。
此無相法,性相皆空,俱無自性,俱不可得故也。
豈是[山/蟲]々度日,作愚人乎?大部諸經,皆言智為先導。
雖修五波羅密,乃至萬行,若無般若,皆名魔業。
若志失菩提心,皆名魔業。
佛見心亂者,則令其作死屍骸骨之觀想。
見心不亂者,則令其數息。
如是調攝其心也。
祖師凢見可於機用發明者,則以禅機構之。
凢見泥於文義者,則令其離文字而學道。
凢見不知文義者,則令其學智惠而明般若。
不然,則固守僻執,一愚人耳。
嗚呼!人心如是,難調理也。
故勞大覺垩人,說許多經教,對機調治。
故雲:千經萬論緣何事,隻為調治一點心。
凢吾缁侶,自宜量其材力,立其志願,确乎戒德,體乎佛心,然後或專於悟道,或兼明經旨,或先學問而後發用,請擇其道而行之。
如是修心以期成道,弘傳教法以利於人,可謂為僧之本等也。
宋理宗時,靈隐癡絕沖禅師令門下之僧常衣直裰等服,晝夜不釋其身,臨睡則披五條袈裟,囊佩大衣而卧垩朝。
洪武間,長興僧官林禅師常衣直裰等衣,日夜不離於體,以一布囊安直戒牒佩之於膺,惟登廁、澡浴二事則以此囊懸於壁,事畢複佩之,宵[耳*更]不遺沒齒而後已。
虎丘行中仁禅師凢得沉檀異香,則以小合貯之,置於大香合中,每且持以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另取好香一炷進之,除外不複他用,客至惟[蓻/大]常香而已。
世有一卷注解金剛經,題名曹溪六祖大師解義口訣。
其注語并前後序,總出一己之意,更非二人之語。
此是宋神宗元豐間,天台羅适所注,假垩師之名也。
無深理,有淺義,蓋因淺俚之故,世人多愛之,謬矣。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第十付屬章曰:師一日喚法海(此処起首至於)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共計七百七十七字。
此是金天教之人,僞造邪言,增入刊闆未草之弊也。
詳覽壇經之意,隻是一統說去,分為十章者,亦是金天所分也。
世有後三卷蓮經,此是妄無所知,匹夫所造,撨歌牧唱也。
世有金剛經議論,此是金天教之人,僞造魔語也。
世之妄着經書者,舋舋然不可勝計,我亦何暇覽之,偶覩四端而已。
彼若實言某人所作,此則任其胡言漢語,何必論之。
既假佛祖之名,安可不說。
嗚呼!妄談性理,壞人心法,玷辱佛祖,罪莫大焉。
右言三師之德,吾徒合遵,四端之弊,諸人合知,是以筆之於此。
宋人昧佛者,惟橫渠以至晦庵數人而已。
不昧佛者還多焉,濂溪、二蘇、張九成、呂東萊等是也。
昔者漢唐已來而至於宋,黃竜、佛卬、東林、晦堂、[(雪-雨)/大]源、大慧諸禅師等,不以儒釋相分,平等開導,體佛之心也。
豈料他人将我佛法作儒法用,欲皈功於自己,所以轉身排佛。
嗚呼!此機已失,不勝痛惜。
今後吾修或得悟道,設使納交於他宗之子,但以詩文交接,慎勿漏洩玄機,當以宋人為戒。
所謂前車既覆,後車改轍。
孔子曰:於予與改,是 國一禅師以道學傳於壽涯禅師,涯傳麻衣,衣傳陳搏,々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怡-台+廷]之,李傳康節邵子也。
穆修又以所傳太極圓授於濂溪周子。
已而周子扣問東林總禅師太極圖之深旨,東林為之委曲割論,周子廣東林之語而為太極圖說。
周子長於禅學工夫,是以工夫之道過於邵子。
子子長於天時曆數,是以數理之道過於周子。
至於道學則一也,初無二緻。
曰:師謂晦庵排佛者,心病也。
所有心病,乞師言之。
曰:汝但深於佛學,泛及百氏之書,汝當自見,亦見濂溪、二程以及諸子所得道學之源流矣。
曰:諸子所得,未暇問之,濂溪、程子所得之自,乞師言之。
曰:備說則煩,姑為畧說。
濂溪姓周,諱惇頤,字茂叔,舂陵人也。
初扣黃龍南禅師教外别傳之旨,南谕濂,其略曰:隻消向你自家屋裡打點。
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畢竟以何為道,夕死可耶?顔子不改其樂,所樂者何事?但於此究竟,久久自然有個契合處。
(出附章氏家譜)濂一日扣問佛卬元禅師曰:畢竟以何為道?元曰:滿目青山一任看。
濂拟議,元呵呵笑而已,濂脫然有省。
(出資鑒并佛卬語錄後跋) 濂聞東林總禅師得竹林壽涯禅師、麻衣道者二師心傳易學,窮神極性,由是扣之。
總谕濂,其畧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真而無妄即誠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理。
天地垩人之道,至誠而已,必要着一路實地工夫,直至于一,且豁然悟入,不可隻在言語上會。
濂一日與張子厚等同詣東林論性,總曰:吾教中多言性,故曰性宗,所謂真如性、法性,性即理也。
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交徹,理外無事,事必有理。
諸子沉吟未決,濂毅然出曰:性體沖漠,惟理而已,何疑耶?橫渠曰:東林性理之論,惟我茂叔能之。
(出弘益紀聞)濂問大極,總曰:易在先天,無形有理,蓋太極即易也,無形之理即無極也。
天地間隻是一氣,進退而為四時,以一氣言之,皆元之為也。
(劉時中所得東林親筆論易之語,又尹氏家塾及蘓季明茟記詳備,并有程子深愛元包四德之語)五峯胡先生序通書,謂濂得太極圖於穆修々,得於種放,放得於陳搏,此其學之一師也。
明說太極圖非濂所作,陳搏之學得於麻衣衣,衣得於壽涯禅師。
(出性斈指要并正易心法)濂問太極圖之所由,緫曰:竹林壽涯禅師得國一禅師之心傳,其來遠矣,
曰:子所疑者,可得聞乎?曰:人生有睡夢也,死則形氣既離,何夢之有?曰:甚矣,子之懵然不達也。
子之所見,正類晦庵,惟見形氣斷滅也。
形氣既能作夢,死而未殡者,形亦尚存,何以無夢乎?至於埋之火之,何不知痛苦乎?當知因有神識,成此形氣。
形氣如屋,神識如人,去住由人,屋是閑物也。
漢牟子曰:人臨死,則家人上屋呼之,魂神還則複蘓,不還則不蘇。
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
身譬五谷之根葉,魂神譬五谷之種實,其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乎?牟子之語亦詳矣。
鬳齊先生曰:伊川謂佛學有上達無下學,餘謂伊川之言亦是亦非也。
吾宗以悟道為要,不在學問。
佛言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從上祖師不許參禅人看經教語錄文字,惟令一味參究悟道,實惟上達也。
以此論之,伊川之言可謂是矣。
吾佛世尊說諸經卷積滿竜宮,海藏大部花嚴有四,天下微塵數偈流於大夏者,百千萬億分之一也,豈無文字乎?漢唐以來,曆朝三藏法師泊於佛圖澄和尚、道安法師、遠公和尚、支道和尚,生肇、融、叡二祖,神光大師、杜順和尚、智者大師、崇福藏法師、清涼觀國師、慈恩基法師、圭峯密禅師、南山宣律師等,其道則到果位之地,其才則有孔孟之文章,豈無下學也?以此論之,伊川之言可謂非矣。
吾修當自勉旃,不可虛消嵗月。
禅宗雖謂不立文字,然臨濟、德山是禅宗第一等宗師,觀其語錄文章經教無所不通。
東坡謂雪窦語錄有兩個翰林學士之才。
梅屋常禅師曰:周武宗廢教,沙門犯顔抗争殆數十人。
唐高祖時傳奕排佛,惠乘法師等皇皇論争,引義慷慨,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識。
唐武宗廢教而力争者,惟知玄法師一僧而已。
佛運數否,難莫可免。
凢釋子者,處變故之際,無一辭可紀。
佛法尊博如天,亦吾徒朱學之罪也。
餘聞徑山一代住持志其名,凢有書記到山,則以尊宿之禮待之。
侍僧譏其分别,徑山曰:書記是扶教門、敵外侮之良将也。
吾以教門為重而然,豈分别也?汝等小兒,安知佛法丈任之重乎?侍僧再拜而已矣。
書記亦難任也,具内外學,始授其職。
内學心要,置之末論;外學可與翰林颉頑,庶堪措手。
不尒,則反邀辱矣。
唐季已來,永明雪窦明教大覺禮法師、式忏主、甯僧錄、圓法師、黃竜、佛印、寶覚[(雪-雨)/大]源、兜率覺範、東山三佛、大慧、高庵、真歇、弘智、應庵、密庵、橘列、石室、北澗、淮海、如意、萬松、彥美、天隐、幻住、天如、覺隐、寂照、廣智、梅屋、古林、南堂、寶冽、松月、楚石、古鼎、夢堂、見心、恕中、全室、大璞、一初、同庵、止庵、用章、竺隐、行中、祖芳、随庵、圓庵、德岩、啟宗、九皐、岱宗等,皆敵外侮之良将也。
近代人物雖不逮於古人,然世與時遷,人亦随之,各當其代也。
吾宗所謂無為者,無為無不為,無心而為為,皆正事也。
豈是塊然不動乎?言無學者,學到萬法盡通,至於無學之地,惟取其理,不取其語。
蓋為一切法相,鹹同一相,所謂無相。
此無相法,性相皆空,俱無自性,俱不可得故也。
豈是[山/蟲]々度日,作愚人乎?大部諸經,皆言智為先導。
雖修五波羅密,乃至萬行,若無般若,皆名魔業。
若志失菩提心,皆名魔業。
佛見心亂者,則令其作死屍骸骨之觀想。
見心不亂者,則令其數息。
如是調攝其心也。
祖師凢見可於機用發明者,則以禅機構之。
凢見泥於文義者,則令其離文字而學道。
凢見不知文義者,則令其學智惠而明般若。
不然,則固守僻執,一愚人耳。
嗚呼!人心如是,難調理也。
故勞大覺垩人,說許多經教,對機調治。
故雲:千經萬論緣何事,隻為調治一點心。
凢吾缁侶,自宜量其材力,立其志願,确乎戒德,體乎佛心,然後或專於悟道,或兼明經旨,或先學問而後發用,請擇其道而行之。
如是修心以期成道,弘傳教法以利於人,可謂為僧之本等也。
宋理宗時,靈隐癡絕沖禅師令門下之僧常衣直裰等服,晝夜不釋其身,臨睡則披五條袈裟,囊佩大衣而卧垩朝。
洪武間,長興僧官林禅師常衣直裰等衣,日夜不離於體,以一布囊安直戒牒佩之於膺,惟登廁、澡浴二事則以此囊懸於壁,事畢複佩之,宵[耳*更]不遺沒齒而後已。
虎丘行中仁禅師凢得沉檀異香,則以小合貯之,置於大香合中,每且持以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另取好香一炷進之,除外不複他用,客至惟[蓻/大]常香而已。
世有一卷注解金剛經,題名曹溪六祖大師解義口訣。
其注語并前後序,總出一己之意,更非二人之語。
此是宋神宗元豐間,天台羅适所注,假垩師之名也。
無深理,有淺義,蓋因淺俚之故,世人多愛之,謬矣。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第十付屬章曰:師一日喚法海(此処起首至於)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共計七百七十七字。
此是金天教之人,僞造邪言,增入刊闆未草之弊也。
詳覽壇經之意,隻是一統說去,分為十章者,亦是金天所分也。
世有後三卷蓮經,此是妄無所知,匹夫所造,撨歌牧唱也。
世有金剛經議論,此是金天教之人,僞造魔語也。
世之妄着經書者,舋舋然不可勝計,我亦何暇覽之,偶覩四端而已。
彼若實言某人所作,此則任其胡言漢語,何必論之。
既假佛祖之名,安可不說。
嗚呼!妄談性理,壞人心法,玷辱佛祖,罪莫大焉。
右言三師之德,吾徒合遵,四端之弊,諸人合知,是以筆之於此。
宋人昧佛者,惟橫渠以至晦庵數人而已。
不昧佛者還多焉,濂溪、二蘇、張九成、呂東萊等是也。
昔者漢唐已來而至於宋,黃竜、佛卬、東林、晦堂、[(雪-雨)/大]源、大慧諸禅師等,不以儒釋相分,平等開導,體佛之心也。
豈料他人将我佛法作儒法用,欲皈功於自己,所以轉身排佛。
嗚呼!此機已失,不勝痛惜。
今後吾修或得悟道,設使納交於他宗之子,但以詩文交接,慎勿漏洩玄機,當以宋人為戒。
所謂前車既覆,後車改轍。
孔子曰:於予與改,是 國一禅師以道學傳於壽涯禅師,涯傳麻衣,衣傳陳搏,々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怡-台+廷]之,李傳康節邵子也。
穆修又以所傳太極圓授於濂溪周子。
已而周子扣問東林總禅師太極圖之深旨,東林為之委曲割論,周子廣東林之語而為太極圖說。
周子長於禅學工夫,是以工夫之道過於邵子。
子子長於天時曆數,是以數理之道過於周子。
至於道學則一也,初無二緻。
曰:師謂晦庵排佛者,心病也。
所有心病,乞師言之。
曰:汝但深於佛學,泛及百氏之書,汝當自見,亦見濂溪、二程以及諸子所得道學之源流矣。
曰:諸子所得,未暇問之,濂溪、程子所得之自,乞師言之。
曰:備說則煩,姑為畧說。
濂溪姓周,諱惇頤,字茂叔,舂陵人也。
初扣黃龍南禅師教外别傳之旨,南谕濂,其略曰:隻消向你自家屋裡打點。
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畢竟以何為道,夕死可耶?顔子不改其樂,所樂者何事?但於此究竟,久久自然有個契合處。
(出附章氏家譜)濂一日扣問佛卬元禅師曰:畢竟以何為道?元曰:滿目青山一任看。
濂拟議,元呵呵笑而已,濂脫然有省。
(出資鑒并佛卬語錄後跋) 濂聞東林總禅師得竹林壽涯禅師、麻衣道者二師心傳易學,窮神極性,由是扣之。
總谕濂,其畧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真而無妄即誠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理。
天地垩人之道,至誠而已,必要着一路實地工夫,直至于一,且豁然悟入,不可隻在言語上會。
濂一日與張子厚等同詣東林論性,總曰:吾教中多言性,故曰性宗,所謂真如性、法性,性即理也。
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交徹,理外無事,事必有理。
諸子沉吟未決,濂毅然出曰:性體沖漠,惟理而已,何疑耶?橫渠曰:東林性理之論,惟我茂叔能之。
(出弘益紀聞)濂問大極,總曰:易在先天,無形有理,蓋太極即易也,無形之理即無極也。
天地間隻是一氣,進退而為四時,以一氣言之,皆元之為也。
(劉時中所得東林親筆論易之語,又尹氏家塾及蘓季明茟記詳備,并有程子深愛元包四德之語)五峯胡先生序通書,謂濂得太極圖於穆修々,得於種放,放得於陳搏,此其學之一師也。
明說太極圖非濂所作,陳搏之學得於麻衣衣,衣得於壽涯禅師。
(出性斈指要并正易心法)濂問太極圖之所由,緫曰:竹林壽涯禅師得國一禅師之心傳,其來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