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然祭祀是誰受飨耶?周禮、禮記皆以祭祀為先,祭祀之道是虛設耶?宜省察之。
唐太宗早聞武後欲壞其成法,故欲殺之。
袁天罡曰:殺之則再生人世,怨怒愈深。
太宗然之,故令為尼,建立感業寺處之。
(出劉三吳佃監,惟通監畧之。
)天罡謂:再生人世,怨怒愈深。
晦庵謂:形朽滅,神飄散。
兩家之言,天地懸隔,孰是孰非?夫天罡,明理之人也,豈衆人可同日而語哉? 曰:宋人謂雷擊者,隂陽相激,偶尒觸死,非特然也。
此說何如?曰:驚蟄之後,二隂在上,四陽在下;芒種之後,五陽在上,一隂在下。
既隂陽相激,雷雨交作,則合時時相激,雷雨不停,何故晴雨間然耶?當知二氣交運,如辘轳之輪,互為上下,若相激,則安能發育萬物乎?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皆天地體用,各有天神主之,應時不忒,故有祭天飨地之理。
風雨均調,蒼生善業所感,不調時,惡業所感,非上天無慈心也。
言雷擊者,永樂二十二年,台列天封寺維那士弘,為雷打死,頃焉複蘇之。
自言死去見諸天神,教誡曰:汝先世為巡檢,曲罪一夫,枉罹極刑,汝能奉佛,故未償其命。
後世為住持僧,将常住銅錢潛埋三窖,死後遂湮沒之。
二世罪故今誅,惟今世奉觀音大士至誠,姑存之。
後至宣德二年,溺水而死。
浙右有人,卬造佛天三界紙馬,開張店業。
店屋楣間,平鋪閣闆,作卧室於閣上。
一夜,觸翻尿器,淋漓污馬,仍将此馬曬乾賣之。
本年,從店中提出此人,雷打死於門前。
文一貧家,夫婦二人,有絕糧忍餓之患。
夫攜一鵞,入市鬻之,得米二鬥,饑苦迫甚,以二升沽酒飲之。
回至中途,醉卧於地,被人竊去其米。
及醒,慞惶皈家。
妻知之,不勝哀苦,夫乃投水而死。
妻曰:夫既死矣,我何存之?亦投水而死。
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擲置於二屍之旁,書其背雲:竊其米者,此人也。
松江有人為雷打死,書其背雲:十年前與一婦人入寺登塔,弟二層行[婬-壬+(工/山)],故誅。
湖列一女子,雨中見諸官吏至門前,惟二人入其家,如世所畫天兵之狀,擒女之兄,雷打死於門前,始知官吏是天神也。
亦有雷打死者,家人以屍着衣,明日複雷,剝去其衣。
亦有以屍置於棺中,明日複雷,揭去棺蓋。
如是顯驗,每年有之,不複多引。
此數端目擊耳聞者,恐辱其家人,故不言其姓名,夫是為天誅也。
亦有蜈蚣、狐狸、蛇、鼠,精恠術與器物附托為妖者,雷必打之,豈是隂陽相激,偶尒觸死乎?易雲:震來虩虩。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蓋言畏天譴,故修省補過也。
宋人教人不信雷誅,深悖易經,不懼天地,未進其善,先喪其德。
惜乎後人不肯展開大見識,照明事法之理,惟拘拘然死於宋人之言爾。
宋人非惟臆說天雷,其悖佛過患極甚。
文中子用孔孟之學着書,卻敬佛法。
宋人用佛法着書,卻排佛法。
欲令後學不看佛書,庶不識其用佛法着書所以然也。
宋人於佛法中所得者,如以一毫蘸海,所得極少。
以此極少之水,令後學取足受用,不複入海,教壞人心,違悖佛法,失於大善,過莫大焉。
自有佛法已來,昔知皈依進道,忏罪修福,是為大善,是為大法,是為大道,是為福田,是為大息。
至於宋李文公家禮,沮人供佛飯僧,不作佛事,從其所說者,失諸善利,深可憫傷。
夫漢、唐已來,唐臣達士,皆遵佛法,豈非高明賢德乎?後人不行者,察古今言語之是非,故溺於宋人之詭計也。
宋人常以佛法立言,其理便善。
悖於佛法,自立意說者,便是平常。
餘有愚徒,從文從學,皆不能看破。
嗚呼,區區小雛也。
譬如蚯蚓,惟知一尺地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深躍海淵,飛騰在天。
斥鷃惟知竹籬寸竅,左之右之之樂,不知大鵬一舉,則九萬裡扶搖,風斯在下。
然亦不足恠也,囿於器量,不能化耳。
畧言:漢唐已來,牟子、範晔、曹植、陶潛、阚沢、房、杜、魏、虞、李、杜、韓、柳、歐、蘓、楊傑、濂溪等輩,得佛法之饒益,脫然變化,堂堂氣象,有大人作畧。
及乎橫渠、程子、楊、謝、羅、李、晦庵、敬夫等輩,自意於佛法中已得飽聞,将此見識,着書立言,令人不複入佛。
惟李屏山、林希逸、馮海栗、趙子昂、黃溍卿、宋景濂、徐大章等輩,不受其惑,能入佛學,亦有大人氣象。
愚徒從文等,雖剃發披缁,卻被宋人所惑,不自省察,不得佛法之饒益,故無大人氣象。
範文正公舍宅為寺,寺名天平,延浮山遠禅師為住持。
公凢莅所守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佛法。
賢德之僧,必與友善。
琅瑘覚禅師,悟達之人也,公交甚厚。
夫與琅瑘、浮山二禅伯交深義笃者,則知其於佛法道理必饫聞矣。
公之子孫蕃行,代代為官,迨今不絁。
苟非佛[稫-禾+彳]田中所植隂德,感動天心,能若是乎? 範文正公與司馬溫公友善,此時範忠宣公惟侍立而已。
及登大用,卻居溫公之上。
雖有連舟惠麥之德,然亦有限。
若非父子笃敬佛法隂隲所緻,安能至於是乎?古之人事,乃躬行道德仁義者也。
自宋人着書昧佛之後,乃舞弄聰明才智者也。
所以古之人事與今之人事,有彼有此也。
大達君子洞然照見,餘人不能見矣。
要如松雪趙公、黃文獻公之所見者甚安。
小學一書,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
又言範文正公曰: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曰何以見祖宗于地下?理學類編,晦庵又曰:死則氣散,泯然無迹。
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不散,又去湊着那生氣,亦能再生。
晦庵既謂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何人羞見祖宗于地下乎?何物湊着生氣而再生乎?自相矛盾,莫能解釋也。
史記等書曰:魏武子謂兒顆曰:吾死後可嫁吾妾。
未幾又曰:吾死後須殺吾妾,以為從塟。
已而顆從前命嫁之。
後顆為晉将,臨敵秦将杜回,忽有一老人結草以抗回,顆乃擒回。
顆於夜間見老人來告曰:我即嫁妾之亡父也。
公嫁我女,故來報德耳。
春秋左傳、史記世家,鹹謂齊襄公殺公子彭生。
已而襄公獵於貝丘,指一物謂群從曰:此大豕也。
群從曰:此非大豕,即公子彭生也。
襄公不信,援矢射之,物立而泣之,果彭生也。
如是死生之際,彰感之事,左傳載之益多。
禮記曰:人死曰鬼。
又曰:鷹化為鸠,雀化為鴿。
至於蒙求等書,鮑靓記井,羊怙識環等事,皆與晦庵極相違戾。
從文正公與諸經史則悖晦庵,從晦庵則悖文正公與諸經史,令人疑惑從何而得定理。
嗚呼,此事洞明,始得抵當,安可世間之心猜疑而說也。
橫渠謂:鬼神,二氣之良能。
程子謂:鬼神,造化之迹。
晦庵謂:鬼神,氣之屈伸。
三人之說,皆是一氣之造化也。
夫此一氣,包羅天地,初無缺少。
充塞天地,隻此一氣,更無兩個。
一氣曰陽曰隂者,隻是此一氣展縮而得名也。
鬼神既隻是此一氣,則盡天地間隻是一個混沌,更無兩個。
蓋為盡天地間隻是一氣故也。
然則何故有天神乎,地祗乎,五嶽之神乎,四渎之神乎,山川之神乎,社稷之神乎,無祀鬼神乎,曆代封禅乎,古今祭祀乎,鬼神如是之多也。
較夫三人之說,則不侔矣。
禮記曰:大皡為春帝,勾芒為神。
炎帝為夏帝,祝融為神。
少皡為秋帝,蓐收為神。
颛顼為冬帝,玄冥為神。
若據三人所謂二氣良能,造化之迹,氣之屈伸,然則何必太皡等為四時之帝乎?何必勾芒等為四時之神乎?[門@并]尹子曰:鬼者,人死所變。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楊子曰:天地神明,不測者也。
皆與三人之說,犬不侔矣。
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然則大皡等以何為四時之帝乎?勾芒等以何為四時之神乎?此又不侔之極也。
理學類編有問:人死魂魄便散否?晦庵荅曰:固是散。
又問:子孫祭祀,卻有感格者,如何?晦庵荅曰:子孫是祖先之氣,所以感格。
若據晦庵之說,則祭五嶽、四渎、山川、社稷,無祀鬼神者,既非其子孫,皆無感格耶?嗚呼!姜源踏人迹而生後稷,簡狄吞鳥卵而生殷契,伊尹生於空桑,志公生於鷹巢,是誰之氣耶?以誰為祖先耶?争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一句推開,卻無過咎。
理學類編張、程、晦庵等,皆屑屑然以孔子厚始反終,推而廣之,以論鬼神,此又事極計生也。
大凢事務,不知則已,何苦欲沽虛譽,強而言之,縛住後學,迷塞其心,不複求明也?悲哉! 曰:師謂夢者,神識也。
死而受苦者,此神識也。
竊
唐太宗早聞武後欲壞其成法,故欲殺之。
袁天罡曰:殺之則再生人世,怨怒愈深。
太宗然之,故令為尼,建立感業寺處之。
(出劉三吳佃監,惟通監畧之。
)天罡謂:再生人世,怨怒愈深。
晦庵謂:形朽滅,神飄散。
兩家之言,天地懸隔,孰是孰非?夫天罡,明理之人也,豈衆人可同日而語哉? 曰:宋人謂雷擊者,隂陽相激,偶尒觸死,非特然也。
此說何如?曰:驚蟄之後,二隂在上,四陽在下;芒種之後,五陽在上,一隂在下。
既隂陽相激,雷雨交作,則合時時相激,雷雨不停,何故晴雨間然耶?當知二氣交運,如辘轳之輪,互為上下,若相激,則安能發育萬物乎?日月星辰,風雲雷雨,皆天地體用,各有天神主之,應時不忒,故有祭天飨地之理。
風雨均調,蒼生善業所感,不調時,惡業所感,非上天無慈心也。
言雷擊者,永樂二十二年,台列天封寺維那士弘,為雷打死,頃焉複蘇之。
自言死去見諸天神,教誡曰:汝先世為巡檢,曲罪一夫,枉罹極刑,汝能奉佛,故未償其命。
後世為住持僧,将常住銅錢潛埋三窖,死後遂湮沒之。
二世罪故今誅,惟今世奉觀音大士至誠,姑存之。
後至宣德二年,溺水而死。
浙右有人,卬造佛天三界紙馬,開張店業。
店屋楣間,平鋪閣闆,作卧室於閣上。
一夜,觸翻尿器,淋漓污馬,仍将此馬曬乾賣之。
本年,從店中提出此人,雷打死於門前。
文一貧家,夫婦二人,有絕糧忍餓之患。
夫攜一鵞,入市鬻之,得米二鬥,饑苦迫甚,以二升沽酒飲之。
回至中途,醉卧於地,被人竊去其米。
及醒,慞惶皈家。
妻知之,不勝哀苦,夫乃投水而死。
妻曰:夫既死矣,我何存之?亦投水而死。
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擲置於二屍之旁,書其背雲:竊其米者,此人也。
松江有人為雷打死,書其背雲:十年前與一婦人入寺登塔,弟二層行[婬-壬+(工/山)],故誅。
湖列一女子,雨中見諸官吏至門前,惟二人入其家,如世所畫天兵之狀,擒女之兄,雷打死於門前,始知官吏是天神也。
亦有雷打死者,家人以屍着衣,明日複雷,剝去其衣。
亦有以屍置於棺中,明日複雷,揭去棺蓋。
如是顯驗,每年有之,不複多引。
此數端目擊耳聞者,恐辱其家人,故不言其姓名,夫是為天誅也。
亦有蜈蚣、狐狸、蛇、鼠,精恠術與器物附托為妖者,雷必打之,豈是隂陽相激,偶尒觸死乎?易雲:震來虩虩。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蓋言畏天譴,故修省補過也。
宋人教人不信雷誅,深悖易經,不懼天地,未進其善,先喪其德。
惜乎後人不肯展開大見識,照明事法之理,惟拘拘然死於宋人之言爾。
宋人非惟臆說天雷,其悖佛過患極甚。
文中子用孔孟之學着書,卻敬佛法。
宋人用佛法着書,卻排佛法。
欲令後學不看佛書,庶不識其用佛法着書所以然也。
宋人於佛法中所得者,如以一毫蘸海,所得極少。
以此極少之水,令後學取足受用,不複入海,教壞人心,違悖佛法,失於大善,過莫大焉。
自有佛法已來,昔知皈依進道,忏罪修福,是為大善,是為大法,是為大道,是為福田,是為大息。
至於宋李文公家禮,沮人供佛飯僧,不作佛事,從其所說者,失諸善利,深可憫傷。
夫漢、唐已來,唐臣達士,皆遵佛法,豈非高明賢德乎?後人不行者,察古今言語之是非,故溺於宋人之詭計也。
宋人常以佛法立言,其理便善。
悖於佛法,自立意說者,便是平常。
餘有愚徒,從文從學,皆不能看破。
嗚呼,區區小雛也。
譬如蚯蚓,惟知一尺地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深躍海淵,飛騰在天。
斥鷃惟知竹籬寸竅,左之右之之樂,不知大鵬一舉,則九萬裡扶搖,風斯在下。
然亦不足恠也,囿於器量,不能化耳。
畧言:漢唐已來,牟子、範晔、曹植、陶潛、阚沢、房、杜、魏、虞、李、杜、韓、柳、歐、蘓、楊傑、濂溪等輩,得佛法之饒益,脫然變化,堂堂氣象,有大人作畧。
及乎橫渠、程子、楊、謝、羅、李、晦庵、敬夫等輩,自意於佛法中已得飽聞,将此見識,着書立言,令人不複入佛。
惟李屏山、林希逸、馮海栗、趙子昂、黃溍卿、宋景濂、徐大章等輩,不受其惑,能入佛學,亦有大人氣象。
愚徒從文等,雖剃發披缁,卻被宋人所惑,不自省察,不得佛法之饒益,故無大人氣象。
範文正公舍宅為寺,寺名天平,延浮山遠禅師為住持。
公凢莅所守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佛法。
賢德之僧,必與友善。
琅瑘覚禅師,悟達之人也,公交甚厚。
夫與琅瑘、浮山二禅伯交深義笃者,則知其於佛法道理必饫聞矣。
公之子孫蕃行,代代為官,迨今不絁。
苟非佛[稫-禾+彳]田中所植隂德,感動天心,能若是乎? 範文正公與司馬溫公友善,此時範忠宣公惟侍立而已。
及登大用,卻居溫公之上。
雖有連舟惠麥之德,然亦有限。
若非父子笃敬佛法隂隲所緻,安能至於是乎?古之人事,乃躬行道德仁義者也。
自宋人着書昧佛之後,乃舞弄聰明才智者也。
所以古之人事與今之人事,有彼有此也。
大達君子洞然照見,餘人不能見矣。
要如松雪趙公、黃文獻公之所見者甚安。
小學一書,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
又言範文正公曰: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曰何以見祖宗于地下?理學類編,晦庵又曰:死則氣散,泯然無迹。
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不散,又去湊着那生氣,亦能再生。
晦庵既謂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何人羞見祖宗于地下乎?何物湊着生氣而再生乎?自相矛盾,莫能解釋也。
史記等書曰:魏武子謂兒顆曰:吾死後可嫁吾妾。
未幾又曰:吾死後須殺吾妾,以為從塟。
已而顆從前命嫁之。
後顆為晉将,臨敵秦将杜回,忽有一老人結草以抗回,顆乃擒回。
顆於夜間見老人來告曰:我即嫁妾之亡父也。
公嫁我女,故來報德耳。
春秋左傳、史記世家,鹹謂齊襄公殺公子彭生。
已而襄公獵於貝丘,指一物謂群從曰:此大豕也。
群從曰:此非大豕,即公子彭生也。
襄公不信,援矢射之,物立而泣之,果彭生也。
如是死生之際,彰感之事,左傳載之益多。
禮記曰:人死曰鬼。
又曰:鷹化為鸠,雀化為鴿。
至於蒙求等書,鮑靓記井,羊怙識環等事,皆與晦庵極相違戾。
從文正公與諸經史則悖晦庵,從晦庵則悖文正公與諸經史,令人疑惑從何而得定理。
嗚呼,此事洞明,始得抵當,安可世間之心猜疑而說也。
橫渠謂:鬼神,二氣之良能。
程子謂:鬼神,造化之迹。
晦庵謂:鬼神,氣之屈伸。
三人之說,皆是一氣之造化也。
夫此一氣,包羅天地,初無缺少。
充塞天地,隻此一氣,更無兩個。
一氣曰陽曰隂者,隻是此一氣展縮而得名也。
鬼神既隻是此一氣,則盡天地間隻是一個混沌,更無兩個。
蓋為盡天地間隻是一氣故也。
然則何故有天神乎,地祗乎,五嶽之神乎,四渎之神乎,山川之神乎,社稷之神乎,無祀鬼神乎,曆代封禅乎,古今祭祀乎,鬼神如是之多也。
較夫三人之說,則不侔矣。
禮記曰:大皡為春帝,勾芒為神。
炎帝為夏帝,祝融為神。
少皡為秋帝,蓐收為神。
颛顼為冬帝,玄冥為神。
若據三人所謂二氣良能,造化之迹,氣之屈伸,然則何必太皡等為四時之帝乎?何必勾芒等為四時之神乎?[門@并]尹子曰:鬼者,人死所變。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楊子曰:天地神明,不測者也。
皆與三人之說,犬不侔矣。
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然則大皡等以何為四時之帝乎?勾芒等以何為四時之神乎?此又不侔之極也。
理學類編有問:人死魂魄便散否?晦庵荅曰:固是散。
又問:子孫祭祀,卻有感格者,如何?晦庵荅曰:子孫是祖先之氣,所以感格。
若據晦庵之說,則祭五嶽、四渎、山川、社稷,無祀鬼神者,既非其子孫,皆無感格耶?嗚呼!姜源踏人迹而生後稷,簡狄吞鳥卵而生殷契,伊尹生於空桑,志公生於鷹巢,是誰之氣耶?以誰為祖先耶?争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一句推開,卻無過咎。
理學類編張、程、晦庵等,皆屑屑然以孔子厚始反終,推而廣之,以論鬼神,此又事極計生也。
大凢事務,不知則已,何苦欲沽虛譽,強而言之,縛住後學,迷塞其心,不複求明也?悲哉! 曰:師謂夢者,神識也。
死而受苦者,此神識也。
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