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反覆論誦,乃知大颠蓋非常人。
餘患浮啚氏之盛,而韓退之之說,及觀大颠之言,乃知子厚不為過也。
此時歐之書史已行於世矣,故不言也。
曰:陳子經、宋監何不言之?曰: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十七年之有天下,聖聖尚佛,身為帝王,心為佛祖,傾誠至矣。
或時敬老子者,暫尒而已。
惟徽宗信於林靈素之言,後從老子。
子經不收宋主尚佛,惟收尚老,争柰揭氏宋史、李氏宋監、曾氏史畧皆收宋王尚佛行在,天下孰能掩之?劉向序戰國策曰:史氏之法,具記一時之事辭,善惡必書,初無所決擇。
劉向可謂知春秋之意焉。
夫執筆者,當以天心為心,庶不悖於天理,不誤於後學,焉可倚靠一人半人之心為心,而失天地無私之理耶?嗚呼!佛之道何如哉?老之道何如哉?餘編尚理編,稍亦言之矣。
其有明理者,自識大道之深淺,餘不複言也。
晦庵排抵佛老,筆於書中,其來二百餘年矣。
沮人多少善心了也,沮人多少隂德了也。
日後天地氣數翻變其說,亦未可知。
姜漸序其監曰:子經取法乎晦庵綱目。
嗚呼,既宗晦庵,隻合以佛老同一緻也。
胡為抑佛而揚老乎。
此又晦庵之罪人也。
日後或有公而無私者,惡其偏見,鳴皷而政之,亦未可知也。
曰:卯石南着書何如。
曰:長邑伯者,區區好事人耳。
石南藉邑伯之威而行文藝,故屈節稱為邑伯之徒,以此為立身之計也。
凢操文筆,依傍晦庵之意,初無超出晦庵之意。
所着之書,依傍陳子經、宋監之意,亦無超出子經之意。
故亦不收人主尚佛也。
噫,子之所問姑置之,吾亦有所問焉。
水母以鰕為目,凢得鰕輙行之。
言其行也,雖且至暮,不逾一裡之遙。
或失鰕,則茫然罔措。
[鎖-金+魚]鲒以蟹為足,凢倚蟹則行之。
言其行也,雖且至暮,不逾三裡之遙。
或失蟹,則茫然罔措。
二物雖得目足之樂,有以異乎,無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既無異,可用知言矣。
曰:孔子之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知有佛法否?曰: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鬳齊林先生曰:此章似當時已有佛之學,托夫子之名而尊之也。
西方之人出於三皇五帝之上,非佛而何?然則佛之書八於中國,雖在漢明帝之時,而其說遍傳於天下久矣。
不治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此三者實太古之聖道。
孔子發明此道而無私心,惟此一節亦足以見孔子之聖德也。
佛法苟非大道,則孔子已指其非矣,安得稱為聖乎?佛法教人為善沮惡之言,與三綱五常若合符莭,實為世人之福田,明道之大本也。
隂翊 皇度,補於政化之功,可謂至矣。
前宋文帝曰:适見顔延之、宗炳着論,發明佛法,甚為名理,并是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坐緻太平矣。
臣何尚之奏對,其畧曰:佛法教人為善也,世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階下之言,坐緻太平是也。
然佛法能為國家省其刑獄,又如此也。
唐書曰:雖為異方之教,無損於理之源。
韓愈抵排佛老,其道未弘。
柳子曰:佛經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雖聖人複生,不可得而斥也。
孝宗曰:佛之五戒,即五常也。
仲尼之道,夫何遠之有?如上等語,固合天地之心,公而無私也。
曰:師謂佛法教人為善,省其刑獄。
曾不知僧亦有過,而煩於刑獄也。
曰:三教垩人之道,未始不以善法教人。
後世以法壞法者,未免有之,安得人人同一制也?是故不可以人之不善,而責垩人之教焉。
汝之所見,如禾之不獲,而責後稷之教耕也;藥之不効,而責盧扁之教醫也。
且夫廢耕可乎?廢醫可乎?是亦未思之甚也。
曰:論語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或指佛老為異端,此說何如?曰:異端者,雜學也。
孔子謂習於雜學,則害於正道之學,直言而已,且無蘊奧,何以抝直為曲乎?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有聖人。
漢明帝時,佛法才至中國,孔子已沒六百年矣。
是故孔子不見佛法也。
既不見佛法,指佛何法為異端乎?佛法既為異端,孔子何以指佛為垩人乎?老子既為異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出孔子家語)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
(出禮記、家語、莊、列、史記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
後世指佛老為異端者,圖掩其德,設此逢蒙之計也。
後學自無所燭者,未免随人指呼,效而言之,喚鐘作甕也。
一朝學到李屏山、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諸公之地,自能識破矣。
夫佛老者,道學也。
指道學為異端者,其為智乎?不智乎?其為善心乎?瞞人乎?汝亦學理者,猶未識破也。
詩曰:采苓采苓,首陽之巅。
人之為言,苟亦無信。
舍旃舍旃,苟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此之謂也。
曰:師言明矣。
孔子崇尚佛老,諸書具載,晦庵排之,實悖孔子也,吾侪未之思耳。
餘雖未嘗排佛,然亦因其排,故餘亦惑之,未克笃敬於佛。
今也反而思之,餘害至德甚矣,是為大謬。
痛心疾首,悔而追之,不可得矣。
自今而後,受佛明教,歸依禮敬,庶為補過之萬一矣。
曰:僧也,不耕而食,不蠶而衣,豈不坐消民利而減其福積乎?曰:三教九流而至百氏之家,皆系天地使然,資其所宜緻有之也。
天生其人,亦生其祿,貴賤貧富,數已分定,天理之力大而無敵也。
密而行之,人不可見,豈人力能奪天理之力乎?其可轉移者,有曰:皇天無私,惟德是輔。
中國為有三教垩人道德仁義之學,故名大國。
傳継伏犧、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特立於天地間,是為中國也。
苟無三教垩人之學,則與蠻貊之邦何以别焉?三教之子互相排擊者,如廉頗忌於蔺子也。
達人大觀三教通行者,如蔺子不肯兩虎共闘,而克樹國家之大本也。
曰:道德仁義之學,吾儒已備,何待佛老而後備乎?曰:道有所司,汝未知也。
孔子之道詳而文,老子之道安而謙,吾佛之道大而密。
三教垩人,各丁其時,出以救世,烏可凢情妾窺測也?漢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
子貢曰:夫子何常師之有?此之謂也。
曰: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僧之去發毀形,絕其所嗣,亦悖吾儒乎?曰:孔孟取之仁義,不特取之以迹。
泰伯遜國而之荊蠻,斷發文身,孔子稱其至德,未嘗言其不孝。
伯夷不娶而之首陽,孟子稱其垩之清者,未嘗言其不孝。
吾徒為法忘身而取大義也,可以報四恩,度生死,可以弘善道,開來學,豈不資於大化乎?伊尹放大申於桐宮,以迹言之,則伊尹滅身有餘之罪,理不可迯也。
以義言之,則緻太申密迩先王陵墓而生善心,令自悟也。
及其既悟,奉歸于毫,諸侯皈之,以垂萬世無疆之休也。
如此巧設方便,匡成厥德,始知伊尹功烈其大矣哉。
至於微子徉狂,比幹割腹,豫讓吞炭,介子焚身,經史稱其仁義,未聞言其不孝。
是故取之以義可也,取之以迹未可也。
孟子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推,猶執一也。
斯言善矣。
曰:韓子上佛骨表,作原道排抵佛老,是故推其有功於吾儒。
師謂不可排佛,似不侔矣。
曰:韓子文章雄徤,以之為功,排佛何足推為功也?此時尚書孟簡、于頔、李翺等,豈為無才德而不能排佛乎?蓋為識法者懼,故不為也。
言佛之道無權勢,惟以修道尚德為任,其感格天地帝王名公賢宰所推尚者,天道自然,豈求之而得也?言不執權勢,凢欲
餘患浮啚氏之盛,而韓退之之說,及觀大颠之言,乃知子厚不為過也。
此時歐之書史已行於世矣,故不言也。
曰:陳子經、宋監何不言之?曰: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十七年之有天下,聖聖尚佛,身為帝王,心為佛祖,傾誠至矣。
或時敬老子者,暫尒而已。
惟徽宗信於林靈素之言,後從老子。
子經不收宋主尚佛,惟收尚老,争柰揭氏宋史、李氏宋監、曾氏史畧皆收宋王尚佛行在,天下孰能掩之?劉向序戰國策曰:史氏之法,具記一時之事辭,善惡必書,初無所決擇。
劉向可謂知春秋之意焉。
夫執筆者,當以天心為心,庶不悖於天理,不誤於後學,焉可倚靠一人半人之心為心,而失天地無私之理耶?嗚呼!佛之道何如哉?老之道何如哉?餘編尚理編,稍亦言之矣。
其有明理者,自識大道之深淺,餘不複言也。
晦庵排抵佛老,筆於書中,其來二百餘年矣。
沮人多少善心了也,沮人多少隂德了也。
日後天地氣數翻變其說,亦未可知。
姜漸序其監曰:子經取法乎晦庵綱目。
嗚呼,既宗晦庵,隻合以佛老同一緻也。
胡為抑佛而揚老乎。
此又晦庵之罪人也。
日後或有公而無私者,惡其偏見,鳴皷而政之,亦未可知也。
曰:卯石南着書何如。
曰:長邑伯者,區區好事人耳。
石南藉邑伯之威而行文藝,故屈節稱為邑伯之徒,以此為立身之計也。
凢操文筆,依傍晦庵之意,初無超出晦庵之意。
所着之書,依傍陳子經、宋監之意,亦無超出子經之意。
故亦不收人主尚佛也。
噫,子之所問姑置之,吾亦有所問焉。
水母以鰕為目,凢得鰕輙行之。
言其行也,雖且至暮,不逾一裡之遙。
或失鰕,則茫然罔措。
[鎖-金+魚]鲒以蟹為足,凢倚蟹則行之。
言其行也,雖且至暮,不逾三裡之遙。
或失蟹,則茫然罔措。
二物雖得目足之樂,有以異乎,無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既無異,可用知言矣。
曰:孔子之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知有佛法否?曰: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鬳齊林先生曰:此章似當時已有佛之學,托夫子之名而尊之也。
西方之人出於三皇五帝之上,非佛而何?然則佛之書八於中國,雖在漢明帝之時,而其說遍傳於天下久矣。
不治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此三者實太古之聖道。
孔子發明此道而無私心,惟此一節亦足以見孔子之聖德也。
佛法苟非大道,則孔子已指其非矣,安得稱為聖乎?佛法教人為善沮惡之言,與三綱五常若合符莭,實為世人之福田,明道之大本也。
隂翊 皇度,補於政化之功,可謂至矣。
前宋文帝曰:适見顔延之、宗炳着論,發明佛法,甚為名理,并是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坐緻太平矣。
臣何尚之奏對,其畧曰:佛法教人為善也,世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階下之言,坐緻太平是也。
然佛法能為國家省其刑獄,又如此也。
唐書曰:雖為異方之教,無損於理之源。
韓愈抵排佛老,其道未弘。
柳子曰:佛經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雖聖人複生,不可得而斥也。
孝宗曰:佛之五戒,即五常也。
仲尼之道,夫何遠之有?如上等語,固合天地之心,公而無私也。
曰:師謂佛法教人為善,省其刑獄。
曾不知僧亦有過,而煩於刑獄也。
曰:三教垩人之道,未始不以善法教人。
後世以法壞法者,未免有之,安得人人同一制也?是故不可以人之不善,而責垩人之教焉。
汝之所見,如禾之不獲,而責後稷之教耕也;藥之不効,而責盧扁之教醫也。
且夫廢耕可乎?廢醫可乎?是亦未思之甚也。
曰:論語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或指佛老為異端,此說何如?曰:異端者,雜學也。
孔子謂習於雜學,則害於正道之學,直言而已,且無蘊奧,何以抝直為曲乎?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有聖人。
漢明帝時,佛法才至中國,孔子已沒六百年矣。
是故孔子不見佛法也。
既不見佛法,指佛何法為異端乎?佛法既為異端,孔子何以指佛為垩人乎?老子既為異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出孔子家語)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
(出禮記、家語、莊、列、史記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
後世指佛老為異端者,圖掩其德,設此逢蒙之計也。
後學自無所燭者,未免随人指呼,效而言之,喚鐘作甕也。
一朝學到李屏山、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諸公之地,自能識破矣。
夫佛老者,道學也。
指道學為異端者,其為智乎?不智乎?其為善心乎?瞞人乎?汝亦學理者,猶未識破也。
詩曰:采苓采苓,首陽之巅。
人之為言,苟亦無信。
舍旃舍旃,苟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此之謂也。
曰:師言明矣。
孔子崇尚佛老,諸書具載,晦庵排之,實悖孔子也,吾侪未之思耳。
餘雖未嘗排佛,然亦因其排,故餘亦惑之,未克笃敬於佛。
今也反而思之,餘害至德甚矣,是為大謬。
痛心疾首,悔而追之,不可得矣。
自今而後,受佛明教,歸依禮敬,庶為補過之萬一矣。
曰:僧也,不耕而食,不蠶而衣,豈不坐消民利而減其福積乎?曰:三教九流而至百氏之家,皆系天地使然,資其所宜緻有之也。
天生其人,亦生其祿,貴賤貧富,數已分定,天理之力大而無敵也。
密而行之,人不可見,豈人力能奪天理之力乎?其可轉移者,有曰:皇天無私,惟德是輔。
中國為有三教垩人道德仁義之學,故名大國。
傳継伏犧、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特立於天地間,是為中國也。
苟無三教垩人之學,則與蠻貊之邦何以别焉?三教之子互相排擊者,如廉頗忌於蔺子也。
達人大觀三教通行者,如蔺子不肯兩虎共闘,而克樹國家之大本也。
曰:道德仁義之學,吾儒已備,何待佛老而後備乎?曰:道有所司,汝未知也。
孔子之道詳而文,老子之道安而謙,吾佛之道大而密。
三教垩人,各丁其時,出以救世,烏可凢情妾窺測也?漢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
子貢曰:夫子何常師之有?此之謂也。
曰: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僧之去發毀形,絕其所嗣,亦悖吾儒乎?曰:孔孟取之仁義,不特取之以迹。
泰伯遜國而之荊蠻,斷發文身,孔子稱其至德,未嘗言其不孝。
伯夷不娶而之首陽,孟子稱其垩之清者,未嘗言其不孝。
吾徒為法忘身而取大義也,可以報四恩,度生死,可以弘善道,開來學,豈不資於大化乎?伊尹放大申於桐宮,以迹言之,則伊尹滅身有餘之罪,理不可迯也。
以義言之,則緻太申密迩先王陵墓而生善心,令自悟也。
及其既悟,奉歸于毫,諸侯皈之,以垂萬世無疆之休也。
如此巧設方便,匡成厥德,始知伊尹功烈其大矣哉。
至於微子徉狂,比幹割腹,豫讓吞炭,介子焚身,經史稱其仁義,未聞言其不孝。
是故取之以義可也,取之以迹未可也。
孟子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推,猶執一也。
斯言善矣。
曰:韓子上佛骨表,作原道排抵佛老,是故推其有功於吾儒。
師謂不可排佛,似不侔矣。
曰:韓子文章雄徤,以之為功,排佛何足推為功也?此時尚書孟簡、于頔、李翺等,豈為無才德而不能排佛乎?蓋為識法者懼,故不為也。
言佛之道無權勢,惟以修道尚德為任,其感格天地帝王名公賢宰所推尚者,天道自然,豈求之而得也?言不執權勢,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