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下
關燈
小
中
大
餘。
不能無遐思焉。
昔匡護大師。
每夏講上生經。
輙緻千人。
非尊勝之始祖乎。
慎公法嗣慈明見夢羅山。
為禅者師。
非尊勝十世孫乎。
至于禅教律三宗。
如麟如鳳。
出于世瑞者。
不下三五十人。
非尊勝之毓其秀。
發其源乎。
是尊勝者于周為漦。
于漢為沛。
夢觀氏其知言哉。
然今日之尊勝。
地如故也。
閣如故也。
圓頂方袍亦如故也。
觀者猶以古今不相及為限。
其故何哉。
抑餘聞之故老雲昔尊勝興。
而寺繇之以興。
尊勝替。
而寺繇之以替。
是尊勝乃一寺之權輿也。
今尊勝複矣。
英衲之鵲起。
法音之雷震。
可計日以待也。
諸君其勉之。
以應斯會。
因援筆而為之記。
開元寺題壁 檀越裔孫雲南副使黃文炳書 不侫炳初修開元。
客有過者曰。
蓋聞而祖分四子四安也瓜瓞綿繁。
人文之贲。
素封之資。
騰于四社。
夫流長者積必厚。
以若祖之遺。
夫豈無其大者。
而必曰舍宅為寺。
抑子孫光揚先德。
志繼事述。
亦豈無其大者。
而必曰修寺。
切有請也。
炳曰唯唯否否。
先祖舍宅寺。
茲也且八百餘年。
未嘗言德。
乃吾子孫敢以德誣先人哉。
顧寺為嵩祝之所。
實西陌奧區。
民舍栉比。
不啻千家。
兵興以來。
硝冶二匠。
以寺為肆。
挈妻攜孥。
榴房蜂室。
與僧雜居。
幾無寺矣。
而硝冶一業。
實為火崇。
麗寺居民。
回祿見夢。
訛言朋興。
夕無甯寝。
父老欲訴當道懼不能勝。
則慫恿不侫曰。
而祖德也。
足下保而完之。
義曷辭。
不侫不得已。
為言于觀察刺史諸公。
業得請移匠。
而後父老始遑眠食也。
及旗纛火起。
衆以為妖夢是踐。
競神其事始議修寺。
僧困力诎。
無所措手。
則以父老慫恿不侫曰。
而祖德也。
抑綿蕞在是。
足下繼檀越而葺之。
義曷辭。
不侫複不得已。
聚族而謀。
為之引其緒。
先謀所最急者。
支其傾頺。
補其罅漏。
而他未遑也。
凡不侫所為此者。
皆出諸父老所慫恿。
不侫無意也。
雖然不侫有大懼矣。
夫所修者十一于百耳。
異日者子姓弟侄。
謂吾祖實檀越是。
而修又自吾族也。
與僧競尺寸之地。
為私塾别墅。
以充都人口實。
曰是倚檀越為奸利。
豈惟無所光于前人。
且獲戾焉。
不侫何說之辭。
既以語客。
因書寺壁。
使郡人知不侫修寺之意。
且以語吾宗之與修是寺者。
不必任以為德也。
萬曆丁酉秋日書。
序跋 紫雲開士傳序 昔孔氏因魯史記修春秋。
以編年合書君臣之事。
未有所謂紀傳者。
迨司馬遷氏。
始離書天子諸侯為紀。
為世家公卿大夫士為傳。
而後世因之。
孔氏之所述作者為經。
而遷則僅列於史。
為書不同。
褒貶一也。
僧之史有傳。
其亦因史氏者乎。
夫史所以褒貶。
善善惡惡。
是是非非。
直其筆當天下。
心無毫發私而已。
僧史宜若無褒貶然。
凡道眼明。
知見正者。
戒檢嚴。
而寂靜勝者。
智辨闳達。
而教化廣被于人者書之。
至于神異者高尚者。
業讀誦者。
住持吾道者。
生死去來自在者。
六根不燼而設利者。
悉書之。
是亦褒矣蓋獨無貶者焉。
然彰其善。
則瘅其惡。
褒貶之意微。
而莫即測闚也。
泉州開元寺。
創于唐。
更五季十國而盛。
至宋益盛而未合。
迄于我 元。
始合而大。
其間高僧異人出世。
名不滅磨于茲。
而僧史未有作者。
雖作如許。
列輩率得于剽聞。
傳會穿鑿。
瑣細觕陋。
不核其實。
不語其精。
而不着其大。
今主者崇會師。
覽之慨然。
以為六百年異人名氏。
湮沒殆盡。
而幸所存者。
此不一修之。
則後将無聞矣。
以屬大圭筆削雲。
盛事子其無讓。
廼蒐集錄摭碑刻。
訪長老遺轶。
而序其世。
正其年時。
考定其姓名。
盡去其怪迃卑鄙之說。
人為之傳。
合若幹卷。
目曰紫雲開士傳舊稱高僧。
今不稱者何。
以一行一藝。
名于時則為高。
是書多禅者師。
道德大備。
豈高之一言能蔽之邪。
且禅者重嗣法。
不重肄業。
今以肄業書之。
十九世相承。
其人不可得而變。
其可變則變之矣。
方今大法不競。
人物[耳*少]然。
前哲已遠。
後生誰師。
然則修僧史記。
為僧列傳。
而謹褒貶之法。
将以激隤波複淳源。
使人人勸為開士。
以光我覺皇氏也。
至正八年戊子夏四月釋大圭序。
開元寺志序 吾郡。
開元寺。
餘穉年嘗就傅卒業其中。
弱冠又與郡士友。
聚而結社。
時牢落僧居。
強半館塾矣。
而自是軍興鑄兵之冶。
烹硝之竈。
縱橫宇下。
工匠家室。
與僧雜處。
棄灰積苴。
至不可搔除。
殿堂壇廊。
剝[饑-幾+蜀]蕪薉。
傍後地日折而入於人家。
自嘉靖之季。
至于今蓋三四十年往矣。
惟是寺處西陌要區。
歲三大節。
嵩祝之辰。
綿蕞設焉。
而郡邑常以緻民讀法。
間與鄉士大夫讌集。
士大夫亦自不時過之。
闤闠老幼。
日夕嬉遊[石*般]礴於其間。
亦吾郡一别業也。
顧相與坐視其荒[土*已]。
莫為意者。
萬曆乙未。
憲副懋新黃公。
适廬居。
念始祖故為寺檀越。
慨然白當道。
徒匠撤冶毀竈率諸黃修葺。
既次第為寺乘以紀之。
迨丁酉待次都門。
示餘徵序。
餘雅不信浮屠。
然餘行天下。
見通邑大都。
蘭若招提。
郁然相望。
亦以壯方隅。
備禱祝。
時息遊。
非徒為缁黃地而已。
唐世士大夫侫佛亦豪舉。
白傅履道裡第。
王右丞辋川居。
竝斥為佛祠。
即黃氏先素封耳。
其經始開元。
至破園産不少靳。
今啬不忍割亦已矣。
業有故宮成構。
因而勿毀。
仍而勿攘。
即時其損敝而補饬焉。
固易易者。
縱以為異教。
為神叢。
然未聞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而輙廬其居何哉。
裡優谑談以不鏟佛面金為布施。
斯言雖誕。
以勸世深矣。
餘因序及之。
寺始未具志中。
萬曆丁酉臘月郡人李廷機書于京邸。
跋開元寺志後 丁酉冬。
予以浙闱役竣。
過裡中則睹開元殿庑。
煥然改觀。
叩之知為憲副懋新黃公所葺也。
黃公聚族而謀。
自捐槖中裝。
并不及諸施者。
稱檀越矣。
而君轍不居。
日賴吾祖之靈。
與族之誼。
郡大夫之力。
某何與焉已。
又戒其子若弟。
慎無倚檀越名。
資寺中尺土寸椽自潤以為郡人口實。
予既習聞其概。
比還朝則憲副公先以服除。
待次京邸。
九我李先生。
業聞新舉而韪之。
佐以醵金。
又弁諸志首。
以章闡其事。
而君高義益鼎呂月旦矣。
夫泉之為名山古刹者衆矣。
大都不廢于廢。
而廢于修。
其當廢也。
棟宇雖頹。
勝趾如故。
壺觞可至。
風月可共。
一或修葺便如平泉金谷各有主者。
甚且屈山靈而蒙姓氏。
裂地而分。
畫界而守。
即一草一木莫自必其榮悴。
斯不亦修者廢之耶。
此無異故則檀越為之标耳。
餘自束發從師。
出入開元寺中先後十餘載。
見寺傍僧舍。
盡為别館。
其丹爐石礎。
盡為藥欄花埴之具。
然猶幸未遽廢者。
以未有修之者也。
所未有修之者。
則以階前尋丈之地。
為嵩祝之所。
即檀越無能介于其側。
譬之所期物忘。
其中掉臂不顧己耳。
故餘謂憲副君高誼。
不在捐資。
而在戒子弟數語。
烺烺侃侃。
使夫側耳而聽。
窺足而動者。
赧然汗媿。
或有所感發。
而洗濯皈依。
則斯修也。
财施法施固實兼之。
其功
不能無遐思焉。
昔匡護大師。
每夏講上生經。
輙緻千人。
非尊勝之始祖乎。
慎公法嗣慈明見夢羅山。
為禅者師。
非尊勝十世孫乎。
至于禅教律三宗。
如麟如鳳。
出于世瑞者。
不下三五十人。
非尊勝之毓其秀。
發其源乎。
是尊勝者于周為漦。
于漢為沛。
夢觀氏其知言哉。
然今日之尊勝。
地如故也。
閣如故也。
圓頂方袍亦如故也。
觀者猶以古今不相及為限。
其故何哉。
抑餘聞之故老雲昔尊勝興。
而寺繇之以興。
尊勝替。
而寺繇之以替。
是尊勝乃一寺之權輿也。
今尊勝複矣。
英衲之鵲起。
法音之雷震。
可計日以待也。
諸君其勉之。
以應斯會。
因援筆而為之記。
開元寺題壁 檀越裔孫雲南副使黃文炳書 不侫炳初修開元。
客有過者曰。
蓋聞而祖分四子四安也瓜瓞綿繁。
人文之贲。
素封之資。
騰于四社。
夫流長者積必厚。
以若祖之遺。
夫豈無其大者。
而必曰舍宅為寺。
抑子孫光揚先德。
志繼事述。
亦豈無其大者。
而必曰修寺。
切有請也。
炳曰唯唯否否。
先祖舍宅寺。
茲也且八百餘年。
未嘗言德。
乃吾子孫敢以德誣先人哉。
顧寺為嵩祝之所。
實西陌奧區。
民舍栉比。
不啻千家。
兵興以來。
硝冶二匠。
以寺為肆。
挈妻攜孥。
榴房蜂室。
與僧雜居。
幾無寺矣。
而硝冶一業。
實為火崇。
麗寺居民。
回祿見夢。
訛言朋興。
夕無甯寝。
父老欲訴當道懼不能勝。
則慫恿不侫曰。
而祖德也。
足下保而完之。
義曷辭。
不侫不得已。
為言于觀察刺史諸公。
業得請移匠。
而後父老始遑眠食也。
及旗纛火起。
衆以為妖夢是踐。
競神其事始議修寺。
僧困力诎。
無所措手。
則以父老慫恿不侫曰。
而祖德也。
抑綿蕞在是。
足下繼檀越而葺之。
義曷辭。
不侫複不得已。
聚族而謀。
為之引其緒。
先謀所最急者。
支其傾頺。
補其罅漏。
而他未遑也。
凡不侫所為此者。
皆出諸父老所慫恿。
不侫無意也。
雖然不侫有大懼矣。
夫所修者十一于百耳。
異日者子姓弟侄。
謂吾祖實檀越是。
而修又自吾族也。
與僧競尺寸之地。
為私塾别墅。
以充都人口實。
曰是倚檀越為奸利。
豈惟無所光于前人。
且獲戾焉。
不侫何說之辭。
既以語客。
因書寺壁。
使郡人知不侫修寺之意。
且以語吾宗之與修是寺者。
不必任以為德也。
萬曆丁酉秋日書。
序跋 紫雲開士傳序 昔孔氏因魯史記修春秋。
以編年合書君臣之事。
未有所謂紀傳者。
迨司馬遷氏。
始離書天子諸侯為紀。
為世家公卿大夫士為傳。
而後世因之。
孔氏之所述作者為經。
而遷則僅列於史。
為書不同。
褒貶一也。
僧之史有傳。
其亦因史氏者乎。
夫史所以褒貶。
善善惡惡。
是是非非。
直其筆當天下。
心無毫發私而已。
僧史宜若無褒貶然。
凡道眼明。
知見正者。
戒檢嚴。
而寂靜勝者。
智辨闳達。
而教化廣被于人者書之。
至于神異者高尚者。
業讀誦者。
住持吾道者。
生死去來自在者。
六根不燼而設利者。
悉書之。
是亦褒矣蓋獨無貶者焉。
然彰其善。
則瘅其惡。
褒貶之意微。
而莫即測闚也。
泉州開元寺。
創于唐。
更五季十國而盛。
至宋益盛而未合。
迄于我 元。
始合而大。
其間高僧異人出世。
名不滅磨于茲。
而僧史未有作者。
雖作如許。
列輩率得于剽聞。
傳會穿鑿。
瑣細觕陋。
不核其實。
不語其精。
而不着其大。
今主者崇會師。
覽之慨然。
以為六百年異人名氏。
湮沒殆盡。
而幸所存者。
此不一修之。
則後将無聞矣。
以屬大圭筆削雲。
盛事子其無讓。
廼蒐集錄摭碑刻。
訪長老遺轶。
而序其世。
正其年時。
考定其姓名。
盡去其怪迃卑鄙之說。
人為之傳。
合若幹卷。
目曰紫雲開士傳舊稱高僧。
今不稱者何。
以一行一藝。
名于時則為高。
是書多禅者師。
道德大備。
豈高之一言能蔽之邪。
且禅者重嗣法。
不重肄業。
今以肄業書之。
十九世相承。
其人不可得而變。
其可變則變之矣。
方今大法不競。
人物[耳*少]然。
前哲已遠。
後生誰師。
然則修僧史記。
為僧列傳。
而謹褒貶之法。
将以激隤波複淳源。
使人人勸為開士。
以光我覺皇氏也。
至正八年戊子夏四月釋大圭序。
開元寺志序 吾郡。
開元寺。
餘穉年嘗就傅卒業其中。
弱冠又與郡士友。
聚而結社。
時牢落僧居。
強半館塾矣。
而自是軍興鑄兵之冶。
烹硝之竈。
縱橫宇下。
工匠家室。
與僧雜處。
棄灰積苴。
至不可搔除。
殿堂壇廊。
剝[饑-幾+蜀]蕪薉。
傍後地日折而入於人家。
自嘉靖之季。
至于今蓋三四十年往矣。
惟是寺處西陌要區。
歲三大節。
嵩祝之辰。
綿蕞設焉。
而郡邑常以緻民讀法。
間與鄉士大夫讌集。
士大夫亦自不時過之。
闤闠老幼。
日夕嬉遊[石*般]礴於其間。
亦吾郡一别業也。
顧相與坐視其荒[土*已]。
莫為意者。
萬曆乙未。
憲副懋新黃公。
适廬居。
念始祖故為寺檀越。
慨然白當道。
徒匠撤冶毀竈率諸黃修葺。
既次第為寺乘以紀之。
迨丁酉待次都門。
示餘徵序。
餘雅不信浮屠。
然餘行天下。
見通邑大都。
蘭若招提。
郁然相望。
亦以壯方隅。
備禱祝。
時息遊。
非徒為缁黃地而已。
唐世士大夫侫佛亦豪舉。
白傅履道裡第。
王右丞辋川居。
竝斥為佛祠。
即黃氏先素封耳。
其經始開元。
至破園産不少靳。
今啬不忍割亦已矣。
業有故宮成構。
因而勿毀。
仍而勿攘。
即時其損敝而補饬焉。
固易易者。
縱以為異教。
為神叢。
然未聞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而輙廬其居何哉。
裡優谑談以不鏟佛面金為布施。
斯言雖誕。
以勸世深矣。
餘因序及之。
寺始未具志中。
萬曆丁酉臘月郡人李廷機書于京邸。
跋開元寺志後 丁酉冬。
予以浙闱役竣。
過裡中則睹開元殿庑。
煥然改觀。
叩之知為憲副懋新黃公所葺也。
黃公聚族而謀。
自捐槖中裝。
并不及諸施者。
稱檀越矣。
而君轍不居。
日賴吾祖之靈。
與族之誼。
郡大夫之力。
某何與焉已。
又戒其子若弟。
慎無倚檀越名。
資寺中尺土寸椽自潤以為郡人口實。
予既習聞其概。
比還朝則憲副公先以服除。
待次京邸。
九我李先生。
業聞新舉而韪之。
佐以醵金。
又弁諸志首。
以章闡其事。
而君高義益鼎呂月旦矣。
夫泉之為名山古刹者衆矣。
大都不廢于廢。
而廢于修。
其當廢也。
棟宇雖頹。
勝趾如故。
壺觞可至。
風月可共。
一或修葺便如平泉金谷各有主者。
甚且屈山靈而蒙姓氏。
裂地而分。
畫界而守。
即一草一木莫自必其榮悴。
斯不亦修者廢之耶。
此無異故則檀越為之标耳。
餘自束發從師。
出入開元寺中先後十餘載。
見寺傍僧舍。
盡為别館。
其丹爐石礎。
盡為藥欄花埴之具。
然猶幸未遽廢者。
以未有修之者也。
所未有修之者。
則以階前尋丈之地。
為嵩祝之所。
即檀越無能介于其側。
譬之所期物忘。
其中掉臂不顧己耳。
故餘謂憲副君高誼。
不在捐資。
而在戒子弟數語。
烺烺侃侃。
使夫側耳而聽。
窺足而動者。
赧然汗媿。
或有所感發。
而洗濯皈依。
則斯修也。
财施法施固實兼之。
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