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下

關燈
也。

    敬為之載筆。

    而記之頌。

    頌曰。

     梵宇盛唐。

    浮屠宋季。

    楞嚴精疏。

    爰名茲寺。

    紫雲在天。

    白蓮在地。

    電虹履端。

    綿綴攸莅。

    咫尺天威。

    駿奔郡吏。

    中葉塵刦。

    大胪為崇。

    雪山休糧。

    金界還縮。

    遂啟諸傭。

    仗公蘊利。

    金鐵飛精。

    火攻伏熾。

    毫鏡重轑。

    淨域含垢。

    祝聖之辰。

    有虔孔疚。

    猗與楊師。

    觀察遐陋。

    穆風既扇。

    周雲斯覆。

    恺慈鸾祥。

    憲令獅吼。

    馴彼暴鰐。

    睠茲靈鹫。

    咨爾和尚。

    同辭稽首。

    除戎不虞。

    回祿微咎。

    維公之仁。

    求瘼如身。

    維令之肅。

    靡苛而速。

    恻然詢謀。

    合德郡公。

    乃戒棷役。

    盡驅諸傭。

    曠遠人煙。

    高原之墉。

    禍蓄而燔。

    止于武宮。

    不徙之禍。

    倍數于東。

    環寺西民。

    手額頌公。

    昔聞曲徙。

    稱為上德。

    禋意修令。

    勝妖默默。

    鱗鱗西偏。

    仁猷允塞。

    侔造神功。

    豈伊佛力。

    公即秉鈞。

    内翊皇極。

    豫斥兇殘。

    以紏王慝。

    外寄九關。

    诘固封域。

    拆沖弭萌。

    以匡王國。

    寺之檀祖。

    椒蘭蕃息。

    黃氏令裔。

    附骥同陟。

    銘心不啻。

    願劂副墨。

    诏之方來。

    以垂後則。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季冬寺僧正派等立石 重修開元寺記 南京禮部尚書郡人黃鳳翔撰 今兩都蓋有朝天宮。

    雲神壇象設。

    俨然于上。

    而黃冠者流日靈承奔走焉。

    每歲時嵩祝之辰。

    則冠紳佩玉。

    雲集輻辏。

    文武吏。

    各東西卿。

    大行設九賓胪句傳。

    百官執職。

    傳警諸所。

    為趨跄升降之度。

    唱贊導從之節。

    一與殿廷不異。

    夫叔孫通之起漢制也。

    為綿蕞習諸野外。

    漢帝臨觀。

    令郡臣肄習彼何其委諸草莾也。

    乃知後王之制。

    備且詳矣雖其因之事。

    亦義起吾郡。

    開元寺建自唐垂拱間白蓮呈瑞。

    脍炙人口。

    厥後次第營拓。

    區院之莊嚴。

    浮屠之峻麗。

    屹然為城西巨鎮。

    而有司習朝賀儀者詣焉。

    此與兩都之朝天宮。

    秩在典籍豈殊哉。

    年所多曆。

    日就頺毀。

    故檀越裔孫憲副。

    同安黃君。

    斥财鸠衆稍稍修葺之。

    而紫雲正殿。

    工钜費繁力寄羣緣。

    勢難獨任也郡侯合肥窦公以嵩祝詣寺睹其陊剝不治。

    僅蔽風雨。

    則惄然駭曰。

     天威咫尺之謂何。

    乃有司徒爾玩視也。

    遂厚捐為倡。

    而郡丞清江楊公。

    别駕海鹽陸公。

    司理江甯蔔公。

    晉邑侯清遠徐公。

    南邑侯東莞袁公。

    舍俸佐之。

    郡士民亦慕義響應焉。

    凡八閱月。

    而工告竣時窦侯将以入觐行矣諸耆老方相率祈佛。

    冀諧所願。

    謂茲盛舉也。

    宜有紀而屬筆于餘。

    餘謂如來示法以無為宗。

    其視吾儒名教。

    猶之蒼與素燕與越然。

    顧夫旛幢之供設。

    梵呗之贊頌所為昕夕虔禱。

    展敬於空王者。

    厥禮一何重哉。

    數百年高皇帝綸音在焉。

    而諸司遙祝之儀。

    俯偻于剝棟頺楹之下。

    彼奉空王者。

    計畫無複之耳。

    而北面稱臣子奚為者也。

    此窦公所為擊目而心[愯*隻]也。

    公方潔明仁修舉廢墜。

    如學宮。

    如尊經閣。

    如紫陽書院。

    如南溪石梁。

    皆捐俸營之不以煩闾閻寸镪。

    茲特其一雲餘既紀乎其事。

    而系之以詩曰。

     銀亟遙度。

    須彌嵂崒。

    國号毘尼。

    天曰兜率。

    弄土為城。

    編茅覆佛。

    積縷滿千。

    貿花貢馝。

    發彼弘願。

    更無長物。

    瑤壇之祝。

     天子萬年冠裳萃止。

    歲時有虔。

    尊勝弗饬。

    禮敬虛懸。

    戒律具嚴。

    貪為悭緣。

    吾儒之教。

    亦複如然。

    懿哉郡侯。

    憑熊分虎香風慈雲。

    慧日化雨。

    性根菩提。

    澤庇甯宇。

    栴陛肅趨。

    楓宸在覩。

    爰霈檀施。

    成茲義舉。

    淨财遞委。

    凡衆齊心。

    露澄绀井。

    霞暎雞林。

    層甍迎日。

    蓮座凝蔭令辰崇典。

    天鑒如臨。

    濟濟翼翼。

    以莫不欽。

    海國騰歡。

    羣黎戴德。

    頌公佳績。

    勝彼佛力。

    兼生其共。

    垂範罔極。

    爰勒岘碑。

    永鎮寶域。

    恒沙有盡。

    貞玟弗泐。

     萬曆二十八年歲在庚子秋八月日立石 夢觀堂記 釋大圭撰 恒白山人。

    作堂于開元佛舍之西。

    曰夢觀堂。

    其堂舊陿而長。

    詹子記之。

    以為堕軒者。

    其後得鄰屋合而大之。

    山人貧甚。

    始以友之助作堂。

    助微不足不中止。

    乃悉以凡服禦者售之人成之。

    既成而居其中。

    枵然山人以樂。

    且以夢名之。

    客有過之者曰。

    子名子堂。

    奚取諸夢。

    吾聞昔武丁夢說。

    尼父夢旦。

    帝鴻夢華胥氏。

    一以得相。

    一以行道。

    又以理人而治是。

    真其夢也。

    子之師未始有所謂夢者。

    雖有以夢。

    譬觀世間之說。

    是虛其夢也。

    今夢果堂乎。

    則誰作。

    然則吾見子作之囏矣。

    堂果夢乎。

    則誰居。

    然則吾見子興居食飲。

    誦說遊息必于是焉爾矣。

    堂乎夢乎。

    真乎虛乎。

    吾将釋然寤而無惑也。

    如之何。

    山人徐而谕之曰。

    夢之夢也。

    堂之亦夢也。

    虛之夢也。

    真之亦夢也。

    於夢求夢。

    愈夢而不寤也。

    古之至人。

    夢于身。

    夢于人。

    夢天下萬物。

    而其非夢者不夢。

    是之謂大覺。

    蓋餘所謂觀者。

    餘将以天下萬物合而堂之。

    夢而觀之。

    果能同餘觀而大覺不夢者其誰也。

    抑又安知其無人乎哉。

    則與之樂斯堂矣。

    客寤而退。

    書之以為記。

    旹後作堂三年。

    乙酉之歲。

    六月五日也。

     息見閣記 釋大圭撰 夢觀堂之東齋為閣。

    其上牖而南焉。

    寔分乎二宮之間。

    北宮高。

    而南宮有樓益高。

    面遮背擁。

    閣不有見。

    見不能遠。

    凡山水草木城郭人物之盛。

    美秀蔚者。

    無一於前。

    因名其閣息見。

    吾居歲不一二登。

    為吾徒者。

    以吾所不登。

    亦不時登。

    以故閣為棄閣也一日羣來告去其階者。

    吾闵然念焉。

    夫物以無用棄。

    閣以庋諸物其用且南。

    卿而明求其為可棄者無得。

    徒以南北宮者。

    限無覽翫之适棄之。

    不己過邪。

    今有載道之用。

    而知道之明。

    其所為有絕人者。

    且澹然無外物接羣。

    高壓之無所動其心。

    則以為無見而棄之可乎。

    吾於是重有所感焉。

    古之人以見為妄。

    教人息之。

    則真者不求而緻矣。

    而人廼逐逐於見。

    前趨疾馳之不暇。

    而暇真之求耶。

    今之去古之人遠矣。

    吾生四十有七年。

    才卑智闇不适用。

    有媿乎閣者。

    方将登之。

    樂其靜以老焉。

    不閣之得之幸。

    而閣之棄。

    其得辠閣也。

    二三子用吾言無棄。

    至正辛卯二月五日記。

     重興尊勝閣記 釋元賢撰 開元之有尊勝。

    蓋昉于黃氏之桑蓮雲。

    按志唐垂拱二年。

    州長者黃守恭。

    晝夢僧乞其地為寺。

    守恭曰。

    必須桑樹産白蓮乃可。

    僧喜謝。

    忽失所在。

    越二日園中桑。

    果産白蓮。

    守恭即産蓮處。

    建尊勝院。

    延匡護大師居之。

    有司以瑞聞。

    敕建蓮花道塲。

    後寺号屢更。

    至開元二十六年。

    始易今名。

    寺之居廣至一百二十院而尊勝其肇基也。

    熙甯間。

    僧本觀建大悲閣于其中。

    紹興中災後。

    更主者六。

    草創卑陋不稱。

    至慶曆四年。

    僧法暄改作新殿。

    郡缙紳梁克俊。

    李訦實合贊之。

    至正丁酉災。

    戊戌僧法持重建。

    嘉靖間廢盡。

    為告給者所有矣。

    崇祯五年壬申。

    寺僧戒瑝思本源之地。

    不可不複。

    乃捐衣鉢贖其故地。

    郡刺史烜奎陳公為主緣。

    繇是衆緣輻辏。

    更創傑閣上奉西方三大聖而周環小屋以便居守。

    越乙亥冬始告成。

    規制弘敝。

    丹艧輝煌。

    尊勝之舊。

    複聳拔于雲中矣。

    餘以是冬開法紫雲。

    乃登閣問故。

    憑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