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下

關燈
湧泉禅寺沙門元賢纂修 藝文志 古今代謝。

    轉盻成空。

    其能留往蹟。

    以示方來者。

    唯有文而已。

    故杞宋無徵。

    仲尼緻歎。

    良有以也。

    茲開元紀詠。

    屢經火刦。

    散失殆盡。

    間有片言隻字。

    流落人間。

    已不啻珙璧珍之。

    敢置而弗錄乎。

    志藝文。

     碑記 重建開元寺記 監察禦史裡行克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撰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銷而仁義作情軍業網始脈旋波天謂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乃産金聖人於西國鑽智慧火。

    乾煩惱海理不吾吾而一貫生生。

    其姿電[火*霍]於周室其波泒漾於漢代。

    繇是館移鴻胪城崇白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

    其後金地蓮扄。

    周旋四海鳥飛兔走或故或新至如神運之靈莫靈矣亦靡得而巍然。

    則我州開元寺佛殿之與經樓鐘樓一夕飛燼。

    斯革故鼎新之數也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

    以叔度之[袖-由+(((嘹-口)-小)-日+(百-日+ㄎ))]襦纩泉民而謂竺乾之道。

    與尼聃鼎宜根乎信。

    而友乎理。

    矧開元阙宇五十載之聖容實寺之冠。

    洎帥閩也愈進其誠繕經三千卷皆極越藤之精書工之玅。

    駕以白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茲之樓。

    既而蜀雨不飛識者以為物之尤罕留于世。

    敬之至。

    必動乎神是必為地隻所搜龍宮之索不然者。

    曷與斯故新之數期。

    厥理則明我宜悄然不已。

    仲弟檢校工部尚書為茲郡之龝也。

    武則拍孫吳之輩文則席夏商於前而複龍虎之内。

    以埙以箎。

    大聳孟龍之旨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煙岩雲谷之[木*已]梓梗柟投刃以時。

    趨功以隟。

    食以月粟付以心倕不期年而寶殿湧出棟隆臼绮梁修新虹八表四隅。

    悉半乎丈柱盛鏡礎方珪叢鬥。

    楣承蟠螭。

    飛雲翼拱文榱刻桶。

    轇轕杈枒。

    或經緯以開織。

    或丹艧而缬耀晶若蟾窟。

    嶪如鳌背風夏觸而秋生。

    僧朝梵而谷應昇者骨冰觀者目波而五間兩廈昔之制也自東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彌勒佛彌陀佛阿難迦葉菩薩衛神雖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動東北隅則揭經樓。

    雙立嶽峰。

    兩危蜃雲東瞰全城西吞半郭霜韻叩而江山四爽金字骈而講誦千來是知天地日月鬼神不欲一存其物将有待于後人也設使斯殿也斯樓也不有之故其何以新我公之作之為其何以布之哉三畧六韬流通具多戈霜劍雪為甘露潔信英智之所措也既畢召化内之缁錫數邁于千齋而落之累中慈雲五色慧日重輪。

    談者以為梵天之宇化于是矣。

    靈山之會俨于是矣我公之倅試大理評事宋君曰骈才推博古識洞真如請立貞珉垂于不朽公以小儒不佞。

    俾刻斯文僧正臨壇大德僧宣一桑門之關楗者。

    曰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

    舍為蓮花道場後三年昇為興教寺複為龍興寺。

    逮玄宗之流聖儀也蔔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

    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号。

    及阙諒兆水於木垂雲薙草。

    (謂桑蓮之與雲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文冠開元焉金聖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誠參錯其道巍巍聖儀。

    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

    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甯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重修法堂甘露戒壇記 中順大夫泉州府知府清江胡器撰 天下之教有三曰儒。

    曰釋。

    曰道。

    儒也者。

    教人以綱常之道。

    而欲全其性之所有也。

    釋也。

    道也。

    示人以定慧之功。

    而欲超乎流俗之外也。

    故其教之之序有差。

    而其本則同主于戒。

    吾夫子則曰戒之色。

    戒之鬥。

    戒之得。

    而佛氏所謂戒貪嗔癡是也泉之大。

    開元禅寺。

    首教僧正映。

    江西撫之金谿人。

    蚤業釋學性頴行粹。

    洪武中。

    居京師之天界寺。

    旹開元衆僧臨難罄殒太祖高皇帝。

    命僧錄司。

    選撥正映。

    出領茲寺。

    陛辭之際。

    以清心潔己為訓。

    映拜手稽首。

    對揚惟謹。

    于是大闡宗風。

    興其廢教。

    首作講堂。

    而額曰清心潔己。

    示不忘也。

    次作甘露戒壇。

    于潔己堂前以為務祖風。

    确守戒行者。

    必先味甘露。

    而潔身心之為尚也。

    二作竝集。

    不費己資。

    木石甓垩。

    衆樂為助。

    匠民告成。

    又懼嵗久。

    而泯其詳也。

    遂以狀來。

    請記于石。

    餘時承乏。

    忝守茲郡。

    因嘉正映釋名而儒行上不辱皇祖之命。

    下有裨于浮屠之教。

    斯宜光于前。

    而振於後也。

    遂為之記。

     開元寺弭災頌功德碑 廣東左參議蔡一槐撰 夫禅扄之廢興也。

    其有與立矣。

    今宇内二氏之區遞廢。

    其遌立者。

    非祝聖之壇。

    則講藝之所也。

    其初藉虛渺以營之。

    而卒賴名教以不墜。

    孰謂禮之薄且亂乎。

    吾郡諸禅。

    十八九湮。

    僅存紫雲月台二寺。

    紫雲存者惟三刹。

    首為紫雲殿。

    以紫雲之祥而名。

    即今祝聖道場。

    次戒壇甘露并在焉。

    三清心潔己堂。

    按舊志洪武二十六年寺圮。

    太祖高皇帝。

    特勅南都僧正映來住持。

    濱行谕以清心潔己。

    映稽首南來。

    首建此堂而扁茲額。

    尊綸音也。

    方其盛也。

    百二支院。

    合為一區。

    梵呗精勤。

    戒律清嚴。

    嘉隆而來。

    寝以頹弛。

    王租僧房。

    半沒豪右。

    所存僅三刹而已。

    戎器火藥諸匠。

    複盤結其中。

    潔己堂下。

    百竈雲屯。

    燼土山積。

    戒壇紫雲旁庑。

    皆為寄食妻子之區。

    碓磑金鐵之聲。

    振動日夜。

    所造兵刃火攻諸具。

    薦陳無時。

    第令僧日夜寝食其旁。

    或傭人自盜。

    而苛責以償直者有焉。

    夫以祝聖塲宇。

    日動金戈之聲。

    以慈悲莊嚴之地。

    千百兇器儲焉。

    每聖誕聖節。

    諸臣冠冕佩玉。

    側足伛偻於竈厰。

    塵土之旁。

    苟且終事。

    甚非所以妥皇靈。

    而隆矩典也。

    先時火藥匠聚玄玅觀。

    觀毀三十四人死焉。

    再聚月台山門廊。

    廊毀二十餘人死焉。

    乃入開元亦火矣。

    督官林才等焚死。

    幸而寺僧撲滅。

    廊屋幾希不燼。

    衆監前災。

    陳請當道。

    而諸匠業為奧區。

    不忍舍去。

    随告旋寝。

    茲歲春夏魃雪。

    傍寺居民。

    回祿見夢。

    飛語傳訛。

    人心惶惶。

    束裝待竄。

    耆民陳實趙用贊等。

    住持通楫通全等。

    相率陳牒于觀察乾銘楊公。

    惟公蒿目痌瘝。

    毅然獨斷。

    朝得牒。

    夕驅諸匠出。

    盡斥厰舍。

    與郡守羅陽程公。

    議頓硝戶鐵匠于演武塲。

    而擇人煙不交之地以居。

    火藥匠乃之旗纛廟。

    以秋移去。

    冬果火發。

    諸炮焰天。

    衆匠與廟立盡。

    幸台高陡絕無附。

    故不延廬舍。

    使時而在寺也。

    萬室繹絡。

    枋肆輻集。

    其禍可勝言哉。

    觀察公憫諸斃匠。

    厚加赈恤。

    而旁寺千家。

    鹹神疇昔之異夢。

    衘二公之特恩。

    頌聲載道。

    各相率捐助。

    再修開元以協成盛舉。

    斯舉也。

    存六百載之梵宇。

    活千百家之民命。

    其功令豫而德遠矣。

    諸僧重修。

    先祝聖壇塲。

    次及兩廊八十餘間。

    後及戒壇潔己堂。

    厘弊興廢。

    象教俨然更新。

    民居遂得帖席。

    謠者鹹謂二公之來。

    為紫雲再出。

    甘露重降。

    實生我覆我也。

    按郡志。

    寺地舍于黃守恭長者。

    有桑蓮之異。

    今其雲仍蕃衍布在四縣。

    裔孫文炳。

    思水木之誼。

    霔生全之恩。

    因一方耆民之請。

    思為之獻章。

    以傳永久。

    且裨後來諸匠。

    毋複營入茲寺。

    以遺厲梗顧謂槐叔侄。

    寔隣茲寺。

    其帡幪至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