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上
關燈
小
中
大
福州皷山湧泉禅寺沙門元賢篡修
建置志
慨自白馬西來。
而珠宮花宇。
遂遍域内。
然非殊勝之區。
亦往往湮沒不聞。
泉南佛國。
古刹實繁。
傳幾千載者。
唯開元一刹而已。
碩果不食。
虛名未墜。
吊古者尚可過而聞焉。
志建置。
大開元萬壽禅寺。
舊在郡城西清門外。
後城增廣。
則寺當城内之西區也。
唐垂拱二年。
乙酉二月。
州民黃守恭。
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
恭曰。
須樹産白蓮乃可。
僧喜謝。
忽失所在。
越二日。
桑樹果産白蓮。
有司以瑞聞。
乞置道場。
制曰可。
仍賜蓮花名。
請僧匡護主之。
長壽壬辰。
陞為興教寺。
神龍乙巳。
改額龍興。
玄宗二十六年。
诏天下諸州。
各建一寺。
以紀年為名。
有司複以應命。
改額開元。
曆五代十國而至宋。
旁創支院。
一百廿區。
支離而不相屬。
至元乙酉。
僧錄劉監義。
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顔。
奏請合支院為一寺。
賜額大開元萬壽禅寺。
明年延僧玅恩住持。
為第一世。
禅風遠播。
衲子競集。
複得契祖繼之。
垂四十年。
食常萬指。
當元之季。
饑馑洊臻。
盜賊并起。
寺因之不振。
至洪武三十年。
寺僧臨難罄殒。
有司以聞。
次年高祖皇帝。
命僧正映來住持。
映至修舉廢墜。
不數載寺為之中興。
然才一再傳。
而禅風不競矣。
至成弘間。
遂複雲散四方。
叢林規制。
日就陵夷。
至隆萬之際。
老成凋謝。
而佛宇僧舍強半民居。
甚至戒壇為火藥匠所據。
浸及法堂。
亦頗畫而有之。
垂三十年。
至萬曆甲午。
賴檀越憲副黃公文炳。
力白當道。
盡驅諸匠。
始獲青氊舊物。
然亦僅存十一于千百之間而已。
紫雲大殿。
唐垂拱二年。
僧匡護建。
時有紫雲蓋地之瑞。
因以得名。
玄宗改額開元。
仍賜 佛像。
後毀。
乾甯四年。
檢校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
塑四佛像。
中尊是先有禦賜像。
有僧朝悟。
持辟支佛舍利。
來納塑像中。
宋紹聖二年。
僧法殊新之。
移千佛像于其中。
紹興二十五年乙亥災。
尋建元僧契祖。
命僧伯福甃殿前大庭石。
至正丁酉複災。
洪武己巳僧惠遠重建。
永樂戊子。
僧至昌複葺廊庑。
增廓露台。
庭前左右各濬小池。
仍造小浮屠數座翼之。
萬曆二十二年。
檀越率寺衆同修。
崇祯丁醜。
大參曾公櫻。
總兵鄭公芝龍重建。
殿柱悉易以石。
壯麗視昔有加矣。
効其力者僧廣輪。
甘露戒壇。
在大殿之後。
先是唐時。
其地常降甘露。
僧行昭因浚甘露井。
宋天禧三年。
朝例普度。
僧始築戒壇。
建炎二年。
僧敦炤以壇制不盡師古。
特考古圖經更築之。
為壇五級。
其間高下廣狹之度。
俱有表法。
仍命崇灌序而紀之石。
勅名甘露戒壇。
侍郎陳谠書額。
至正丁酉壇災。
洪武三十三年僧正映重構。
雖壯麗如昔。
而制度非複敦炤之舊矣。
永樂辛卯。
僧至昌增建四廊。
隆慶間戎器火藥諸匠。
夤緣入壇。
挈妻子居之。
冶爐磑碓之業熾。
而委灰棄壤。
堆若丘阜。
至萬曆四年。
火死材官四人。
僧訴于官。
乞移諸匠。
諸匠戀為窟穴。
官亦置不問。
萬曆二十二年。
居民回祿見夢。
旦夕弗甯。
檀越黃公文炳。
力白當道。
盡驅諸匠。
由是率衆重修。
壇複煥然。
卒任其勞者。
僧如佑也。
舊藏經散失。
僅存十之三。
崇祯元年。
戊辰僧如佑僧廣輪抵南都。
懇通政使周公維京。
為主緣。
募成全藏歸。
安置戒壇内。
法堂在戒壇之後。
至元乙酉。
僧錄劉監義建。
至正丁酉毀。
洪武三十一年。
僧正映奉旨來住持。
及陛辭。
帝勉以清心潔己。
映來寺首複此堂。
而額曰清心潔己。
示不忘也。
景泰中。
僧惠琏稍葺之。
嘉靖戊申。
太守程公秀民。
捐俸重葺。
自隆慶間諸匠窟穴戒壇。
後遂闌入法堂。
而二三豪右。
亦睥睨其間。
萬曆甲午。
當道力為抉去。
而堂始複故。
仍懸舊額于其上。
禅堂。
在大殿之右。
至元間開山玅恩建。
元季毀。
僧正映複建。
永樂庚寅。
僧至昌重修。
額曰蓮苑覺場至嘉靖三十七年。
水陸寺為豪右所奪。
僧無所栖。
乃撥堂為水陸。
僧舍至今尚存。
雙桂堂。
舊香積堂也。
在戒壇之左。
僧玅恩開山時。
首建此堂七間。
至元己卯僧天全修尋毀。
洪武己卯。
僧正映複建。
僧永安繼修之。
後廢折入民間。
萬曆九年。
邑侯彭公國光清歸寺。
旋複貿為書塾。
天啟四年。
總憲陳公亮采。
捐金贖之。
以為接待十方之所。
後陳公請給崇福廢寺田。
四十七畝。
仍贖本寺田。
二十八畝。
共充本堂接待之費。
兼侍戒壇香燈。
永為十方常住。
主其事者。
僧戒瑝僧道本也。
後憑衆共推疊主其事。
崇祯丙子。
鼓山住山元賢。
開法于此。
始命今名蓋以庭植雙桂方盛雲。
崇祯辛巳。
僧定玺募贖十方單地。
檀越祠。
舊為伽藍祠。
在法堂之左。
至元間。
僧玅恩建。
至正丁酉災。
洪武間僧正映重建。
歲久傾圯。
浸入民間。
萬曆二十四年。
郡守程公朝京。
究歸寺。
檀越憲副黃公文炳。
率族建祠。
祀黃守恭長者。
伽藍祠。
舊在法堂之左。
既廢乃改祀東廊。
實羅漢堂之故址也。
先是元開山玅恩。
一夕夢五百僧求依止。
黎明傳聞。
武林南山寺羅漢堂災。
乃構是堂。
凡三十間。
中供觀音大士。
旁列五百羅漢。
洪武二十六年。
僧惠命修之。
正德間僧方銮複建。
後廢折入民間。
舊像無複存者。
惟前炤廊尚在。
乃度中改為伽藍祠。
左為僧舍。
右尚為書塾。
萬曆二十三年。
檀越率衆贖回。
聖王殿。
在東塔後。
祀慈興聖王。
即百二十院總伽藍神也。
先是主僧。
每月朔。
必具度支之數呈之。
名實不應。
輙有譴。
僧正映來住持。
神亦現身受戒。
由是奉之益謹。
其興創歲月俱失記。
萬曆十九年。
郡缙紳請為四賢祀。
二十四年。
郡守程公朝京。
複給炤歸寺。
祀聖王如故。
後戊申年。
官撥其地之三。
為姜祠。
東塔。
号鎮國塔。
唐鹹亨文偁禅師。
始作木塔。
凡五級。
作時置大櫃四衢待施者。
至夕錢輙滿。
師雲。
每工匠。
日值百錢。
可自取也。
有過取者。
歸輙迷途。
後遂無敢多取錢者。
鹹通六年。
木塔成。
賜名鎮國。
七年倉曹徐宗仁。
自上都來。
以佛舍利鎮塔中。
宋天禧中。
改作十三級。
紹興乙亥災。
淳熙丙午。
僧了性重建。
寶慶丁亥複災。
僧守淳改造磚塔。
凡七級。
嘉熙戊戌。
僧本洪始易以石。
僅一級而止。
法權繼之。
至第四級化去。
天竺講僧。
乃作第五級。
及合尖凡十年始成。
其上有鐵香爐。
銅寶蓋。
於塔八角。
以鐵鎍上鈎之。
厥頂作沃金胡盧。
熀熀若黃金色。
每層中為塔心。
環轉空洞。
層各八龛。
龛供石菩薩一尊。
兩壁刻二大神像翼之。
外遶廊檐。
護以石欄。
梯而登。
海色峰岚。
在襜裾間。
塔初層高二十八尺。
圓廣一百七十二尺。
次級高稍殺二尺有五。
圓殺八尺。
三級高二十三尺五寸。
圓殺十有六尺。
四級高複減一尺有五。
圓減尺者八。
末則高一十九尺。
圓百四十有六尺。
頂竿長六十七尺也。
盡本末凡高一百九十三尺有五寸。
凡大石柱四十。
大梁如其柱之數。
小者亦如之。
内外大鬥。
凡百九十有二。
小鬥四百四十。
枅四十。
大拱百有十二。
小拱八十焉。
下座複镌青石。
具諸化境。
堅緻偉麗。
皆鬼工神斧。
非人力所能也。
洪武甲戌。
塔竿偃。
丁醜僧永安募修。
萬曆甲辰地大震。
頂葢榱石。
從南圯者二。
從東南隅圯者八。
諸級為所壓者皆壞。
萬曆丙午。
侍郎詹公仰庇為主緣。
寺僧通全。
弘察。
暨南京天界僧真曉。
募緣繕修。
弘本董其事。
西塔。
号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戊申建。
先是地湧者數尺。
俄有僧浮海來。
止於寺。
适閩王審知。
於大都督府造木塔。
夜夢一僧語曰。
聞王於大都督府造塔。
乞移之鎮泉。
王怒。
命斬之。
首墜而身湧高數尺。
王覺駭之。
物色於泉。
泉人雲。
有瘋和尚今去矣。
王乃以材木浮海。
至泉建塔。
經始于貞明二年四月朔。
至十二月晦日成。
凡七級。
号無量壽塔。
宋政和甲午。
十月十日有青黃光起塔中。
高侵雲。
須臾五色質明乃滅。
有司具奏。
賜名仁壽。
紹興乙亥災。
淳熙間僧了性。
再造複災。
僧守淳改造磚塔。
紹定元年戊子。
僧自證始易磚為石。
頂藏金銀諸寶。
規制一如東塔。
而圍廣殺五尺。
高減一丈五尺五寸。
壯麗聳拔。
則相伯仲也。
嘉熙元年始竣工。
實先東塔十年而成雲。
洪武辛巳塔心壞。
住持僧正映重修。
萬曆戊子飓風大作。
塔竿壞。
金頂墜地。
裡人傅明智。
重修。
下際扶欄有壞者。
俱易之。
丙午年八月複有異風。
塔竿。
銅蓋。
銕爐。
銕鎍。
沃金胡盧。
俱壞於[竺-二+欺]蕩中。
壬子秋寺僧募衆重修。
拜聖亭。
俗呼拜香亭。
在大殿之前附于三門之後。
不知創自何代。
蓋因祝嵩時。
慮或陰雨故作此以便禮拜。
後之改創。
多與三門仝。
三門。
始創自垂拱三年。
有石柱生牡丹之瑞。
宋紹興二十五年災。
尋建。
泰定四年春複災。
佛果炤重建。
至正十年監郡偰世玉署其門曰。
泉南佛國。
洪武間僧正映重修。
萬曆間僧真曉重修。
東西二坊。
在三門之外。
泰定四年佛果炤所建。
左曰八吉祥。
右曰六殊勝。
紀寺瑞也。
洪武間僧正映重修。
寺前
而珠宮花宇。
遂遍域内。
然非殊勝之區。
亦往往湮沒不聞。
泉南佛國。
古刹實繁。
傳幾千載者。
唯開元一刹而已。
碩果不食。
虛名未墜。
吊古者尚可過而聞焉。
志建置。
大開元萬壽禅寺。
舊在郡城西清門外。
後城增廣。
則寺當城内之西區也。
唐垂拱二年。
乙酉二月。
州民黃守恭。
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
恭曰。
須樹産白蓮乃可。
僧喜謝。
忽失所在。
越二日。
桑樹果産白蓮。
有司以瑞聞。
乞置道場。
制曰可。
仍賜蓮花名。
請僧匡護主之。
長壽壬辰。
陞為興教寺。
神龍乙巳。
改額龍興。
玄宗二十六年。
诏天下諸州。
各建一寺。
以紀年為名。
有司複以應命。
改額開元。
曆五代十國而至宋。
旁創支院。
一百廿區。
支離而不相屬。
至元乙酉。
僧錄劉監義。
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顔。
奏請合支院為一寺。
賜額大開元萬壽禅寺。
明年延僧玅恩住持。
為第一世。
禅風遠播。
衲子競集。
複得契祖繼之。
垂四十年。
食常萬指。
當元之季。
饑馑洊臻。
盜賊并起。
寺因之不振。
至洪武三十年。
寺僧臨難罄殒。
有司以聞。
次年高祖皇帝。
命僧正映來住持。
映至修舉廢墜。
不數載寺為之中興。
然才一再傳。
而禅風不競矣。
至成弘間。
遂複雲散四方。
叢林規制。
日就陵夷。
至隆萬之際。
老成凋謝。
而佛宇僧舍強半民居。
甚至戒壇為火藥匠所據。
浸及法堂。
亦頗畫而有之。
垂三十年。
至萬曆甲午。
賴檀越憲副黃公文炳。
力白當道。
盡驅諸匠。
始獲青氊舊物。
然亦僅存十一于千百之間而已。
紫雲大殿。
唐垂拱二年。
僧匡護建。
時有紫雲蓋地之瑞。
因以得名。
玄宗改額開元。
仍賜 佛像。
後毀。
乾甯四年。
檢校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
塑四佛像。
中尊是先有禦賜像。
有僧朝悟。
持辟支佛舍利。
來納塑像中。
宋紹聖二年。
僧法殊新之。
移千佛像于其中。
紹興二十五年乙亥災。
尋建元僧契祖。
命僧伯福甃殿前大庭石。
至正丁酉複災。
洪武己巳僧惠遠重建。
永樂戊子。
僧至昌複葺廊庑。
增廓露台。
庭前左右各濬小池。
仍造小浮屠數座翼之。
萬曆二十二年。
檀越率寺衆同修。
崇祯丁醜。
大參曾公櫻。
總兵鄭公芝龍重建。
殿柱悉易以石。
壯麗視昔有加矣。
効其力者僧廣輪。
甘露戒壇。
在大殿之後。
先是唐時。
其地常降甘露。
僧行昭因浚甘露井。
宋天禧三年。
朝例普度。
僧始築戒壇。
建炎二年。
僧敦炤以壇制不盡師古。
特考古圖經更築之。
為壇五級。
其間高下廣狹之度。
俱有表法。
仍命崇灌序而紀之石。
勅名甘露戒壇。
侍郎陳谠書額。
至正丁酉壇災。
洪武三十三年僧正映重構。
雖壯麗如昔。
而制度非複敦炤之舊矣。
永樂辛卯。
僧至昌增建四廊。
隆慶間戎器火藥諸匠。
夤緣入壇。
挈妻子居之。
冶爐磑碓之業熾。
而委灰棄壤。
堆若丘阜。
至萬曆四年。
火死材官四人。
僧訴于官。
乞移諸匠。
諸匠戀為窟穴。
官亦置不問。
萬曆二十二年。
居民回祿見夢。
旦夕弗甯。
檀越黃公文炳。
力白當道。
盡驅諸匠。
由是率衆重修。
壇複煥然。
卒任其勞者。
僧如佑也。
舊藏經散失。
僅存十之三。
崇祯元年。
戊辰僧如佑僧廣輪抵南都。
懇通政使周公維京。
為主緣。
募成全藏歸。
安置戒壇内。
法堂在戒壇之後。
至元乙酉。
僧錄劉監義建。
至正丁酉毀。
洪武三十一年。
僧正映奉旨來住持。
及陛辭。
帝勉以清心潔己。
映來寺首複此堂。
而額曰清心潔己。
示不忘也。
景泰中。
僧惠琏稍葺之。
嘉靖戊申。
太守程公秀民。
捐俸重葺。
自隆慶間諸匠窟穴戒壇。
後遂闌入法堂。
而二三豪右。
亦睥睨其間。
萬曆甲午。
當道力為抉去。
而堂始複故。
仍懸舊額于其上。
禅堂。
在大殿之右。
至元間開山玅恩建。
元季毀。
僧正映複建。
永樂庚寅。
僧至昌重修。
額曰蓮苑覺場至嘉靖三十七年。
水陸寺為豪右所奪。
僧無所栖。
乃撥堂為水陸。
僧舍至今尚存。
雙桂堂。
舊香積堂也。
在戒壇之左。
僧玅恩開山時。
首建此堂七間。
至元己卯僧天全修尋毀。
洪武己卯。
僧正映複建。
僧永安繼修之。
後廢折入民間。
萬曆九年。
邑侯彭公國光清歸寺。
旋複貿為書塾。
天啟四年。
總憲陳公亮采。
捐金贖之。
以為接待十方之所。
後陳公請給崇福廢寺田。
四十七畝。
仍贖本寺田。
二十八畝。
共充本堂接待之費。
兼侍戒壇香燈。
永為十方常住。
主其事者。
僧戒瑝僧道本也。
後憑衆共推疊主其事。
崇祯丙子。
鼓山住山元賢。
開法于此。
始命今名蓋以庭植雙桂方盛雲。
崇祯辛巳。
僧定玺募贖十方單地。
檀越祠。
舊為伽藍祠。
在法堂之左。
至元間。
僧玅恩建。
至正丁酉災。
洪武間僧正映重建。
歲久傾圯。
浸入民間。
萬曆二十四年。
郡守程公朝京。
究歸寺。
檀越憲副黃公文炳。
率族建祠。
祀黃守恭長者。
伽藍祠。
舊在法堂之左。
既廢乃改祀東廊。
實羅漢堂之故址也。
先是元開山玅恩。
一夕夢五百僧求依止。
黎明傳聞。
武林南山寺羅漢堂災。
乃構是堂。
凡三十間。
中供觀音大士。
旁列五百羅漢。
洪武二十六年。
僧惠命修之。
正德間僧方銮複建。
後廢折入民間。
舊像無複存者。
惟前炤廊尚在。
乃度中改為伽藍祠。
左為僧舍。
右尚為書塾。
萬曆二十三年。
檀越率衆贖回。
聖王殿。
在東塔後。
祀慈興聖王。
即百二十院總伽藍神也。
先是主僧。
每月朔。
必具度支之數呈之。
名實不應。
輙有譴。
僧正映來住持。
神亦現身受戒。
由是奉之益謹。
其興創歲月俱失記。
萬曆十九年。
郡缙紳請為四賢祀。
二十四年。
郡守程公朝京。
複給炤歸寺。
祀聖王如故。
後戊申年。
官撥其地之三。
為姜祠。
東塔。
号鎮國塔。
唐鹹亨文偁禅師。
始作木塔。
凡五級。
作時置大櫃四衢待施者。
至夕錢輙滿。
師雲。
每工匠。
日值百錢。
可自取也。
有過取者。
歸輙迷途。
後遂無敢多取錢者。
鹹通六年。
木塔成。
賜名鎮國。
七年倉曹徐宗仁。
自上都來。
以佛舍利鎮塔中。
宋天禧中。
改作十三級。
紹興乙亥災。
淳熙丙午。
僧了性重建。
寶慶丁亥複災。
僧守淳改造磚塔。
凡七級。
嘉熙戊戌。
僧本洪始易以石。
僅一級而止。
法權繼之。
至第四級化去。
天竺講僧。
乃作第五級。
及合尖凡十年始成。
其上有鐵香爐。
銅寶蓋。
於塔八角。
以鐵鎍上鈎之。
厥頂作沃金胡盧。
熀熀若黃金色。
每層中為塔心。
環轉空洞。
層各八龛。
龛供石菩薩一尊。
兩壁刻二大神像翼之。
外遶廊檐。
護以石欄。
梯而登。
海色峰岚。
在襜裾間。
塔初層高二十八尺。
圓廣一百七十二尺。
次級高稍殺二尺有五。
圓殺八尺。
三級高二十三尺五寸。
圓殺十有六尺。
四級高複減一尺有五。
圓減尺者八。
末則高一十九尺。
圓百四十有六尺。
頂竿長六十七尺也。
盡本末凡高一百九十三尺有五寸。
凡大石柱四十。
大梁如其柱之數。
小者亦如之。
内外大鬥。
凡百九十有二。
小鬥四百四十。
枅四十。
大拱百有十二。
小拱八十焉。
下座複镌青石。
具諸化境。
堅緻偉麗。
皆鬼工神斧。
非人力所能也。
洪武甲戌。
塔竿偃。
丁醜僧永安募修。
萬曆甲辰地大震。
頂葢榱石。
從南圯者二。
從東南隅圯者八。
諸級為所壓者皆壞。
萬曆丙午。
侍郎詹公仰庇為主緣。
寺僧通全。
弘察。
暨南京天界僧真曉。
募緣繕修。
弘本董其事。
西塔。
号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二年戊申建。
先是地湧者數尺。
俄有僧浮海來。
止於寺。
适閩王審知。
於大都督府造木塔。
夜夢一僧語曰。
聞王於大都督府造塔。
乞移之鎮泉。
王怒。
命斬之。
首墜而身湧高數尺。
王覺駭之。
物色於泉。
泉人雲。
有瘋和尚今去矣。
王乃以材木浮海。
至泉建塔。
經始于貞明二年四月朔。
至十二月晦日成。
凡七級。
号無量壽塔。
宋政和甲午。
十月十日有青黃光起塔中。
高侵雲。
須臾五色質明乃滅。
有司具奏。
賜名仁壽。
紹興乙亥災。
淳熙間僧了性。
再造複災。
僧守淳改造磚塔。
紹定元年戊子。
僧自證始易磚為石。
頂藏金銀諸寶。
規制一如東塔。
而圍廣殺五尺。
高減一丈五尺五寸。
壯麗聳拔。
則相伯仲也。
嘉熙元年始竣工。
實先東塔十年而成雲。
洪武辛巳塔心壞。
住持僧正映重修。
萬曆戊子飓風大作。
塔竿壞。
金頂墜地。
裡人傅明智。
重修。
下際扶欄有壞者。
俱易之。
丙午年八月複有異風。
塔竿。
銅蓋。
銕爐。
銕鎍。
沃金胡盧。
俱壞於[竺-二+欺]蕩中。
壬子秋寺僧募衆重修。
拜聖亭。
俗呼拜香亭。
在大殿之前附于三門之後。
不知創自何代。
蓋因祝嵩時。
慮或陰雨故作此以便禮拜。
後之改創。
多與三門仝。
三門。
始創自垂拱三年。
有石柱生牡丹之瑞。
宋紹興二十五年災。
尋建。
泰定四年春複災。
佛果炤重建。
至正十年監郡偰世玉署其門曰。
泉南佛國。
洪武間僧正映重修。
萬曆間僧真曉重修。
東西二坊。
在三門之外。
泰定四年佛果炤所建。
左曰八吉祥。
右曰六殊勝。
紀寺瑞也。
洪武間僧正映重修。
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