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上
關燈
小
中
大
炤牆。
乃萬曆四年。
郡丞丁公一中所築。
天啟甲子。
郡總憲陳公亮采重築。
右現存者十三所 鐘樓。
舊在大殿之東北。
乾甯二年毀。
四年郡帥王審邽重建。
仍鑄新鐘。
後圯未建。
經樓。
舊在大殿之西北。
仆射大原公王潮。
延僧書大藏經三千卷。
安置樓上。
乾甯二年毀。
郡帥王審邽重建。
後圯未建。
紹聖中别為藏殿。
寝堂。
在法堂之後。
至元丁亥。
劉監義同平章伯顔建。
後毀。
洪武戊申。
僧麟祥複建。
塑卧佛像于其中。
嘉靖間廢。
遂為居民所據。
今不可複問矣。
方丈。
在寝堂之後。
背抵華仕舖。
今街猶呼大寺後。
嘉靖間火刼之後。
廢不複振。
遂盡屬民居雲。
舊檀越祠。
在大殿西廊。
元至元間僧玅恩建。
祀閩忠懿王。
以黃守恭董思安配。
今廢址折入民居。
舊祖師堂。
在法堂之右。
與伽藍祠對。
至元僧玅恩建。
洪武間僧正映重建。
後廢折入民居。
萬曆二十四年。
寺僧贖回。
今作僧舍。
東藏殿。
舊在大殿之東。
宋紹聖三年。
僧法殊以所居堂為之。
安藏經。
及唐太宗[銜-金+缶]書。
紹興乙亥災。
尋複建。
元僧契祖複作轉輪藏。
至正丁酉複災未建。
後其址貿之民間。
崇祯己卯年。
贖回為僧舍 西藏殿。
在彌陁殿南。
洪武甲戌僧惠命建。
蓋因東藏殿既廢。
乃改建于此。
有上下二座。
成化間毀。
今上座地為郡紳請給下座地并為水陸僧舍。
蒙堂。
在大殿之西。
檀越祠之下。
元至元間。
僧玅恩建。
為監院退息之所。
元末災不複建。
今其址折入民間。
右湮沒不存者九所 支院 尊勝院。
唐垂拱間。
鼻祖匡護大師。
即桑蓮處立院。
宋改為十方教院。
本觀始立大悲閣。
造千手眼觀音像。
紹興二十五年災。
更主者六。
皆草創不稱。
至慶元四年。
法瑄改作新殿。
郡紳梁克俊李訦實贊之。
訦為之記。
可遵。
壽長。
有朋。
主是院俱有聲惟慎太初。
二禅師出家于此。
合一之後住持契祖。
移建閣于他所。
元末毀遂不複建。
址入民間。
崇祯壬申年。
僧戒瑝贖其地。
郡紳陳公烜奎為建閣。
東塔院。
唐鹹通間。
聖僧文偁造木塔。
于寺之東。
遂立是院。
弟子弘則以律名。
宋廢興不可考。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住山空極建。
弘治丁亥。
僧庭敷重修。
後貿諸士人。
萬曆間。
僧正派贖回居之。
侍郎詹公仰庇題其居曰。
詩林禅榻。
崇祯己卯僧道昭重興。
贖回斯院田業。
複新建彌陁殿。
亦即塔殿之舊址也。
建法院。
唐天佑二年。
州刺史王延彬建。
以居律師弘則。
使授毘尼。
弟子良苑。
亦以律學教授孫洛彥。
本敷。
俱有聲。
東律袒膊院。
初寺舊有東律庵。
唐大中間。
太守改為院。
延神僧袒膊和尚居之。
世以律傳。
後住山佛果炤。
受業於此。
舊法華院。
不知昉于何人。
甲乙住持。
僧衆實繁。
唐州牧林[鄠-雨+(虎-兒)]改為禅。
延常岌禅師為第一世。
岌四世孫紹安。
七世孫法殊。
俱以律名。
西羅漢院。
唐宣宗禦極之二年。
聖僧令言。
創是院于寺之西。
徒宣壹以律名。
八世孫本觀。
為禅者師。
羅漢閣。
在寺之東。
有聖僧道昭居之。
世稱文殊化身。
有孫惟鳳主福岩。
為禅者師。
清涼精舍。
唐州牧王延彬創。
以居講師叔端。
孫師壽。
全勇。
惠成。
俱有聲。
宋淳熙二年。
僧本一主是院。
紹興二十五年。
寺災重建。
造輪藏像。
清涼山萬菩薩于其上。
淨土外白衣院。
唐天複間。
講僧楚勤居是院。
孫居銳。
秘亨。
俱善講說。
亨之子可遵。
為禅者師。
地藏院。
在寺之淨土巷。
唐判軍事朱弘宵。
創院置田以居僧行昭。
孫景彬。
義波。
俱以興福名。
慈恩院。
唐刺史王延彬立。
以居禅師襲禮。
及沒。
僧楚勤自白衣移居之。
九佛院。
不知昉于何人。
有從允為禅者師。
出家于此。
後其徒玄應。
懷矩。
法輝俱知名。
法興院。
不知創自何時。
有高僧文展老宿居之。
東金身院。
唐天成三年。
王延彬置院于寺之東。
延禅師挻贊居之。
訓練使陳敬通。
鑄金像施之。
因名。
有孫永甯出世羅山。
嗣慈明。
清吟院。
唐天佑中。
刺史王延彬構院大殿之東。
居法師文超。
超善詩。
故以清吟名。
後弟子無晦。
文章俱知名。
新法華院。
王延彬創于寺之西北。
居法師省權。
以權善法華故名。
東天王院。
不知昉於何時。
五代高僧行通居之。
後有子琦。
道英。
俱以禅着聲。
清隐院。
在寺西北。
唐長興元年。
刺史王繼崇創院。
延禅師師寂居之。
報恩院。
在寺之淨土巷。
不知昉于何人。
唐栖岑法師出是院。
報劬戒律院。
梁。
貞明間。
刺史王延彬。
置院于寺之西。
未成而卒。
嗣子繼武成父志。
名報劬戒律之院。
延栖岑律師居之。
孫全樸有高行。
奉先院。
在寺之西北。
五代高僧栖霞建。
文殊東院。
始創年月失記。
有法師法周。
受業于此。
西塔院。
梁貞明二年。
閩王造西塔。
因立院延名德居之。
後實繁有衆。
宋元佑。
太守陳康改為十方禅院。
請大智禅師文宥住持。
為第一世。
院既敝法師至聰再構。
其後宗已以教名。
慶老以禅名。
上方院。
南唐保大末。
清豁禅師。
構院以居。
後出世漳之保福。
泗洲律院。
梁貞明間。
律師知琀開山。
後孫本宗以律名。
有朋以禅名。
浴室院。
不知創自何人。
有法師義英出是院。
孫法超為禅者師。
六祖東院。
南唐昇元間州帥留從効創是院。
延禅僧如嶽居之孫志添亦以禅名。
藥師院。
不知起于何人。
五代時有高僧道岑出家于此。
栖隐禅院。
南唐保大中。
董思安薨于漳。
其妻頴川君。
與其子全武。
營是院以薦冥福。
先皆甲乙住持。
宋為州者改為十方禅院。
自然有評。
二禅師皆主是刹。
菩提院。
不知所自起。
五代間。
有禅師法骞出家于此。
後住漳之隆壽寺。
天佑院。
創于唐天佑間。
故以名院。
後有高僧繼松。
頴籍于此。
孫德風亦有至行。
深沙院。
五代時高僧惟寵始創是院居焉。
嗣道弘善講說。
孫惟吉。
守珍。
俱有至行。
西上生院。
起創未詳有高僧禹昌居是院。
草堂院。
即法華白衣改創也。
宋端拱間。
禅僧定諸。
歸隐於此。
孫宗悆亦有祖風。
興福禅院。
初名粥院。
以主僧嘗職千僧粥于此。
因立院。
初以甲乙住持。
宋熙甯間。
太守陳樞改為十方禅院。
延本觀禅師開法于此。
後有明禅師繼主之。
東泗洲院。
泉軍州判官。
李微創是院。
于寺之東。
延高僧普吉居之。
孫文淑有至行。
壽長主尊勝。
闡教。
宗永。
亦善講說。
千佛院。
興創未詳。
後有主者。
日誦法華。
一鴿馴聽之。
後身為戒環禅師雲。
寶勝院。
興創未詳。
戒環居之。
作三經要解。
觀主院。
興創未詳。
宋建炎間。
律師敦炤居之。
即重築戒壇者。
七佛東院。
始創年月未詳。
宋有嗣祖禅師受業于此。
嘉泰中修其院。
後出世承天。
普賢院。
始創未詳。
宋有宗達禅師居之。
後出世崇福。
極樂院。
在寺之西。
宋淳熙間。
高僧了性。
與其徒守淨創是院。
專祀西方大聖。
故俗呼彌陀殿。
洪武癸酉。
僧法堅。
重建。
嘉靖三十七年。
水陸寺為豪右所奪。
僧無所栖。
乃撥是殿。
為水陸焚修。
保福院仁王院明律院萬歲院律西院資福院延壽院華嚴院光嚴院西方院崇教院持明院天竺院栖賢院因明院孔雀院普光院保尊院北辰院崇國院律堂院泗洲院彌勒院彌陁院天宮院闆閣院淨名院東釋迦院東觀音院東大悲院新羅漢院西文殊院新上生院西大悲院東羅漢院泗洲東院新彌勒院西泗洲院東彌勒院花地藏院七佛西院律釋迦院西維摩院花泗洲院菩提東院菩提中院菩提西院律觀音院新觀音院西觀音院普賢前院西釋迦院東維摩院彌勒東院彌勒西院彌勒内院西地藏院六祖中院六祖西院北天王院西天王院律地藏院深沙西院北金身院西奉先院北泗洲院法華白衣院菩提内白衣院淨土内白衣院東天王前院菩提外白衣院塔後地藏院菩提地藏院東天王前地藏院西方羅漢院 支院舊有一百一十七區。
自合一之後。
諸院俱廢。
但有其名。
畧存影迹者。
則尊勝東塔極樂三院也。
夢觀堂。
在寺之西。
元至正間。
禅僧大圭所建。
自為記。
中有息見閣。
亦有記。
今皆廢不可考。
西山塔。
在郡城西五裡。
至元間。
開山玅恩禅師始建中位藏曆代住持靈骨旁藏衆僧靈骨。
後第二代契祖禅師。
别立塔于其右。
夢觀禅師别立塔于其左。
黃長者墓。
亦在其左。
外有塔庵一所。
論曰。
紫雲舊刹。
故域甚廣。
居者亦常萬指。
自永樂之後。
主席久虛。
禅風漸泯。
高明之衲。
雲散四方。
而守鷄肋者。
視為故物。
德既下衰。
外檀弗至。
地廣人稀。
睥睨斯起。
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
十之七八矣。
然猶賴為綿蕞所設之場。
故
乃萬曆四年。
郡丞丁公一中所築。
天啟甲子。
郡總憲陳公亮采重築。
右現存者十三所 鐘樓。
舊在大殿之東北。
乾甯二年毀。
四年郡帥王審邽重建。
仍鑄新鐘。
後圯未建。
經樓。
舊在大殿之西北。
仆射大原公王潮。
延僧書大藏經三千卷。
安置樓上。
乾甯二年毀。
郡帥王審邽重建。
後圯未建。
紹聖中别為藏殿。
寝堂。
在法堂之後。
至元丁亥。
劉監義同平章伯顔建。
後毀。
洪武戊申。
僧麟祥複建。
塑卧佛像于其中。
嘉靖間廢。
遂為居民所據。
今不可複問矣。
方丈。
在寝堂之後。
背抵華仕舖。
今街猶呼大寺後。
嘉靖間火刼之後。
廢不複振。
遂盡屬民居雲。
舊檀越祠。
在大殿西廊。
元至元間僧玅恩建。
祀閩忠懿王。
以黃守恭董思安配。
今廢址折入民居。
舊祖師堂。
在法堂之右。
與伽藍祠對。
至元僧玅恩建。
洪武間僧正映重建。
後廢折入民居。
萬曆二十四年。
寺僧贖回。
今作僧舍。
東藏殿。
舊在大殿之東。
宋紹聖三年。
僧法殊以所居堂為之。
安藏經。
及唐太宗[銜-金+缶]書。
紹興乙亥災。
尋複建。
元僧契祖複作轉輪藏。
至正丁酉複災未建。
後其址貿之民間。
崇祯己卯年。
贖回為僧舍 西藏殿。
在彌陁殿南。
洪武甲戌僧惠命建。
蓋因東藏殿既廢。
乃改建于此。
有上下二座。
成化間毀。
今上座地為郡紳請給下座地并為水陸僧舍。
蒙堂。
在大殿之西。
檀越祠之下。
元至元間。
僧玅恩建。
為監院退息之所。
元末災不複建。
今其址折入民間。
右湮沒不存者九所 支院 尊勝院。
唐垂拱間。
鼻祖匡護大師。
即桑蓮處立院。
宋改為十方教院。
本觀始立大悲閣。
造千手眼觀音像。
紹興二十五年災。
更主者六。
皆草創不稱。
至慶元四年。
法瑄改作新殿。
郡紳梁克俊李訦實贊之。
訦為之記。
可遵。
壽長。
有朋。
主是院俱有聲惟慎太初。
二禅師出家于此。
合一之後住持契祖。
移建閣于他所。
元末毀遂不複建。
址入民間。
崇祯壬申年。
僧戒瑝贖其地。
郡紳陳公烜奎為建閣。
東塔院。
唐鹹通間。
聖僧文偁造木塔。
于寺之東。
遂立是院。
弟子弘則以律名。
宋廢興不可考。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住山空極建。
弘治丁亥。
僧庭敷重修。
後貿諸士人。
萬曆間。
僧正派贖回居之。
侍郎詹公仰庇題其居曰。
詩林禅榻。
崇祯己卯僧道昭重興。
贖回斯院田業。
複新建彌陁殿。
亦即塔殿之舊址也。
建法院。
唐天佑二年。
州刺史王延彬建。
以居律師弘則。
使授毘尼。
弟子良苑。
亦以律學教授孫洛彥。
本敷。
俱有聲。
東律袒膊院。
初寺舊有東律庵。
唐大中間。
太守改為院。
延神僧袒膊和尚居之。
世以律傳。
後住山佛果炤。
受業於此。
舊法華院。
不知昉于何人。
甲乙住持。
僧衆實繁。
唐州牧林[鄠-雨+(虎-兒)]改為禅。
延常岌禅師為第一世。
岌四世孫紹安。
七世孫法殊。
俱以律名。
西羅漢院。
唐宣宗禦極之二年。
聖僧令言。
創是院于寺之西。
徒宣壹以律名。
八世孫本觀。
為禅者師。
羅漢閣。
在寺之東。
有聖僧道昭居之。
世稱文殊化身。
有孫惟鳳主福岩。
為禅者師。
清涼精舍。
唐州牧王延彬創。
以居講師叔端。
孫師壽。
全勇。
惠成。
俱有聲。
宋淳熙二年。
僧本一主是院。
紹興二十五年。
寺災重建。
造輪藏像。
清涼山萬菩薩于其上。
淨土外白衣院。
唐天複間。
講僧楚勤居是院。
孫居銳。
秘亨。
俱善講說。
亨之子可遵。
為禅者師。
地藏院。
在寺之淨土巷。
唐判軍事朱弘宵。
創院置田以居僧行昭。
孫景彬。
義波。
俱以興福名。
慈恩院。
唐刺史王延彬立。
以居禅師襲禮。
及沒。
僧楚勤自白衣移居之。
九佛院。
不知昉于何人。
有從允為禅者師。
出家于此。
後其徒玄應。
懷矩。
法輝俱知名。
法興院。
不知創自何時。
有高僧文展老宿居之。
東金身院。
唐天成三年。
王延彬置院于寺之東。
延禅師挻贊居之。
訓練使陳敬通。
鑄金像施之。
因名。
有孫永甯出世羅山。
嗣慈明。
清吟院。
唐天佑中。
刺史王延彬構院大殿之東。
居法師文超。
超善詩。
故以清吟名。
後弟子無晦。
文章俱知名。
新法華院。
王延彬創于寺之西北。
居法師省權。
以權善法華故名。
東天王院。
不知昉於何時。
五代高僧行通居之。
後有子琦。
道英。
俱以禅着聲。
清隐院。
在寺西北。
唐長興元年。
刺史王繼崇創院。
延禅師師寂居之。
報恩院。
在寺之淨土巷。
不知昉于何人。
唐栖岑法師出是院。
報劬戒律院。
梁。
貞明間。
刺史王延彬。
置院于寺之西。
未成而卒。
嗣子繼武成父志。
名報劬戒律之院。
延栖岑律師居之。
孫全樸有高行。
奉先院。
在寺之西北。
五代高僧栖霞建。
文殊東院。
始創年月失記。
有法師法周。
受業于此。
西塔院。
梁貞明二年。
閩王造西塔。
因立院延名德居之。
後實繁有衆。
宋元佑。
太守陳康改為十方禅院。
請大智禅師文宥住持。
為第一世。
院既敝法師至聰再構。
其後宗已以教名。
慶老以禅名。
上方院。
南唐保大末。
清豁禅師。
構院以居。
後出世漳之保福。
泗洲律院。
梁貞明間。
律師知琀開山。
後孫本宗以律名。
有朋以禅名。
浴室院。
不知創自何人。
有法師義英出是院。
孫法超為禅者師。
六祖東院。
南唐昇元間州帥留從効創是院。
延禅僧如嶽居之孫志添亦以禅名。
藥師院。
不知起于何人。
五代時有高僧道岑出家于此。
栖隐禅院。
南唐保大中。
董思安薨于漳。
其妻頴川君。
與其子全武。
營是院以薦冥福。
先皆甲乙住持。
宋為州者改為十方禅院。
自然有評。
二禅師皆主是刹。
菩提院。
不知所自起。
五代間。
有禅師法骞出家于此。
後住漳之隆壽寺。
天佑院。
創于唐天佑間。
故以名院。
後有高僧繼松。
頴籍于此。
孫德風亦有至行。
深沙院。
五代時高僧惟寵始創是院居焉。
嗣道弘善講說。
孫惟吉。
守珍。
俱有至行。
西上生院。
起創未詳有高僧禹昌居是院。
草堂院。
即法華白衣改創也。
宋端拱間。
禅僧定諸。
歸隐於此。
孫宗悆亦有祖風。
興福禅院。
初名粥院。
以主僧嘗職千僧粥于此。
因立院。
初以甲乙住持。
宋熙甯間。
太守陳樞改為十方禅院。
延本觀禅師開法于此。
後有明禅師繼主之。
東泗洲院。
泉軍州判官。
李微創是院。
于寺之東。
延高僧普吉居之。
孫文淑有至行。
壽長主尊勝。
闡教。
宗永。
亦善講說。
千佛院。
興創未詳。
後有主者。
日誦法華。
一鴿馴聽之。
後身為戒環禅師雲。
寶勝院。
興創未詳。
戒環居之。
作三經要解。
觀主院。
興創未詳。
宋建炎間。
律師敦炤居之。
即重築戒壇者。
七佛東院。
始創年月未詳。
宋有嗣祖禅師受業于此。
嘉泰中修其院。
後出世承天。
普賢院。
始創未詳。
宋有宗達禅師居之。
後出世崇福。
極樂院。
在寺之西。
宋淳熙間。
高僧了性。
與其徒守淨創是院。
專祀西方大聖。
故俗呼彌陀殿。
洪武癸酉。
僧法堅。
重建。
嘉靖三十七年。
水陸寺為豪右所奪。
僧無所栖。
乃撥是殿。
為水陸焚修。
保福院仁王院明律院萬歲院律西院資福院延壽院華嚴院光嚴院西方院崇教院持明院天竺院栖賢院因明院孔雀院普光院保尊院北辰院崇國院律堂院泗洲院彌勒院彌陁院天宮院闆閣院淨名院東釋迦院東觀音院東大悲院新羅漢院西文殊院新上生院西大悲院東羅漢院泗洲東院新彌勒院西泗洲院東彌勒院花地藏院七佛西院律釋迦院西維摩院花泗洲院菩提東院菩提中院菩提西院律觀音院新觀音院西觀音院普賢前院西釋迦院東維摩院彌勒東院彌勒西院彌勒内院西地藏院六祖中院六祖西院北天王院西天王院律地藏院深沙西院北金身院西奉先院北泗洲院法華白衣院菩提内白衣院淨土内白衣院東天王前院菩提外白衣院塔後地藏院菩提地藏院東天王前地藏院西方羅漢院 支院舊有一百一十七區。
自合一之後。
諸院俱廢。
但有其名。
畧存影迹者。
則尊勝東塔極樂三院也。
夢觀堂。
在寺之西。
元至正間。
禅僧大圭所建。
自為記。
中有息見閣。
亦有記。
今皆廢不可考。
西山塔。
在郡城西五裡。
至元間。
開山玅恩禅師始建中位藏曆代住持靈骨旁藏衆僧靈骨。
後第二代契祖禅師。
别立塔于其右。
夢觀禅師别立塔于其左。
黃長者墓。
亦在其左。
外有塔庵一所。
論曰。
紫雲舊刹。
故域甚廣。
居者亦常萬指。
自永樂之後。
主席久虛。
禅風漸泯。
高明之衲。
雲散四方。
而守鷄肋者。
視為故物。
德既下衰。
外檀弗至。
地廣人稀。
睥睨斯起。
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
十之七八矣。
然猶賴為綿蕞所設之場。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