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上
關燈
小
中
大
經聲佛火。
不至全銷也。
近年戒壇法堂已複。
大殿亦幸鼎新則似當七日來複之會。
在人益善其事以應之。
則為臨為泰。
未可知也。
若徒芥蔕于故物之未歸。
而厥德弗修。
則雖疆宇盡複。
又将何以居之乎。
若能懋修厥德。
則雖敝寮老屋。
盡可跏趺。
固不止蝸廬草舍。
僅容七尺而已也。
況人心有佛。
各能放光。
安知黃長者不再見于今日乎。
是在諸君之自勖耳。
開士志 紫雲宿稱名刹。
讵以璇宮花宇。
獨甲七閩哉。
則以其多瑰玮之英。
毓德于茲。
脫頴于茲。
可光我覺皇氏也。
高蹤未泯。
往籍可稽。
今拔其尤。
志開士。
釋匡護。
開元尊勝之世祖也。
姓王氏。
律行良謹。
夏講上生經。
辄緻千人。
唐垂拱三年。
州民黃守恭。
園桑生白蓮。
有司以聞。
乞置道場。
制曰可。
賜名蓮花。
有司延師主之。
道場立。
而蓮所則為尊勝雲。
釋文偁。
仙遊人。
唐元和中。
學佛于邑之仙苑。
道資天成。
不斵而器。
鹹通初州刺史。
聞師名延緻之。
至則即寺東南造木塔五級。
其所募但設器于四門。
令施者日投其錢。
傭直令其自取。
有過取者。
歸輙迷途。
無敢多取錢者。
師性高潔。
澹然自處。
至未嘗手泉布影。
不出山者三十年。
連背金剛。
室為之生白。
所蓄軍持水常不涸。
盥輙随寒燠宜。
乾符三年。
示寂出殡。
刺史缟素送之。
師前囑曰。
必香煙絕處葬我。
及匶至其處。
大雷雨作。
香煙絕而匶已在石中。
竅見可識。
石之竦出者亡慮十尺。
若偃月焉。
至今禽鳥莫栖其上。
俗呼闆頭塔雲。
釋弘則。
溫陵人。
師事文偁于東塔。
鹹通三年。
受具上都興善。
遂如薦福。
傳總律師四分。
乾甯初府主王審邽。
以師秉戒壇事度僧。
天佑二年。
王延彬為創院居之。
名曰建法。
使授毘尼。
學者鹹會。
衆肅以和。
師簡素不求赢餘。
稍食亡有。
雖王公子之膏腴不納。
延彬贈長句。
有莫恠我來偏禮足。
蕭宮無個似吾師。
師素少疾。
一日忽薙浴垂誡門人遂瞑。
釋智亮。
不知何許人唐時來居開元東律巷。
袒一膊。
行乞於市。
祁寒霜雪猶然。
人呼袒膊和尚。
後隐德化戴雲山。
人往求之。
見師堆豗坐。
有虎馴其側。
由是求者益衆。
叩之雨陽輙應。
州守緻師乞雨。
至則一頭陀也。
簡之問雨。
曰坐。
我麗谯外。
三日當雨。
既三日不雨。
日益熾。
守以其不信。
滋弗恭。
亭午忽有雲起西北。
少選大雨。
水至三尺強守恐使止雨。
師曰守來可。
守至雨止。
乃以舊東律庵改院居之。
凡十二年。
一日俄取湯藥。
起爇香坐。
訣衆而逝。
其徒泥肉身於殿。
為州人福。
紹興寺災。
其殿獨存。
晉江陳則。
一夕。
夢師曰。
爾改研名。
籍永春。
當得第。
則如其言果然。
其神如此。
釋常岌。
九座。
智廣之法門弟。
鹽官無等之門人。
始偕廣庵居富陽。
亡何移南山居之。
一日與廣遊。
見其背後有影十二重。
拊其背曰。
幸然無事。
何必鬼窟裡弄精魂。
廣廻顧曰。
道什麽。
師曰好個杉樹。
不合當路。
廣曰。
不是者個道理。
師曰是什麽道理。
廣曰。
此去清源三四程。
師曰賊身已露。
聲譽以是藹然。
州牧林[鄠-雨+虍]。
以開元舊法華改禅。
延師為第一世 釋令言。
仙遊人陳姓。
出家苦行。
後遊燕趙。
傳法華上生二經。
歸創院開元之西。
曰羅漢居之。
常誦法華通夕不寐。
二經學者。
坋集其門。
及卒葬之北山。
舁者恠其龛輕。
啟視之無有。
俗呼化身和尚。
釋宣壹。
令言之伯子也始生白雀集庭。
裡慶之。
少遊學。
通經能文。
去逢掖從季父令言。
落發受具。
去求靈瞻。
教授四分。
俱舍。
涅盤。
鹹究通之。
乃為二衆依止。
檢身以律。
皎如冰霜。
一室晏如。
惟清水楊枝而已。
唐廣明初。
州刺史林[鄠-雨+虍]。
以師為僧正。
既而閩副帥王審知。
奏置壇福唐。
選師臨壇。
凡得戒者三千人。
竣事。
審知與之衣服金銀器若幹。
俱不納。
及卒。
刺史王延彬為造塔。
葬其全身焉。
釋叔端。
姓陳氏。
仙遊人。
成童有出世志。
告其父母。
不聽。
乃日稱觀音名。
求如願。
竟聽之。
依龍華律師維賢。
度為勤策。
未幾受具。
出遊吳越。
遍習諸經。
教海源底。
靡不洞達。
時有勃海敬田者。
嶽嶽然。
師辨輙折之。
名日以向。
乾符中。
歸隐山中十載。
州牧王延彬。
聞其道亟聘而後至。
延彬未敢與分抗。
為置清涼精舍處師。
為長講大德。
表錫明教師号。
師守律嚴甚。
生不知酒所。
着有義苑搜隐宗鏡。
四緣諸鈔。
凡數十卷。
釋道昭。
初名道聞。
晉江人姓王氏。
生有紫帽蒙其首。
依開元師寵。
薙落受具。
後從叔端懷傚。
學上生唯識。
悉臻其奧。
天佑間谒雪峰存。
存搊之曰。
子有父母否。
師曰無子從何生。
峰曰。
此子後當為大法師。
閩龍啟元年。
州牧王延彬。
奏錫命服。
且诏以昭易聞名。
永隆初。
郡長吏餘廷英。
署師長講。
教雨周洽。
天德三年。
州牧王繼勳。
請度僧設壇。
以師臨之。
南唐保大八年。
诏徵曰。
師學洞三乘。
業精大論。
聞名斯久。
虛伫良深。
師不赴。
時有清信者。
将禮文殊于五台道逢老人。
問何之。
信具為言。
老人曰。
泉之開元羅漢閣。
抄唯識論者。
即文殊也。
子不即求而遠為。
信曰。
謹奉教。
還物色之。
見而拜。
師曰。
禮我何故。
信具對所以。
師曰我乃文殊耶。
信去。
師曰此吾土地饒舌耳。
棄其相於外。
居民夜聞有号訴者。
曰我羅漢土地也。
和尚棄我。
君等幸哀而存我。
明求之果得棄相。
乃為祠隘衖中。
屍祝之。
保大九年秋卒。
門人奉全身。
塔于南安福田山。
師所書注成唯識論。
凡八十卷。
有魏晉筆法。
太守朱佺為跋。
後人争寶之。
釋襲禮。
洛京人姓杜氏。
仕唐昭宗。
至水部員外郎。
天複初天子以朱全忠王梁。
梁縱殺戮。
至以兵犯行在。
師乃陳乞為僧。
可之。
賜名寰外。
來閩問道雪峰。
一語豁然。
如獲舊物。
峰器之。
辭去清源。
刺史王延彬遇之。
良久置慈恩院于開元以居師莅衆修已。
方正以和。
四方歸之。
延彬以聞賜紫衣。
師号逍遙大師。
及入寂火浴。
頂骨不壞州牧王繼勳歎異。
遂為立塔於臨江裡。
釋省僜。
仙遊人姓阮氏。
出家泉之開元。
去遊吳楚。
遍叩宗匠。
已而往漳見保福展因。
入殿次。
展指佛問曰。
佛恁麽意作麽生。
師曰。
和尚也是橫身展。
曰一橛我自收取。
師曰。
和尚非惟橫身。
展然之。
遂為其嗣。
梁天成間。
刺史王延彬。
造千佛院。
緻師住持。
十餘年足不踰臬。
晉開運初。
黃紹頗守郡。
遷主招慶。
閩侯文進。
奏畀明覺師号。
未幾州亂。
招慶火于兵留從效建節清源寺。
其别墅名南禅。
歸招慶業。
延師為第一世。
法徒景附。
成大法席。
宋與徐相為藩表聞。
太祖嘉之。
賜真覺師号。
開寶五年。
遷化塔号瑞光。
釋從允。
晉江人姓吳氏。
從開元九佛院學佛。
清慎寡欲。
律身益嚴。
夜背諸經。
書習其義。
無少間歇。
刺史聞之。
曰年富而勤。
為佛何有。
月置斛米。
師杜門不出。
謝絕外請。
市井之人莫識其面。
後唐長興三年。
省詢禅師遊閩。
師參谒一言而契。
詢奇之。
師保任益深。
縛脫兩亡。
閩通文二年五月。
取筆寫伽陀告寂。
火浴得舍利數百顆。
釋玄應。
從允之弟也。
早歲依允出家。
及禀具後。
奮然力學。
餍饫魯竺間。
兄戒毋以知解滑心。
棄谒白龍希。
希問曰會麽。
師曰不會。
希曰不會恰好。
留久之。
盡得其道。
還蔔隐貴胡。
與清豁為鄰。
開寶三年。
漳刺史陳文灏。
創報劬白其父。
泉帥洪進。
緻師主之。
三反不至。
洪進召其兄仁濟告曰。
不至禍汝。
仁濟乃苦勸始行。
洪進郊迎館之。
張禦華甚。
師至揖退就館。
不解履而卧。
其鼾如雷。
洪進窺之。
曰斯人住得也。
至漳文灏。
率僚屬請開堂。
僧問如何是第一義。
師曰如何是第一義。
曰學人請益。
師何以倒問。
師曰汝适來請益什麽。
曰第一義。
師曰汝謂之倒問耶。
又問如何是古佛道場。
師曰今夏堂中。
有五百僧。
既而文灏奏賜紫衣。
定惠師号。
八年法堂。
白虹見應。
遺書文灏。
留偈曰。
今年六十六。
世壽有延促。
無生火熾然。
有為薪不續。
出谷與歸源。
一時俱備足。
遂化。
闍維得舍利。
塔於院之北岡。
釋文展。
不知何許人。
居泉之開元法興。
謝去人間事。
閉門而坐。
日齋鐘鳴始一開。
其徒以獻佛飯供之。
則複閉。
飯不至則枵腹以度。
州刺史王延彬高之。
緻以北禅辭去。
庵西山羅漢洞。
再命。
師乃積薪自焚。
囑徒以骨投之江。
既而焰發。
觀則見其撚數珠念佛。
趺坐自若。
薪盡而罄有聲。
飛舍利石筍江上。
徒如其囑。
投其骨焉。
釋挺贊。
号中嶽。
姓方閩人。
幼出家鐘山。
二十受具遍叩宗匠。
所悟光大。
歸而泉牧王延彬。
為院開元之東。
禮師。
于是訓練使陳敬通。
作金象。
因名院。
參之者。
虛而來。
實而歸。
靡不自賀。
陳洪進治州。
益嚴其道。
而師年高矣。
開寶五年入寂。
洪進設千僧飯。
送闍維。
得舍利。
塔于西山。
釋行通。
晉江人留姓。
母夢老比丘而姙。
生時異香絪縕。
幼不近血食。
及出家納具。
恬靜苦澹。
日唯
不至全銷也。
近年戒壇法堂已複。
大殿亦幸鼎新則似當七日來複之會。
在人益善其事以應之。
則為臨為泰。
未可知也。
若徒芥蔕于故物之未歸。
而厥德弗修。
則雖疆宇盡複。
又将何以居之乎。
若能懋修厥德。
則雖敝寮老屋。
盡可跏趺。
固不止蝸廬草舍。
僅容七尺而已也。
況人心有佛。
各能放光。
安知黃長者不再見于今日乎。
是在諸君之自勖耳。
開士志 紫雲宿稱名刹。
讵以璇宮花宇。
獨甲七閩哉。
則以其多瑰玮之英。
毓德于茲。
脫頴于茲。
可光我覺皇氏也。
高蹤未泯。
往籍可稽。
今拔其尤。
志開士。
釋匡護。
開元尊勝之世祖也。
姓王氏。
律行良謹。
夏講上生經。
辄緻千人。
唐垂拱三年。
州民黃守恭。
園桑生白蓮。
有司以聞。
乞置道場。
制曰可。
賜名蓮花。
有司延師主之。
道場立。
而蓮所則為尊勝雲。
釋文偁。
仙遊人。
唐元和中。
學佛于邑之仙苑。
道資天成。
不斵而器。
鹹通初州刺史。
聞師名延緻之。
至則即寺東南造木塔五級。
其所募但設器于四門。
令施者日投其錢。
傭直令其自取。
有過取者。
歸輙迷途。
無敢多取錢者。
師性高潔。
澹然自處。
至未嘗手泉布影。
不出山者三十年。
連背金剛。
室為之生白。
所蓄軍持水常不涸。
盥輙随寒燠宜。
乾符三年。
示寂出殡。
刺史缟素送之。
師前囑曰。
必香煙絕處葬我。
及匶至其處。
大雷雨作。
香煙絕而匶已在石中。
竅見可識。
石之竦出者亡慮十尺。
若偃月焉。
至今禽鳥莫栖其上。
俗呼闆頭塔雲。
釋弘則。
溫陵人。
師事文偁于東塔。
鹹通三年。
受具上都興善。
遂如薦福。
傳總律師四分。
乾甯初府主王審邽。
以師秉戒壇事度僧。
天佑二年。
王延彬為創院居之。
名曰建法。
使授毘尼。
學者鹹會。
衆肅以和。
師簡素不求赢餘。
稍食亡有。
雖王公子之膏腴不納。
延彬贈長句。
有莫恠我來偏禮足。
蕭宮無個似吾師。
師素少疾。
一日忽薙浴垂誡門人遂瞑。
釋智亮。
不知何許人唐時來居開元東律巷。
袒一膊。
行乞於市。
祁寒霜雪猶然。
人呼袒膊和尚。
後隐德化戴雲山。
人往求之。
見師堆豗坐。
有虎馴其側。
由是求者益衆。
叩之雨陽輙應。
州守緻師乞雨。
至則一頭陀也。
簡之問雨。
曰坐。
我麗谯外。
三日當雨。
既三日不雨。
日益熾。
守以其不信。
滋弗恭。
亭午忽有雲起西北。
少選大雨。
水至三尺強守恐使止雨。
師曰守來可。
守至雨止。
乃以舊東律庵改院居之。
凡十二年。
一日俄取湯藥。
起爇香坐。
訣衆而逝。
其徒泥肉身於殿。
為州人福。
紹興寺災。
其殿獨存。
晉江陳則。
一夕。
夢師曰。
爾改研名。
籍永春。
當得第。
則如其言果然。
其神如此。
釋常岌。
九座。
智廣之法門弟。
鹽官無等之門人。
始偕廣庵居富陽。
亡何移南山居之。
一日與廣遊。
見其背後有影十二重。
拊其背曰。
幸然無事。
何必鬼窟裡弄精魂。
廣廻顧曰。
道什麽。
師曰好個杉樹。
不合當路。
廣曰。
不是者個道理。
師曰是什麽道理。
廣曰。
此去清源三四程。
師曰賊身已露。
聲譽以是藹然。
州牧林[鄠-雨+虍]。
以開元舊法華改禅。
延師為第一世 釋令言。
仙遊人陳姓。
出家苦行。
後遊燕趙。
傳法華上生二經。
歸創院開元之西。
曰羅漢居之。
常誦法華通夕不寐。
二經學者。
坋集其門。
及卒葬之北山。
舁者恠其龛輕。
啟視之無有。
俗呼化身和尚。
釋宣壹。
令言之伯子也始生白雀集庭。
裡慶之。
少遊學。
通經能文。
去逢掖從季父令言。
落發受具。
去求靈瞻。
教授四分。
俱舍。
涅盤。
鹹究通之。
乃為二衆依止。
檢身以律。
皎如冰霜。
一室晏如。
惟清水楊枝而已。
唐廣明初。
州刺史林[鄠-雨+虍]。
以師為僧正。
既而閩副帥王審知。
奏置壇福唐。
選師臨壇。
凡得戒者三千人。
竣事。
審知與之衣服金銀器若幹。
俱不納。
及卒。
刺史王延彬為造塔。
葬其全身焉。
釋叔端。
姓陳氏。
仙遊人。
成童有出世志。
告其父母。
不聽。
乃日稱觀音名。
求如願。
竟聽之。
依龍華律師維賢。
度為勤策。
未幾受具。
出遊吳越。
遍習諸經。
教海源底。
靡不洞達。
時有勃海敬田者。
嶽嶽然。
師辨輙折之。
名日以向。
乾符中。
歸隐山中十載。
州牧王延彬。
聞其道亟聘而後至。
延彬未敢與分抗。
為置清涼精舍處師。
為長講大德。
表錫明教師号。
師守律嚴甚。
生不知酒所。
着有義苑搜隐宗鏡。
四緣諸鈔。
凡數十卷。
釋道昭。
初名道聞。
晉江人姓王氏。
生有紫帽蒙其首。
依開元師寵。
薙落受具。
後從叔端懷傚。
學上生唯識。
悉臻其奧。
天佑間谒雪峰存。
存搊之曰。
子有父母否。
師曰無子從何生。
峰曰。
此子後當為大法師。
閩龍啟元年。
州牧王延彬。
奏錫命服。
且诏以昭易聞名。
永隆初。
郡長吏餘廷英。
署師長講。
教雨周洽。
天德三年。
州牧王繼勳。
請度僧設壇。
以師臨之。
南唐保大八年。
诏徵曰。
師學洞三乘。
業精大論。
聞名斯久。
虛伫良深。
師不赴。
時有清信者。
将禮文殊于五台道逢老人。
問何之。
信具為言。
老人曰。
泉之開元羅漢閣。
抄唯識論者。
即文殊也。
子不即求而遠為。
信曰。
謹奉教。
還物色之。
見而拜。
師曰。
禮我何故。
信具對所以。
師曰我乃文殊耶。
信去。
師曰此吾土地饒舌耳。
棄其相於外。
居民夜聞有号訴者。
曰我羅漢土地也。
和尚棄我。
君等幸哀而存我。
明求之果得棄相。
乃為祠隘衖中。
屍祝之。
保大九年秋卒。
門人奉全身。
塔于南安福田山。
師所書注成唯識論。
凡八十卷。
有魏晉筆法。
太守朱佺為跋。
後人争寶之。
釋襲禮。
洛京人姓杜氏。
仕唐昭宗。
至水部員外郎。
天複初天子以朱全忠王梁。
梁縱殺戮。
至以兵犯行在。
師乃陳乞為僧。
可之。
賜名寰外。
來閩問道雪峰。
一語豁然。
如獲舊物。
峰器之。
辭去清源。
刺史王延彬遇之。
良久置慈恩院于開元以居師莅衆修已。
方正以和。
四方歸之。
延彬以聞賜紫衣。
師号逍遙大師。
及入寂火浴。
頂骨不壞州牧王繼勳歎異。
遂為立塔於臨江裡。
釋省僜。
仙遊人姓阮氏。
出家泉之開元。
去遊吳楚。
遍叩宗匠。
已而往漳見保福展因。
入殿次。
展指佛問曰。
佛恁麽意作麽生。
師曰。
和尚也是橫身展。
曰一橛我自收取。
師曰。
和尚非惟橫身。
展然之。
遂為其嗣。
梁天成間。
刺史王延彬。
造千佛院。
緻師住持。
十餘年足不踰臬。
晉開運初。
黃紹頗守郡。
遷主招慶。
閩侯文進。
奏畀明覺師号。
未幾州亂。
招慶火于兵留從效建節清源寺。
其别墅名南禅。
歸招慶業。
延師為第一世。
法徒景附。
成大法席。
宋與徐相為藩表聞。
太祖嘉之。
賜真覺師号。
開寶五年。
遷化塔号瑞光。
釋從允。
晉江人姓吳氏。
從開元九佛院學佛。
清慎寡欲。
律身益嚴。
夜背諸經。
書習其義。
無少間歇。
刺史聞之。
曰年富而勤。
為佛何有。
月置斛米。
師杜門不出。
謝絕外請。
市井之人莫識其面。
後唐長興三年。
省詢禅師遊閩。
師參谒一言而契。
詢奇之。
師保任益深。
縛脫兩亡。
閩通文二年五月。
取筆寫伽陀告寂。
火浴得舍利數百顆。
釋玄應。
從允之弟也。
早歲依允出家。
及禀具後。
奮然力學。
餍饫魯竺間。
兄戒毋以知解滑心。
棄谒白龍希。
希問曰會麽。
師曰不會。
希曰不會恰好。
留久之。
盡得其道。
還蔔隐貴胡。
與清豁為鄰。
開寶三年。
漳刺史陳文灏。
創報劬白其父。
泉帥洪進。
緻師主之。
三反不至。
洪進召其兄仁濟告曰。
不至禍汝。
仁濟乃苦勸始行。
洪進郊迎館之。
張禦華甚。
師至揖退就館。
不解履而卧。
其鼾如雷。
洪進窺之。
曰斯人住得也。
至漳文灏。
率僚屬請開堂。
僧問如何是第一義。
師曰如何是第一義。
曰學人請益。
師何以倒問。
師曰汝适來請益什麽。
曰第一義。
師曰汝謂之倒問耶。
又問如何是古佛道場。
師曰今夏堂中。
有五百僧。
既而文灏奏賜紫衣。
定惠師号。
八年法堂。
白虹見應。
遺書文灏。
留偈曰。
今年六十六。
世壽有延促。
無生火熾然。
有為薪不續。
出谷與歸源。
一時俱備足。
遂化。
闍維得舍利。
塔於院之北岡。
釋文展。
不知何許人。
居泉之開元法興。
謝去人間事。
閉門而坐。
日齋鐘鳴始一開。
其徒以獻佛飯供之。
則複閉。
飯不至則枵腹以度。
州刺史王延彬高之。
緻以北禅辭去。
庵西山羅漢洞。
再命。
師乃積薪自焚。
囑徒以骨投之江。
既而焰發。
觀則見其撚數珠念佛。
趺坐自若。
薪盡而罄有聲。
飛舍利石筍江上。
徒如其囑。
投其骨焉。
釋挺贊。
号中嶽。
姓方閩人。
幼出家鐘山。
二十受具遍叩宗匠。
所悟光大。
歸而泉牧王延彬。
為院開元之東。
禮師。
于是訓練使陳敬通。
作金象。
因名院。
參之者。
虛而來。
實而歸。
靡不自賀。
陳洪進治州。
益嚴其道。
而師年高矣。
開寶五年入寂。
洪進設千僧飯。
送闍維。
得舍利。
塔于西山。
釋行通。
晉江人留姓。
母夢老比丘而姙。
生時異香絪縕。
幼不近血食。
及出家納具。
恬靜苦澹。
日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