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上

關燈
一食。

    博洽經論。

    尤閑大乘。

    然夙夜于教觀。

    不少休懈。

    居開元天王院。

    州大旱。

    刺史陳洪進。

    延師請兩。

    期以三日。

    當滂沱果如言。

    洪進喜。

    奏賜紫衣。

    号法慧大師。

    遴主大刹。

    不應辭去。

    一日無疾。

    跏趺而化火浴得舍利。

    塔于南安大遠村。

     釋師寂。

    姑蘇長洲人。

    姓陸。

    初學儒。

    志則灑然。

    若世氛凂已。

    乃棄而學釋於重玄寺。

    既納戒。

    遂兩習四分。

    百法通之。

    誦蓮經至七百徧。

    而龍藏且一兩讀。

    既卒業。

    授學者律論說。

    明白如指諸掌。

    然猶以為非究竟法。

    去曆叩宗匠。

    造雪峰。

    峰一見器之。

    譽聞溫陵。

    招慶超覺。

    待以賓禮。

    梁貞明間。

    州帥王延彬。

    緻之盧陽。

    唐長興元年。

    子繼崇嗣位。

    以水陸清果北藏封崇四刹。

    使自擇。

    師俱辭。

    乃築室于開元西北居之。

    繼知州事。

    王延美。

    延武。

    餘廷英。

    鹹深敬重。

    閩通文元年示寂。

    塔于北陽山。

     釋栖岑。

    同安人姓陳氏。

    依開元報恩得度。

    禀具學毘尼俱舍。

    鹹究其傳。

    梁貞明中開講。

    至者如雨。

    而師辨若建瓴。

    沃人之心。

    罔不慶惬。

    刺史為構廣堂。

    以容聽衆。

    尋于開元創院居之。

    師居不踰阈者廿年。

    有衆盜潰入師丈室。

    師燕坐不動。

    告之禍福竟投兵拜而去。

    留從効。

    奏賜紫衣。

    号闡教大師。

    陳洪進。

    繼知州事。

    請演說西方觀上生經。

    感紅蓮變白。

    桂香飄空之異。

    宋開寶五年。

    端居而化。

    建塔于佛蹟山。

     釋栖霞。

    栖岑之弟。

    性清淳。

    以道自高。

    蚤嵗曆遊禅匠間。

    歸而斂退。

    呐呐然稠人中。

    久之乃為庵開元之西北以居。

    師不居積有鬥升儲召之齋。

    則辭曰受别請已。

    州牧王繼勳。

    聞其苦節。

    将廣其居。

    殖其糧。

    固辭曰。

    毋為子孫累。

    薄暮有包笠而至者宿焉。

    顧其庵居。

    寒色滿屋。

    解包以贋金與之。

    師置之床下。

    去七年複至。

    師笑曰。

    卿惠者尚存。

    出視塵壒蒙密矣。

    與者歎曰此道人者。

    金其能垢之。

    俛取舊物。

    謝而去。

    或問故。

    師曰鍛術非真用之。

    适足以誤人。

    師之廉而有識如此。

     釋法周。

    字覺先。

    姓王氏。

    同安人。

    出家開元文殊。

    能勤慎無惰容。

    曆禀師承。

    遍窮教義。

    凡三應诏。

    講淨名法華楞嚴鹹稱旨。

    賜紫衣師号文慧。

    鹹平初。

    太守宿翰。

    尊禮師。

    一日翰至。

    相引行殿墀。

    見其下數莖草。

    翰指問曰。

    古語道。

    紫雲蓋地。

    凡草不生。

    因甚而今卻有。

    師應聲曰。

    地因培客土。

    凡草有時生。

    翰深歎服。

    移西郊。

    興龍元年。

    以石門山塔成。

    即趺坐告衆入滅。

    闍維有舍利。

    與其骨共葬焉。

     釋宗己。

    字子正。

    智辨過人。

    理教俱邃。

    初主資聖。

    夏講則千人集焉。

    最為蔡襄呂缙叔所知。

    移主承天。

    亡何退庵資聖。

    中州連檄。

    主千佛寶林。

    以諸侯鄭重為強。

    起也。

    治平三年示化。

    茶毘得舍利瑩然。

    塟之西山。

     釋清豁。

    永泰張氏子。

    肄業皷山晏國師納具事。

    坐夏招慶。

    法因席夜。

    聞油燈聲忽有省。

    同沖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

    值采粟。

    師問道者。

    如庵主何在。

    如曰甚處來。

    師曰山下來。

    如曰因甚麽得到者裡。

    師曰者裡是甚麽處所。

    如揖曰。

    即下吃茶去。

    省為如遂詣杉庵晤語。

    及夜豺虎馴擾。

    師為如更室大章山。

    去見睡龍溥。

    溥問曰。

    豁闍黎。

    見何尊宿來。

    還悟也未。

    師曰清豁嘗于大章。

    得個入處。

    漙集衆曰。

    豁闍黎出來燒香。

    對衆說悟處。

    老僧與汝證明。

    師出拈香。

    曰香已燒了。

    悟即不悟。

    漙大悅許之。

    南唐保大末。

    置院于開元。

    留從効延居保福。

    開法嗣漙。

    宋建隆三年。

    辭衆偈曰。

    聚如浮沫散如雲。

    聚不相将散不分。

    入郭當時君是我。

    歸山今日我非君。

    遂行至苎溪。

    吟曰。

    世人休說路行難。

    鳥道羊腸咫尺間。

    珍重苎溪溪上水。

    汝歸滄海我歸山。

    至貴湖愛其幽邃居焉。

    尋有苫而宇之者。

    然門無壯鑰。

    薄曲障風而已。

    州刺史陳洪進。

    奏賜紫衣。

    号性空。

    辭謝以老。

    太平興國元年冬。

    戒門人以其遺骸食蟲蟻。

    勿塔入嵁岩。

    坐磐石上長往。

    留七日神色如生。

    蟲蟻無犯。

    乃火而散之野。

    得舍利三百粒。

     釋法骞。

    姓施氏。

    晉江人。

    出家開元菩提院。

    參漳隆壽無逸。

    得其法。

    刺史陳洪進。

    請開法隆壽。

    乃曰今日隆壽出世。

    三世諸佛。

    森羅萬象。

    同時出世。

    同時轉法輪。

    諸人還見麽。

    僧問如何是隆壽境。

    曰無汝插腳處。

    又問如何是境中人。

    曰未識境在。

    有見師者。

    明日請心要。

    師曰。

    昨日相逢序起居。

    今朝相見事還如。

    如何更覔呈心要。

    心要如何特地踈。

     釋禹昌。

    惠安人。

    博聞強識力學定慧。

    而苦節自厲。

    孑立寡與。

    居上生院。

    一室晏如。

    非其人莫敢造。

    有省才。

    時獨還往。

    一日呼才會食。

    不見其所為具者。

    才入相與附火。

    譚至半夜。

    趣出芋魁分啖之。

    忻然。

    才遺師二環。

    辭曰。

    勿庸累我。

    複有施膏腴者。

    則曰有是。

    吾子孫其不免虎狼矣。

    竟辭。

    老隐揚原山中。

    賦詩。

    有饑食無名草。

    寒燒落葉薪。

    之句。

     釋自然。

    出世開元之栖隐。

    嗣石門聰法。

    僧問老胡出世。

    目顧四方。

    和尚出世。

    如何表示。

    師曰。

    清氣為天。

    濁氣為地。

    曰恁麽則信手拈來。

    師曰。

    有甚交涉。

     釋有評。

    越天衣懷之嗣。

    主栖隐。

    問如何是平常道。

    師曰。

    和尚合掌。

    道士擎拳。

    問如何是無位真人。

    師曰。

    渠無面目。

    問十二時中。

    如何趣向。

    師曰。

    着衣吃飯。

    曰别還有事也無。

    師曰。

    有曰如何則是。

    師曰。

    齋後更請一瓯茶。

     釋惟慎。

    未詳何許人。

    嘗遍參諸老。

    得法于慈明圓。

    宋天聖中遊京師。

    至則徑歸。

    曾公亮曰。

    阙下無禅侶。

    如何駐得君。

    師應聲曰。

    敢言知己少。

    性本類孤雲。

    太守廊簡。

    以主西山廣福辭。

    羅山時方改禅。

    未有主者。

    同安令葛源。

    夢羅山神告以慎可訪得。

    慎不辭。

    履杖而往。

    開法羅山。

     釋本觀。

    姓陳氏字無本。

    晉江人。

    母夢金人。

    授白芙渠而姙。

    師生首羃紫帽。

    異光發屋。

    毀齒依德律師出家。

    試經得度。

    具戒後。

    從宗己學法華楞嚴起信。

    一日曰此糟粕也。

    棄去。

    谒法超道者。

    超竪起拳曰。

    一塵才舉。

    大地全收。

    古人竪指便有悟入。

    汝今何為。

    師禮拜。

    超曰汝見甚麽道理。

    便禮拜。

    師曰一塵才舉。

    大地全收。

    超曰者鈍根阿師。

    師喏喏退。

    宋熙甯間。

    州守陳樞。

    改粥院為禅。

    延師開法。

    參政呂吉父。

    置法華複請師兼主之。

    奏賜紫衣。

    圓覺師号。

    元豐八年。

    朝奉王祖道。

    移主大中。

    元佑六年。

    大夫陳康民。

    乃請師合崇福為禅席。

    一年謝事。

    居永陽北岩。

    七年歲大侵。

    太守陳慎夫。

    召師勸赈貸。

    遂符師羅山辭後。

    公卿屢緻以名藍。

    俱不起。

    元符三年四月二十三日。

    危坐告寂。

    火浴。

    而大夫江公。

    着率僚屬送之。

    為立塔于三聖岩。

    有法華箋。

    語錄。

    并傳行于世。

     釋可遵。

    字行至。

    南安徐氏子。

    幼從開元居銳學佛。

    試經得度。

    叅資壽智捷得其法。

    去廬北山百丈石之旁。

    數年移清溪月岩。

    志行靜一。

    律身清苦。

    朝散黃元功母疾。

    夢人告之曰。

    得遵岩主供之可愈。

    元功延師應之果愈。

    元豐間。

    太守王祖道。

    緻師主尊勝。

    施者勸歸之。

    老而矍铄。

    精修無怠。

    所得施利。

    悉作諸善事雲。

     釋子琦。

    惠安許氏。

    初講貫羣籍。

    而楞嚴圓覺尤長。

    然以為不明心。

    而泥言句。

    秪自障蔽耳。

    棄遊江淮。

    鹹目之琦道者。

    谒翠巗真。

    問佛法大意。

    真唾地曰。

    者一滴落在甚處。

    師扪膺曰。

    學人今日脾痛。

    真為解頤。

    去參積翠惠南得其道。

    南領黃龍師左右之一日。

    南遣問老和尚三關語如何。

    師厲聲曰。

    你理會久遠時事作麽。

    南益奇之。

    南沒五祖法演命分座。

    室中垂語曰。

    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為誰。

    東林總聞而歎曰。

    琦首座。

    如鐵山萬仞。

    卒難逗他語脈。

    蕲守喬郎中。

    以開元為禅林。

    延琦為第一世。

    居數年成叢席。

    四方雲會。

    室屋鼎新。

    禮樂法度大備焉。

    亟求退得請至廬山。

    泉守以羅山召乃歸。

    守請開堂于興福。

    遂如羅山。

    未期月。

    移主大中。

    又移主承天。

    居廿餘年。

    改造留從効之屋。

    施者欣然助之。

    而不知其費也。

    朝廷賜紫衣。

    照覺大師号。

    诏移長蘆。

    以老乞免。

    崇甯元年。

    有旨天下諸州。

    建崇甯寺。

    守以師為第一世。

    與構之。

    政和五年示化。

    闍維五色舍利甚大。

    弗與尋常比。

    頂骨齒舌。

    童真數珠。

    竝不壞。

    塔于悟空院之東。

    有五會語錄行世。

     釋道英。

    惠安人姓胡。

    得法于琦。

    主番易之薦福。

    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

    師曰琉璃缾貯花。

    曰出世後如何。

    師曰瑪瑙鉢盛果。

    曰未審和尚今日是同是别。

    師曰趯倒缾。

    拽倒鉢。

    有語錄甚傳。

     釋有朋。

    字成之。

    南安蔣氏。

    初為宗己門學士有聲。

    宋元豐二年。

    太守陳樞。

    緻師主教尊勝。

    施者翕然。

    百仆俱起。

    然以心宗為根。

    名相為葉。

    而留意于教外。

    一日谒承天琦。

    琦诘曰。

    朝看華嚴。

    暮看般若。

    則不問。

    如何是當今一句。

    師曰日頭正當午。

    琦曰閑言語。

    更道。

    師曰平生仗忠信。

    今日任風波。

    首尾往複五番。

    琦肯之。

    八年以朝奉王祖道。

    符主禅興福。

    嗣琦法。

    元佑初賜紫衣。

    元符二年。

    大夫蔣長生。

    複延以清果。

    崇甯四年。

    乃告老。

    宣和六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