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開元寺志上

關燈
月十一日。

    忽筆偈曰。

    張公吃酒李公醉。

    歸去來兮何所泥。

    打破虛空笑一場。

    金剛腳拄帝釋鼻。

    跏趺脫去。

    太守鄭南送闍維。

    舍利如雨。

     釋法超。

    晉江施氏子。

    幼依彌勒院出家。

    試經得度。

    具戒遊方。

    參越州清化志超。

    得其道。

    歸居北山閱藏經。

    蓄一鐵鉢以爨。

    日一食。

    或不覺過中。

    則不複食。

    終藏以親老。

    歸作庵居之。

    廿餘年朝夕親側。

    鄉人化之。

    鄉之水為支海。

    寒月潮汐。

    行人出沒泥塗中。

    甚苦之。

    師募造石橋。

    長八百餘尺。

    凡一百三十間。

    中為亭六。

    為佛為塔。

    皆石為之。

    以壓風濤。

    名悲濟橋。

    行人至今德之。

    師居蕭然。

    疏衣粝食。

    禅誦不置。

    蚊蝱[必/蟲]虱不殺。

    是時宗闍黎。

    津道者。

    本觀有聆二長老。

    常依度夏。

    叅叩皆有所悟。

    非同志者。

    拒不納。

    至面斥之。

    既終親喪。

    負鐵鉢出遊。

    還道過漳浦。

    有陳将軍廟。

    犯者立死。

    裡人祀之。

    多殺生命。

    師授将戒。

    後存活者衆。

    至同安溘然而寂。

    茶毘明日。

    有白光發其處。

    所着有辨邪正論二卷。

    修進錄一卷。

    行于世。

     釋志添。

    永春陳氏子。

    出家志樂閑靖。

    岩居苦行。

    有道者之稱。

    去遊方。

    造東林總之室。

    悟其吹布毛因緣。

    呈總偈。

    元佑初至京師。

    徐王召問心要。

    領旨命四禅陞座。

    具求印可。

    飯千僧。

    閱大藏。

    以慶奏哲宗賜磨衲袈裟。

    端王題金鐶縧鈎雲。

    賜真覺道者。

    當來同成佛果。

    奏賜佛印号不受。

    諸宮屢賜紫衣四十餘道。

    廻奏諸禅律。

    其真覺号者。

    元豐八年。

    神宗升遐時賜之也。

     釋定諸。

    晉江人。

    學佛而兼通儒術。

    宋端拱中。

    受江南燈印可。

    歸草堂隐焉。

    師宅心岑寂。

    俗嚣如遺。

    巾履之外虛空在室。

    客至則歠茶清坐。

    去則面壁。

    太守屢[田/廾]千礎謝不應。

    有集曰去華。

    其題畫水障雲。

    無波浪處生波浪。

    愁殺孤飄過海人。

    又詠鹦鹉雲。

    罩在金籠好羽儀。

    分明喉舌似君稀。

    不湏一向随人語。

    須信人心有是非。

    蓋不苟作也。

     粥主。

    亡其名。

    居開元淨土巷。

    僧司辟主千僧粥。

    有太保其官者。

    輙取粥器受草秣。

    主壓護神象磨下。

    責以守不力。

    夜行道次。

    神見請還象設。

    師曰粥器僧用。

    見奪于官。

    爾護僧謂何。

    神謝必歸之。

    黎明厮養者。

    走歸其器。

    且曰夜馬斃二矣。

    既而神又請如前。

    師咲曰。

    器吾家物。

    歸之爾職初何功。

    神乃乞効力庖中。

    諸鼠若雀無敢犯。

    師乃位神如故。

    今目神為诃責土雲。

     釋戒環。

    溫陵人。

    性簡靖。

    不溽世味。

    以空寂自頤。

    而深造道玅。

    嘗作楞嚴法華華嚴三經要解。

    皆能痛去名相繁蔓。

    使人無泥枝葉。

    入佛知見。

    真發明秘要藏者也。

    至今學者多宗之。

    先是開元千佛院。

    有主者業誦法華。

    一鴿日至聽之。

    一日不至。

    主恠之。

    夜夢人告曰。

    我鴿也。

    得師經力。

    轉身為人矣。

    生某氏。

    而腋有白毛可識。

    能一視我乎。

    主如其夢。

    求視之。

    果然。

    父母遂諾以出家。

    少長來從之。

    得度為戒環雲。

     釋敦炤。

    守律精嚴。

    以身範物。

    故四方鹹宗師之。

    其徒萬人。

    宋建炎二年。

    匡衆之暇。

    覽南山戒壇圖經。

    因歎寺之戒壇。

    制度觕陋不盡師古。

    乃與其徒體瑛等。

    更築之。

    凡五級。

    輪廣高深之尺度。

    悉手闆雠。

    律法必有據依。

    無一出私意。

    既成。

    猶恐來者誕之也。

    使崇灌序表法。

    刻之石。

     釋太初。

    字子愚。

    溫陵人。

    世儒者。

    初倜傥有奇志。

    詩文不凡。

    既而棄去。

    出家于開元尊勝。

    以佛律己。

    盡去豪舉之習。

    時大夫士多推目之。

    南劍報恩席虛。

    郡守陳宓緻師主之。

    亡何真德秀。

    複以大沩延師匡衆。

    二十餘年。

    至千人。

    其道博大無謝古尊宿也。

    師不喜作文。

    作則傳萬口。

    如承天僧堂記。

    簡嚴有體。

    叢林戶誦之。

    而雌黃蔡襄洛陽記。

    多三字者。

    至今傳其言也。

     釋了性。

    安溪黃氏。

    善講說。

    然專導人為福諸塔寺。

    梁道必成之。

    微一發私藏。

    以實感人。

    故人亦翕然向應。

    初宋紹興中。

    開元東西塔災。

    至淳熙間。

    師乃兩建之。

    有徒守淨佐師。

    能言且谑。

    人目之普化。

    其興建凡十有七。

    俱所費不赀。

    非人力之所能也。

     釋玅恩。

    号斷崖。

    全州倪氏子。

    初遍參名宿。

    旋入雪峰湘和尚之室。

    湘器之。

    至使分座。

    退居善見。

    痛自韬晦。

    至元廿二年。

    僧錄劉監義。

    言于行省。

    奏合開元百二十院。

    為一禅刹。

    明年秋。

    延師為開山第一世。

    堅緻不獲謝至門曰。

    第一句。

    最初步。

    說到行到。

    大千揑聚。

    喝一喝。

    莫來攔我球門路。

    升座。

    嗣湘法示衆。

    吾心似破竹。

    徑直無纡曲。

    一點不相瞞。

    六六三十六。

    上堂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三家村裡。

    十字街頭。

    穢語諠争。

    惡言厮罵。

    總是面門放光。

    助佛揚化。

    其柰學此。

    道者如人畫龍。

    真龍見時。

    卻又驚怕。

    因甚如此。

    識真者寡。

    師履行純實。

    律身清苦。

    終始無斁。

    脇不沾席者。

    四十二年。

    語言無華。

    而人心悅服。

    叢林法敝。

    以之具興。

    三十年三月望。

    以法弟契祖。

    補其處。

    越三日圓寂。

    既火而雨舍利。

    藏于西山。

    賜諡廣明通慧普濟禅師。

    上生經解。

    語錄行世。

     釋契祖。

    同安人。

    姓張氏。

    初侍法石元智。

    智奇其材。

    既遍叅畢。

    乃湛伏鄉院。

    至元二十九年。

    玅恩請為堂中上座。

    至敬愛之。

    師嘗疾。

    恩饋藥資不受。

    偈曰。

    政坐虛消人信施。

    生身受此鐵圍殃。

    熔銅熱鐵都吞了。

    那更教人入镬湯。

    恩益重其為人。

    三十年。

    恩使嗣位。

    代行湘師之道。

    師持盈者二十有八年。

    達官貴人。

    至輙拜之。

    帝聞賜佛心正悟之号。

    師善說法語。

    渾然天成。

    臘八日。

    半夜娘生眼豁開。

    狼忙便走下山來。

    看來隻個星兒事。

    攪得乾坤作一堆。

    重陽曰。

    今朝重九節。

    籬根菊又開。

    諸方不說陶潛。

    即說孟嘉。

    開元無可說者。

    歸堂吃茶。

    時真首座。

    有能頌聲。

    以蔔隐頌。

    要師作。

    師曰。

    自斷胸中更沒疑。

    行藏那許鬼神知。

    直饒天下藏天下。

    未是羚羊挂角時。

    真歎服。

    延佑六年秋。

    無疾而化。

    壽九十。

    全身塔于西山。

     釋如炤。

    字元明。

    号寂室。

    晉江蔡氏子。

    從本寺道符出家。

    符業白良苦。

    師化之。

    開元合一。

    玅恩為第一世。

    師左右恩。

    恩甚器之。

    既而遊方。

    天慧内發。

    深有所悟。

    嘗典客雪峰。

    刺血書法華。

    及歸複刺血書雜華。

    恩益禮之。

    及恩遷化。

    契祖嗣位。

    命師知藏。

    大德八年。

    領後堂。

    十年移前堂。

    及祖沒。

    宣政命師補其席。

    嗣祖法。

    佛成道上堂。

    雪滿于山。

    星回于天。

    一見便見。

    更待六年。

    瞿昙瞿昙。

    無端引得衆生起颠倒。

    東土望西天。

    又曰。

    雪窖生理幸可憐。

    六年曾不動機緘。

    眼皮爆綻三更後。

    明破星兒即不堪。

    上聞賜佛果弘覺之号。

    至順二年。

    無疾溘化。

    葬靈骨于曆代塔。

     釋大圭。

    字恒白。

    号夢觀。

    晉江廖氏子。

    初習儒學既成。

    父诏之曰。

    吾為佛不成。

    吾以汝許佛。

    汝其毋違。

    師乃往開元。

    禮廣漩為師。

    得度後侍佛果。

    凡三曆職。

    而至分座秉拂。

    宣政檄師主承天。

    師謝不起。

    築室開元之西。

    額曰夢觀堂。

    師學博識端。

    為文似柳。

    為詩似陶。

    吳鑒稱其為圓機之士。

    能貫儒釋而一之。

    卒門人為建塔西山。

    所着有夢觀集。

    紫雲開士傳。

     釋正映。

    号潔庵。

    撫州金谿人。

    姓洪氏。

    幼入安仁三峰為沙彌。

    洪武十九年。

    試經得度。

    谒靈谷謙。

    方入門。

    懷中香忽堕地。

    遂有省。

    謙命領維那。

    謙沒。

    往天界雪軒。

    命典藏。

    會有旨雲。

    泉州開元寺。

    僧臨難。

    選的當人住持。

    乃阄選而出。

    及引見。

    谕曰。

    着他去做住持。

    如今做住持難。

    善則欺侮你。

    惡則毀謗你。

    但清心潔己。

    長久欽此。

    師奉勅來院。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

    開堂演法。

    衆志翕然。

    首竪法堂。

    次建甘露戒壇。

    不數年百廢俱修。

    永樂元年。

    朝京回福州。

    諸山舉住雪峰。

    重創佛殿法堂三門兩廊及開萬工池。

    作金鳌橋。

    洪熙元年得旨住持靈谷。

    宣德元年擢僧錄司左講經。

    卒于靈谷。

    有語錄若幹卷名古鏡三昧。

     釋本源。

    晉江人。

    幼不迩腥葷。

    出家習法華楞嚴諸經。

    鹹通其奧。

    嘗遊漳浦。

    道旁有石。

    師坐其上。

    後其石夜輙放光漳人異之為立靈嶺岩居之。

    既而有司。

    請主開元。

    永樂十八年正月。

    旨徵入京。

    其勅曰。

    比聞高僧。

    戒行精嚴。

    智慧超卓造真如之蘊奧。

    悟空寂之玄微深用嘉獎。

    今特遣人賫勅谕意。

    惟冀高僧。

    振揚來見。

    弘宣玅法。

    丕顯宗風。

    以副朕企拳拳極萬之懷。

    故勅。

    師入京奏對稱旨。

    屢蒙獎赉。

    居半載。

    辭歸故山。

     論曰。

    餘作開士志。

    而歎紫雲之多賢也。

    非吉祥殊勝之地。

    能有是哉。

    然自桑蓮現瑞以來。

    幾及千載。

    古如斯。

    今亦如斯。

    何古則聖賢輩出。

    而今則寥寥絕響也。

    語雲。

    嘉羽生應龍。

    鳳凰生百鳥。

    其勢必漸下耶。

    抑法運下衰。

    聖賢隐伏。

    今之不逮古非獨一刹耶。

    嗚呼。

    此豈可以局志道之士哉。

    凡有待于外者。

    時與勢得而局之。

    無待于外者。

    非時與勢可得而局也。

    故春秋雖厄不能局仲尼。

    陋巷雖貧。

    不能局顔淵。

    首陽雖困。

    不能局伯夷叔齊。

    是在有志者之自立耳。

    若夫規厚殖。

    逐榮名。

    旦夕孳孳。

    不能以時勢自安。

    是惑之甚者也。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