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器變通與事業邪?論至於此,擧足而入道場,低頭而成佛道,灑掃應對,得君子之傳,飲食日用,知中庸之味,孰為儒者,孰為佛者,孰為老者,又孰能辨之哉?
近代李習之、王介甫父子,程正叔兄弟,張子厚、蘇子由、呂吉甫、張天覺、張九成、張栻、呂祖謙、朱熹、劉子翬之徒,心知此說,皆有成書,第畏人嘲劇,未敢顯言耳。
或疑其以儒而盜佛,以佛而盜儒,是疑東隣之井,盜西隣之水,吾兒時之童心也。
悲夫!神人以道之真治其身,緒餘壓苴,可以治國家天下,聖人洗心,退藏於密,而吉兇與民同患,蓋不離於道之神,可以發於乖外變化之聖,大而化之之聖,可以藏于不可知之之神。
道家之說,與儒者之言,其相合如左右券,但老莊與孔孟,或出或處耳。
彼楊朱者,知神人之先治其身而已,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翟者,知聖人之與民同患而已。
雖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而亦為之。
觀其為人,足以疑天下後世,天下後世,亦以此疑之!列禦寇之弟子,遠取楊朱之說,襍寘於其書。
韓愈氏稱孔墨之師必相用,不相用,不足為孔墨。
籲亦怪矣!吾自讀《金剛經》,可以徑破二家之誤,有道心者,雖胎卵濕化,有想無想,皆滅度之,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乎?心未入道,雖初中後日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亦無益也,而況止於摩頂放踵哉!所謂聖人神人者,殆亦不可以此為之也。
吾自讀書,知孟子為聖人也。
孟子曰:性善。
荀子曰性惡。
楊子曰善惡混。
韓子曰有性有情。
蘇子曰有性有才。
歐陽子曰性非學者之所急也。
吾從孟子不得不與諸子辨。
荀子曰性惡,荀子果肯為惡乎?楊子曰善惡混。
楊子之為善也,其為惡者果安在乎?韓子曰有性有情,韓子之為善者,其性乎?其情乎?蘇子曰有性有才,蘇子之才,其非性乎?歐陽子曰性非學者之所急也,歐陽子之學,何等事乎?當孟子之時,固有以食色為天性者,有以為有善有不善者,有以為無善無不善者,有以為無善無不善者,有以為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者,孟子猶以為性善。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又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又讀《莊子書》謂:和理出於性,和理生道德,道德生仁義,仁義生於禮樂,然性善之說愈明。
後讀佛書,以真如性為如來藏,從本以來,惟有遇恒沙等諸淨功德。
一切煩惱染法,皆是妄有,性自本無。
故曰:白淨無垢識,為無明所熏習。
一變而為含藏識,闇然無記。
楊子之所謂善惡混者,再變而為執受識。
我愛初生,荀子之所謂惡者,三變而為分别意識,好惡交作。
韓子之所謂情也,四變而為支離五識。
視聽亦具,蘇子之所謂才也。
學道者,複以真如薰習無明,轉四識為四智,其一曰:大圓鏡。
其二曰:平等性。
其三曰:妙觀察。
其四曰:成所作。
初無增減,故号為如來。
特人昧其性耳。
性何負於人哉?此孔子之所謂:「性相近,而習相遠也。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即吾佛所謂阿鞞?與闡提非了義也。
歐陽子平生不喜佛老,而罪學者言性。
吾侪豈可為此翁所欺哉?系辭尚以為非聖人語,彼何有於老佛雲。
吾觀佛者,皆談仁義,竟不知何者為仁,何者為義?比讀莊周書曰:古之治國者,以和養恬,以恬養和,和生於恬,理出於和,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然則道德為仁義之禮,仁義為道德之用,後世人忘其本,止知有仁義,而不知有道德。
故老子有激而雲逆求其言。
蓋欲合仁義於道德而言之也。
豈真槌提仁義者哉!彼韓愈氏者,斬然臆斷,以道德為虛位,以仁義為定名,欲離仁義於道德而言之也。
果誰坐井而觀天哉?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道德其虛位乎?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仁義其定名乎?然則韓愈氏亦不知仁義為何物也。
近世二程氏之學,始講明仁義之說。
至以仁為覺者,是知慈惠寬愛不足以盡仁之實。
求其意而未得耶?嘗試思之:盍反其本而已,莫如莊周之言為有次序也。
方寸之地,本靜而明,明而靜,故曰:治道者以恬養知,以知養恬,恬以緻其靜,知以緻其明,靜極則無所於忤,明極則無所於蔽,無所於忤,則無所不受;無所於蔽,則無所不達;故曰:德、和也,道、理也。
德之字曰仁,道之字曰義。
故曰:德無不容,仁也。
道無不理,義也。
其明白徑直也如此。
正如學佛者,以妙明之心修止觀之法,以止觀之力得定慧之稱。
或以慈心定為悲增菩薩,或以無礙慧為智增菩薩。
悲智圓修,同登大覺。
儒者之所謂仁義,老子之所謂道德,盡在其中矣。
籲!安得圓機之士,共談真仁義哉? 王通以佛為聖人矣,曰:其教中國則泥。
蘇轍知佛為人天師矣,曰:以之治世則亂,不可不深為之辨。
是二君子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見其小,而不見其大;傳聽阿羅漢獨覺之法。
而未嘗聞諸佛菩薩之行略。
讀小乘《阿含》等之語,而未嘗讀《華嚴》、《維摩》之說,經發此言,良可惜也!豈非以梁武之事乎?達磨大士既攻其失矣,果如?摩尊者告宋文帝之言,於治中國乎何有哉? 韓愈作《原道》以排佛老,罪其為清淨寂滅之說。
有裘菖飲食之喻,最為可笑!不知愈曾見二家之書否?吾知其未嘗讀也。
列禦寇之所謂積塵聚塊,是無為而非埋。
維摩诘之所謂「焦芽敗種」,已入無為正位;不能複發菩提之心。
雖學佛老者,亦知其為病也。
如《璎珞經》雲:自三賢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此如來之所以教,智首之起萬法明門。
《南華經》雲:必清必靜,形将自正,此廣成子之所以戒,黃帝之所以遂羣生也。
此其與吾儒緻知、格物、誠意、正心、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之言,得無同耶?愈之大學恐緻知格物,近於佛老之所雲:而删去之,獨取正心誠意,又不知愈之所謂正與誠者何如也?不知此說,而以其心之所不喜而私去之,則不正;知此說而自欺作意而去之,則不誠;自以為得孔孟之傳,孔孟之為,孔孟必不爾也! 司馬光《資治通監》載:韓愈以排佛老為有力,其所切者,送文暢序曰:鳥俛而啄,仰而四顧,獸深居而簡出,猶且不脫焉。
獨人安居而暇食,甯可不知其所自耶?其意以為非先生之驅虎豹,放龍虵,服牛乘馬,則人不得安居而飽食矣。
是其智與癡子謂米從臼中來之說無異也。
吾将入其室,奪其矛而刺之,曰:鳥俛而啄,仰而四顧,獸深居而簡出,猶且不脫焉,獨人之安居而暇食,甯可不知所自耶?學者其深思而熟講之,則佛老之學,不可不知也。
司馬光答韓乘國書,其大略曰:子之所謂中者,無思無慮,近於佛老之學,光之所謂中者,無過與不及耳。
又有服藥之喻,以為真得中之說。
吾竊以此為甚易辨。
子思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光之所謂中,非中而似和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緻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之言中和,如此其大,何光之自許,如此其輕也?是光未嘗深讀佛書,亦止以無思無慮為佛也。
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佛心菩薩心,皆不現起,況複起於世間之心?諸佛加護而告之曰:善男子!汝适得此一法耳!是諸法法性,若佛出世,君不出世,是法常住,無有變易。
如來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别法。
如來有無量智慧,佛子當學。
故經師雲:一法若有毘廬,堕於塵勞。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善乎蘇轍之言也,曰:中者佛性之異名,和者菩薩萬行之總目也。
緻中和,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非佛性何以當之?此真知中和之說者也。
惜乎一出一入焉! 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公不喜佛。
或疑其以儒而盜佛,以佛而盜儒,是疑東隣之井,盜西隣之水,吾兒時之童心也。
悲夫!神人以道之真治其身,緒餘壓苴,可以治國家天下,聖人洗心,退藏於密,而吉兇與民同患,蓋不離於道之神,可以發於乖外變化之聖,大而化之之聖,可以藏于不可知之之神。
道家之說,與儒者之言,其相合如左右券,但老莊與孔孟,或出或處耳。
彼楊朱者,知神人之先治其身而已,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翟者,知聖人之與民同患而已。
雖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而亦為之。
觀其為人,足以疑天下後世,天下後世,亦以此疑之!列禦寇之弟子,遠取楊朱之說,襍寘於其書。
韓愈氏稱孔墨之師必相用,不相用,不足為孔墨。
籲亦怪矣!吾自讀《金剛經》,可以徑破二家之誤,有道心者,雖胎卵濕化,有想無想,皆滅度之,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乎?心未入道,雖初中後日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亦無益也,而況止於摩頂放踵哉!所謂聖人神人者,殆亦不可以此為之也。
吾自讀書,知孟子為聖人也。
孟子曰:性善。
荀子曰性惡。
楊子曰善惡混。
韓子曰有性有情。
蘇子曰有性有才。
歐陽子曰性非學者之所急也。
吾從孟子不得不與諸子辨。
荀子曰性惡,荀子果肯為惡乎?楊子曰善惡混。
楊子之為善也,其為惡者果安在乎?韓子曰有性有情,韓子之為善者,其性乎?其情乎?蘇子曰有性有才,蘇子之才,其非性乎?歐陽子曰性非學者之所急也,歐陽子之學,何等事乎?當孟子之時,固有以食色為天性者,有以為有善有不善者,有以為無善無不善者,有以為無善無不善者,有以為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者,孟子猶以為性善。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又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又讀《莊子書》謂:和理出於性,和理生道德,道德生仁義,仁義生於禮樂,然性善之說愈明。
後讀佛書,以真如性為如來藏,從本以來,惟有遇恒沙等諸淨功德。
一切煩惱染法,皆是妄有,性自本無。
故曰:白淨無垢識,為無明所熏習。
一變而為含藏識,闇然無記。
楊子之所謂善惡混者,再變而為執受識。
我愛初生,荀子之所謂惡者,三變而為分别意識,好惡交作。
韓子之所謂情也,四變而為支離五識。
視聽亦具,蘇子之所謂才也。
學道者,複以真如薰習無明,轉四識為四智,其一曰:大圓鏡。
其二曰:平等性。
其三曰:妙觀察。
其四曰:成所作。
初無增減,故号為如來。
特人昧其性耳。
性何負於人哉?此孔子之所謂:「性相近,而習相遠也。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即吾佛所謂阿鞞?與闡提非了義也。
歐陽子平生不喜佛老,而罪學者言性。
吾侪豈可為此翁所欺哉?系辭尚以為非聖人語,彼何有於老佛雲。
吾觀佛者,皆談仁義,竟不知何者為仁,何者為義?比讀莊周書曰:古之治國者,以和養恬,以恬養和,和生於恬,理出於和,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然則道德為仁義之禮,仁義為道德之用,後世人忘其本,止知有仁義,而不知有道德。
故老子有激而雲逆求其言。
蓋欲合仁義於道德而言之也。
豈真槌提仁義者哉!彼韓愈氏者,斬然臆斷,以道德為虛位,以仁義為定名,欲離仁義於道德而言之也。
果誰坐井而觀天哉?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道德其虛位乎?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仁義其定名乎?然則韓愈氏亦不知仁義為何物也。
近世二程氏之學,始講明仁義之說。
至以仁為覺者,是知慈惠寬愛不足以盡仁之實。
求其意而未得耶?嘗試思之:盍反其本而已,莫如莊周之言為有次序也。
方寸之地,本靜而明,明而靜,故曰:治道者以恬養知,以知養恬,恬以緻其靜,知以緻其明,靜極則無所於忤,明極則無所於蔽,無所於忤,則無所不受;無所於蔽,則無所不達;故曰:德、和也,道、理也。
德之字曰仁,道之字曰義。
故曰:德無不容,仁也。
道無不理,義也。
其明白徑直也如此。
正如學佛者,以妙明之心修止觀之法,以止觀之力得定慧之稱。
或以慈心定為悲增菩薩,或以無礙慧為智增菩薩。
悲智圓修,同登大覺。
儒者之所謂仁義,老子之所謂道德,盡在其中矣。
籲!安得圓機之士,共談真仁義哉? 王通以佛為聖人矣,曰:其教中國則泥。
蘇轍知佛為人天師矣,曰:以之治世則亂,不可不深為之辨。
是二君子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見其小,而不見其大;傳聽阿羅漢獨覺之法。
而未嘗聞諸佛菩薩之行略。
讀小乘《阿含》等之語,而未嘗讀《華嚴》、《維摩》之說,經發此言,良可惜也!豈非以梁武之事乎?達磨大士既攻其失矣,果如?摩尊者告宋文帝之言,於治中國乎何有哉? 韓愈作《原道》以排佛老,罪其為清淨寂滅之說。
有裘菖飲食之喻,最為可笑!不知愈曾見二家之書否?吾知其未嘗讀也。
列禦寇之所謂積塵聚塊,是無為而非埋。
維摩诘之所謂「焦芽敗種」,已入無為正位;不能複發菩提之心。
雖學佛老者,亦知其為病也。
如《璎珞經》雲:自三賢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此如來之所以教,智首之起萬法明門。
《南華經》雲:必清必靜,形将自正,此廣成子之所以戒,黃帝之所以遂羣生也。
此其與吾儒緻知、格物、誠意、正心、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之言,得無同耶?愈之大學恐緻知格物,近於佛老之所雲:而删去之,獨取正心誠意,又不知愈之所謂正與誠者何如也?不知此說,而以其心之所不喜而私去之,則不正;知此說而自欺作意而去之,則不誠;自以為得孔孟之傳,孔孟之為,孔孟必不爾也! 司馬光《資治通監》載:韓愈以排佛老為有力,其所切者,送文暢序曰:鳥俛而啄,仰而四顧,獸深居而簡出,猶且不脫焉。
獨人安居而暇食,甯可不知其所自耶?其意以為非先生之驅虎豹,放龍虵,服牛乘馬,則人不得安居而飽食矣。
是其智與癡子謂米從臼中來之說無異也。
吾将入其室,奪其矛而刺之,曰:鳥俛而啄,仰而四顧,獸深居而簡出,猶且不脫焉,獨人之安居而暇食,甯可不知所自耶?學者其深思而熟講之,則佛老之學,不可不知也。
司馬光答韓乘國書,其大略曰:子之所謂中者,無思無慮,近於佛老之學,光之所謂中者,無過與不及耳。
又有服藥之喻,以為真得中之說。
吾竊以此為甚易辨。
子思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如光之所謂中,非中而似和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緻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之言中和,如此其大,何光之自許,如此其輕也?是光未嘗深讀佛書,亦止以無思無慮為佛也。
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佛心菩薩心,皆不現起,況複起於世間之心?諸佛加護而告之曰:善男子!汝适得此一法耳!是諸法法性,若佛出世,君不出世,是法常住,無有變易。
如來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别法。
如來有無量智慧,佛子當學。
故經師雲:一法若有毘廬,堕於塵勞。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善乎蘇轍之言也,曰:中者佛性之異名,和者菩薩萬行之總目也。
緻中和,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非佛性何以當之?此真知中和之說者也。
惜乎一出一入焉! 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公不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