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五)

關燈
,其察理亦不精矣,老莊之失,大抵類此。

     屏山曰:理一而氣二,太極未有氣也,豈有二哉?吾夫子既謂:太極生兩儀,生之一字,自無而有之,言與老子一生二之言,将無同乎?孰察理不精耶。

    程子之失,大抵類此,學者當深思之。

     晦庵曰:竊病近世學者,不知聖門實學之根本次第,而溺於佛老之說,妄意天地萬物人倫日月之外,别有一物,空虛之妙,不可測度,其心懸懸然,徼幸一見此物,以為極緻;末嘗不堕於此者。

     屏山曰:天地萬物人倫日月皆形而下者,形而上者誰之言欤?朱子耄而荒矣!偶忘此言,以為佛老之說,吾恐夫子之道,亦将掃地矣!雖然,不可不辨,佛之所謂色即是空,老子所謂同謂之玄者,豈别有一物乎?朱子劃而為二,是堕於此而不自知耳! 晦庵曰:中者,天下之大本。

    學者於此,涵養栽培,亦皆日用分明底事,不必待極力尋究,忽然有感,然後為得。

    必若此,雲是溺於佛氏之學而已!彼自謂有見,而於四端五典,皆末嘗見,甚者披根拔本,颠倒錯謬,無所不至。

    夫所謂見者,殆亦用心太過,端的履踐,豈可同日語哉! 屏山曰:水即波也,無風則不名波,中即和也,無感則不名和。

    吾夫子有言,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豈無所感而然耶?朱子知中,而不知所以為中,止於程氏涵養之說,既是自披根拔本,瞥見其影像耳。

    人無真實知見,甯有端的履踐乎? 晦庵曰:性固不能不動,然無所不有,然不能不動,其無所不有者,曷嘗有虧欠哉!釋氏之病,錯認精神魂魄為性,果能見性,不可謂之妄見,既曰妄見,不可言性之本空。

    此等立語末瑩,恐亦是見得末分明也。

     屏山曰:性無動靜,亦無虧成。

    釋氏有語:「學道之人不識真,隻為從來認識神。

    」豈以精神魂魄為性哉!不見性空,謂之妄見,見性空矣,豈妄見耶?見見(現)之時,見猶非見,豈不分明?恐未分明,朱子之語,并未瑩耳! 晦庵曰:皇極之無偏無詖,不以私言有所去就耳。

    無作好惡,不以私意自為憎愛爾。

    豈但包容,漫無分别,流於老莊依阿無心之說。

     屏山曰:朱子皇極之辨,固美矣。

    謂包容漫無分别,為老莊依阿無心之說則疎矣。

    老子曰:「上德為之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莊子曰:人之君子,天之小人。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

    不曰上仁不仁,不曰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其明白委曲如此,豈漫無分别乎?又曰:澤及萬世,而不少為仁;擠萬物而不為義,豈依阿乎?又曰:禍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所謂無心於無心者。

    天之天也,有心於無心者,人之天也。

    如老莊者,豈有心於無心乎?朱子之誣人,亦太厚矣! 晦庵曰:莊子謂:「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

    督者中也。

    老莊之學,不論義理之當否,但欲依阿於其間,以為全身避害之計,正程子之所謂:閃奸打訛者也。

    為善無近名,語或似是。

    為惡無近刑,則尤悖理。

    擇其不至於犯刑者,而竊為之。

    巧其途以避禍,小人而無忌憚,甚矣!子莫執中,但無權耳。

    老莊則不明義理,專計利害,又非子莫之比,迹其本心,實無異於鄉原。

    其揣摩精巧,又非鄉原之所及,乃賊德之尤者。

    王通謂非老莊之罪,吾不知其何說也。

     屏山曰:下士聞道大笑之,如朱子者幾罵矣。

    督非中也,當訓督為迫耳。

    莊子之言曰: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起,當而不自得,過而不悔其理然也。

    雖或以為善而遠於名,或以為惡而遠於刑,不以僞喪其真耳。

    朱子诟之以鄉原小人,波及王通,吾亦不知其何說耶! 仆(屏山)與諸君子,生於異代非元豐元佑之黨,同為儒者,無黃冠缁衣之私,所以嘔出肺肝苦相訂正,止以三聖人之教,不絕如發,互相矛盾,痛入心骨,欲以區區之力,尚鼎足而不至於颠仆耳。

    或又挾其衆也,譁而攻仆,則鼎覆矣,悲夫!雖然,仆非好辨也,恐三聖人之道,支離而不合,亦不得已爾。

    如膚有瘡疣,膏而肉之,地有坈塹,實而土之,豈抉其肉而出其土哉?仆與諸君子不同者,盡在此編矣。

    此編之外,凡《鳴道集》所載及諸君子所着,《大易》、《詩》、《書》、《中庸》、《大學》、《春秋》、《語孟》、《孝經》之說,洗人欲而白天理,剗伯(霸)業而扶王道,發心學於言語文字之外,索日用於應對灑掃之中,治性則以誠為地,修身則以敬為門,大道自善而求,聖人自學而至,嗣千古之絕學,立一家之成說,宋之諸儒,皆不及也。

    唐漢諸儒,亦不及也。

    駸駸乎與孟轲氏并駕矣!其論議時有詭激,蓋真機耳。

    皆荀卿子之徒欤?此其所以前儒唱之,後儒和之,跂而望之,踵而從之,天下後世,将盡歸之。

    可謂豪傑之士乎?學者有志於道,先讀諸君子之書,始知仆嘗用力乎其中。

    如見仆之此編,又以藉口而病諸君子之書,是以瑕而舍玉,以噎而癈食,不惟仆得罪於諸君子,亦非仆所望於學者。

    籲! 襍說 吾兒時不喜佛老,以學佛者先壞其身,亡其家,敗國常而為天下螙。

    作排佛。

    又以從老子法,法而埜,埜而夷,夷而禽獸。

    作辨莊。

    意者特楊墨之遺說耳。

    比因閑居,稍讀西方書,所謂《首楞嚴》者,始知天地之所以成壞,人物之所以生死,因果之根源,聖凡之階級,明白徑直,如指諸掌。

    孔子之所謂性近而習遠,亢倉子之所謂耳視而目聽,列子之所謂有生生者,莊子之所謂真君存焉!孟子之所謂心莫知其鄉,《周易》之所謂神寂然不動,盡在是矣。

    特不須注解殊易解也。

    雖然,聽歇即菩提,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不曆僧祗獲法身之言,尚有所惑。

     又讀《圓覺經》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即名為随順覺性,成就一切種智。

    現世即菩薩之說,則綱象之得玄珠,混沌之鑿一竅,可以立契於嚬呻謦欬之顼。

    故以證悟了覺為賊,作止任滅為病者,南華之所謂,禍莫大於德。

    有心而心有眼。

    宜父之所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又讀《維摩诘經》,獨以默然,深入不二法門。

    則冉求之失問,夫子之不答,得於眉睫間矣。

    猶疑其所謂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不厭生死,不樂涅盤,一切塵勞煩惱,為如來種。

    衆生心行中,求諸佛解脫等語。

     近讀《華嚴經》雲:於有為界示無為法,亦不破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亦不分别無為之性;不以世間法,礙出世間法,不以出世間法,壞世間法。

    如來性即菩薩行,菩薩行即如來性,念念嚴淨無量世界,而心無所着。

    念念調伏無數衆生而無我我所想,然則固所謂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無思無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雖顯諸仁而藏諸用,然洗心退藏於密,而吉兇與民同患,以道之真治身,其緒餘壓苴,可以治國家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自正心誠意始。

    夫帝王之業,皆聖人之餘事爾,況其麼麽者乎? 嘗試論之: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文殊之一吹也。

    如師子王振迅,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普賢之一噓也。

    如象王回旋,乃至毗盧着冠,如蓮華在水,合而言之一也。

    但體用交參,正偏回互耳。

    是故至别峰德雲始遇,入三昧則普眼中昬,逝多林之神變,迦葉尊者定中不見,彌勤閣之莊嚴,善财童子斂念即開,竪說之則五十五聖位,行布於彈指頃,如海印頓現。

    橫說之則五十三法門,圓融於一毛頭許。

    如帝網相羅,杜順禅師,立四法界:曰理、曰事、曰事理不二、曰事事無礙,豈非伯陽之所謂常無、常有,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仲尼之所謂道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