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等身,豈肯以出世法,壞世間法哉!
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嘗為達磨所笑。
?摩尊者謂宋文帝,王者學佛,不同匹夫。
省刑罰則民壽,薄稅斂則國富,其為齋戒不亦大乎?惜一禽之命,辍半日之飡,匹夫之齊戒爾!此儒者學佛,不龜手之藥也。
元城曰:古今大儒着論毀佛法者,蓋有說也。
且彼尾重則首輕,今為儒佛弟子,各主其教,猶鼎足也。
今一足失可乎?則鼎必覆矣。
所謂佛法,凡可以言,皆有為法,有成有敗,物極則反,佛法太盛,不獨為儒病,亦為佛法之太禍也。
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法,亦從而诋之。
以謂佛法皆無足取,非也。
士大夫多以禅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咲之資乎?此亦宜戒! 屏山曰:劉子之言,深中強項書生之病矣。
雖然,其父報仇,其子必卻,是亦先儒之過也。
聖人之道,無首無尾,過慮尾重而首輕,吾謂不如首尾之相救也。
三聖人同出於周,固如鼎足,然偏重且覆。
烏可去其一乎?韓子之時,佛法大振,於吾儒初無所損,今少林之傳将絕,而洙泗之道亦如線矣。
唇亡齒寒之憂,可立而待也。
悲夫! 元城曰:所謂禅一字,於六經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
達磨西來,此話大行。
佛法到今果弊矣!隻認色相,若渠不來,佛法之滅久矣!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
某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
世間事有大於死生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
老先生極通曉,但不言耳。
蓋此事總系利害,若常論之,則人以為平生隻談佛法。
所謂五經者,不能曉生死說矣。
故為儒者不可談,蓋為孔子地也。
又下根之人,謂寂寞枯槁,乃是佛法,至於三綱五常,不肯用意。
又其下者,泥於報應因果之說,不修人事,政教錯亂,生靈塗炭,其禍蓋不可勝言者!故其平生何曾言,亦本於老先生之戒也。
屏山曰:元城之說,為佛者慮盡矣。
為儒者慮似未盡也。
佛書精微幽隐之妙,佛者未必盡知;皆儒者發之耳。
今已章章然已,或秒而不傳,其合於吾書者,人将謂五經之中,初無此理,吾聖人真不知有此事,其利害亦非細也。
吾欲盡發其秘,使天下後世,其知六經之中有禅,吾聖人已為佛也,其為孔子地,不亦大乎!彼以寂寞枯槁為佛法,以報應因果廢人事,或至亂天下者,正以儒者不讀其書為所欺耳。
今儒者盡發其秘,維摩敗根之議,破落空之偏見,般若施身之戒,攻着相之愚夫,上無蕭衍之禍,下無王缙之惑矣。
雖極口而談,着書而辨,其亦可也,學者其熟思之。
元城曰:看經者當知其義,但尋文逐句,即生诽謗,如《法華》雲:念彼觀音力,刀尋叚叚壞!言其性也。
見《楞嚴經》故,祖師将頭迎白刃,如劒斬春風耳。
此理喻人不緻謗佛也。
屏山曰:劉子誠辯矣。
雖然理中有事,性即是相,籲!匪測也。
佛說不可思議,思議求之,或未盡善。
元城曰:系詞亦有非孔子之言。
如在傳穆姜之言。
元亨利貞之說是也。
屏山曰:歐陽子之遺毒也。
學者其吐之,不然,或殺人矣。
穆姜雖有此語,孔子删定之,即孔子語也。
元城曰:溫公着論诋釋氏雲:其妙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
某問如何是妙?曰:無我,千經萬論,隻辨一個我字。
又問如何是誕?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
曰:今王法雖至殺戮,不能已之,惡人苟有不肖之心,自弁其命。
何所不可?佛之設此,俾人易惡而向善耳。
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八九。
莊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凡人耳自所不及,安知其無?公曰:吾欲扶教爾。
屏山曰:元城與司馬君實如父子然。
故心術之發,無有所隐,此言固善。
雖然!元城之疑未盡,君實之情,亦太矯矣。
吾聖人六經中,皆有此意,眛者弗知耳。
必欲扶教,此說其可誕乎! 元城曰:若由中道,則無時不正。
釋老之道,皆未免入邪。
屏山曰:苟有意於中正,即入於邪矣!惟學道者知之。
?摩尊者謂宋文帝,王者學佛,不同匹夫。
省刑罰則民壽,薄稅斂則國富,其為齋戒不亦大乎?惜一禽之命,辍半日之飡,匹夫之齊戒爾!此儒者學佛,不龜手之藥也。
元城曰:古今大儒着論毀佛法者,蓋有說也。
且彼尾重則首輕,今為儒佛弟子,各主其教,猶鼎足也。
今一足失可乎?則鼎必覆矣。
所謂佛法,凡可以言,皆有為法,有成有敗,物極則反,佛法太盛,不獨為儒病,亦為佛法之太禍也。
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法,亦從而诋之。
以謂佛法皆無足取,非也。
士大夫多以禅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咲之資乎?此亦宜戒! 屏山曰:劉子之言,深中強項書生之病矣。
雖然,其父報仇,其子必卻,是亦先儒之過也。
聖人之道,無首無尾,過慮尾重而首輕,吾謂不如首尾之相救也。
三聖人同出於周,固如鼎足,然偏重且覆。
烏可去其一乎?韓子之時,佛法大振,於吾儒初無所損,今少林之傳将絕,而洙泗之道亦如線矣。
唇亡齒寒之憂,可立而待也。
悲夫! 元城曰:所謂禅一字,於六經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
達磨西來,此話大行。
佛法到今果弊矣!隻認色相,若渠不來,佛法之滅久矣!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
某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
世間事有大於死生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
老先生極通曉,但不言耳。
蓋此事總系利害,若常論之,則人以為平生隻談佛法。
所謂五經者,不能曉生死說矣。
故為儒者不可談,蓋為孔子地也。
又下根之人,謂寂寞枯槁,乃是佛法,至於三綱五常,不肯用意。
又其下者,泥於報應因果之說,不修人事,政教錯亂,生靈塗炭,其禍蓋不可勝言者!故其平生何曾言,亦本於老先生之戒也。
屏山曰:元城之說,為佛者慮盡矣。
為儒者慮似未盡也。
佛書精微幽隐之妙,佛者未必盡知;皆儒者發之耳。
今已章章然已,或秒而不傳,其合於吾書者,人将謂五經之中,初無此理,吾聖人真不知有此事,其利害亦非細也。
吾欲盡發其秘,使天下後世,其知六經之中有禅,吾聖人已為佛也,其為孔子地,不亦大乎!彼以寂寞枯槁為佛法,以報應因果廢人事,或至亂天下者,正以儒者不讀其書為所欺耳。
今儒者盡發其秘,維摩敗根之議,破落空之偏見,般若施身之戒,攻着相之愚夫,上無蕭衍之禍,下無王缙之惑矣。
雖極口而談,着書而辨,其亦可也,學者其熟思之。
元城曰:看經者當知其義,但尋文逐句,即生诽謗,如《法華》雲:念彼觀音力,刀尋叚叚壞!言其性也。
見《楞嚴經》故,祖師将頭迎白刃,如劒斬春風耳。
此理喻人不緻謗佛也。
屏山曰:劉子誠辯矣。
雖然理中有事,性即是相,籲!匪測也。
佛說不可思議,思議求之,或未盡善。
元城曰:系詞亦有非孔子之言。
如在傳穆姜之言。
元亨利貞之說是也。
屏山曰:歐陽子之遺毒也。
學者其吐之,不然,或殺人矣。
穆姜雖有此語,孔子删定之,即孔子語也。
元城曰:溫公着論诋釋氏雲:其妙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
某問如何是妙?曰:無我,千經萬論,隻辨一個我字。
又問如何是誕?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
曰:今王法雖至殺戮,不能已之,惡人苟有不肖之心,自弁其命。
何所不可?佛之設此,俾人易惡而向善耳。
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八九。
莊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凡人耳自所不及,安知其無?公曰:吾欲扶教爾。
屏山曰:元城與司馬君實如父子然。
故心術之發,無有所隐,此言固善。
雖然!元城之疑未盡,君實之情,亦太矯矣。
吾聖人六經中,皆有此意,眛者弗知耳。
必欲扶教,此說其可誕乎! 元城曰:若由中道,則無時不正。
釋老之道,皆未免入邪。
屏山曰:苟有意於中正,即入於邪矣!惟學道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