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色而[泳-永+(瑤-王)]者,是氣血也,非心也明矣。
上蔡曰:伊川曾問某,近日事何如?某對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者卻發得太早。
當見得這個事,經時無他念,終有不透脫處。
若不得他一句救援,便入禅家去矣。
聞此語後二十年,不敢道「何思何慮」。
屏山曰:列子學於壺丘子也,三年心不敢念利害,口不敢言是非,始得一盻;六年心更念利害,口更言是非,始得一笑;九年橫心所念,更無利害;橫口所言,更無是非;始并席而坐。
至於口如耳,耳如目,目如鼻,即造乘風之妙,此入道之階也。
奈何以少時無他念為禅乎? 上蔡曰:釋氏與吾儒,須認取精微,最非同非不同處,才有私意,便支離。
屏山曰:精微之理,無同無異,有支離處,即私意耳。
上蔡曰:釋氏有言:不怕念起,隻怕覺遲!豈免念起,須識念起時。
屏山曰:此念起時,已變滅矣。
須欲識認,其可見乎?學者試思之。
上蔡曰:吾儒下學而上達,窮理之至,自然見道,以我為天也。
佛氏不從理來,故自不信,必待人證明然後信。
吾儒從裡面做,豈有不見。
佛氏隻從外見之,卻不肯入來做,不謂佛氏無見處。
屏山曰:孔子遊於方内,訴流而上;老子遊於方外,沿流而下;至於瞿昙氏,則無上無下,無内無外,無來無去,亦無見處,大包太虛而有餘,細入微塵而無間,同天同人,非天非人,以其言大有迳庭,故其徒必相訂正,真僞之襍,間不容發,果有所得,如雙鑒然,非自信也,恐高談自欺,誤學者耳。
上蔡曰:佛之論性,如儒之論心;佛之論心,如儒之論意;循天之理,但是,性不可容些私意,才有私意,便不能與天為一。
屏山曰:性如水也,心如海也,意如漚也,此天理之自然者;豈不了然。
初無同異,漚生漚滅,其如海何,儒佛妙處,皆無私意。
上蔡曰:敬是常惶惶法,心齊事事放下,其理不同。
屏山曰:見道者敬,即是觀、是慧、是照、是無上菩提。
齊則是止,是定、是寂、是大般涅盤,了無差别。
如未見道。
敬即無明,齊即無記,正孟子之所謂助長與忘,固不同矣。
上蔡曰:釋氏所以不如吾儒、無義以方外一節,義以方外,便是窮理。
釋氏以理為障礙,然不可謂釋氏無見處,但見了不肯就理。
諸公不須尋見處,但且敬以窮理。
屏山曰:佛以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為八萬四千清涼解脫法門。
豈無義以方外一節,以謂理為障乎?果有所見,事事無礙,無非理也。
何所就耶?如無所見,敬以防心可矣。
其能窮理乎?學者欲有所見,不必他求,我無所見,即無不見矣。
上蔡曰:古人千言萬語,許多模樣,隻要一個是字。
屏山曰:古人千言萬語,許多模樣,隻沒一個是字。
上蔡曰:邵堯夫問:今年雷起甚處?伊川曰:起處起,邵愕然。
屏山曰:此正滑頭禅者之葛藤耳。
堯夫之易數,未可輕也! 上蔡曰:儒異於禅,正在下學矣。
屏山曰:禅同於儒,止在上達處矣。
其可不知之乎? 上蔡曰:摠老嘗問,默而識之,是識個甚?無入而不自得,是得個甚? 屏山曰:上蔡常記總此語,而無所畣(答),其意欲學者自求之也,今特表而出之。
元城曰:孔子、佛之言,相為終始。
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必、毋固、毋我。
佛之言曰:無我、無人、無衆生、壽者。
其言次第,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令人自得爾。
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人無噍類矣!豈佛之心乎?故儒釋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設不同耳。
如州縣官不事事,郡縣大亂。
禮佛、誦經、坐禅,以為學佛可乎! 屏山曰:元城之論,固盡善矣。
惜哉!未嘗見華嚴圓教之旨。
佛先以五戒十善,開人天乘,後以六度萬行,行菩薩道;三綱五常,盡在其中矣。
故善财五十三叅,比丘無數人耳。
觀音三十二應,示現宰官居士長者
上蔡曰:伊川曾問某,近日事何如?某對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者卻發得太早。
當見得這個事,經時無他念,終有不透脫處。
若不得他一句救援,便入禅家去矣。
聞此語後二十年,不敢道「何思何慮」。
屏山曰:列子學於壺丘子也,三年心不敢念利害,口不敢言是非,始得一盻;六年心更念利害,口更言是非,始得一笑;九年橫心所念,更無利害;橫口所言,更無是非;始并席而坐。
至於口如耳,耳如目,目如鼻,即造乘風之妙,此入道之階也。
奈何以少時無他念為禅乎? 上蔡曰:釋氏與吾儒,須認取精微,最非同非不同處,才有私意,便支離。
屏山曰:精微之理,無同無異,有支離處,即私意耳。
上蔡曰:釋氏有言:不怕念起,隻怕覺遲!豈免念起,須識念起時。
屏山曰:此念起時,已變滅矣。
須欲識認,其可見乎?學者試思之。
上蔡曰:吾儒下學而上達,窮理之至,自然見道,以我為天也。
佛氏不從理來,故自不信,必待人證明然後信。
吾儒從裡面做,豈有不見。
佛氏隻從外見之,卻不肯入來做,不謂佛氏無見處。
屏山曰:孔子遊於方内,訴流而上;老子遊於方外,沿流而下;至於瞿昙氏,則無上無下,無内無外,無來無去,亦無見處,大包太虛而有餘,細入微塵而無間,同天同人,非天非人,以其言大有迳庭,故其徒必相訂正,真僞之襍,間不容發,果有所得,如雙鑒然,非自信也,恐高談自欺,誤學者耳。
上蔡曰:佛之論性,如儒之論心;佛之論心,如儒之論意;循天之理,但是,性不可容些私意,才有私意,便不能與天為一。
屏山曰:性如水也,心如海也,意如漚也,此天理之自然者;豈不了然。
初無同異,漚生漚滅,其如海何,儒佛妙處,皆無私意。
上蔡曰:敬是常惶惶法,心齊事事放下,其理不同。
屏山曰:見道者敬,即是觀、是慧、是照、是無上菩提。
齊則是止,是定、是寂、是大般涅盤,了無差别。
如未見道。
敬即無明,齊即無記,正孟子之所謂助長與忘,固不同矣。
上蔡曰:釋氏所以不如吾儒、無義以方外一節,義以方外,便是窮理。
釋氏以理為障礙,然不可謂釋氏無見處,但見了不肯就理。
諸公不須尋見處,但且敬以窮理。
屏山曰:佛以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為八萬四千清涼解脫法門。
豈無義以方外一節,以謂理為障乎?果有所見,事事無礙,無非理也。
何所就耶?如無所見,敬以防心可矣。
其能窮理乎?學者欲有所見,不必他求,我無所見,即無不見矣。
上蔡曰:古人千言萬語,許多模樣,隻要一個是字。
屏山曰:古人千言萬語,許多模樣,隻沒一個是字。
上蔡曰:邵堯夫問:今年雷起甚處?伊川曰:起處起,邵愕然。
屏山曰:此正滑頭禅者之葛藤耳。
堯夫之易數,未可輕也! 上蔡曰:儒異於禅,正在下學矣。
屏山曰:禅同於儒,止在上達處矣。
其可不知之乎? 上蔡曰:摠老嘗問,默而識之,是識個甚?無入而不自得,是得個甚? 屏山曰:上蔡常記總此語,而無所畣(答),其意欲學者自求之也,今特表而出之。
元城曰:孔子、佛之言,相為終始。
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必、毋固、毋我。
佛之言曰:無我、無人、無衆生、壽者。
其言次第,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令人自得爾。
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人無噍類矣!豈佛之心乎?故儒釋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設不同耳。
如州縣官不事事,郡縣大亂。
禮佛、誦經、坐禅,以為學佛可乎! 屏山曰:元城之論,固盡善矣。
惜哉!未嘗見華嚴圓教之旨。
佛先以五戒十善,開人天乘,後以六度萬行,行菩薩道;三綱五常,盡在其中矣。
故善财五十三叅,比丘無數人耳。
觀音三十二應,示現宰官居士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