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中拙禅和弄精魂之病。
雖然,釋迦既死,天下太平,達磨未來,此方已有,本色宗師,尋常語話,佛之一字,尚不喜聞。
如有妙解,直須吐卻,透雲門之二關,出曹山之三堕,随波逐浪,已是廉纖,戴角披毛,又成滲漏,着衣吃飯之日用,擔柴運水之神通,元無伎倆,誰敢承當?鬼神尚不能窺見王老師,天魔亦尋伺不着金剛臍,叢林如海,夫豈無人!程子冷眼看他不破,即吾夫子飯食日用:中庸之妙,灑掃應對,君子之傳也。
程子果得之乎? 上蔡曰:佛說直下便是動念即乖,此是乍見孺子已前底事。
乍見孺子底,吾儒喚做心地,便喚做前塵妄想,見得本高,吾儒要就上面體認做工夫,他卻一切掃除,說大乘頓教,一聞便悟,須是顔冉已上底姿質始得。
乍見孺子底心,是自然底天理,怎生掃除得? 屏山曰:陋哉謝子之言也!觀音以大悲為名,彌勒以慈氏為首,豈以乍見孺子者為妄想乎?所謂動念即乖,正恐謝子如此分别爾。
大乘菩薩,念念度阿僧隻衆生,不見一衆生得度者,正當乍見孺子時也。
儒者果體認得此心?直下便是豈太高耶!不做工夫,更無掃蕩,雖非顔闵?一聽此說,将有徑悟者乎? 上蔡曰:佛大概私心,學佛者欲離生死要度一切衆生,亦是為自己發願,那一個不拈香禮佛,儒者直是放得下,更無多事。
屏山曰:佛者無心,亦無生死,無衆生可度,亦無發菩提心者。
拈香禮佛,無所不可。
謝子放下此心,卻成多事矣! 上蔡曰:人死時氣盡也。
予嘗問明道有鬼神否?明道曰:道無,儞怎生信?道有,儞但去尋讨看。
橫渠雲:這個是天地間妙用,這裡有妙理,於若有若無之間,須斷直得去,不是鹘突,自家要有便有,要無便無,始得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觸目皆是,為他是天地間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屏山曰:明道之說,出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橫渠之說,出於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上蔡之說,出於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三子各得聖人之一偏耳。
竟堕於或有或無,若有若無之間;不免鹘突。
子觀聖人之言,各有所主,大抵有生有死,或異或同,無生無死,非同非異。
人即有形之鬼,鬼即無形之人,心有即有,心無即無耳。
聖人複生,不易吾言矣。
上蔡曰:呂與叔常患思慮紛擾,程夫子答以心主於敬,則自然不紛擾矣。
屏山曰:仆欲易伊川一字,心主於鏡,則自然不紛擾矣。
上蔡曰:血氣之屬,有陰陽牝牡之性,而釋氏絕之,何也? 屏山曰:飲食男女,正血氣耳!性何與焉,故饑則思飽,飽則厭,壯則喜,老則倦,性無變易,豈有此耶?血氣方剛人能戒之,人不能戒,其去禽獸無幾矣。
世有辟谷而齋居者豈遂喪其性乎?以女子為難養,故孔子三世而出妻,孟子惡敗而去妻,瞿昙氏去其嫔嫱,而有革囊之喻,蜜刃之說,猶世俗有烝通之奸,亡國喪家,以殺其身者,踵相接也!仁人君子,忍為此言乎? 上蔡曰:釋氏以性為日,以念為雲,去念見性,猶去雲見日。
釋氏之所去,正吾儒之所當事者,釋氏不窮理,以去念為宗。
屏山曰:佛以妄念翳其真心,故有此喻,真心發光為正念,名佛出世,誰能去之?故《維摩經》以貪愛為母,無明為父,若去無明與貪愛者,名為殺佛父母。
《首楞嚴》亦謂:令汝速登解脫,即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吾儒之所當事者,但恐未見真心耳。
非窮理者不知也。
上蔡曰:吾儒以名利關為難透。
釋氏以聲色關為難透。
屏山曰:釋氏以生死關為難透。
名利聲色,其猶膚垢耳。
上蔡曰:釋氏指性喻天,故蠢動含靈,與我同性,明道謂:吾儒雖若與釋氏無異,然而不同。
屏山曰:凡有血氣之屬,其心識不相遠也。
上古神聖之人知之,吾儒與釋氏之道本同,其教不同耳。
以其不同,是以同也。
程子亦以性為天,天其有異乎? 上蔡曰:登徒子不好色,而有滛行;色出於心,滛出於氣。
屏山曰:既有不好
雖然,釋迦既死,天下太平,達磨未來,此方已有,本色宗師,尋常語話,佛之一字,尚不喜聞。
如有妙解,直須吐卻,透雲門之二關,出曹山之三堕,随波逐浪,已是廉纖,戴角披毛,又成滲漏,着衣吃飯之日用,擔柴運水之神通,元無伎倆,誰敢承當?鬼神尚不能窺見王老師,天魔亦尋伺不着金剛臍,叢林如海,夫豈無人!程子冷眼看他不破,即吾夫子飯食日用:中庸之妙,灑掃應對,君子之傳也。
程子果得之乎? 上蔡曰:佛說直下便是動念即乖,此是乍見孺子已前底事。
乍見孺子底,吾儒喚做心地,便喚做前塵妄想,見得本高,吾儒要就上面體認做工夫,他卻一切掃除,說大乘頓教,一聞便悟,須是顔冉已上底姿質始得。
乍見孺子底心,是自然底天理,怎生掃除得? 屏山曰:陋哉謝子之言也!觀音以大悲為名,彌勒以慈氏為首,豈以乍見孺子者為妄想乎?所謂動念即乖,正恐謝子如此分别爾。
大乘菩薩,念念度阿僧隻衆生,不見一衆生得度者,正當乍見孺子時也。
儒者果體認得此心?直下便是豈太高耶!不做工夫,更無掃蕩,雖非顔闵?一聽此說,将有徑悟者乎? 上蔡曰:佛大概私心,學佛者欲離生死要度一切衆生,亦是為自己發願,那一個不拈香禮佛,儒者直是放得下,更無多事。
屏山曰:佛者無心,亦無生死,無衆生可度,亦無發菩提心者。
拈香禮佛,無所不可。
謝子放下此心,卻成多事矣! 上蔡曰:人死時氣盡也。
予嘗問明道有鬼神否?明道曰:道無,儞怎生信?道有,儞但去尋讨看。
橫渠雲:這個是天地間妙用,這裡有妙理,於若有若無之間,須斷直得去,不是鹘突,自家要有便有,要無便無,始得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觸目皆是,為他是天地間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屏山曰:明道之說,出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橫渠之說,出於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上蔡之說,出於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三子各得聖人之一偏耳。
竟堕於或有或無,若有若無之間;不免鹘突。
子觀聖人之言,各有所主,大抵有生有死,或異或同,無生無死,非同非異。
人即有形之鬼,鬼即無形之人,心有即有,心無即無耳。
聖人複生,不易吾言矣。
上蔡曰:呂與叔常患思慮紛擾,程夫子答以心主於敬,則自然不紛擾矣。
屏山曰:仆欲易伊川一字,心主於鏡,則自然不紛擾矣。
上蔡曰:血氣之屬,有陰陽牝牡之性,而釋氏絕之,何也? 屏山曰:飲食男女,正血氣耳!性何與焉,故饑則思飽,飽則厭,壯則喜,老則倦,性無變易,豈有此耶?血氣方剛人能戒之,人不能戒,其去禽獸無幾矣。
世有辟谷而齋居者豈遂喪其性乎?以女子為難養,故孔子三世而出妻,孟子惡敗而去妻,瞿昙氏去其嫔嫱,而有革囊之喻,蜜刃之說,猶世俗有烝通之奸,亡國喪家,以殺其身者,踵相接也!仁人君子,忍為此言乎? 上蔡曰:釋氏以性為日,以念為雲,去念見性,猶去雲見日。
釋氏之所去,正吾儒之所當事者,釋氏不窮理,以去念為宗。
屏山曰:佛以妄念翳其真心,故有此喻,真心發光為正念,名佛出世,誰能去之?故《維摩經》以貪愛為母,無明為父,若去無明與貪愛者,名為殺佛父母。
《首楞嚴》亦謂:令汝速登解脫,即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吾儒之所當事者,但恐未見真心耳。
非窮理者不知也。
上蔡曰:吾儒以名利關為難透。
釋氏以聲色關為難透。
屏山曰:釋氏以生死關為難透。
名利聲色,其猶膚垢耳。
上蔡曰:釋氏指性喻天,故蠢動含靈,與我同性,明道謂:吾儒雖若與釋氏無異,然而不同。
屏山曰:凡有血氣之屬,其心識不相遠也。
上古神聖之人知之,吾儒與釋氏之道本同,其教不同耳。
以其不同,是以同也。
程子亦以性為天,天其有異乎? 上蔡曰:登徒子不好色,而有滛行;色出於心,滛出於氣。
屏山曰:既有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