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屏山曰:孔子雖言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亦不言其所以然也。
今程子力為此說,謂天地之氣所生,即西方梵天之語。
又謂與草木之類同生,亦外道先尼之言也。
雖然,自生民以來,未始有突然而自生,倏然而獨化者,何也?此言乃異於三聖人之教乎?孔子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佛曰:性覺真空,性空真覺,然則兩儀未判,有物混成,自有生天生地者,天地焉能生我哉?夫心化而空,空化而天地生,我與萬物同生,如念化而瞑,瞑化而境界,我與遊魂同夢,忘念即無夢矣。
彼無心者,其有生死於天地者乎?此聖人之所以挈天地者也。
學者思之! 伊川曰:學者後來多耽莊子,若謹禮者,膠固纏縛,須覓個放曠出身處。
其勢必然,東晉是也。
屏山曰:悟《楞嚴》之妙理,而後可與言戒;達莊周之玄學,而後可以談禮;彼阮籍之徒,謂禮豈為我輩設,真狂言耳!蓋小人之中,庸無忌憚者,如近世之無礙禅也,何等物耶? 伊川曰:喜怒出於性,感於外而發於中,猶水之有波也。
湛然平靜,水之性也。
或遇沙石與風為波濤,豈水之性哉!人性中隻有四端,豈有許多不善事耶?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有情也? 屏山曰:此程氏之學,與李翺不同者。
翺之言曰:聖人有性,未嘗有情。
故舜之用十六相,内而非喜也。
投四兇而非怒也。
此說出於《莊子》曰:聖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不以好惡傷其生,蓋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
故學佛者,有即空即水即泥之說。
聖人之靈府故異於常人,喜怒哀樂不解入者久矣!雖喜怒哀樂,而非喜怒哀樂也。
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喜怒哀樂未發之和,故皆中其節焉。
有喜有怒,而後有仁義;有哀有樂,而後有禮樂;豈以喜怒哀樂為仁義禮樂哉?學聖人之道者,遂以仁義禮樂求聖人也。
程子未嘗反複商确,故至於情性之論,每緻疑焉。
雖有水波之喻,自相矛盾。
至於崇安,锱子翬着論,以為李翺并聖人於木石之倫,栖學者於枯槀之地,蓋亦未之思耳。
故深辨之。
或曰:程子亦有聖人之心,此似境之說,即其論聖人之心,此論常人之心耳。
曰:不然,論至於性,聖人豈遠於常人哉?但聖人能緻中和,常人未能緻耳。
如喜怒哀樂,真出於性;雖聖人安能去之?性猶水也。
喜怒,猶塵垢也。
故《首楞嚴》雲: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盤清淨妙德。
故常人澄之尚濁。
聖人揚之亦清;此佛氏水波之喻也。
伊川曰:子莫見楊墨過不及,遂於二者之間,執之卻不知有當摩頂時,有當不拔一毛時,執中而不通,與執一無異。
屏山曰:如程子之言,括中而複趨兩偏矣。
孟子不取一偏,亦不執中,即《華嚴》之所謂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也。
或謂:子莫猶子勿也,戒人之辭耳。
非楊墨外,又有此焉。
伊川曰:喜怒哀樂之前,求中可否?卻是思也。
隻平日涵養便是,久則自中節,更怎生求? 屏山曰:異乎吾所聞!夫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學而不思則罔。
故君子有九思。
思、心之官也,不蔽於物,則可以作睿。
赓可以作聖矣。
聖人之學,蓋自此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聖心之體也。
彼不思而求之者,其可得而見耶? 伊川曰:當中之時,雖耳無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
屏山曰:心雖見聞,而不在耳目矣。
其理安在哉? 伊川曰。
如有知覺,卻是動也。
怎生言靜? 屏山曰:人非木石,甯無知覺?彼知覺者,有動靜耶? 伊川曰:動上求靜最難! 屏山曰:動念息念,即生死心,心無此念,非難非易。
伊川曰:喜怒哀樂未發下靜字,下動字,謂之靜則不可。
然靜中須有物始得,這裡便是難處,莫如先理會敬。
屏山曰:程氏膏肓之疾,正在下字處,謂之靜。
靜者湛然如急流水,白浪滔天矣。
既有此物,難乎求其中也。
已而又以敬為之,是汩其流而揚其波耳。
能靜於彈指頃乎。
悲夫! 伊川曰:華嚴法界三觀,如鏡镫之類,包含萬象,無有窮盡,隻為釋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曰:萬理歸於一理耳。
屏山曰:老子之常無常有同謂之玄,衆妙之門。
孔子之道與器變通與事業,即法界觀也。
三聖人之言,如出一口,豈周遮乎?程子謂一句道盡,然則三聖人有贅詞矣。
程子止知同一理耳!豈知一事自具一理,同而異,異而同,同中之同,異中之異乎?反疑釋氏善遁,今在策子上矣。
程子不知所窮何也?此譏燒一柱香,施一文錢,何等老妪之言耶! 伊川曰:延年是天地間一賊,先知是野狐精。
屏山曰:彭祖熊經鳥伸之術,異於廣成子之無搖汝精,季鹹之知人生死壽夭,不同廣乘楚之耳視目聽,烏可詈之耶! 伊川曰:有所忿懥恐懼憂患,不得其正,非是無,隻是不以此動其心,學者未到不動處,須是執持。
屏山曰:學者心中,猶有此物,而不動其心,能執持而不動乎?吾不信也! 屏山先生《鳴道集說》卷之三 終
今程子力為此說,謂天地之氣所生,即西方梵天之語。
又謂與草木之類同生,亦外道先尼之言也。
雖然,自生民以來,未始有突然而自生,倏然而獨化者,何也?此言乃異於三聖人之教乎?孔子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佛曰:性覺真空,性空真覺,然則兩儀未判,有物混成,自有生天生地者,天地焉能生我哉?夫心化而空,空化而天地生,我與萬物同生,如念化而瞑,瞑化而境界,我與遊魂同夢,忘念即無夢矣。
彼無心者,其有生死於天地者乎?此聖人之所以挈天地者也。
學者思之! 伊川曰:學者後來多耽莊子,若謹禮者,膠固纏縛,須覓個放曠出身處。
其勢必然,東晉是也。
屏山曰:悟《楞嚴》之妙理,而後可與言戒;達莊周之玄學,而後可以談禮;彼阮籍之徒,謂禮豈為我輩設,真狂言耳!蓋小人之中,庸無忌憚者,如近世之無礙禅也,何等物耶? 伊川曰:喜怒出於性,感於外而發於中,猶水之有波也。
湛然平靜,水之性也。
或遇沙石與風為波濤,豈水之性哉!人性中隻有四端,豈有許多不善事耶?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有情也? 屏山曰:此程氏之學,與李翺不同者。
翺之言曰:聖人有性,未嘗有情。
故舜之用十六相,内而非喜也。
投四兇而非怒也。
此說出於《莊子》曰:聖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不以好惡傷其生,蓋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
故學佛者,有即空即水即泥之說。
聖人之靈府故異於常人,喜怒哀樂不解入者久矣!雖喜怒哀樂,而非喜怒哀樂也。
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喜怒哀樂未發之和,故皆中其節焉。
有喜有怒,而後有仁義;有哀有樂,而後有禮樂;豈以喜怒哀樂為仁義禮樂哉?學聖人之道者,遂以仁義禮樂求聖人也。
程子未嘗反複商确,故至於情性之論,每緻疑焉。
雖有水波之喻,自相矛盾。
至於崇安,锱子翬着論,以為李翺并聖人於木石之倫,栖學者於枯槀之地,蓋亦未之思耳。
故深辨之。
或曰:程子亦有聖人之心,此似境之說,即其論聖人之心,此論常人之心耳。
曰:不然,論至於性,聖人豈遠於常人哉?但聖人能緻中和,常人未能緻耳。
如喜怒哀樂,真出於性;雖聖人安能去之?性猶水也。
喜怒,猶塵垢也。
故《首楞嚴》雲: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盤清淨妙德。
故常人澄之尚濁。
聖人揚之亦清;此佛氏水波之喻也。
伊川曰:子莫見楊墨過不及,遂於二者之間,執之卻不知有當摩頂時,有當不拔一毛時,執中而不通,與執一無異。
屏山曰:如程子之言,括中而複趨兩偏矣。
孟子不取一偏,亦不執中,即《華嚴》之所謂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也。
或謂:子莫猶子勿也,戒人之辭耳。
非楊墨外,又有此焉。
伊川曰:喜怒哀樂之前,求中可否?卻是思也。
隻平日涵養便是,久則自中節,更怎生求? 屏山曰:異乎吾所聞!夫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學而不思則罔。
故君子有九思。
思、心之官也,不蔽於物,則可以作睿。
赓可以作聖矣。
聖人之學,蓋自此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聖心之體也。
彼不思而求之者,其可得而見耶? 伊川曰:當中之時,雖耳無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
屏山曰:心雖見聞,而不在耳目矣。
其理安在哉? 伊川曰。
如有知覺,卻是動也。
怎生言靜? 屏山曰:人非木石,甯無知覺?彼知覺者,有動靜耶? 伊川曰:動上求靜最難! 屏山曰:動念息念,即生死心,心無此念,非難非易。
伊川曰:喜怒哀樂未發下靜字,下動字,謂之靜則不可。
然靜中須有物始得,這裡便是難處,莫如先理會敬。
屏山曰:程氏膏肓之疾,正在下字處,謂之靜。
靜者湛然如急流水,白浪滔天矣。
既有此物,難乎求其中也。
已而又以敬為之,是汩其流而揚其波耳。
能靜於彈指頃乎。
悲夫! 伊川曰:華嚴法界三觀,如鏡镫之類,包含萬象,無有窮盡,隻為釋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曰:萬理歸於一理耳。
屏山曰:老子之常無常有同謂之玄,衆妙之門。
孔子之道與器變通與事業,即法界觀也。
三聖人之言,如出一口,豈周遮乎?程子謂一句道盡,然則三聖人有贅詞矣。
程子止知同一理耳!豈知一事自具一理,同而異,異而同,同中之同,異中之異乎?反疑釋氏善遁,今在策子上矣。
程子不知所窮何也?此譏燒一柱香,施一文錢,何等老妪之言耶! 伊川曰:延年是天地間一賊,先知是野狐精。
屏山曰:彭祖熊經鳥伸之術,異於廣成子之無搖汝精,季鹹之知人生死壽夭,不同廣乘楚之耳視目聽,烏可詈之耶! 伊川曰:有所忿懥恐懼憂患,不得其正,非是無,隻是不以此動其心,學者未到不動處,須是執持。
屏山曰:學者心中,猶有此物,而不動其心,能執持而不動乎?吾不信也! 屏山先生《鳴道集說》卷之三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