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三)

關燈
屏山曰:《華嚴經》梵行從何處來?此世不移動,後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又曰: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無有變易。

    未嘗驚天動地,為走作語,伊川嫌釋氏,談道太多,然圓覺一編,未嘗挂眼,故胸中有物,證悟了覺,豈曾放下,作止任滅,不能跳出,終堕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豈知佛書,字字有味,不可渾淪吞棗,人自有如啞人食蜜者。

    但不可以擧似人。

     伊川曰:儒者入異教其勢自然。

    譬行大道,坦然無阻,隻為前面逢着山水行不得,見一邪徑,欣然從之,若處異鄉,須就安處,若已有家,言他人家,必不肯就。

     屏山曰:逢山水而求他徑,人之情也。

    程子褰裳欲涉而踰之,半途而反,遽以逆旅為家。

    哀哉! 伊川曰:聖人之道,如河圖洛書,其始止於畫上,後人畫外系辭以求之,未必得理,如《春秋》不觀他書,亦可盡道。

     屏山曰:「畫前元有易,删後更無詩。

    」此邵康節語。

    伊川信之,然太高生。

    吾聞無離文字說解脫法,世間語言皆第一義,聖人豈有費辭哉。

     伊川曰:凡物之散,其氣遂盡,無複歸本原之理,天地如洪鑪,雖生物銷铄亦盡,既散之氣,豈有複在?如海潮然,涸則無矣。

     屏山曰:程氏自以為窮盡物理,常有此語,海潮吾不知也。

    雖然莊子言通天下二氣耳。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佛言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故百川注之而不滿,尾闾洩之而竭,此《易》之所謂一阖一辟之理。

    程子以人之生死以比天地,而不學道,愚矣! 伊川曰:至忙者無如禅客,「行住坐卧,無不在道」便是常忙。

     屏山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亦忙乎哉!以敬字為主則更忙矣。

     伊川曰:幽則有鬼神,明則有禮樂,何也?鬼神隻是一個造化,天地尊卑,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

     屏山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聖人教人之有所忌憚耳。

    天地雷霆風雨,豈幽乎哉?謂有鬼神主之可也,謂即鬼神可乎? 伊川曰:或問敬,莫是靜否?曰:才說靜,便入於釋氏之說也。

     屏山曰:人生而靜,天地之性也。

    豈釋氏之說乎?敬,即有所感矣。

     伊川曰:釋氏有理障之說,天下隻有一個理,既明此理,夫複何障?若以理為障,則是以理為二。

     屏山曰:此程氏之障也。

    以理為己,真生死之本,如病眼者,不自見其翳耳。

    惜哉! 伊川曰:今人不學則已,如學焉,未有不歸於禅者。

    為伊求道,未有所得,思索既窮,乍見寬廣處,有心便安於此。

     屏山曰:禅與吾異,彼自反焉。

    禅與吾同,歸之可也。

    又何患欤? 伊川曰: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荀楊亦不知性,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堯舜與塗人一也,才禀於氣,氣有清濁,禀其清者為賢,濁者為愚,亦可變。

    惟自棄者不移也。

     屏山曰荀楊之言,固不足取,程氏之言性也,雜之以氣,亦與孟子不合。

    又言才禀於氣,而有清濁。

    孟子之言曰:志者,氣之帥。

    故謂之浩然之氣。

    又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豈有清濁之間也。

    雖然,孟子之所謂性,已落第二,蓋孔子之所謂習耳;其所由來遠矣,故有生而愚知即相懸者,豈有清濁之氣,自然聖人哉。

    此《首楞嚴》之所謂: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有,即此物也。

    其無始以來,生死根本,用攀緣心,以為自性,亦此物也。

    非一非二,非同非異,非即非離,程子焉能知此理哉。

     伊川曰:釋氏要屏事,不問這事合有合無,合有又安可屏?合無更屏甚麽?且無靜遠屏迹山林,世以為高。

    惑矣! 屏山曰:黃帝無搖汝精,即廣成子在峒崆之上,陶唐喪其天下,而見四子於汾水之陽而說學道者乎?程子誤讀「必有事焉而勿忘」,程子惑矣! 伊川曰:釋氏有出家出世之說,家本不可出,謂他不父其父,逃去可也。

    世則怎生出得,除是不戴天履地始得,又卻飲食。

     屏山曰:孟子所謂「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莊子所謂:「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者,吸風飲露,不食五谷矣。

    程子自索之於形骸之内,豈獨無姑射之神人乎? 伊川曰:明道言:昔之異端,乘其迷暗;今之異端,因其高明。

     屏山曰:吾讀《周易》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殊塗而同歸,一緻而百慮」,知異端不足畏。

    又讀莊子曰:楂梨橘柚不同味而同甘。

    耳目鼻口不相通而相用!知異端皆可喜。

    又讀《維摩經》曰:謗佛毀法,乃可取食;外道天魔,皆吾侍者;始知非異端矣。

    又《讀華嚴經》見婆須,之放蕩,阿那之殘忍,勝熱之刻苦,大天之怪異,主夜之幽陰,童男之嬉戲,皆有清淨解脫法門。

    生死涅盤,同一法性;智慧愚癡,皆為般若;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此法界中,無複有異端事,但恐迷暗者未必迷暗,高明者自謂高明爾。

    悲夫! 伊川曰:太古之時,人與物同,出純氣為人,繁氣為物,人乃五行之秀氣;此是天地精明純粹所生。

    如柳上露一嶋,便有草木禽獸生焉!安知海外無氣化之人,又如衣服虮虱,氣化後便以種生,此理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