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道集說(卷之三)

關燈
傳者,伊川之素志(出言也。

    )至此嘻其甚矣!武候以管樂自比,豈孔孟之徒欤?禍天下之生靈,而危人之國者,必此言也夫! 伊川曰:或謂佛之道是也。

    其迹非也。

    然吾攻其迹耳。

    其道吾不知也。

    使其不合於先王,故不願學也。

    如其合於先王,則求之六經足矣。

    奚必佛? 屏山曰:伊川之意,欲相忘於江湖耳。

    吾謂:不若卷百川,而滙於大壑則無涯涘也。

    欲攻其迹,不過如韓子之說雲。

    山谷道人,既奪其說矣。

    (語在《南康軍開先禅院記》。

    ) 伊川曰:或謂佛之理比孔子為徑,曰天下果有徑(直也)理,則仲尼豈欲使學道遷遠而難至乎?故仲尼之道,而由外徑,則是習險阻犯荊棘而已。

     屏山曰:佛之理非徑於孔子也。

    但孔子謂: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佛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故其語生死之際,頗徑簡而不甚文學者差易解耳。

    不求孔子之意,則聖人之道不尊,不知佛之言,則聖人之道不廣,颦伸謦欬,皆《楞伽》之禅,飲食日用,盡中庸之旨。

    何險阻荊棘之有哉? 伊川曰:道不可須臾離也。

    毀人倫。

    去四大,其分於道也遠矣!彼釋氏之學,於敬以直内則有之,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於枯槁,疏通者死於放肆,此佛之教,所以為隘。

    吾道則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聖人於易備言之。

     屏山曰: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聖人之教不同,同修其道,以複於其性耳。

    古之愽大之真人,澹然獨與神明俱,與聖人洗心退藏於密,而吉兇與民同患者,固不同也。

    況瞿昙氏夢幻其身,塵垢其心,倜然高擧於天人之表,獨示天下後世,以妙湛元明,真妙自性,與中國聖人之言,不必全同。

    學其道而未至,或堕於寂滅之坑,或流於聲色之境者,亦或有之。

    止如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非其師之道本然也,吾道率性而已,談何容易,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未知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者,多見其為小人無忌憚耳。

    豈中庸哉! 伊川曰:小人之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

    小人更有甚中庸,脫一反字。

     屏山曰:不然,君子雖知率性之謂道而修之,故無時而不中,小人率性而已,自以為中庸之道,無複忌憚,雖似中庸,而實反之,不須添此(反)一字;其理自通,正學者之所謂無礙禅也。

     伊川曰:老子曰無為,又曰無不為。

    當有為而以無為,為之,是乃有為為也。

    聖人言之無為也,戒夫作為,即曰感而遂通,未嘗為一偏之說。

     屏山曰:伊川此言似之矣,猶未也。

    《華嚴》曰菩薩於有為界示無為性,亦不破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相,亦不分别無為之性。

    故非有為,亦非無為也。

    古人嘗問一禅者曰:「何為曰無為?」曰:「何以知之」曰:「閑坐。

    」曰:「如許即有為也。

    」此非三聖人之心欤?此事如大火聚不容着眼,如金剛劒無處下足。

    程子劃為兩端,去道遠矣! 伊川曰:看《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屏山曰:程子以艮其所為為止於其所當止,疑釋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徑出鄙語,顧豈知華嚴圓教之旨!一法若有,毗盧堕於塵勞;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竪說之則五十七聖位,於一彈指;如海印頓見。

    橫說之則五十三法門,在一毛端,如帝網相羅德雲,曾過於别峰。

    普賢不知其正位逝多園休,迦葉不聽彌勒樓閣,善财能入。

    向非此書之至。

    學道者,堕於無為之坑,談玄者,入於邪見之境,則老莊内聖外王之論,孔孟上達下學之意,皆掃地矣! 伊川曰:釋氏之學,更不消對聖人之學比較,要之必不同,今且以迹觀之:逃父出家,便絕人倫;自家獨處於山林人,鄉裡豈容有此物,大率以所賤施於人,不惟非聖人之心,亦不可為君子之心,以此率人,是絕倫也。

    至如言理性,亦隻是怖死愛生,是利心也。

     屏山曰:太伯奔于句吳,名為至德,伯夷餓于首陽,稱以仁人,皆吾夫子之語也。

    程子剽佛說以解經,極口反噬,誣之以怖死愛生,雖三尺之童,亦不信也!奚待予言。

     伊川曰:釋氏自言覺悟,又卻須要印證,是未知也。

     屏山曰:此吾書之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也。

    倘不如是,正恐如吾黨之小子,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耳。

     伊川曰:學者必談禅者,隻為無處所撈摸,故須入此。

     屏山曰:伊川撈摸得少許即出去卻。

    此老子之所謂邊境有人焉,孟子之所謂薄乎雲爾者也。

     伊川曰:釋氏之學,又不可道他不知。

    亦盡極乎高深,然要之率歸乎自私,天地間有生便有死,有樂便有哀,須覓一個占奸打訛處。

    老氏之學,更挾權詐,取與翕張,大意在愚其民而自智,秦愚黔首,其術蓋亦出于此。

     屏山曰:如來窮死生之理,挈八荒之内,各正其性命;老聃得開阖之道,挽萬世之後,皆盡其變通;真先天太極之學,所自出也。

    程氏反取昌黎強項之言,東坡少年之語,力為誣謗,而圬墁之。

    悲夫! 伊川曰:聖人之言依本分所以味長;釋氏才見得此,便驚天動地,故語言走作,卻是味短,隻為乍見,如中庸隻道無聲無臭,拉釋氏多少非黃非白等語,佛老之說,大底不似聖人貫見故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