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下)

關燈
能緣自體分故名證自證分也。

    此四之中、相分唯是所緣無緣慮義。

    其後三分通能所緣。

    是則八識心王心所各有四分。

    八識雖體各一論用即有四分。

    是故八識各有四分也。

     第八節 三性三無性 此宗明真妄義總立三性。

    一遍計所執性、是當情現相。

    此亦分三。

    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

    前二依他攝。

    遍計所執是當情現相。

    於無謂有。

    虛妄執着。

     二依他起性、四緣所生諸法因緣和合有故。

     三圓成實性、諸法理性具於圓滿.成就.真實三義故也。

     此三性中、所執是妄有、依他即假有、圓成是真有。

    遍計所執既是妄執、依他、圓成即妙真。

    三性互别不相亂通。

    然依他事法與圓成理性非一非異。

    相不離體、體不離相。

    三十頌說三性偈雲。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已上。

    ) 對此三性明三無性。

    即翻遍計.依他.圓成、如次顯相.生.勝義三無性矣。

    故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已上。

    ) 如上三性亦不離識。

    彼三無性依三性立故、唯識論雲應知三性亦不離識(已上)。

    又雲、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已上。

    ) 諸位修行皆觀唯識、佛果所證但證唯識。

    故萬行自唯識而起、萬德依唯識而感。

     第九節 菩提涅盤 此宗轉於八識而成四智。

    其四智者、一者大圓鏡智.二者平等性智.三者妙觀察智.四者成所作智也。

    入初地時轉六.七二識而得妙觀.平等二智。

    至佛果時轉五.八識而得圓鏡.成事二智。

    此時四智圓滿、二轉妙果朗然。

     其所證理有四涅盤。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盤.二有餘涅盤.三無餘涅盤.四無住處涅盤也。

    初一凡夫亦具。

    中二聲聞.緣覺竝得。

    唯佛果如來具此四種。

     此四總束名清淨法界。

    加前四智以為五法。

    五法三身相攝唯識論有二師解。

    其初師意、清淨法界大圓鏡智以為法身、平等.妙觀以為報身、成所作智以為化身。

    第二師意、清淨法界是自性身、四智上相是自受用。

    平等性智所現之身他受用。

    成所作智所現之身是變化身。

    妙觀察智是說法斷疑智也。

    此宗正義是第二師指南。

     當知。

    五位修行運運窮盡二障使習蕩蕩斷滅。

    三隻廣劫萬善成滿、攝在一念佛果速疾。

    有漏八識轉得四智、二轉妙果三身圓滿、寂寂而澄、照照而朗。

    加之五乘普攝化、三乘各至極。

    一乘方便三乘真實。

    正體智前真理寂然、後得智中衆生普化。

    依诠談旨三性.三無懸鏡矣、廢诠談旨四句百非息慮矣。

    性相決判無如此宗。

    義理極成何教及此自證三身月圓、化他五乘光朗。

    自證化他甚深廣大。

    上乘所旨義理圓足。

    法相宗大概如此。

     第五章 三論宗 第一節 宗名所依論 問。

    何故名三論宗乎。

     答。

    以三部論為本所憑故名三論宗。

     問。

    其三部者何。

     答。

    一中論四卷、龍樹菩薩造。

    二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

    三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是名三論。

    然若加智論百卷即為四論。

    亦是龍樹菩薩造。

    此四論中三論是通申論。

    通申大小諸教故。

    智論即别申論。

    别釋大品般若故。

    智論若具譯之可是千卷。

    羅什三藏減於九倍取簡翻成百卷。

     就三論中中論正破小乘兼破外道等顯大乘義。

    百論正破外道傍破自餘顯大乘義。

    十二門論竝破小乘外道正顯大乘深義。

    三論所明不過二谛。

     第二節 破邪顯正 凡此宗大意、破邪顯正二門為軌。

    論雖有三、義唯二轍。

    破邪則下救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

    振領提綱唯此二轍、頗成大宗。

     問。

    其破邪者破何等邪。

     答。

    總破一切有所得見。

    略而明之不出四見。

    一破外道實我之邪見。

    二破毘昙實有之執見。

    三折成實偏空之情見。

    四摧有所得大乘見解。

    内外盡破、大小徧折。

    啻有所得通皆遣破。

    故無不被破、莫不被責。

    此謂是宗破邪義也。

     問。

    其顯正者、顯何等正。

     答。

    破邪之外無别顯正。

    破邪已盡無有所得。

    所得既無、言慮無寄。

    然對破邪故、亦有顯正。

    一源不窮、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則至道不顯。

    無源不窮故戲論斯滅、無理不盡故玄道是通。

    寄言談正、莫不顯明。

     問。

    若爾其顯正之義如何。

     答。

    至道是玄極言論不及。

    言有則返愚、語無則非智。

    善吉所呵、身子被責。

    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湛湛無寄寥寥絕據。

    不知何以而銘強名顯正矣也。

     問。

    言語俱絕有無俱遣即是空義。

    何關顯正。

     答。

    既遣有無何住於空。

    佛道大體寔無寄者乎。

    有無俱絕故無有所得。

    顯正之旨窮于此矣。

     第三節 真俗二谛 問。

    既遣有無。

    若爾緣生諸法雲何得立。

     答。

    緣生諸法是假有。

    假有即無所得矣。

    二谛所以而立、四中依之而成。

     以俗谛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以真谛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旨在茲矣。

     二谛唯是教文、不關境理。

    以寄緣故有二谛。

    以理實故泯二谛。

    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

    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

    非有故即有談空、非空故即空說有。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即其義也。

     此宗所顯即此無得正觀而已。

    故古人雲、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已上。

    ) 以無得故假名諸法法爾森羅。

    準上可知。

     第四節 佛果行位 問。

    此宗雲何談成佛果。

     答。

    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六道衆生本自寂滅。

    無迷亦無悟。

    豈論成不成乎。

    故此宗迷悟本無、湛然寂滅。

     然假名門中論於迷悟成不成耳。

    由此義故成佛有遲有速。

    由根有利鈍故也。

     一念成覺是短。

    三隻成佛即長。

    一念不礙三隻。

    三隻不妨一念。

    一念即三隻三隻即一念。

    如一夕眠夢百年事、百年之事還故一夕。

    經三隻故萬行積成、在一念故佛果速疾。

     問。

    三隻積行者經幾次位。

     答。

    三隻菩薩經五十一位然後至佛果故。

    此宗立五十二位也。

     故此宗意覺體本有。

    迷故有生死。

    返迷還源但拂客塵時、本有覺體宛爾而顯。

    此名為始覺佛。

    當知對迷故立悟、對悟有迷。

    悟發則無迷。

    無迷故何悟。

    無迷無悟迷悟本無本來寂滅。

    迷悟染淨是假名施設、無得正觀即妙極至道也。

     第五節 八不解釋 問。

    其八不者何。

     答。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遣八迷故說此八不。

    此即今宗所顯理也。

     此宗釋一切法有四種釋義。

    一依名釋義.二因緣釋義.三見道釋義。

    四無方釋義。

    一切法門以此可釋。

     亦立四重二谛。

    一有為俗谛空為真谛。

    二有空為俗非空非有為真。

    三空有非空非有為俗非非有非非空為真谛。

    四以前為俗非非不有非非不空為真。

    斯乃破外道毘昙有所得大乘等故也。

     第六節 二藏三轉法輪 問。

    此宗立幾許教攝諸教乎。

     答。

    立二藏三轉法輪攝一代教。

     二藏者。

    一聲聞藏是小乘教。

    二菩薩藏是大乘教。

    大小二教此中攝盡。

    此依智論。

     三轉法輪者一根本法輪華嚴是也。

    二枝末法輪、阿含已後齊法華來竝是也。

    三攝末歸本法輪法華經是。

    一代諸教一切攝盡。

    此出法華經矣。

     大小二乘顯理同一随機故教異。

    諸大乘經顯道無二對緣故有别。

    然判諸大乘經各立等勝劣三判一切教敢無偏解。

     第七節 三國相承 問。

    此宗以誰為祖師乎。

     答。

    祖師血脈三國相承師師繼踵。

    此宗寔明。

    初以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為高祖次馬鳴菩薩以為次祖次龍樹菩薩妙弘此宗。

    龍樹授龍智菩薩及提婆菩薩。

    此二大輪師竝肩施化。

    龍智授于清辨菩薩清辨授智光論師。

    智光授師子光菩薩。

     彼提婆菩薩智解甚深辯才絕倫大破外道盛弘佛教。

    論師此宗授羅[目*候]羅菩薩羅[目*候]羅授沙車王子。

    王子授羅什三藏。

     羅什三藏姚秦之世來至震旦大翻經論專傳此宗。

    四論即是什師所翻翻譯之美古今流譽深智之才三國(天竺龜茲震旦)所尊門徒繞仰如衆星圍白月。

    朝代歸宗似衆流會大海。

    生.肇.融.叡竝肩相承影.觀.恒.濟同志美賛。

    昙濟大師繼踵弘傳以授道朗大師。

    道朗授于僧诠大師僧诠授于法朗大師法朗授于嘉祥大師。

     嘉祥大師本胡國人也。

    幼随父來漢地從法朗大師受學三論。

    寔是法門綱領抜出古今威德巍巍現象王之威。

    智辯明明奪日月之照制作繁多廣施部帙。

    三論法華竝為心府大小兩乘悉窮玄底。

    三論甚盛專在此師。

    諸祖之中特定大祖。

    解釋盡理不可加之。

    遂以三論授高麗慧灌僧正。

     僧正來日本廣傳此宗。

    慧灌授福亮僧正福亮授智藏僧正智藏竝授道慈律師禮光法師矣。

    道慈授善議大德善議授勤操僧正勤操授安澄大德。

    如是相承今不絕。

    明師挺出互弘大義。

     明哉三國傳承不墜。

    故義淨三藏雲天竺有二宗瑜伽與中論(雲雲。

    )教理甚深何宗及此。

    布貴道诠有言。

    四河派流同出無熱七宗分镳俱出三論。

    當知諸宗是三論之末三論是諸宗之本。

    豈有不入龍樹心府之宗乎矣。

    諸宗悉崇為大祖者乎。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節 宗名所依經論 問。

    何故名天台宗。

     答。

    從山為名。

    此宗從彼山而起故也。

     問。

    此宗何教為所憑乎。

     答。

    以法華為所依本經以判一代諸教。

    然判教綱網諸義鹹引。

    故伊人法師義例雲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