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下)

關燈
第四章 法相宗 第一節 宗名所依經論 問。

    何故名法相宗。

     答。

    決判諸法性相故名法相宗也。

    泛言此宗總有四名。

    一名唯識宗、此宗大意明唯識故。

    二名應理圓實宗、一切法門皆應理故。

    三名普為乘教、攝五乘故。

    四名法相宗、其義如前。

    今擧其一也。

     問。

    此宗依憑何等經論。

     答。

    唯識論中引六經十一部論。

    其六經者、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是也。

    十一部論者、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别瑜伽.辨中邊.二十唯識.觀所緣.雜集論是也。

    若總言之五部大論.十支論等皆彼所依。

    然解深密經.瑜伽論.唯識論等特為所學指南。

     第二節 三國相承 問。

    此教以誰為祖師乎。

     答。

    此教三國次第相承分明。

    如來滅後九百年時彌勒菩薩從都率天降中天竺阿瑜遮國於瑜遮那講堂說五部大論。

    補處薩埵位居十地。

    是則如來在世親聞所傳非空非有中道妙理於諸教中寔為明鏡。

    如瑜伽論者卷軸百卷諸教悉判故名廣釋諸經論。

    次有無着菩薩。

    位居初地繼于慈尊廣傳此宗。

    慈氏教文鹹加委解釋尊所說廣造論釋。

     次九百年時有世親菩薩(無着弟也。

    )四善根中明得薩埵。

    承于無着菩薩廣傳此宗。

    依慈氏論盛施論釋。

    初學小乘造五百部論後弘大乘亦造五百部論。

    一代教文皆悉通達。

     次有護法菩薩。

    深解世親論遠弘慈氏教。

    賢劫一佛明告空中。

    外道邪執閉口而如瘂異部小乘卷舌而同讷。

    故西天外道小乘竝稱雲大乘唯有此人(雲雲。

    )次有戒賢論師。

    傳法大将當時絕倫法相法門鹹傳一代教義皆解。

     此五大論師俱是天竺傳法匠矣。

     次大唐初運有玄奘三藏。

    遠涉流沙賖往天竺遂谒戒賢論師廣傳此宗。

    戒賢論師待三藏良久。

    即五部大論.十支論等凡法相法門無遺皆傳遂還震旦盛弘此宗。

    三千門徒七十達者四人上足一朝歸仰四海朝宗。

    自餘諸經律論翻傳極多。

    是大唐法相始祖天竺相承第六也。

     次有窺基法師。

    是三藏上足智解絕倫繼于三藏廣傳此宗。

    斯乃百本疏主十地應迹盛德出萃擧世歸仰号慈恩大師。

     次有淄州惠沼大師。

    繼于慈恩大師盛敷此宗。

     次有撲揚智周大師。

    禀于淄洲大師廣傳此宗。

    此竝大唐國相承次第也。

     至于流傳日本者總有三傳。

    一日本智通.智達二人禀玄奘三藏。

    二新羅智鳳禅師承玄奘三藏始傳日本義淵僧正弘相宗於維摩堂。

    三日本玄昉僧正入唐受學撲揚大師還授善珠僧正。

    自爾已來次第相承滿寺修學于今不絕。

    竝是龍象之衆徒智辯之鋒寔利。

    鹹是師子之盛德決擇之音極猛。

    和國一宇盛敷法相。

    何宗及之乎。

     三國相承一無墜矣。

     第三節 教判 問。

    此宗立幾時教攝一代教。

     答。

    立三時教攝一代教。

    是則解深密經誠說分明故也。

     一者有教佛初時中為發趣彼聲聞乘者破外道實我之執明我空法有之旨。

    諸部小乘皆此教攝。

    且此約有義。

    餘皆可攝故。

     二者空教於第二時為發趣大乘者、明諸法皆空之旨、以破前實法之執。

     三者中道教、第三時中說非空非有之旨、以破前偏有偏空之執。

     然則初時唯約依他說有、第二時唯約我執說空。

    未是三性三無性顯了之說。

    故前二時名為未了诤論安足處所。

    第三時中具說三性三無性。

    遍計所執故非有、依他起性故非無。

    是則非空非有中道妙理、元離二邊直入正路。

    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一代之中尤甚深八萬之間特微妙。

    華嚴.深密.金光明.法華.涅盤等諸深大乘皆此中攝。

    諸部般若皆第二時攝。

    諸部小乘竝初時攝。

     問。

    此三時者、為年月次第、為義類次第。

     答。

    學者異議不同。

    或雲年月三時(雲雲)、或雲義類三時(雲雲)、或義類年月兼帶三時(雲雲。

    ) 問。

    第三時中中道者、但約三性而立欤。

    頗有一法中而明中道乎。

     答。

    此有二義。

    一雲三性對望中道(雲雲)、二雲一法中道(雲雲。

    )然多是三性對望中道而已。

    亦可一法中道(雲雲。

    ) 問。

    第二時中、雲何說空。

     答。

    此有二義。

    一雲約遍計所執、密意而說皆空(雲雲。

    )一雲約三無性而說空(雲雲。

    ) 第四節 三乘五性 問。

    此宗立幾許乘。

     答。

    此宗教中立三乘五性。

    其五性者、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三定性菩薩.四不定種性.五無性有情。

    定性二乘随自乘果竝無餘入寂。

    菩薩種性二利行滿證大菩提。

    無性有情法爾無有無漏種子、唯有有漏種子。

    若昇進生人天之中、以之為上。

     問。

    入寂二乘有還生乎。

     答。

    無此。

    入無餘者、灰身滅智諸識皆滅。

    何有還生。

    不定性人必廻心向大都無入寂。

    廻心之時入十信初心、初住入僧隻位、乃至成佛。

     衆生之機、法爾有此五性差别。

    故佛随此一一機根、授彼相應之法故必成五乘。

    謂無性有情是人天乘、三乘定性以為三乘、不定種性随應通三故有五乘。

    若唯就出世即立三乘矣。

    普為乘名寔由茲焉。

     問。

    彼法華等既說一乘。

    故定性二乘皆可成佛。

    何強立五性乎。

     答。

    彼法華等是密意說。

    且約不定性而說一乘。

    非謂五性俱成佛也。

    縱言一切是小分一切。

    無始法爾五性差别不可改故。

     問。

    三乘修行得果之相如何。

     答。

    聲聞三生六十劫而證應果、緣覺四生百劫而證其果、菩薩經三僧隻得大覺果。

     問。

    就菩薩位總立幾種。

     答。

    因果合論總立四十一位。

    謂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佛果也。

    若開等覺四十二位。

    然法雲地攝。

    又開十信者五十一位。

    然以十信攝于初住。

    故慈恩大師唯立四十一位也。

    若西明法師具立五十二位(雲雲。

    )此四十一位束為五位。

    一資糧位、是地前三十心。

    二加行位、第十廻向之後開四善根以為見道加行方便。

    三通達位、是初地入心見道位也。

    四修習位、從初地住心乃至十地是也。

    五究竟位、謂佛果是。

    此名五位修行也。

     問。

    三乘之人斷何等障。

     答。

    二乘之人唯斷煩惱障、菩薩大乘具斷二障。

    二障者、一煩惱障.二所知障。

    二障各有二。

    謂分别.俱生。

    菩薩地前伏分别二障現行、初地斷彼二障種子、二地已上乃至十地、地地漸斷俱生所知障、至第十地斷俱生煩惱障種子。

    二障習氣二地已上如應漸斷、登佛果時一時斷盡。

     問。

    三隻之間各經何位。

     答。

    三賢四善根竝初僧隻、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隻、八.九.十地是第三僧隻。

    過三隻已即證佛果。

    菩薩四十一位束為四依。

    地前是初依、供養五恒沙佛。

    初地至六地是第二依、供養六恒沙佛。

    七.八.九地為第三依、供養七恒沙佛。

    第十地是第四依、供養八恒沙佛。

    三隻之間、合供養二十六恒沙佛。

    此三隻間萬行竝修、六度圓足。

    地前修相唯識、地上顯性唯識。

     第五節 五位百法 問。

    此宗立幾法數攝於諸法。

     答。

    立於百法攝諸法盡。

     問。

    其百法者何。

     答。

    束為五位。

    一心王有八種。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是為八識。

    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

    合為六位。

    一遍行五、作意.觸.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勝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者、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煩惱有六。

    貪.瞋.癡.慢.疑.惡見。

    惡見開五。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五随煩惱二十、忿.恨.覆.惱.悭.嫉.诳.谄.害.憍.無慚.無愧.掉擧.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六不定有四。

    悔.睡眠.尋.伺。

    六位合有五十一也。

    三色法有十一。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及法處所攝色。

    此有五種。

    極略.極迥.受所引.定所生.遍計所起色。

    此竝法處所攝色也。

    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

    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也。

    五無為法有六。

    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也。

    是百法。

    一切諸法略不過之。

     問。

    蘊處界三科攝色心等法。

    與今百法其義如何。

     答。

    百法之中、心王心所及以色等束為五蘊。

    色蘊是色法、受想二蘊即是心所、識蘊是八識心王。

    自餘心所等竝行蘊攝也。

    蘊不攝無為矣。

     其十二處、色廣心略。

    準蘊可知。

     其十八界、色心廣說、亦攝無為。

     此宗本意隻明唯識。

    一切諸法皆是唯識、都無一法而在心外。

    故慈恩大師雲、有心外法轉廻生死。

    覺知一心生死永棄(已上。

    )然諸法差别皆唯識所變。

    離識無别法、一切境界皆歸心識。

     第六節 五重唯識 總明此義有五重唯識。

    一遣虛存實識、遣遍計所執是虛、存依他.圓成是實故。

    二舍濫留純識、依他内境濫外故、舍此唯名識。

    三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末歸自體分本故。

    四隐劣顯勝識、隐劣心所顯勝心王故。

    五遣相證性識、遣依他事相證唯識理性故。

    前四相唯識第五為性唯識。

     第七節 四分 此心之用總有四分。

    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也。

    分量決雲心用分限四種差别故名四分(已上)。

    然四師異說。

    一安慧菩薩唯立於一分。

    是自證分也。

    二難陀菩薩立於二分。

    是相.見分也。

    三陳那菩薩立於三分。

    相分.見分及自證分也。

    四護法菩薩立於四分。

    即前列。

    今則護法盡理之說。

    故立四分。

    相貌差别為心所緣故雲相分。

    能緣前境故雲見分。

    能緣見分故名自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