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凝然大德述
序論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法門大綱
問。
佛教有幾門耶。
答。
薄伽教法、總有無量門。
且擧大途則八萬四千。
釋尊一代五十個年所說法、莫不攝盡。
問。
何故法門數量必爾。
答。
為欲對治一切衆生八萬四千諸塵勞故。
所以法門必有八萬四千數。
問。
此等法門、為唯約大乘、為通小乘乎。
答。
大小二乘各立八萬四千法門也。
如俱舍雲。
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已上。
)加之諸小乘經、多說法有八萬四千。
此等竝是小乘所立。
如大乘教中盛談此義。
文據甚多不待言論。
故大小兩乘皆各立有八萬四千也。
第二節 教說統攝 問。
此等法門如何攝束。
答。
法門雖多不過二藏及以三藏。
取攝諸教皆悉窮盡。
厥之五藏十藏十二分教等門亦不出三藏焉。
問。
且二藏者何。
答。
一聲聞藏是小乘也。
二菩薩藏是大乘也。
大小兩乘各立有八萬四千者即此義也。
此二藏義出智度論及莊嚴論諸家鹹引以判大小。
問。
次其三藏者何。
答。
一素坦覽藏(古雲修多羅)此翻契經。
(古單雲經)二毘奈耶藏(古雲毘尼)此雲調伏。
(古雲律)三阿毘達磨藏(古雲阿毘昙)此雲對法(古雲無比法)是論義也。
此雲三藏。
如次诠於定戒慧學。
三藏是能诠教三學即所诠義。
以攝法義無有遺餘。
問。
雲何攝哉。
答。
如來一代對機授法。
有機即授處處散說。
然說教分齊不過三藏。
故結集之時諸聖者等結為三藏悉結集已以傳世間。
問。
此之三藏通大小乘哉。
答。
爾通也。
如莊嚴論等具明之。
故於聲聞菩薩二藏各有三藏。
經律論是也。
第二章 曆史 第一節 概說 問。
此等教文古今傳通其相如何。
答。
如來在世不用典籍。
随聞依行即得證益。
如來滅後始有典籍。
傳通以開衆生眼目。
依之迦葉波等結小乘三藏於畢鉢之窟塲阿逸多等集大乘教法於鐵圍之中間。
于是摩诃迦葉秉聖法而繼玄綱阿難尊者持契範而利群生。
末田商那各提義綱優婆毱多獨彰美号。
佛滅百年瀉瓶無遺法匠五師傳持有功。
百歲已後諸聖亦出互傳聖典各秉大法。
然随諸聖隐沒法義非無滅。
如阿難入定胎衣不測商那入滅衆經随隐。
雖然遺餘不少。
殘教寔多。
故正法千年乃至末法随時秉持随處流傳。
至于流傳諸處者五印諸國乃至日域、其餘諸國不可稱計。
各弘聖典竝興佛事。
第二節 印度 今且述天竺震旦日域三國弘傳之相者傳聞如來滅後四百年間小乘繁昌異計相興大乘隐沒納在龍宮。
就中一百年間純一瀉瓶百餘年後異計競起。
是以摩诃提婆徒吐五事之妄言婆麤富羅未舍實我之堅情。
正量經量诤大義而紛纭西山北山起異見而猥綸。
遂使四百年間二十部競起五印土中乃至五百交诤。
五百年時外道競興、小乘稍隐。
況大乘耶。
爰馬鳴論師時将六百始弘大乘。
起信論等是時則造。
外道邪見卷舌皆亡小乘異部閉口鹹伏。
大乘深法再興閻浮衆生機感已趣正路。
次者有龍樹菩薩六百季曆七百初運紹于馬鳴獨步五印。
所有外道無不皆摧。
所有佛法皆悉傳持。
三本華嚴獨含胸藏四辯文河妙控江海。
廣造論藏而青於藍深窮佛法而寒於氷。
凡斯二大論師竝是高位大士也。
馬鳴則古之大光明佛今則示迹於第八地龍樹則昔之妙雲相佛今則寄位於初歡喜。
俱本佛也。
竝垂迹也。
智辯超倫其事宜哉。
爰大聖應現化緣已盡、息化歸本。
衆生業緣亦複雜起邪見還深。
依之九百年時無着菩薩出於世間利益衆生。
夜昇都率現禀慈氏晝降閻浮廣教衆生。
然衆生執深尚不從化。
故即請慈尊自降說法。
慈尊應請降中天竺阿瑜遮那講堂說五部大論。
如瑜伽論卷軸一百八萬法門深談奧義一代教文莫不皆判。
故名廣釋諸經論矣。
是時衆生邪見悉伏正路同趣進入妙麗。
慈尊昇天之後無着繼化閻浮。
此時代中世親施化。
始弘小乘廣制五百部論後學大乘亦造五百部論。
故世擧号千部論師。
加之诃梨跋摩之成實論衆賢論師之順正理此時制矣。
如來滅後一千年間大乘宗義未分異計。
千一百年之後大乘始起異見。
故千一百年護法清辨诤空有於依他之上千七百歲戒賢智光論相性於唇舌之間如金剛與金剛似巨石與巨石。
厥餘諸大論師龍智提婆青目羅[目*候]羅陳那親勝火辨智月等竝是四依大士衆生所歸古今挺出蘭菊诤美。
諸宗各取以為祖匠衆生互憑以為上首。
如此論師古來繼出照燭五印抜濟衆生。
是為天竺弘通之相也。
第三節 中國 如震旦國者如來滅後一千年末迦騰始來竺蘭次至。
始傳三寶漸弘五乘。
自爾已來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此等朝中三藏諸師各傳佛教互弘聖法。
至如翻經三藏或從西至此或從此往還。
大小三藏皆悉翻傳顯密二宗互各弘通。
是以羅什玄奘之窮翻經妙也。
果感韋陀之天告矣覺賢昙無之稱傳譯美也遂得海龍之神護矣 其餘高僧崇佛法之者或金陵淨影月澄于八不顯實之水。
或南嶽天台花鮮于一心三觀之薗。
慈恩淄洲風涼于三草二木之梢香象清涼玉明于十玄六相之台。
加之光寶二師、窮對法而明明。
砺宣兩家、瑩戒律而曆曆。
況於成實之大義、惠影獨麗、真言之密教、行果俱朗乎。
自外諸德不可稱計。
竝弘大道互通佛教。
威德巍巍數感天給、妙解蕩蕩頻見心佛。
如此高僧、古今之間多哉大哉。
豈言語之所及乎。
此謂震旦弘傳之相也。
第四節 日本 至如日本國者、人王第三十代、欽明天皇禦宇、第六年乙醜(當梁大同八年)十一月、從百濟國聖明王、獻金銅釋迦像一軀及幡蓋若幹經論。
天皇歡喜、即見崇之。
于時臣下雖不敬之、遂建寺宇安置佛經、其後漸漸三寶興建。
第三十一代、敏達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聖德太子誕生和國、更弘佛法、廣滿天下。
伽藍諸處、度人無量。
守屋逆臣被定慧弓箭、高麗兩僧得弘通稱譽。
降伏邪見、紹隆三寶、抜濟衆生、施作佛事。
千古百來、何處過之。
偏是上宮太子善巧之力也。
自爾已來、高僧頻出、廣傳佛法。
大聖垂迹遍弘三寶。
慧灌僧正傳三論深義、玄昉僧正弘法相大乘。
華嚴圓宗道璿律師傳之、戒律天台鑒真和尚弘之。
傳教大師重興天台、弘法大
佛教有幾門耶。
答。
薄伽教法、總有無量門。
且擧大途則八萬四千。
釋尊一代五十個年所說法、莫不攝盡。
問。
何故法門數量必爾。
答。
為欲對治一切衆生八萬四千諸塵勞故。
所以法門必有八萬四千數。
問。
此等法門、為唯約大乘、為通小乘乎。
答。
大小二乘各立八萬四千法門也。
如俱舍雲。
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已上。
)加之諸小乘經、多說法有八萬四千。
此等竝是小乘所立。
如大乘教中盛談此義。
文據甚多不待言論。
故大小兩乘皆各立有八萬四千也。
第二節 教說統攝 問。
此等法門如何攝束。
答。
法門雖多不過二藏及以三藏。
取攝諸教皆悉窮盡。
厥之五藏十藏十二分教等門亦不出三藏焉。
問。
且二藏者何。
答。
一聲聞藏是小乘也。
二菩薩藏是大乘也。
大小兩乘各立有八萬四千者即此義也。
此二藏義出智度論及莊嚴論諸家鹹引以判大小。
問。
次其三藏者何。
答。
一素坦覽藏(古雲修多羅)此翻契經。
(古單雲經)二毘奈耶藏(古雲毘尼)此雲調伏。
(古雲律)三阿毘達磨藏(古雲阿毘昙)此雲對法(古雲無比法)是論義也。
此雲三藏。
如次诠於定戒慧學。
三藏是能诠教三學即所诠義。
以攝法義無有遺餘。
問。
雲何攝哉。
答。
如來一代對機授法。
有機即授處處散說。
然說教分齊不過三藏。
故結集之時諸聖者等結為三藏悉結集已以傳世間。
問。
此之三藏通大小乘哉。
答。
爾通也。
如莊嚴論等具明之。
故於聲聞菩薩二藏各有三藏。
經律論是也。
第二章 曆史 第一節 概說 問。
此等教文古今傳通其相如何。
答。
如來在世不用典籍。
随聞依行即得證益。
如來滅後始有典籍。
傳通以開衆生眼目。
依之迦葉波等結小乘三藏於畢鉢之窟塲阿逸多等集大乘教法於鐵圍之中間。
于是摩诃迦葉秉聖法而繼玄綱阿難尊者持契範而利群生。
末田商那各提義綱優婆毱多獨彰美号。
佛滅百年瀉瓶無遺法匠五師傳持有功。
百歲已後諸聖亦出互傳聖典各秉大法。
然随諸聖隐沒法義非無滅。
如阿難入定胎衣不測商那入滅衆經随隐。
雖然遺餘不少。
殘教寔多。
故正法千年乃至末法随時秉持随處流傳。
至于流傳諸處者五印諸國乃至日域、其餘諸國不可稱計。
各弘聖典竝興佛事。
第二節 印度 今且述天竺震旦日域三國弘傳之相者傳聞如來滅後四百年間小乘繁昌異計相興大乘隐沒納在龍宮。
就中一百年間純一瀉瓶百餘年後異計競起。
是以摩诃提婆徒吐五事之妄言婆麤富羅未舍實我之堅情。
正量經量诤大義而紛纭西山北山起異見而猥綸。
遂使四百年間二十部競起五印土中乃至五百交诤。
五百年時外道競興、小乘稍隐。
況大乘耶。
爰馬鳴論師時将六百始弘大乘。
起信論等是時則造。
外道邪見卷舌皆亡小乘異部閉口鹹伏。
大乘深法再興閻浮衆生機感已趣正路。
次者有龍樹菩薩六百季曆七百初運紹于馬鳴獨步五印。
所有外道無不皆摧。
所有佛法皆悉傳持。
三本華嚴獨含胸藏四辯文河妙控江海。
廣造論藏而青於藍深窮佛法而寒於氷。
凡斯二大論師竝是高位大士也。
馬鳴則古之大光明佛今則示迹於第八地龍樹則昔之妙雲相佛今則寄位於初歡喜。
俱本佛也。
竝垂迹也。
智辯超倫其事宜哉。
爰大聖應現化緣已盡、息化歸本。
衆生業緣亦複雜起邪見還深。
依之九百年時無着菩薩出於世間利益衆生。
夜昇都率現禀慈氏晝降閻浮廣教衆生。
然衆生執深尚不從化。
故即請慈尊自降說法。
慈尊應請降中天竺阿瑜遮那講堂說五部大論。
如瑜伽論卷軸一百八萬法門深談奧義一代教文莫不皆判。
故名廣釋諸經論矣。
是時衆生邪見悉伏正路同趣進入妙麗。
慈尊昇天之後無着繼化閻浮。
此時代中世親施化。
始弘小乘廣制五百部論後學大乘亦造五百部論。
故世擧号千部論師。
加之诃梨跋摩之成實論衆賢論師之順正理此時制矣。
如來滅後一千年間大乘宗義未分異計。
千一百年之後大乘始起異見。
故千一百年護法清辨诤空有於依他之上千七百歲戒賢智光論相性於唇舌之間如金剛與金剛似巨石與巨石。
厥餘諸大論師龍智提婆青目羅[目*候]羅陳那親勝火辨智月等竝是四依大士衆生所歸古今挺出蘭菊诤美。
諸宗各取以為祖匠衆生互憑以為上首。
如此論師古來繼出照燭五印抜濟衆生。
是為天竺弘通之相也。
第三節 中國 如震旦國者如來滅後一千年末迦騰始來竺蘭次至。
始傳三寶漸弘五乘。
自爾已來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此等朝中三藏諸師各傳佛教互弘聖法。
至如翻經三藏或從西至此或從此往還。
大小三藏皆悉翻傳顯密二宗互各弘通。
是以羅什玄奘之窮翻經妙也。
果感韋陀之天告矣覺賢昙無之稱傳譯美也遂得海龍之神護矣 其餘高僧崇佛法之者或金陵淨影月澄于八不顯實之水。
或南嶽天台花鮮于一心三觀之薗。
慈恩淄洲風涼于三草二木之梢香象清涼玉明于十玄六相之台。
加之光寶二師、窮對法而明明。
砺宣兩家、瑩戒律而曆曆。
況於成實之大義、惠影獨麗、真言之密教、行果俱朗乎。
自外諸德不可稱計。
竝弘大道互通佛教。
威德巍巍數感天給、妙解蕩蕩頻見心佛。
如此高僧、古今之間多哉大哉。
豈言語之所及乎。
此謂震旦弘傳之相也。
第四節 日本 至如日本國者、人王第三十代、欽明天皇禦宇、第六年乙醜(當梁大同八年)十一月、從百濟國聖明王、獻金銅釋迦像一軀及幡蓋若幹經論。
天皇歡喜、即見崇之。
于時臣下雖不敬之、遂建寺宇安置佛經、其後漸漸三寶興建。
第三十一代、敏達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聖德太子誕生和國、更弘佛法、廣滿天下。
伽藍諸處、度人無量。
守屋逆臣被定慧弓箭、高麗兩僧得弘通稱譽。
降伏邪見、紹隆三寶、抜濟衆生、施作佛事。
千古百來、何處過之。
偏是上宮太子善巧之力也。
自爾已來、高僧頻出、廣傳佛法。
大聖垂迹遍弘三寶。
慧灌僧正傳三論深義、玄昉僧正弘法相大乘。
華嚴圓宗道璿律師傳之、戒律天台鑒真和尚弘之。
傳教大師重興天台、弘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