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師盛開真言、俱舍.成實各有傳承。
此等諸德、或從唐至此、或從此往還。
自餘諸師弘傳甚多。
竝前後翫如上法。
或汲玉泉之流、或傳慧日之光。
或受清涼之滿月、或為玉花之門葉。
或彳南山貞松之下、或遊西湖靈芝之薗。
或青龍深窮海底、或大雲遍覆四面。
大小兩乘.性相二宗.教觀二門.顯密二教、各各傳通不可稱計。
七大諸寺竝肩鑽仰、南北二京诤美依學。
互是龍象之徒衆、俱為人天之大師、厥餘邊方亦随弘通。
自古至今繼踵不絕。
末法味薄、教海本深。
欲釣其奧不能及。
大哉不可得而稱者也。
此謂日域弘傳之相也。
第三章 八宗概說 問。
三國弘傳之相、略知既爾。
然今日域所傳佛法總有幾許。
請重明之。
答。
日域教自昔所翫、本隻八宗。
至今不改。
其之中間非無異宗。
雖然古今共許所翫、其啻八宗而已。
問。
其八宗者雲何。
答。
言八宗者、一俱舍宗.二成實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論宗.六天台宗.七華嚴宗.八真言宗也。
問。
此八宗中、幾是小乘、幾是大乘乎。
答。
俱舍.成實及律、此三宗皆是小乘也。
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及以真言、此之五宗竝是大乘也。
問。
此之八宗所談義理各可得聞乎。
答。
諸宗義趣深奧難知。
一宗尚嗜未聞況於八個宗乎。
故唯列名目粗述一義耳。
本論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節 對法藏義 問。
何故名俱舍宗乎。
答。
俱舍者是本論名。
具言之即論題雲阿毘達磨俱舍論。
論之一字是漢語餘之六字竝梵語。
阿毘此雲對達磨此雲法俱舍此雲藏。
謂對法藏論也。
謂無漏慧等名之為對法。
對有二義一者對向涅盤故二者對觀四谛故。
法有二義。
一勝義法謂是涅盤也。
二法相法通四聖谛。
謂無漏慧對向對觀涅盤四谛故。
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
包含義者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
對法之藏依主釋也。
所依義者此論依彼發智論等而造故。
爾全取本論對法藏名。
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财釋。
論具題名其義如此。
今此俱舍以為宗故名俱舍宗也。
第二節 造論緣起 問。
此論如來滅後經幾許年誰人造乎。
答。
此論如來滅後九百年時世親菩薩之所造也。
二十部中是薩婆多部也。
源出婆沙勢插諸教。
婆沙是本發智六足。
如來滅後四百年初迦濕彌羅國有國王名迦膩色迦。
其王敬信尊重佛經。
有日請僧入宮供養。
王因問道僧說不同。
王甚怪焉。
問脇尊者曰佛教同源理無異趣諸德宣唱奚有異乎。
尊者答曰何說皆正随修得果也。
佛既懸記如折金杖。
王聞此語因為問曰諸部立範孰最善乎。
我欲修行。
願尊者說。
尊者答曰諸部之中莫越有宗。
王欲修行宜遵此矣。
王即歡喜令結此部三藏法門。
有德諸僧四方雲集凡聖極多不可煩亂。
遂簡凡僧唯留聖僧。
聖僧尚繁簡去有學唯留無學。
無學複多不可總集。
於無學内定滿六通智圓四辯内閑三藏外達五明方堪結集。
所留德聖唯有四百九十九人。
遂以世友尊者足成五百人矣。
即以世友尊者推為上座。
於是五百聖衆初集十萬頌釋咀怛覽藏次造十萬頌釋毘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釋阿毘達磨藏。
即大毘婆沙是也。
五百羅漢既結集已刻石立誓唯聽自國不許外國。
方勅夜叉神守護城門。
不令散出。
然世親尊者舊習有宗後學經部将為當理於有宗義懷取舍心欲定是非。
潛名重往時經四歲。
屢以自宗頻破他部。
悟入尊者被诘莫通。
尊者入定知是世親私告之曰此部衆中未離欲者知長老破必相緻害。
長老可速歸還本國。
于時世親至本國已講毘婆沙。
若一日講便造一偈攝一日中所講之義刻赤銅葉書寫此偈。
如此次第成六百頌攝大毘婆沙其義周盡。
标頌香象。
擊鼓宣令誰能破者吾當謝之。
竟無一人破斯偈頌。
将此偈頌使人齎往迦濕彌羅國。
時彼國王及諸僧衆聞皆歡喜謂弘己宗。
悟入知非告怪諸人。
遂請造釋。
世親論主即應王請為釋本文。
凡八千頌。
後見彼釋果如悟入羅漢所言。
于時悟入尊者弟子衆賢論師造論破俱舍名俱舍雹論令世親見。
世親即贊改名即為順正理論。
彼衆賢論師亦造顯宗論。
譯成四十卷。
順正理譯成八十卷。
故知此俱舍論源出婆沙論。
第三節 翻譯弘傳 問。
此論興起既九百年時。
其傳東夏是何時耶。
答。
此論翻時即有二代。
初陳朝真谛三藏譯成二十卷。
即自作疏有五十卷亡逸不傳。
後唐朝玄奘三藏永徽年中於慈恩寺譯成三十卷。
今即此本也。
然則此論既世親論主所造故以世親菩薩為本祖師。
大唐國中遍學三藏妙翻傳之門人普光法師寶法師各作疏釋之。
及餘諸師莫不皆翫。
乃至傳于日本于今不絕。
相承繼迹諸寺競學。
第四節 本論宗旨 問。
此宗唯述有宗欤。
頗有兼餘乎。
答。
此論正述有宗。
故所立義本薩婆多而制造之。
然時朋彼經部之義。
故論文雲迦濕彌羅義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已上)。
又雲經部所說不違理故(已上)。
取舍二宗顯密意趣依此等文。
其義可知。
問。
此論以何為其宗旨。
答。
既述有宗故說一切諸法實有以為其宗。
若密言之非無經部義。
今約顯意唯是有宗。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總是此宗所說義也。
然說三世實有諸說不同。
即有四說。
一法救尊者雲由類不同三世有異。
二妙音尊者雲由相不同三世有異。
三世友尊者雲由位不同三世有異。
四覺天尊者雲由待不同三世有異。
今世親論主。
竝評此四家。
世友尊者以為最善。
若經部宗過未無體唯現是有。
此俱舍論既是對法。
故此論藏。
第五節 本論組織 問。
此論總明何等義乎。
答。
此論三十卷。
總有九品。
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間品.四業品.五随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
略頌雲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随三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其破我品無别正頌聚經中伽陀而已。
此九品中初之二品總明有漏無漏。
後之六品别明有漏無漏。
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次根品明諸法用别明六中初之三品别明有漏後三品别明無漏。
明有漏中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随眠品明緣。
明無漏中賢聖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
其破我品明無我理。
一部三十卷九品始終所明義理分齊如此。
此等諸德、或從唐至此、或從此往還。
自餘諸師弘傳甚多。
竝前後翫如上法。
或汲玉泉之流、或傳慧日之光。
或受清涼之滿月、或為玉花之門葉。
或彳南山貞松之下、或遊西湖靈芝之薗。
或青龍深窮海底、或大雲遍覆四面。
大小兩乘.性相二宗.教觀二門.顯密二教、各各傳通不可稱計。
七大諸寺竝肩鑽仰、南北二京诤美依學。
互是龍象之徒衆、俱為人天之大師、厥餘邊方亦随弘通。
自古至今繼踵不絕。
末法味薄、教海本深。
欲釣其奧不能及。
大哉不可得而稱者也。
此謂日域弘傳之相也。
第三章 八宗概說 問。
三國弘傳之相、略知既爾。
然今日域所傳佛法總有幾許。
請重明之。
答。
日域教自昔所翫、本隻八宗。
至今不改。
其之中間非無異宗。
雖然古今共許所翫、其啻八宗而已。
問。
其八宗者雲何。
答。
言八宗者、一俱舍宗.二成實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論宗.六天台宗.七華嚴宗.八真言宗也。
問。
此八宗中、幾是小乘、幾是大乘乎。
答。
俱舍.成實及律、此三宗皆是小乘也。
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及以真言、此之五宗竝是大乘也。
問。
此之八宗所談義理各可得聞乎。
答。
諸宗義趣深奧難知。
一宗尚嗜未聞況於八個宗乎。
故唯列名目粗述一義耳。
本論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節 對法藏義 問。
何故名俱舍宗乎。
答。
俱舍者是本論名。
具言之即論題雲阿毘達磨俱舍論。
論之一字是漢語餘之六字竝梵語。
阿毘此雲對達磨此雲法俱舍此雲藏。
謂對法藏論也。
謂無漏慧等名之為對法。
對有二義一者對向涅盤故二者對觀四谛故。
法有二義。
一勝義法謂是涅盤也。
二法相法通四聖谛。
謂無漏慧對向對觀涅盤四谛故。
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
包含義者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
對法之藏依主釋也。
所依義者此論依彼發智論等而造故。
爾全取本論對法藏名。
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财釋。
論具題名其義如此。
今此俱舍以為宗故名俱舍宗也。
第二節 造論緣起 問。
此論如來滅後經幾許年誰人造乎。
答。
此論如來滅後九百年時世親菩薩之所造也。
二十部中是薩婆多部也。
源出婆沙勢插諸教。
婆沙是本發智六足。
如來滅後四百年初迦濕彌羅國有國王名迦膩色迦。
其王敬信尊重佛經。
有日請僧入宮供養。
王因問道僧說不同。
王甚怪焉。
問脇尊者曰佛教同源理無異趣諸德宣唱奚有異乎。
尊者答曰何說皆正随修得果也。
佛既懸記如折金杖。
王聞此語因為問曰諸部立範孰最善乎。
我欲修行。
願尊者說。
尊者答曰諸部之中莫越有宗。
王欲修行宜遵此矣。
王即歡喜令結此部三藏法門。
有德諸僧四方雲集凡聖極多不可煩亂。
遂簡凡僧唯留聖僧。
聖僧尚繁簡去有學唯留無學。
無學複多不可總集。
於無學内定滿六通智圓四辯内閑三藏外達五明方堪結集。
所留德聖唯有四百九十九人。
遂以世友尊者足成五百人矣。
即以世友尊者推為上座。
於是五百聖衆初集十萬頌釋咀怛覽藏次造十萬頌釋毘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釋阿毘達磨藏。
即大毘婆沙是也。
五百羅漢既結集已刻石立誓唯聽自國不許外國。
方勅夜叉神守護城門。
不令散出。
然世親尊者舊習有宗後學經部将為當理於有宗義懷取舍心欲定是非。
潛名重往時經四歲。
屢以自宗頻破他部。
悟入尊者被诘莫通。
尊者入定知是世親私告之曰此部衆中未離欲者知長老破必相緻害。
長老可速歸還本國。
于時世親至本國已講毘婆沙。
若一日講便造一偈攝一日中所講之義刻赤銅葉書寫此偈。
如此次第成六百頌攝大毘婆沙其義周盡。
标頌香象。
擊鼓宣令誰能破者吾當謝之。
竟無一人破斯偈頌。
将此偈頌使人齎往迦濕彌羅國。
時彼國王及諸僧衆聞皆歡喜謂弘己宗。
悟入知非告怪諸人。
遂請造釋。
世親論主即應王請為釋本文。
凡八千頌。
後見彼釋果如悟入羅漢所言。
于時悟入尊者弟子衆賢論師造論破俱舍名俱舍雹論令世親見。
世親即贊改名即為順正理論。
彼衆賢論師亦造顯宗論。
譯成四十卷。
順正理譯成八十卷。
故知此俱舍論源出婆沙論。
第三節 翻譯弘傳 問。
此論興起既九百年時。
其傳東夏是何時耶。
答。
此論翻時即有二代。
初陳朝真谛三藏譯成二十卷。
即自作疏有五十卷亡逸不傳。
後唐朝玄奘三藏永徽年中於慈恩寺譯成三十卷。
今即此本也。
然則此論既世親論主所造故以世親菩薩為本祖師。
大唐國中遍學三藏妙翻傳之門人普光法師寶法師各作疏釋之。
及餘諸師莫不皆翫。
乃至傳于日本于今不絕。
相承繼迹諸寺競學。
第四節 本論宗旨 問。
此宗唯述有宗欤。
頗有兼餘乎。
答。
此論正述有宗。
故所立義本薩婆多而制造之。
然時朋彼經部之義。
故論文雲迦濕彌羅義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已上)。
又雲經部所說不違理故(已上)。
取舍二宗顯密意趣依此等文。
其義可知。
問。
此論以何為其宗旨。
答。
既述有宗故說一切諸法實有以為其宗。
若密言之非無經部義。
今約顯意唯是有宗。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總是此宗所說義也。
然說三世實有諸說不同。
即有四說。
一法救尊者雲由類不同三世有異。
二妙音尊者雲由相不同三世有異。
三世友尊者雲由位不同三世有異。
四覺天尊者雲由待不同三世有異。
今世親論主。
竝評此四家。
世友尊者以為最善。
若經部宗過未無體唯現是有。
此俱舍論既是對法。
故此論藏。
第五節 本論組織 問。
此論總明何等義乎。
答。
此論三十卷。
總有九品。
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間品.四業品.五随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
略頌雲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随三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其破我品無别正頌聚經中伽陀而已。
此九品中初之二品總明有漏無漏。
後之六品别明有漏無漏。
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次根品明諸法用别明六中初之三品别明有漏後三品别明無漏。
明有漏中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随眠品明緣。
明無漏中賢聖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
其破我品明無我理。
一部三十卷九品始終所明義理分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