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下)

關燈
教門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

    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

    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

    觀心為經諸法為緯織成部帙。

    不與他同(已上。

    ) 第二節 相承系譜 問。

    此宗以誰為祖師乎。

     答。

    以天台智者大師為宗師矣。

    然慧文禅師依智論立一心三觀以授南嶽慧思禅師。

    慧思禅師靈山聽法華憶在當時行法華三昧位登六根淨。

    智論三智一心中得之文中論三谛偈妙領心府深發定慧三昧成就觀解圓明。

    遂授法天台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亦昔於靈山同聽法華。

    谒於南嶽大師之時妙得憶識。

    修法華三昧位居五品。

    建一家大宗身具十德。

    慧文南嶽唯提義綱至于天台大師廣立教時具判一代。

    此宗盛興啻在此祖。

     次有章安大師。

    承天台大師廣傳此宗。

    天台唯散說章安悉結集以成一宗之典籍以作一家之綱目。

     次智威大師承章安大師廣傳此宗。

    智威授慧威大師慧威授玄朗大師玄朗授妙樂大師。

     妙樂大師廣解祖文竝制記章。

    天台止觀玄義文句如應作輔行釋簽疏記。

    諸家記章不及今師。

    自餘祖文無不解判。

    故古今特依承諸方歸為所憑。

    唯今記家妙得祖意頗符大宗。

    義通法師知禮法師淨覺法師等皆承此後。

    妙樂大師授法道邃和尚。

    則法門靈府也。

    行滿道暹及智雲等皆禀妙樂竝肩行化互為龍象。

     爰日本傳教大師渡大唐國谒道邃和尚廣傳此宗瀉瓶無遺傳寫此盡。

    遂還日本弘之叡嶽。

    義真和尚慈覺大師智證大師如是等祖師先德互相承流傳于今不絕。

    日本一國無處不弘異國諸州傳聞盛學。

    雖時末法。

    人之歸仰無過此宗。

    貴哉大矣。

     第三節 教判 問。

    此宗立幾時教判一代教又明何法門乎。

     答。

    一宗大義教觀二門。

    言教門者義解養神佛道圓開故。

    言觀門者觀行進登證覺妙發故。

    其教門者四教五味一乘十如是等也。

    其觀門者十二因緣二谛四種三昧三惑義等也。

     判一代教約教有四教。

    約時有五時。

    四教之中亦有二種。

    一化法四教是釋義之綱目也。

    二化儀四教即判教之大綱也。

    兩種四教合為八教。

     問。

    且化法四教者何。

     答。

    一三藏教。

    一切小乘此教中攝。

    二通教。

    諸大乘中通被三乘此教分齊。

    三别教。

    諸大乘中不與小共獨被菩薩即此教攝。

    四圓教。

    諸大乘中圓融相即無礙法門即此教攝。

     初三藏教者小乘教中諸部分流。

    然取要唯四。

    一有門小乘、即毘昙是。

    二空門小乘、是成實論。

    三亦有亦空門、謂昆勒論。

    四非有非空、是迦旃經。

    彼昆勒論及迦旃經、未傳震旦。

     且就有門毘昙所說而明之者、此教之中明三乘修行得果之相。

     先聲聞乘有七賢七聖。

    其七賢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處.三總相念處。

    此三是外凡、順解脫分位也。

    四煗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此四是内凡、順決擇分位也。

     其七聖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七不時解脫。

    初二竝見道、鈍根者名随信行、利根者名随法行。

    鈍根者入修道名信解、利根者入修道名見得。

    此信解見得二人、得滅盡定、還名身證。

    鈍根人得羅漢果、名時解脫、利根人得羅漢果、名不時解脫。

    雖有七聖、唯是四果。

    聲聞得果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即得證也。

     其緣覺乘即有二種。

    一部行獨覺、二麟喻獨覺。

    部行出佛世故、部類衆多。

    麟喻唯獨一故、不知佛世。

    極速四生、極遲百劫後得果也。

     菩薩經三僧隻、亦迳百劫、然後菩提樹下成佛。

     三乘俱斷見思惑矣。

    三乘所觀互各不同。

    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

    三乘得果竝入無餘、灰身滅智。

     此教明生滅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二谛等法。

    是界内事教也。

     二通教者、此有四門。

    多明空門。

    此教明三乘共十地。

    其十地者、一乾惠地、是外凡位。

    二性地、是内凡位。

    三八人地、四見地、斷三界見惑。

    是初果也。

    五薄地、即一來果。

    六離欲地、是不還果。

    七已辦地、是羅漢果。

    聲聞從初至此、乃至無餘灰斷。

    八支佛地、除習氣入空觀。

    緣覺至此證果入寂。

    九菩薩地、是出假位。

    菩薩至此動逾塵劫、出假利生、道觀雙流。

    十佛地、菩薩最後身斷餘殘習、七寶樹下天衣為座成道、乃至入寂。

     此教明無生四谛.十二因緣.二谛等法。

    此界内理教也。

     三别教者、亦有四門。

    多用亦有亦空門。

     此教明五十二位。

    一十信、是外凡位、從假入空。

     二十住、是習種性位、初住斷三界見惑、次之六住斷三界修惑、後三住除前惑習氣竝塵沙惑。

    此位空觀成就傍習假中。

     三十行、性種性位、正習假觀、傍習中觀、破塵沙惑。

     四十廻向、是道種性、修中道觀、伏無明也。

    此住行向。

    是内凡位。

     五十地、聖種性。

     六等覺、上二竝破無明、分證中道、名分聖位。

     七妙覺、是極聖位、破無明證佛果也。

    即七寶為座成道矣。

     此教明無量四谛十二因緣等。

    此界外事教也。

     此宗明障總立三惑。

    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

    見思是界内惑故、藏通二教三乘所斷。

    塵沙無明是界外惑故、别圓二教而所斷也。

    五十二位具伏斷此三惑。

    圓教六即亦爾。

     四圓教者、亦有四門。

    多約非有非空門。

    此教立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衆生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此心即具三谛妙理、不可思議。

    是名理即。

     二名字即、聞上所說一實菩提、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

     三觀行即、是五品位。

    十心具足十法成乘觀也。

    讀誦經典、更加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修此等行故、名五品位。

    是外凡位也。

     四相似即、是六根清淨、鐵輪十信位也。

    初信斷三界見惑、次六信斷三界思惑、後三品斷習氣竝界外塵沙、伏無明惑。

    是内凡位也。

     五分真即、是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覺也。

    於四十一位中、各斷一品無明、各顯一分中道之理。

    竝八相成道而度衆生。

    普門示現、而益機根。

    名為分聖位也。

     六究竟即、等覺一轉入于妙覺、佛果圓滿斷證窮極。

     此教明無作四谛.十二因緣等。

     問。

    四教所談佛果、三身之中何乎。

     答。

    藏通二教是應身。

    於中藏教劣應身、通教勝應身也。

    别教他受用身、圓教自受用身。

    理智冥合、融通無礙、三身即一如來也。

     問。

    四教之佛居何等土乎。

     答。

    此宗立四種佛土。

     一同居土、凡聖雜居故。

    藏教所談劣應身佛居此土中。

    於中有二。

    一同居穢土、如娑婆等。

    二同居淨土、如安養等。

     二方便有餘土在三界外。

    唯三乘人離三界身、住彼淨土。

    通教所談勝應身佛、即居此土。

     三實報土、别教十地、圓教十住已上菩薩、斷無明惑、顯中道理、住於彼土。

    若據教主、别教所明他受用身。

     四寂光土、唯佛實身住彼淨土。

    機根離絕、佛佛境界。

    即是四德波羅蜜、周遍寂照、理智冥合法身所住。

    四教佛居如此四土也。

     以此四教、判如來一代大小諸教、莫不窮盡。

    化法四教大概如此。

     次化儀四教者、一頓教、如華嚴經。

     二漸教、阿含.方等.般若之三時也、 三不定教、機解不同、同聽異聞。

    聞大解小、聞小解大等、然互相知名不定教。

     四秘密教、一會之說對機異說。

    或說小之座說一實法、或說大之座而說餘法。

    然互不相知故名秘密教。

    是總名化儀四教也。

     當知化儀所說、不出化法。

    化法說儀、不過化儀。

    故立八教以為判解。

    即大綱網目。

     其五時者、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盤。

    化儀次第、一代說教不過此五。

    名為五味。

     第四節 觀門行法 此宗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一念之中頓具不縱不橫。

    建立二谛總有七重。

    四種三昧為行方法。

    一心三觀具足圓滿相即自在無礙圓融。

    即凡見佛、即佛現凡。

    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鹹稱常樂。

    今法華妙旨寔在茲矣。

     諸教之中此教最長。

    諸宗之中為深奧。

    超八極圓厥旨深高。

    速疾大果又妙矣。

     第七章 華嚴宗 第一節 宗名所依經 問。

    何故名華嚴宗。

     答。

    以華嚴經為其所憑故雲爾也。

     問。

    華嚴總有幾經乎。

     答。

    若委論之有十類别。

    然今取要言、隻有三本。

    一上本華嚴、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二中本華嚴、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此二本經攝在龍宮不傳閻浮。

    三下本華嚴、十萬偈、三十八品。

    此傳閻浮五印盛弘。

    此雲三本華嚴也。

     下本經十萬頌内傳譯震旦經於三譯。

    東晉朝代覺賢三藏翻成六十卷。

    得彼梵本三萬六千偈。

    次大唐朝、喜覺三藏、翻成八十卷。

    得彼梵本四萬五千偈。

    後大唐朝、般若三藏、貞元年中、翻成四十卷。

    唯是入法界一品也。

     第二節 三國相承 問。

    此宗以誰為祖師乎。

     答。

    香象大師以為高祖。

    然具言之、立於七祖。

    第一馬鳴菩薩、第二龍樹菩薩。

    第三震旦元祖杜順禅師、是文殊應迹、居終南山、制華嚴法界觀.五教止觀.十玄章等、流通此宗。

    諡号帝心尊者。

    第四智俨禅師、承杜順師盛弘此宗、制作多多。

    居雲華寺、号雲華尊者。

    第五香象大師、禀智俨禅師、廣敷華嚴。

    一朝國師、四海重寶。

    講經感天雨花、開義口出五光。

    大唐則天皇後、諡号賢首菩薩。

    經論解釋、制造極多。

    大經本疏、餘經别章、諸論義記、一宗總義、解釋無遺、義理盡述。

    凡華嚴甚盛、啻在此祖。

    第六清涼大師、承香象大師弘華嚴教。

    智解深廣、兼通諸宗、以此圓宗、為其心府。

    制大疏演義鈔及自餘章疏、其數多多。

    一朝歸宗以為國師。

    十誓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