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戒疏即止持行相防止随持事詳。
業疏即作持修行羯磨攝僧義明。
事鈔雙明止作。
衆(四人已上)自(一人)共(二人三人)三行二持備足。
其尼鈔一部别明尼二持、義鈔一部多解止持。
故祖師諸文、唯在二持矣。
此二持戒有總有别。
總而言之、一切諸善、皆二持攝。
别而言之唯就戒律一宗明之。
今二持者、且就戒律一門言之。
若就總門、非無其義。
第七節 七衆建立 問。
僧尼具戒、局于此欤。
答。
不然。
僧尼具戒無量無邊。
若定數限、且随緣制故。
僧尼戒量各有三重。
僧戒三者、廣則無量、中則三千威儀.六萬細行、略則二百五十。
尼戒有三重者、廣則無量、中則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略則三百四十八戒。
經說五百戒。
是有名無相。
大智律師雲、托境而言、戒則無量、且列二百五十、為持犯綱領。
(已上。
)尼戒亦爾。
故僧尼二衆、受具戒時、竝得如此無量無邊等戒、量等虛空、境遍法界。
莫不圓足。
故名具足戒。
其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皆從具戒中抽之、漸誘機根、以為具戒方便、漸漸進登、遂成具足無願位故。
是故總言戒、有四位。
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若加六法、總可五類。
佛法七衆所以建立、其七衆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此之二衆竝具足戒。
三式叉摩那、此受六法。
四沙彌、五沙彌尼、此竝十戒。
六優婆塞、七優婆夷、此竝五戒。
前五衆是出家衆、後二在家。
式叉.沙彌及沙彌尼、戒相标數、雖十戒等、至于護持竝同具位。
其八齋戒、為在家衆授出家戒。
然位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之攝。
七衆之外、無别衆故。
其五戒者、一不殺生戒.二不偷盜戒.三不邪婬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也。
八齋戒者、前五同上。
但改邪婬以為不婬。
六香油塗身戒.七歌舞觀聽戒。
八高廣大床戒。
九非時食戒。
薩婆多論雲八個是戒第九是齋。
齋戒合數故有九也。
(已上。
)言十戒者前九同上。
第十捉金銀寶戒。
其六法者、一殺畜生二盜三錢三摩觸四小妄語五飲酒六非時食也。
此七衆中男衆有三。
比丘沙彌及優婆塞。
女衆有四。
即餘四是。
第八節 判教宗緻 問。
此宗立幾教攝諸教乎。
答。
南山律師立化制二教以攝一代教。
亦名化行二教。
其化教者經論所诠定慧法門四阿含等是也。
其制教者律教所诠戒學法門四分律等是也。
今此宗部即律藏教。
以戒為宗。
戒行清淨定慧自立。
故先持戒制禁業非然後定慧伏斷煩惑。
為道制戒。
本非世福。
三乘聖道非戒不立。
故如來最初制戒意在茲矣。
(已上南山禦釋。
) 問。
如常途雲五戒.八戒感人天報、十戒.具戒、唯得應果。
(雲雲。
)此義如何。
答義未必然。
若持五.八戒、任因感報、即唯人天。
十戒.具戒、任因感果、即是小果。
依此義故、常途雲爾。
若約意樂、其義不爾。
故大智律師雲、戒有四位。
五.八.十.具。
若約鈍根、通為世善。
若論上智、俱作道基。
(已上。
)故知戒法随機有異。
此是今宗之所談、祖師建立之意緻也。
問。
四分律宗大小乘中、正是何乎。
答。
律宗諸家所判不同。
慧光律師雲、四分一律宗、是大乘(雲雲。
)法砺.玄恽等師竝雲、唯是小乘。
(雲雲。
)南山律師雲、此四分宗、義當大乘。
(已上。
)今依此義、盛為所憑。
故業疏中立五義分通。
謂沓婆廻心.施生成佛(施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識了塵境.相召佛子.舍财用輕。
遙超餘部、寔為深義。
束上諸戒、總有四科。
一者戒法、如來所制法、通萬境故。
二者戒體、受者所發心府領納故。
今四分宗、依成實論、非色非心為體。
三者戒行、受者随持三業運造故。
四者戒相、美德外彰、持相可軌故。
一切諸戒鹹具此四。
問。
今宗所立及祖師意緻、大小乘中、本何行果。
答。
此教所依、本是小乘。
四分本律。
元被小乘故。
然義當大乘、機根漸進故。
當分小乘故、小無不兼。
分通大乘故、大無不期。
此是今教所說所旨。
若據南山律祖意者、如來一代所說法門、大小諸教、分為三教。
一性空教、一切小乘、即此中攝。
二相空教、一切大乘淺教悉攝。
三唯識圓教、一切大乘深教悉攝。
今四分宗、即性空教中之一分。
唯識圓教是祖師域心。
圓融三學無礙圓行故。
業疏中、明諸宗所談戒體、出三宗義。
有宗.空宗竝性空教攝。
圓教妙體、是唯識教也。
大小二宗、各立三學。
且大乘圓教三學者、戒即護三聚淨戒。
藏識種子以為其體。
定慧則唯識妙行、止觀竝運、以為其相。
戒即定慧、無一法而非定慧。
定慧即戒、無一法而非戒。
此名圓融三學行相。
其中戒者、即前所标三聚淨戒。
謂攝律儀戒。
一切諸惡皆悉斷舍故。
攝善法戒、一切諸善皆悉修行故。
攝衆生戒、荷負衆生、遍施利益故。
此之三聚、亦圓融行。
故、三聚互攝、諸戒融通。
如不殺生、即具三聚。
乃至一切諸戒皆爾。
随持一戒、三聚全具。
雖是一行、廣攝萬行。
故雖一念、頓經三隻。
不壞三隻、而立一念、不退一念、而經三隻。
長短無礙、生佛平等、諸法互遍、相即無盡。
豈非深妙乎。
攝善.攝生、且略不論。
其律儀戒亦有三種。
一别解脫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其初别解脫中、有三業。
即身語意所持戒也。
身語二戒、有共.不共。
意業之戒、唯是不共。
故聲聞所受、唯此身語一分、共門之分齊也。
四分律等所說戒相、即此分齊。
但四分律、分通意戒。
由此義故、有小乘戒。
今大乘宗、此共門戒入三聚中、會歸大乘故、小乘律所說戒行、皆是三聚圓頓大戒、更無别相、純一圓極。
彼七衆軌則、全同小律、律儀戒中建立之故。
此則南山大師教觀宗旨、學者受随解行之域心也。
然受此三聚戒、有通受、有别受。
三聚通受故雲通、别受律儀故雲别。
今祖師所立、白四羯磨圓意戒法、即當彼别受矣。
然後受菩薩戒者、即當通受矣。
故今律宗學者、通别二受遍納壇塲、四分.梵網竝護戒相。
通别二受名、出法相之家、義在南山之林。
五篇七聚制起聲聞之叢、行亘大乘之薗。
明乎、瑜伽大論之誠說矣、南山高祖之定判矣、行者域心啻在此宗。
大覺妙果豈夫賖乎。
(講本)八宗綱要鈔(上終)
戒疏即止持行相防止随持事詳。
業疏即作持修行羯磨攝僧義明。
事鈔雙明止作。
衆(四人已上)自(一人)共(二人三人)三行二持備足。
其尼鈔一部别明尼二持、義鈔一部多解止持。
故祖師諸文、唯在二持矣。
此二持戒有總有别。
總而言之、一切諸善、皆二持攝。
别而言之唯就戒律一宗明之。
今二持者、且就戒律一門言之。
若就總門、非無其義。
第七節 七衆建立 問。
僧尼具戒、局于此欤。
答。
不然。
僧尼具戒無量無邊。
若定數限、且随緣制故。
僧尼戒量各有三重。
僧戒三者、廣則無量、中則三千威儀.六萬細行、略則二百五十。
尼戒有三重者、廣則無量、中則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略則三百四十八戒。
經說五百戒。
是有名無相。
大智律師雲、托境而言、戒則無量、且列二百五十、為持犯綱領。
(已上。
)尼戒亦爾。
故僧尼二衆、受具戒時、竝得如此無量無邊等戒、量等虛空、境遍法界。
莫不圓足。
故名具足戒。
其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皆從具戒中抽之、漸誘機根、以為具戒方便、漸漸進登、遂成具足無願位故。
是故總言戒、有四位。
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若加六法、總可五類。
佛法七衆所以建立、其七衆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此之二衆竝具足戒。
三式叉摩那、此受六法。
四沙彌、五沙彌尼、此竝十戒。
六優婆塞、七優婆夷、此竝五戒。
前五衆是出家衆、後二在家。
式叉.沙彌及沙彌尼、戒相标數、雖十戒等、至于護持竝同具位。
其八齋戒、為在家衆授出家戒。
然位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之攝。
七衆之外、無别衆故。
其五戒者、一不殺生戒.二不偷盜戒.三不邪婬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也。
八齋戒者、前五同上。
但改邪婬以為不婬。
六香油塗身戒.七歌舞觀聽戒。
八高廣大床戒。
九非時食戒。
薩婆多論雲八個是戒第九是齋。
齋戒合數故有九也。
(已上。
)言十戒者前九同上。
第十捉金銀寶戒。
其六法者、一殺畜生二盜三錢三摩觸四小妄語五飲酒六非時食也。
此七衆中男衆有三。
比丘沙彌及優婆塞。
女衆有四。
即餘四是。
第八節 判教宗緻 問。
此宗立幾教攝諸教乎。
答。
南山律師立化制二教以攝一代教。
亦名化行二教。
其化教者經論所诠定慧法門四阿含等是也。
其制教者律教所诠戒學法門四分律等是也。
今此宗部即律藏教。
以戒為宗。
戒行清淨定慧自立。
故先持戒制禁業非然後定慧伏斷煩惑。
為道制戒。
本非世福。
三乘聖道非戒不立。
故如來最初制戒意在茲矣。
(已上南山禦釋。
) 問。
如常途雲五戒.八戒感人天報、十戒.具戒、唯得應果。
(雲雲。
)此義如何。
答義未必然。
若持五.八戒、任因感報、即唯人天。
十戒.具戒、任因感果、即是小果。
依此義故、常途雲爾。
若約意樂、其義不爾。
故大智律師雲、戒有四位。
五.八.十.具。
若約鈍根、通為世善。
若論上智、俱作道基。
(已上。
)故知戒法随機有異。
此是今宗之所談、祖師建立之意緻也。
問。
四分律宗大小乘中、正是何乎。
答。
律宗諸家所判不同。
慧光律師雲、四分一律宗、是大乘(雲雲。
)法砺.玄恽等師竝雲、唯是小乘。
(雲雲。
)南山律師雲、此四分宗、義當大乘。
(已上。
)今依此義、盛為所憑。
故業疏中立五義分通。
謂沓婆廻心.施生成佛(施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識了塵境.相召佛子.舍财用輕。
遙超餘部、寔為深義。
束上諸戒、總有四科。
一者戒法、如來所制法、通萬境故。
二者戒體、受者所發心府領納故。
今四分宗、依成實論、非色非心為體。
三者戒行、受者随持三業運造故。
四者戒相、美德外彰、持相可軌故。
一切諸戒鹹具此四。
問。
今宗所立及祖師意緻、大小乘中、本何行果。
答。
此教所依、本是小乘。
四分本律。
元被小乘故。
然義當大乘、機根漸進故。
當分小乘故、小無不兼。
分通大乘故、大無不期。
此是今教所說所旨。
若據南山律祖意者、如來一代所說法門、大小諸教、分為三教。
一性空教、一切小乘、即此中攝。
二相空教、一切大乘淺教悉攝。
三唯識圓教、一切大乘深教悉攝。
今四分宗、即性空教中之一分。
唯識圓教是祖師域心。
圓融三學無礙圓行故。
業疏中、明諸宗所談戒體、出三宗義。
有宗.空宗竝性空教攝。
圓教妙體、是唯識教也。
大小二宗、各立三學。
且大乘圓教三學者、戒即護三聚淨戒。
藏識種子以為其體。
定慧則唯識妙行、止觀竝運、以為其相。
戒即定慧、無一法而非定慧。
定慧即戒、無一法而非戒。
此名圓融三學行相。
其中戒者、即前所标三聚淨戒。
謂攝律儀戒。
一切諸惡皆悉斷舍故。
攝善法戒、一切諸善皆悉修行故。
攝衆生戒、荷負衆生、遍施利益故。
此之三聚、亦圓融行。
故、三聚互攝、諸戒融通。
如不殺生、即具三聚。
乃至一切諸戒皆爾。
随持一戒、三聚全具。
雖是一行、廣攝萬行。
故雖一念、頓經三隻。
不壞三隻、而立一念、不退一念、而經三隻。
長短無礙、生佛平等、諸法互遍、相即無盡。
豈非深妙乎。
攝善.攝生、且略不論。
其律儀戒亦有三種。
一别解脫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其初别解脫中、有三業。
即身語意所持戒也。
身語二戒、有共.不共。
意業之戒、唯是不共。
故聲聞所受、唯此身語一分、共門之分齊也。
四分律等所說戒相、即此分齊。
但四分律、分通意戒。
由此義故、有小乘戒。
今大乘宗、此共門戒入三聚中、會歸大乘故、小乘律所說戒行、皆是三聚圓頓大戒、更無别相、純一圓極。
彼七衆軌則、全同小律、律儀戒中建立之故。
此則南山大師教觀宗旨、學者受随解行之域心也。
然受此三聚戒、有通受、有别受。
三聚通受故雲通、别受律儀故雲别。
今祖師所立、白四羯磨圓意戒法、即當彼别受矣。
然後受菩薩戒者、即當通受矣。
故今律宗學者、通别二受遍納壇塲、四分.梵網竝護戒相。
通别二受名、出法相之家、義在南山之林。
五篇七聚制起聲聞之叢、行亘大乘之薗。
明乎、瑜伽大論之誠說矣、南山高祖之定判矣、行者域心啻在此宗。
大覺妙果豈夫賖乎。
(講本)八宗綱要鈔(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