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律述興起之根元明傳弘之由來。
第三節 四分律傳統 問。
四分律宗何時興乎。
答。
未分已前一味瀉瓶。
如來在世随機散說佛滅百年結集流傳。
一百餘年時昙無德羅漢随見誦出以為一部。
此是時此部始而分出。
問。
震旦日本何時傳乎。
答。
曹魏之世法時尊者創受戒姚秦之世覺明三藏始傳廣律。
是震旦傳戒之由來也。
至日域。
昔天平年中日本榮叡普照此二師往于唐朝請大明寺鑒真大和尚。
即應請來至日本。
途難極多。
而不奈之。
十有二年海中忍難逆浪六回志都不倦。
第六度時遂來至日本請入東大寺。
聖武天皇王子百官歡喜感悅。
即毘盧舍那殿前築壇行於受戒天皇皇後乃至四百餘人竝皆受戒。
後遷大佛殿西别建於戒壇院。
自爾已來年年行受于今不絕。
日本諸州戒律教宗厥時廣行莫不依翫。
又建唐招提寺傳弘戒律。
迨至于今續續不絕。
戒律教宗傳流日域偏是鑒真大和尚之力也。
第四節 律宗相承 問。
此宗立幾祖師。
答。
自迦葉尊者。
至于宋朝近來其數總别甚多。
謂佛是教主理在絕言。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末田地尊者。
商那和須尊者。
優婆毱多尊者。
昙無德(此雲法正尊者)昙摩迦羅(此雲法時尊者)法聰律師。
道覆律師。
慧光律師。
道雲律師。
道洪律師。
智首律師。
南山律師。
周秀律師。
道恒律師。
省躬律師。
慧正律師。
法寶律師。
元表律師。
守言律師。
無外律師。
法榮律師。
處恒律師。
擇悟律師。
允堪律師。
擇其律師。
元照律師是也。
若别據當律初興至于南山律師驗為九祖。
自法正尊者而取之故。
南山已後次第同前。
若依日本弘傳南山律師。
弘景律師。
鑒真大僧正法進大僧都如寶小僧都。
豐安僧正等是也。
第五節 律宗分流 問。
四分律宗頗有異解分流乎。
答。
唐朝有之。
謂相部法砺律師。
終南山道宣律師。
西大原寺東塔懷素律師各立異義門葉互诤。
此名律三宗。
鑒真和尚相部大疏南山虬文竝傳日本諸寺諸山竝令講通彼唐朝三宗。
後唯南山遺自餘諸家廢絕不行。
良以南山宗義受随相稱行相備足、大小途和、解行相應故也。
古今諸師、俱競歎美、諸宗賢哲竝翫依學。
如行事鈔七十三家互作記解。
自界他方、俱緻承奉、誰有如祖師。
賢聖所歎人、何其如此乎。
泛而言之四分律藏、翻譯已來、諸師制疏、将二十家。
然取要言之、不過三疏。
慧光律師略疏四卷。
相部律師中疏十卷。
智首律師廣疏二十卷、此名三要疏。
然唐朝三宗、砺.宣.素義、以攝束諸解、多在此三。
相部大疏、嵩嶽律師作記解釋。
飾宗義記十卷是也。
智首律師大疏既是南山所承。
故與南山而一途也。
東塔律師四分開宗記十卷獨流行天下、互謂盡美、俱稱指南。
唐朝之末、東京競起。
又玄恽律師毘尼讨要三卷與餘家少異矣。
四分大小等疏是也。
俱多分與南山同。
此六家章疏、日本竝傳焉。
今盛依學南山一家。
兼奉行嵩嶽新家之義。
三宗律義之不同、恐繁不述。
南山律師制作章疏總五大部。
一行事鈔三卷(分為十二卷)二戒疏四卷(分為八卷)三業疏四卷(分為八卷)四拾毘尼義鈔三卷 (本是三卷然下卷逸唯有上中今分四卷)五比丘尼鈔三卷(分為六卷)戒本羯磨竝作注解。
及小部律章、自餘諸文、部帖多多。
不可具擧。
南山律宗、正所依學即此五大部等也。
其本所依、即四分律六十卷是。
言其論釋。
即善見論是。
第六節 止持作持 問。
此宗明何法義。
答。
此宗明戒也。
有二種。
一止持戒五篇諸止惡門、二作持戒說戒等諸修善門。
如來所說一切諸戒、二持攝束皆悉窮盡。
故本律正宗所诠義理、唯此止作二持而已。
初二部戒本是名止持、後二十犍度是名作持。
二部戒本者、僧尼二部也。
比丘.比丘尼所持名具足戒。
戒本所說二部戒中、初明僧戒僧有二百五十戒。
分為八段。
一波羅夷此有四戒。
婬盜殺妄也。
二僧殘此有十三戒。
一故出精戒.二觸女人戒.三麤語戒.四歎身索供養戒.五媒嫁戒.六有主房戒.七無主房戒.八無根謗戒.九假根謗戒.十破僧違谏戒.十一助破僧違谏戒.十二汗家擯謗違谏戒.十三惡性拒僧違谏戒。
三二不定。
一屏處不定.二露處不定。
四尼薩耆波逸提此有三十。
長衣.離衣.長鉢.乞鉢等也。
五波逸提此有九十。
小妄語.兩舌語.掘地.壤生.飲酒.非時食等也。
六四提舍尼蘭若受食.學家受食等也。
七百衆學戒齊整着衣.戲笑.跳行等也。
八七滅诤現前毘尼.憶念毘尼等。
此之八段具攝二百五十戒。
攝束八段以為五篇。
一波羅夷.二僧殘此二攝罪即如前段。
三波逸提合前舍堕單堕為一。
總攝百二十戒。
四提舍尼如前。
五突吉羅合二不定.百衆學.七滅诤。
以為一篇。
總有一百九戒。
此就果罪及急要義立為五篇。
自外諸罪立於六聚而收攝之。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羅.是為六聚。
若開吉羅即為七聚。
五全如前。
六惡作.七惡說。
七聚之中夷.殘.堕罪及提舍尼攝罪同篇門。
偷蘭一聚攝五篇外聚門吉外一切因果輕重諸罪。
惡作.惡說攝篇門吉及餘一切因果吉罪。
故離七聚更無有罪。
六聚七聚攝罪盡故。
次明尼戒比丘尼戒本律說相唯有三百四十一戒。
束為六段。
一八波羅夷.二十七僧殘.三三十舍堕.四一百七十八單提.五八提舍尼.六百衆學。
尼無二不定。
其七滅诤古來诤論或可有或不可有(雲雲)。
今南山律師義必可有(雲雲)。
本律文略故可七段。
故加七滅總有三百四十八戒。
此亦不出五篇。
準比丘戒可知。
此為二部廣律。
本律前半所說法門分齊如此。
止持戒也。
次作持門。
犍度法者本律後半二十犍度。
一受戒犍度.二說戒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藥犍度.八迦絺那衣犍度.九俱腅彌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責犍度.十二人犍度.十三覆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滅诤犍度.十七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雜犍度.此名二十犍度。
此等竝是作持戒也。
然二段本律非無互通。
止持有作作持有止。
雖有互通就多分判前後兩段以配二持。
若對五大部者事鈔戒.業兩疏名三大部
第三節 四分律傳統 問。
四分律宗何時興乎。
答。
未分已前一味瀉瓶。
如來在世随機散說佛滅百年結集流傳。
一百餘年時昙無德羅漢随見誦出以為一部。
此是時此部始而分出。
問。
震旦日本何時傳乎。
答。
曹魏之世法時尊者創受戒姚秦之世覺明三藏始傳廣律。
是震旦傳戒之由來也。
至日域。
昔天平年中日本榮叡普照此二師往于唐朝請大明寺鑒真大和尚。
即應請來至日本。
途難極多。
而不奈之。
十有二年海中忍難逆浪六回志都不倦。
第六度時遂來至日本請入東大寺。
聖武天皇王子百官歡喜感悅。
即毘盧舍那殿前築壇行於受戒天皇皇後乃至四百餘人竝皆受戒。
後遷大佛殿西别建於戒壇院。
自爾已來年年行受于今不絕。
日本諸州戒律教宗厥時廣行莫不依翫。
又建唐招提寺傳弘戒律。
迨至于今續續不絕。
戒律教宗傳流日域偏是鑒真大和尚之力也。
第四節 律宗相承 問。
此宗立幾祖師。
答。
自迦葉尊者。
至于宋朝近來其數總别甚多。
謂佛是教主理在絕言。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末田地尊者。
商那和須尊者。
優婆毱多尊者。
昙無德(此雲法正尊者)昙摩迦羅(此雲法時尊者)法聰律師。
道覆律師。
慧光律師。
道雲律師。
道洪律師。
智首律師。
南山律師。
周秀律師。
道恒律師。
省躬律師。
慧正律師。
法寶律師。
元表律師。
守言律師。
無外律師。
法榮律師。
處恒律師。
擇悟律師。
允堪律師。
擇其律師。
元照律師是也。
若别據當律初興至于南山律師驗為九祖。
自法正尊者而取之故。
南山已後次第同前。
若依日本弘傳南山律師。
弘景律師。
鑒真大僧正法進大僧都如寶小僧都。
豐安僧正等是也。
第五節 律宗分流 問。
四分律宗頗有異解分流乎。
答。
唐朝有之。
謂相部法砺律師。
終南山道宣律師。
西大原寺東塔懷素律師各立異義門葉互诤。
此名律三宗。
鑒真和尚相部大疏南山虬文竝傳日本諸寺諸山竝令講通彼唐朝三宗。
後唯南山遺自餘諸家廢絕不行。
良以南山宗義受随相稱行相備足、大小途和、解行相應故也。
古今諸師、俱競歎美、諸宗賢哲竝翫依學。
如行事鈔七十三家互作記解。
自界他方、俱緻承奉、誰有如祖師。
賢聖所歎人、何其如此乎。
泛而言之四分律藏、翻譯已來、諸師制疏、将二十家。
然取要言之、不過三疏。
慧光律師略疏四卷。
相部律師中疏十卷。
智首律師廣疏二十卷、此名三要疏。
然唐朝三宗、砺.宣.素義、以攝束諸解、多在此三。
相部大疏、嵩嶽律師作記解釋。
飾宗義記十卷是也。
智首律師大疏既是南山所承。
故與南山而一途也。
東塔律師四分開宗記十卷獨流行天下、互謂盡美、俱稱指南。
唐朝之末、東京競起。
又玄恽律師毘尼讨要三卷與餘家少異矣。
四分大小等疏是也。
俱多分與南山同。
此六家章疏、日本竝傳焉。
今盛依學南山一家。
兼奉行嵩嶽新家之義。
三宗律義之不同、恐繁不述。
南山律師制作章疏總五大部。
一行事鈔三卷(分為十二卷)二戒疏四卷(分為八卷)三業疏四卷(分為八卷)四拾毘尼義鈔三卷 (本是三卷然下卷逸唯有上中今分四卷)五比丘尼鈔三卷(分為六卷)戒本羯磨竝作注解。
及小部律章、自餘諸文、部帖多多。
不可具擧。
南山律宗、正所依學即此五大部等也。
其本所依、即四分律六十卷是。
言其論釋。
即善見論是。
第六節 止持作持 問。
此宗明何法義。
答。
此宗明戒也。
有二種。
一止持戒五篇諸止惡門、二作持戒說戒等諸修善門。
如來所說一切諸戒、二持攝束皆悉窮盡。
故本律正宗所诠義理、唯此止作二持而已。
初二部戒本是名止持、後二十犍度是名作持。
二部戒本者、僧尼二部也。
比丘.比丘尼所持名具足戒。
戒本所說二部戒中、初明僧戒僧有二百五十戒。
分為八段。
一波羅夷此有四戒。
婬盜殺妄也。
二僧殘此有十三戒。
一故出精戒.二觸女人戒.三麤語戒.四歎身索供養戒.五媒嫁戒.六有主房戒.七無主房戒.八無根謗戒.九假根謗戒.十破僧違谏戒.十一助破僧違谏戒.十二汗家擯謗違谏戒.十三惡性拒僧違谏戒。
三二不定。
一屏處不定.二露處不定。
四尼薩耆波逸提此有三十。
長衣.離衣.長鉢.乞鉢等也。
五波逸提此有九十。
小妄語.兩舌語.掘地.壤生.飲酒.非時食等也。
六四提舍尼蘭若受食.學家受食等也。
七百衆學戒齊整着衣.戲笑.跳行等也。
八七滅诤現前毘尼.憶念毘尼等。
此之八段具攝二百五十戒。
攝束八段以為五篇。
一波羅夷.二僧殘此二攝罪即如前段。
三波逸提合前舍堕單堕為一。
總攝百二十戒。
四提舍尼如前。
五突吉羅合二不定.百衆學.七滅诤。
以為一篇。
總有一百九戒。
此就果罪及急要義立為五篇。
自外諸罪立於六聚而收攝之。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羅.是為六聚。
若開吉羅即為七聚。
五全如前。
六惡作.七惡說。
七聚之中夷.殘.堕罪及提舍尼攝罪同篇門。
偷蘭一聚攝五篇外聚門吉外一切因果輕重諸罪。
惡作.惡說攝篇門吉及餘一切因果吉罪。
故離七聚更無有罪。
六聚七聚攝罪盡故。
次明尼戒比丘尼戒本律說相唯有三百四十一戒。
束為六段。
一八波羅夷.二十七僧殘.三三十舍堕.四一百七十八單提.五八提舍尼.六百衆學。
尼無二不定。
其七滅诤古來诤論或可有或不可有(雲雲)。
今南山律師義必可有(雲雲)。
本律文略故可七段。
故加七滅總有三百四十八戒。
此亦不出五篇。
準比丘戒可知。
此為二部廣律。
本律前半所說法門分齊如此。
止持戒也。
次作持門。
犍度法者本律後半二十犍度。
一受戒犍度.二說戒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藥犍度.八迦絺那衣犍度.九俱腅彌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責犍度.十二人犍度.十三覆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滅诤犍度.十七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雜犍度.此名二十犍度。
此等竝是作持戒也。
然二段本律非無互通。
止持有作作持有止。
雖有互通就多分判前後兩段以配二持。
若對五大部者事鈔戒.業兩疏名三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