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八宗綱要鈔(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節 五位七十五法
問。
此宗幾種攝諸法乎。
答。
七十五法攝諸法盡。
七十五法者一者色法此有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色。
二者心法此唯一也六識心王總為一故。
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分為六位。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合有四十六名六位心所。
大地法十者、俱舍頌雲、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
(已上)。
大善地法十者、又同頌雲、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已上)。
大煩惱地法六者、同頌雲。
癡.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已上)。
大不善地法二者、頌雲。
唯遍不善心、無慚及無愧。
(已上)。
小煩惱地法十者、頌雲。
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如是類名為小煩惱地法。
(已上)。
不定地法八者、略頌雲。
尋.伺及悔.眠、貪.瞋與慢疑。
四者不相應行、此有十四。
俱舍頌雲、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
(已上)。
五者無為、此有三種、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虛空無為。
此名七十五法。
七十五中、前七十二竝是有為、後三是無為。
一切諸法不過此二。
有為法中有漏無漏、無為是無漏。
故此宗中、建七十五攝於諸法、莫不窮盡。
第七節 三乘因果 問。
此宗之中、三乘因果雲何建立乎。
答。
於三乘中、聲聞經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
方便有七階、果即四級。
緣覺經四生百劫、修因證果。
因行積集、直登無學、無有多階、唯一向果。
菩薩經三阿僧隻劫、修諸波羅蜜、百劫之中、植相好業、最後身中、於金剛座斷結成佛、化緣已盡、入無餘涅盤。
斯乃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
第八節 我空法有 問。
此宗明幾空乎。
答。
唯明生空、不談法空。
言生空者即遣我執。
五蘊之中、無有人我、唯是五蘊和合聚成、假名為人。
無有實人。
如此觀故證我空理。
然其法體三世實有。
由此義故、他宗名為我空法有宗也。
第二章 成實宗 第一節 成實名義 問。
何故名成實宗乎。
答。
以成實論為所依故名成實宗。
言成實者、釋成如來所說三藏之中實義故也。
故彼論師述懷文雲、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已上出彼論第一初。
) 第二節 造論譯傳 問。
此論如來滅後幾年、誰人造乎。
答。
如來滅後九百年中、薩婆多宗學者、俱摩羅陀上足弟子、有诃梨跋摩。
嫌師見解是甚淺劣、簡取諸部最長之義、以為一類而成宗矣。
姚秦朝代、羅什三藏翻譯弘之。
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震旦諸師多造章疏、乃至日域以依學之。
第三節 系譜宗義 問。
此之論宗、二十部中、正何部攝。
又最長義者、是何等義乎。
答。
定成實論所依本部、諸解不同。
或雲依多聞部。
或雲依經部。
或雲探大釋小。
或雲依昙無德部。
或雲取諸部長。
(小乘諸部長。
)或雲依化地部。
又梁三大法師謂光宅寺法雲法師。
開善寺智藏法師.莊嚴寺僧旻法師。
此三家竝雲成實論是大乘(雲雲)。
天台.嘉祥竝判小乘、南山靈芝俱雲分通大乘。
(與四分律同計。
)如此諸師異說不同。
然淨影.天台已後、多分共評雲成實論是小乘中長(雲雲)。
但南山律師教是小乘、義通大乘(雲雲)。
小乘之中、多雲成實、多依經部(雲雲)。
或昙無德部(雲雲)。
其最長義者、此宗之中具明二空。
故觀立二種。
一者空觀。
如瓶中無水、五蘊之中無人我故是人空觀也。
二者無我觀。
如瓶體無實、五蘊諸法假名故是法空觀也。
既明二空故、其義最長。
第四節 賢聖階位 問。
若爾可斷二執。
顯二空故。
答。
不然。
雖談二空唯斷見思、不斷所知障。
啻是智解甚深故。
此論中明二十七賢聖、以攝賢聖階位。
其二十七者、一随信行、在聞思位。
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位。
三無相行、即前二人入見道故。
此之三人名預流向。
四須陀洹果、五一來向、六一來果七不還向。
不還果中開十一人。
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樂慧.六樂定.七轉世.八現般.九信解.十見得.十一身證。
竝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學人。
自下九人竝是無學。
一退法相.二守護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慧解脫.八俱解脫.九不退相。
竝前十八合成二十七賢聖也。
第五節 八十四法 八十四法攝諸法盡。
雖未進入大乘、於小乘中尤為優長。
寔可怪矣。
是大乘欤。
一切諸法唯歸一滅谛、空理寂然、諸法此上立。
實法堅情如氷釋、假有萬像如林森、虛通妙道其旨深矣。
第三章 律宗 第一節 宗名諸律 問。
何故名律宗乎。
答。
律為所依故名律宗。
問。
律有幾部。
答。
律有諸部。
謂二部.五部.十八.五百是。
如來在世五十個年、随機散說。
滅後弟子昇座結集、名為一部。
八十誦律大毘尼藏。
佛滅百年、五師瀉瓶純是一味、未分異見。
一百年後漸分二部.五部及二十部乃至五百。
異見競鼓猶如浩波。
經論亦然。
三藏等教一類分故。
其中律部随計異成。
故一大藏分成諸部。
如此諸部數多不出二十部内。
故律部中有二十部。
天竺之間諸部竝弘。
第二節 翻譯弘傳 然傳震旦總有四律及以五論。
其四律者。
一者十誦律譯成六十一卷。
是薩婆多部律也。
二者四分律譯成六十卷。
是昙無德部律也。
三者僧隻律、譯成四十卷。
此根本二部中窟内上座也。
大衆名通二部故。
四者五分律譯成三十卷。
此五部中彌沙塞部律也。
迦葉遺律唯傳戒本廣律未流。
四律竝翻震旦悉行。
然獨流後代唯昙無德部四分律宗而已。
其五論者、一毘尼母論、二摩得勒伽論此依薩婆多律。
三善見論此解四分律。
四薩婆多論此釋十誦律。
五明了論此依正量部律。
自外毘奈耶律及新譯有部諸律竝傳震旦。
然四分一律此土緣深。
昔智首律師已前諸部雜亂未是專翫。
智首律師。
南山律師或制五部區分鈔或檢震旦初興受體專依四分而明受體唯憑昙無而談随行。
自爾已來乃至日域唯傳此部。
故且就四分一
此宗幾種攝諸法乎。
答。
七十五法攝諸法盡。
七十五法者一者色法此有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色。
二者心法此唯一也六識心王總為一故。
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分為六位。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合有四十六名六位心所。
大地法十者、俱舍頌雲、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
(已上)。
大善地法十者、又同頌雲、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已上)。
大煩惱地法六者、同頌雲。
癡.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已上)。
大不善地法二者、頌雲。
唯遍不善心、無慚及無愧。
(已上)。
小煩惱地法十者、頌雲。
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如是類名為小煩惱地法。
(已上)。
不定地法八者、略頌雲。
尋.伺及悔.眠、貪.瞋與慢疑。
四者不相應行、此有十四。
俱舍頌雲、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
(已上)。
五者無為、此有三種、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虛空無為。
此名七十五法。
七十五中、前七十二竝是有為、後三是無為。
一切諸法不過此二。
有為法中有漏無漏、無為是無漏。
故此宗中、建七十五攝於諸法、莫不窮盡。
第七節 三乘因果 問。
此宗之中、三乘因果雲何建立乎。
答。
於三乘中、聲聞經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
方便有七階、果即四級。
緣覺經四生百劫、修因證果。
因行積集、直登無學、無有多階、唯一向果。
菩薩經三阿僧隻劫、修諸波羅蜜、百劫之中、植相好業、最後身中、於金剛座斷結成佛、化緣已盡、入無餘涅盤。
斯乃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
第八節 我空法有 問。
此宗明幾空乎。
答。
唯明生空、不談法空。
言生空者即遣我執。
五蘊之中、無有人我、唯是五蘊和合聚成、假名為人。
無有實人。
如此觀故證我空理。
然其法體三世實有。
由此義故、他宗名為我空法有宗也。
第二章 成實宗 第一節 成實名義 問。
何故名成實宗乎。
答。
以成實論為所依故名成實宗。
言成實者、釋成如來所說三藏之中實義故也。
故彼論師述懷文雲、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已上出彼論第一初。
) 第二節 造論譯傳 問。
此論如來滅後幾年、誰人造乎。
答。
如來滅後九百年中、薩婆多宗學者、俱摩羅陀上足弟子、有诃梨跋摩。
嫌師見解是甚淺劣、簡取諸部最長之義、以為一類而成宗矣。
姚秦朝代、羅什三藏翻譯弘之。
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震旦諸師多造章疏、乃至日域以依學之。
第三節 系譜宗義 問。
此之論宗、二十部中、正何部攝。
又最長義者、是何等義乎。
答。
定成實論所依本部、諸解不同。
或雲依多聞部。
或雲依經部。
或雲探大釋小。
或雲依昙無德部。
或雲取諸部長。
(小乘諸部長。
)或雲依化地部。
又梁三大法師謂光宅寺法雲法師。
開善寺智藏法師.莊嚴寺僧旻法師。
此三家竝雲成實論是大乘(雲雲)。
天台.嘉祥竝判小乘、南山靈芝俱雲分通大乘。
(與四分律同計。
)如此諸師異說不同。
然淨影.天台已後、多分共評雲成實論是小乘中長(雲雲)。
但南山律師教是小乘、義通大乘(雲雲)。
小乘之中、多雲成實、多依經部(雲雲)。
或昙無德部(雲雲)。
其最長義者、此宗之中具明二空。
故觀立二種。
一者空觀。
如瓶中無水、五蘊之中無人我故是人空觀也。
二者無我觀。
如瓶體無實、五蘊諸法假名故是法空觀也。
既明二空故、其義最長。
第四節 賢聖階位 問。
若爾可斷二執。
顯二空故。
答。
不然。
雖談二空唯斷見思、不斷所知障。
啻是智解甚深故。
此論中明二十七賢聖、以攝賢聖階位。
其二十七者、一随信行、在聞思位。
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位。
三無相行、即前二人入見道故。
此之三人名預流向。
四須陀洹果、五一來向、六一來果七不還向。
不還果中開十一人。
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樂慧.六樂定.七轉世.八現般.九信解.十見得.十一身證。
竝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學人。
自下九人竝是無學。
一退法相.二守護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慧解脫.八俱解脫.九不退相。
竝前十八合成二十七賢聖也。
第五節 八十四法 八十四法攝諸法盡。
雖未進入大乘、於小乘中尤為優長。
寔可怪矣。
是大乘欤。
一切諸法唯歸一滅谛、空理寂然、諸法此上立。
實法堅情如氷釋、假有萬像如林森、虛通妙道其旨深矣。
第三章 律宗 第一節 宗名諸律 問。
何故名律宗乎。
答。
律為所依故名律宗。
問。
律有幾部。
答。
律有諸部。
謂二部.五部.十八.五百是。
如來在世五十個年、随機散說。
滅後弟子昇座結集、名為一部。
八十誦律大毘尼藏。
佛滅百年、五師瀉瓶純是一味、未分異見。
一百年後漸分二部.五部及二十部乃至五百。
異見競鼓猶如浩波。
經論亦然。
三藏等教一類分故。
其中律部随計異成。
故一大藏分成諸部。
如此諸部數多不出二十部内。
故律部中有二十部。
天竺之間諸部竝弘。
第二節 翻譯弘傳 然傳震旦總有四律及以五論。
其四律者。
一者十誦律譯成六十一卷。
是薩婆多部律也。
二者四分律譯成六十卷。
是昙無德部律也。
三者僧隻律、譯成四十卷。
此根本二部中窟内上座也。
大衆名通二部故。
四者五分律譯成三十卷。
此五部中彌沙塞部律也。
迦葉遺律唯傳戒本廣律未流。
四律竝翻震旦悉行。
然獨流後代唯昙無德部四分律宗而已。
其五論者、一毘尼母論、二摩得勒伽論此依薩婆多律。
三善見論此解四分律。
四薩婆多論此釋十誦律。
五明了論此依正量部律。
自外毘奈耶律及新譯有部諸律竝傳震旦。
然四分一律此土緣深。
昔智首律師已前諸部雜亂未是專翫。
智首律師。
南山律師或制五部區分鈔或檢震旦初興受體專依四分而明受體唯憑昙無而談随行。
自爾已來乃至日域唯傳此部。
故且就四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