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澗,因自号曰左溪。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雲松可以遺身世,常晏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
心不離定,口不甞藥,耄耆之歲同於壯齡。
揉紙而衣,掬泉而飲。
洗鉢則羣猿争捧,誦經則衆禽交翔,幽栖林谷,深以為樂。
一日有盲狗至山,長嘷伏地,師為行忏;不逾旬日,雙目俱明。
每翹跪祈請,願生兜率内院;斂念之頃,忽感舍利從空而下。
天寶十三載九月十九日,呼門人謂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礙,戒為心本,汝等師之。
」即端坐長别。
壽八十二,夏三十一。
吳越王請諡「明覺尊者」。
具見《佛祖統紀》 九祖荊溪尊者 師諱湛然,姓戚氏,世居晉陵荊溪,時人尊其道,因以為号。
家本習儒,故幼學夙成,在兒童中,超然有邁俗志。
年十七訪浙右,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
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
謂門弟子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靜以觀其複,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大方。
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餘誰歸?」於是大啟妙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閑。
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着為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
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楊墨之辭。
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永沉矣。
天寶大厯閑,朝廷三诏,并辭疾不起。
始居蘭陵,嘗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台清涼觀,師帥徒千指迎送,時人歎其尊師之有禮。
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遊厯天竺,見梵僧雲:『聞大唐有天台教迹,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能譯之至此土耶?』」師聞之歎曰:「可謂中國失法,求之四維!」晚歸台嶺,大布而衣,一牀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
大兵、大饑之際,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建中二年二月五日,示疾於佛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等談道而決。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如此而已。
汝其志之!」言乞,隐幾而化。
壽七十二,夏四十。
門人受業身通者三十九人,缙紳先生、高位崇名而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
吳越王請諡「圓通尊者」。
具《佛祖統紀》 十祖興道尊者 師諱道邃,不知何許人。
唐大厯中,來依荊溪,於佛隴洞悟幽玄,無所疑滞,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矣,遂授以止觀輔行。
」師為衆開說發明深旨,聽者無不領悟。
同門元皓一見師大敬服。
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最澄遠來求法,聽講受誨晝夜不息,盡寫一宗論疏以歸。
既泛舸東還,指一山為天台,創一刹為傳教。
化風盛播,學者日蕃,遂遙尊邃師為始祖。
日本傳教實起於此。
盤公私諡「興道尊者」。
見《統紀》 十一祖至行尊者 師諱廣修,姓留氏,東陽夏昆人。
早入邃師之室,研精教觀,而向心至行。
日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六時行忏,晚年彌笃。
每嵗行随自意三昧七七日,未嘗以事廢。
天台刺史韋珩素重教門,請入郡堂講止觀,珩於即席深有省發,時會聽者莫不欣慶。
會昌三年二月十六日終於禅林。
登門弟子甚衆,居上首名物外。
盤公私諡「至行尊者」。
見《統紀》 十二祖正定尊者 師諱物外,姓楊氏,閩之侯官人,從修師傳止觀,且說且行。
大中末歲,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謂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時,可擊磬,引我出。
」越歲餘,弟子如所教,遂從定起。
中和五年三月十五日,終於國清。
門人元誘、敬林、慧疑皆傳道於世,以紹家學。
盤公私諡曰「正定尊者」。
具見《統紀》 十三祖妙說尊者 師諱元琇,天台人,依國清外法師學止觀,盡其旨妙。
於講說,不以學徒衆寡二其心。
一日昇座,衆集,有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一觀。
緻敬已,坐行末;講散,複問訊即出。
師遣侍者邀之,皆陵空,舉手笑謝而去。
師當僖昭之際,天下方亂,學教之徒忽散忽聚,以故得定慧之業者艱其人;唯清竦、常操承事日久,洞達無遺。
盤公私諡為「妙說尊者」。
見《統紀》 十四祖高論尊者 師諱清竦,天台人,依琇法師精思止觀,旦夜不懈。
及繼主國清,說行兼至。
時錢氏建國吳越,天台一境有同内地,師領衆安處,勵其志曰:「王臣外護,得免兵革之憂;終日居安,可不進道以答國恩?」每臨座,高論不已,衆莫敢有倦色。
門人世業者羲寂、志因、覺滿。
盤公私諡為「高論尊者」。
具見《統紀》 十五祖淨光尊者 師諱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子。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雲松可以遺身世,常晏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
心不離定,口不甞藥,耄耆之歲同於壯齡。
揉紙而衣,掬泉而飲。
洗鉢則羣猿争捧,誦經則衆禽交翔,幽栖林谷,深以為樂。
一日有盲狗至山,長嘷伏地,師為行忏;不逾旬日,雙目俱明。
每翹跪祈請,願生兜率内院;斂念之頃,忽感舍利從空而下。
天寶十三載九月十九日,呼門人謂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礙,戒為心本,汝等師之。
」即端坐長别。
壽八十二,夏三十一。
吳越王請諡「明覺尊者」。
具見《佛祖統紀》 九祖荊溪尊者 師諱湛然,姓戚氏,世居晉陵荊溪,時人尊其道,因以為号。
家本習儒,故幼學夙成,在兒童中,超然有邁俗志。
年十七訪浙右,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
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
謂門弟子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靜以觀其複,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大方。
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餘誰歸?」於是大啟妙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閑。
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着為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
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楊墨之辭。
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永沉矣。
天寶大厯閑,朝廷三诏,并辭疾不起。
始居蘭陵,嘗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台清涼觀,師帥徒千指迎送,時人歎其尊師之有禮。
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遊厯天竺,見梵僧雲:『聞大唐有天台教迹,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能譯之至此土耶?』」師聞之歎曰:「可謂中國失法,求之四維!」晚歸台嶺,大布而衣,一牀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
大兵、大饑之際,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建中二年二月五日,示疾於佛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等談道而決。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如此而已。
汝其志之!」言乞,隐幾而化。
壽七十二,夏四十。
門人受業身通者三十九人,缙紳先生、高位崇名而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
吳越王請諡「圓通尊者」。
具《佛祖統紀》 十祖興道尊者 師諱道邃,不知何許人。
唐大厯中,來依荊溪,於佛隴洞悟幽玄,無所疑滞,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矣,遂授以止觀輔行。
」師為衆開說發明深旨,聽者無不領悟。
同門元皓一見師大敬服。
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最澄遠來求法,聽講受誨晝夜不息,盡寫一宗論疏以歸。
既泛舸東還,指一山為天台,創一刹為傳教。
化風盛播,學者日蕃,遂遙尊邃師為始祖。
日本傳教實起於此。
盤公私諡「興道尊者」。
見《統紀》 十一祖至行尊者 師諱廣修,姓留氏,東陽夏昆人。
早入邃師之室,研精教觀,而向心至行。
日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六時行忏,晚年彌笃。
每嵗行随自意三昧七七日,未嘗以事廢。
天台刺史韋珩素重教門,請入郡堂講止觀,珩於即席深有省發,時會聽者莫不欣慶。
會昌三年二月十六日終於禅林。
登門弟子甚衆,居上首名物外。
盤公私諡「至行尊者」。
見《統紀》 十二祖正定尊者 師諱物外,姓楊氏,閩之侯官人,從修師傳止觀,且說且行。
大中末歲,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謂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時,可擊磬,引我出。
」越歲餘,弟子如所教,遂從定起。
中和五年三月十五日,終於國清。
門人元誘、敬林、慧疑皆傳道於世,以紹家學。
盤公私諡曰「正定尊者」。
具見《統紀》 十三祖妙說尊者 師諱元琇,天台人,依國清外法師學止觀,盡其旨妙。
於講說,不以學徒衆寡二其心。
一日昇座,衆集,有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一觀。
緻敬已,坐行末;講散,複問訊即出。
師遣侍者邀之,皆陵空,舉手笑謝而去。
師當僖昭之際,天下方亂,學教之徒忽散忽聚,以故得定慧之業者艱其人;唯清竦、常操承事日久,洞達無遺。
盤公私諡為「妙說尊者」。
見《統紀》 十四祖高論尊者 師諱清竦,天台人,依琇法師精思止觀,旦夜不懈。
及繼主國清,說行兼至。
時錢氏建國吳越,天台一境有同内地,師領衆安處,勵其志曰:「王臣外護,得免兵革之憂;終日居安,可不進道以答國恩?」每臨座,高論不已,衆莫敢有倦色。
門人世業者羲寂、志因、覺滿。
盤公私諡為「高論尊者」。
具見《統紀》 十五祖淨光尊者 師諱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