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百座居左,五等居右,陳主親筵聽法於廣德殿,謝曰:「非但佛法仰委,亦願示諸不迨!」後國敗入隋,秦孝王聞風延屈,晉王北面親承,師曰:「大王纡遵聖教,名曰總持。
」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至隋開皇十三年,旋鄉說法,以荅地恩。
十五年自荊下業。
十六年重入天台。
十七年晉王敦請,出至石城,謂徒衆曰:「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
吾知命在此,故不前進。
」於石像前口授遺書雲:「蓮華香爐、犀節如意,留别大王,願芳香不窮,常保如意。
」索三衣,命掃灑,令唱《法華》、《觀無量壽佛》二部經名,說十如四不生等法門,一一法門攝一切法。
「吾今最後策觀談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智朗請曰:「不審師居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仰?」報曰:「我不領衆,必淨六根,損己利他,但居五品。
生何處者,吾諸師友并從觀音,皆來迎我。
誰可宗仰者,汝不聞三聚淨戒是汝大師,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種種開示教勑竟,跏趺,唱三寶名而入三昧。
以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錢忠懿王申請於朝,追諡「法空寶覺尊者」。
宋寍宗慶元三年,以荊門請,加諡「靈慧大禅師」。
具《天台别傳》 五祖章安尊者 師姓吳氏,臨海章安人。
始生三月,能随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灌頂為名。
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拯出家,日記萬言。
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
陳至德初,谒智者於修禅寺,禀受觀法。
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随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
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
隋開皇十三年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玉泉。
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於玉泉。
至於餘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餘卷。
傳諸未聞,師之功也。
師着《涅盤玄義》二卷、《疏》二十卷。
時隋末兵興,寇盜羣起,師自序雲:「推度聖文,凡厯五載,何年不見兵火?何歲不見幹戈?菜食水齋,冰牀雪被。
」其勞苦有若此者。
疏成,烈火焚之不爇。
師晚年於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人贊之,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
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臘五十二。
先是,貞觀元年同學智曦臨終曰:「吾生兜率,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
彼天人曰:卻後六年,頂法師來昇此座。
」計歲論期,審曦不謬。
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
見《佛祖統紀》 六祖法華尊者 師諱智威,蔣氏,栝之缙雲人。
家世業儒,年十八為本郡堂長(郡學之職)。
父母令歸納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重誓耶?」因示其五願曰:「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堕三途,三願人中托生,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流俗之僧。
」蓋前身為徐陵,聽智者講經,深有詣入,對智者親立此願。
師聞願已,不複還家,即往國清投章安為師。
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
唐上元元年欲蔔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曰:「錫止之處即吾住所。
」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可五百裡。
以隘陝不容廣衆,陵空再擲,至軒轅鍊丹山。
師既戾止,剪棘刈茅,班荊為座,聚石為徒,晝講夜禅,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
既而學者子來,習禅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衆,常分為九處安居。
師身長七尺,骨法古秀。
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
法華至僊居上阪約八十裡,師每日往返,齋粥禅講,未嘗少違,鹹謂有神足通。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
是日衆見坐逝於寺,而上阪之人見越檀越舍。
至人起滅,其不可測識如此。
傳法雖衆,唯天宮威師為之正嗣。
師在太宗朝,名德升聞,召補朝散大夫,封「引駕大師」,吳越王請諡「玄達尊者」。
見《佛祖統紀》 七祖天宮尊者 師諱慧威,姓劉氏,婺州東陽人,摠角之歲,深厭勞生,遂入空門,祝發受具。
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
刻志禅法,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
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以「小威師」稱之。
後歸止東陽山谷。
師年四十,絕交人事。
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唯在左溪耳。
師於高宗朝與法華同封朝散大夫四大師,吳越王請諡「全真尊者」。
見《佛祖統紀》 八祖左溪尊者 師玄朗,字慧明,婺之東陽人,姓傅氏,雙林大士六世孫也。
母葛氏感異夢而有娠,洎生未嘗作嬰兒啼,每見人則欣笑盈面。
九歲出家受具後,聞天宮盛弘止觀,即往求學。
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
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
依憑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峯,左萦碧
」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至隋開皇十三年,旋鄉說法,以荅地恩。
十五年自荊下業。
十六年重入天台。
十七年晉王敦請,出至石城,謂徒衆曰:「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
吾知命在此,故不前進。
」於石像前口授遺書雲:「蓮華香爐、犀節如意,留别大王,願芳香不窮,常保如意。
」索三衣,命掃灑,令唱《法華》、《觀無量壽佛》二部經名,說十如四不生等法門,一一法門攝一切法。
「吾今最後策觀談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智朗請曰:「不審師居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仰?」報曰:「我不領衆,必淨六根,損己利他,但居五品。
生何處者,吾諸師友并從觀音,皆來迎我。
誰可宗仰者,汝不聞三聚淨戒是汝大師,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種種開示教勑竟,跏趺,唱三寶名而入三昧。
以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錢忠懿王申請於朝,追諡「法空寶覺尊者」。
宋寍宗慶元三年,以荊門請,加諡「靈慧大禅師」。
具《天台别傳》 五祖章安尊者 師姓吳氏,臨海章安人。
始生三月,能随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灌頂為名。
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拯出家,日記萬言。
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
陳至德初,谒智者於修禅寺,禀受觀法。
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随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
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
隋開皇十三年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玉泉。
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於玉泉。
至於餘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餘卷。
傳諸未聞,師之功也。
師着《涅盤玄義》二卷、《疏》二十卷。
時隋末兵興,寇盜羣起,師自序雲:「推度聖文,凡厯五載,何年不見兵火?何歲不見幹戈?菜食水齋,冰牀雪被。
」其勞苦有若此者。
疏成,烈火焚之不爇。
師晚年於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人贊之,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
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臘五十二。
先是,貞觀元年同學智曦臨終曰:「吾生兜率,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
彼天人曰:卻後六年,頂法師來昇此座。
」計歲論期,審曦不謬。
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
見《佛祖統紀》 六祖法華尊者 師諱智威,蔣氏,栝之缙雲人。
家世業儒,年十八為本郡堂長(郡學之職)。
父母令歸納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重誓耶?」因示其五願曰:「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堕三途,三願人中托生,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流俗之僧。
」蓋前身為徐陵,聽智者講經,深有詣入,對智者親立此願。
師聞願已,不複還家,即往國清投章安為師。
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
唐上元元年欲蔔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曰:「錫止之處即吾住所。
」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可五百裡。
以隘陝不容廣衆,陵空再擲,至軒轅鍊丹山。
師既戾止,剪棘刈茅,班荊為座,聚石為徒,晝講夜禅,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
既而學者子來,習禅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衆,常分為九處安居。
師身長七尺,骨法古秀。
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
法華至僊居上阪約八十裡,師每日往返,齋粥禅講,未嘗少違,鹹謂有神足通。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
是日衆見坐逝於寺,而上阪之人見越檀越舍。
至人起滅,其不可測識如此。
傳法雖衆,唯天宮威師為之正嗣。
師在太宗朝,名德升聞,召補朝散大夫,封「引駕大師」,吳越王請諡「玄達尊者」。
見《佛祖統紀》 七祖天宮尊者 師諱慧威,姓劉氏,婺州東陽人,摠角之歲,深厭勞生,遂入空門,祝發受具。
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
刻志禅法,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
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以「小威師」稱之。
後歸止東陽山谷。
師年四十,絕交人事。
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唯在左溪耳。
師於高宗朝與法華同封朝散大夫四大師,吳越王請諡「全真尊者」。
見《佛祖統紀》 八祖左溪尊者 師玄朗,字慧明,婺之東陽人,姓傅氏,雙林大士六世孫也。
母葛氏感異夢而有娠,洎生未嘗作嬰兒啼,每見人則欣笑盈面。
九歲出家受具後,聞天宮盛弘止觀,即往求學。
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
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
依憑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峯,左萦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