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後避地居南嶽,登祝融峯,遇嶽神會棋,神詣師曰:「師何來此?」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
」神曰:「諾!」即飛錫以定其處(今福嚴寺是)。
神曰:「師已占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平地而止(今嶽君塑像猶在石鼓之上)。
嶽神乞戒,師為說法要。
一日謂嶽神曰:「他日吾有難,檀越亦當有難。
」(事具本傳)。
師将順世,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須,吾自供給。
如無此人,吾當遠去。
」竟無荅者,即屏衆斂念将入寂。
弟子靈辨不覺号哭,師诃之曰:「惡魔,出去!衆聖相迎,方論受生處,何驚吾耶?」即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顔色如生,異香滿室,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壽六十三,夏四十九。
師身相挺特,耳有重輪,頂有肉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
平昔禦寒,惟一艾衲,缯纩之屬,一切不受。
所居之處,靈瑞重沓;供物嚴備,瓶水自滿。
有諸天童以為侍衛,或現形大小,或寂爾藏身,異香勝迹,不可勝紀。
常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又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見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咲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有偈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羣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寶志公嘗寄聲與師曰:「老和尚終日灰頭土面,何不向紅塵中度衆生去?」師荅曰:「三世諸佛為我一口吞盡,有何衆生可度?」故禅人有「南嶽峯頭思大口,紅塵堆裡志公心」之句,至今傳為口實。
《佛祖統紀》 四祖智者大師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姓陳氏,穎川人也。
随晉遷都,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父為梁湘東王賓客,孝元帝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母徐氏,溫良齋戒,孕師時,每獲奇夢。
初生之時,神光煥然,兼輝鄰屋;凡諸俗慶,并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師堯眉舜目湯肩禹背,具四王之相。
年十五,於長沙像前發弘誓,願作沙門,荷負正法。
由精誠感通,夢佛三為摩頂,由是益勵其志。
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乃懇切禮誦,冀獲解脫。
當拜佛時,恍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山頂有僧招手喚上,以臂接引。
登山見所造像在彼殿内,伸臂僧舉手指像而語之曰:「汝當居此,汝當終此。
」後丁二親艱,始得遂願。
年十八,投沙門法緒出家,從慧曠師學律。
後詣大蘇山持《法華經》。
宿緣所熏,常好禅悅。
慧思禅師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
乃輕生重法,涉險而去。
初獲頂禮,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普賢道場,行法華三昧,經二七日行道,誦經至〈藥王品〉「諸佛同贊藥王菩薩言:是真精進、真法供養」,豁然大悟,照了《法華》。
将證白師,師曰:「非爾弗證,非我不識。
所發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
縱令文字法師,千羣萬衆,莫窮汝辨!」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因代講《般若》。
思師手執如意於衆中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
」又謂之曰:「吾久羨南嶽,恨法無所寄。
汝可傳燈設化,莫作最後斷佛種人。
汝於陳國有緣,宜往利益。
」既奉嚴訓,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勑一日停朝事,公卿畢集。
停瓦官八年,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禅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後徒衆多而得法少,乃曰:「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賢各随所安,吾欲從吾志也。
吾聞天台地記,稱有僊宮,若息心茲嶺,展平生之志!」陳主有勑留連,徐仆射澘涕勸請。
匪從物議,直往東川,陳太建七年秋九月也。
初入天台,厯遊山水,度石梁,遇聖僧。
雖蒙懸授國清之谶,於時三方鼎峙,悠悠何日?且随途南出,見佛隴、南峯左右映帶,最為兼美,即徘徊留意。
其夕乃宿定光禅師草庵,定光謂曰:「還憶夢中招手事乎?」(此峯金地,我已居之,北峯銀地,汝當居之。
即今修禅道場是也。
)大師雖複懷寶窮岫,聲振都邑,陳少主顧問郡臣曰:「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禅師,德邁風霜,禅監淵海。
昔遠遊京邑,郡賢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霭。
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诏之,還都弘法。
」陳主凡三遣使,皆自手書勑诏,悉稱疾不當。
後更勑州敦請,為永陽王切谏,乃赴。
立禅衆於靈曜,開釋論於太極。
又講《仁王般若
」神曰:「諾!」即飛錫以定其處(今福嚴寺是)。
神曰:「師已占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平地而止(今嶽君塑像猶在石鼓之上)。
嶽神乞戒,師為說法要。
一日謂嶽神曰:「他日吾有難,檀越亦當有難。
」(事具本傳)。
師将順世,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須,吾自供給。
如無此人,吾當遠去。
」竟無荅者,即屏衆斂念将入寂。
弟子靈辨不覺号哭,師诃之曰:「惡魔,出去!衆聖相迎,方論受生處,何驚吾耶?」即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顔色如生,異香滿室,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壽六十三,夏四十九。
師身相挺特,耳有重輪,頂有肉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
平昔禦寒,惟一艾衲,缯纩之屬,一切不受。
所居之處,靈瑞重沓;供物嚴備,瓶水自滿。
有諸天童以為侍衛,或現形大小,或寂爾藏身,異香勝迹,不可勝紀。
常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又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見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咲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有偈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羣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寶志公嘗寄聲與師曰:「老和尚終日灰頭土面,何不向紅塵中度衆生去?」師荅曰:「三世諸佛為我一口吞盡,有何衆生可度?」故禅人有「南嶽峯頭思大口,紅塵堆裡志公心」之句,至今傳為口實。
《佛祖統紀》 四祖智者大師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姓陳氏,穎川人也。
随晉遷都,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父為梁湘東王賓客,孝元帝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母徐氏,溫良齋戒,孕師時,每獲奇夢。
初生之時,神光煥然,兼輝鄰屋;凡諸俗慶,并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師堯眉舜目湯肩禹背,具四王之相。
年十五,於長沙像前發弘誓,願作沙門,荷負正法。
由精誠感通,夢佛三為摩頂,由是益勵其志。
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乃懇切禮誦,冀獲解脫。
當拜佛時,恍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山頂有僧招手喚上,以臂接引。
登山見所造像在彼殿内,伸臂僧舉手指像而語之曰:「汝當居此,汝當終此。
」後丁二親艱,始得遂願。
年十八,投沙門法緒出家,從慧曠師學律。
後詣大蘇山持《法華經》。
宿緣所熏,常好禅悅。
慧思禅師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
乃輕生重法,涉險而去。
初獲頂禮,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普賢道場,行法華三昧,經二七日行道,誦經至〈藥王品〉「諸佛同贊藥王菩薩言:是真精進、真法供養」,豁然大悟,照了《法華》。
将證白師,師曰:「非爾弗證,非我不識。
所發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
縱令文字法師,千羣萬衆,莫窮汝辨!」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因代講《般若》。
思師手執如意於衆中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
」又謂之曰:「吾久羨南嶽,恨法無所寄。
汝可傳燈設化,莫作最後斷佛種人。
汝於陳國有緣,宜往利益。
」既奉嚴訓,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勑一日停朝事,公卿畢集。
停瓦官八年,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禅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後徒衆多而得法少,乃曰:「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賢各随所安,吾欲從吾志也。
吾聞天台地記,稱有僊宮,若息心茲嶺,展平生之志!」陳主有勑留連,徐仆射澘涕勸請。
匪從物議,直往東川,陳太建七年秋九月也。
初入天台,厯遊山水,度石梁,遇聖僧。
雖蒙懸授國清之谶,於時三方鼎峙,悠悠何日?且随途南出,見佛隴、南峯左右映帶,最為兼美,即徘徊留意。
其夕乃宿定光禅師草庵,定光謂曰:「還憶夢中招手事乎?」(此峯金地,我已居之,北峯銀地,汝當居之。
即今修禅道場是也。
)大師雖複懷寶窮岫,聲振都邑,陳少主顧問郡臣曰:「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禅師,德邁風霜,禅監淵海。
昔遠遊京邑,郡賢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霭。
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诏之,還都弘法。
」陳主凡三遣使,皆自手書勑诏,悉稱疾不當。
後更勑州敦請,為永陽王切谏,乃赴。
立禅衆於靈曜,開釋論於太極。
又講《仁王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