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六

關燈
祖師考第七 夫天地英靈之氣,結而為山,融而為水。

    山水之氣锺於人物也,亦盛矣哉!豈惟養育材器,誠能陶鑄聖賢。

    而聖賢本有妙明靈覺之心,雖不關於形氣,亦或有以寓焉。

    故心之至精必寓於形,形之至靈必寓於氣,氣者山水也。

    詩雲「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斯之謂欤!是以聖賢間生,必靈區是托,若迦文之居靈鹫,孔氏之生泰山,達磨之依嵩少,思大之栖南嶽。

    聖人非有意於蔔居,勝地必産乎賢哲故也。

    然吾教本來於西域,山源亦始於達池;以道求山,宛有符契。

    蓋智者親承思大,思大師宗北齊,北齊遠禀龍樹,龍樹祖於釋迦;其猶台山父於南嶽,祖於岷山,曾於崑侖,高於雪山,此又不求合而自無不合者也。

    嗚呼!大師演教茲山,稱為佛法司南,豈小緣哉?今考《佛祖統紀》,上自龍樹,下及法智,共為台教祖師十有七世。

    雖龍樹、北齊、南嶽不居此山,寶雲、法智弘教他郡,然不有其父,焉得其子?不有其子,焉顯其父?故并列之,以考夫源流也。

     天台十七代祖師略傳 初祖西天龍樹尊者 龍樹尊者,南天竺國梵志之裔。

    始生之日在於樹下,由入龍宮始得成道,故号龍樹。

    佛去世後七百年出,天姿聰悟。

    在乳哺中聞諸梵志誦《四韋馱典》,有四萬偈,偈各三十二字,皆達句義。

    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谶及餘道術,無不綜練。

    後因術罹禍,悟慾為苦本,誓願舍俗。

    遇十二祖迦毘摩羅尊者,機緣相契,即求出家。

    於九十日誦通三藏,閻浮所有經書,皆悉通達。

    辨才無礙,自謂「一切智人」。

    心自念言:「世界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當更敷演之,開悟後學。

    」大龍菩薩愍其心念,即以神力接入大海宮殿,開七寶函與諸方等經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龍曰:「汝今閱經,為徧未耶?」師曰:「汝經無量,不可得。

    盡我今所讀,足過閻浮十倍。

    」龍曰:「忉利天上諸經,複過此中百千萬倍!」師於龍宮修行,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

    龍知悟道,送師出宮。

    (智者雲:樹生生身,龍生法身,故名龍樹。

    )是後大弘佛法,所造有《大悲方優論》五千偈(明天文地理,作寶作藥),《大莊嚴論》五千偈(明修一切功德法門),《大無畏論》十萬偈(明第一義,《中觀論》者是其一品,即《大智度論》是也),《優波提舍論》十萬偈。

    忽一日,入月輪三昧;唯聞法音,不見形相。

    唯弟子提婆識之,曰:「師示佛法,非聲色也。

    」龍樹乃付法提婆。

    複入閑室,經日不出。

    弟子破戶視之,見三昧蟬蛻而去。

    天竺諸國并為立廟,敬事如佛。

    (出《付法藏經》、《摩诃羅經》)。

    又《楞伽經》雲:「善逝涅盤後,未來世當有,南天竺比丘,厥号為龍樹,能破有無宗,顯我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養國。

    」為佛懸記若此,其功德尚可思議乎?見本傳 二祖北齊尊者 師諱慧文,姓高氏,當北朝魏齊之際。

    夙禀圓乘,天真獨悟,因閱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第十三卷),悟三智一心中得。

    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觀一品)至〈四谛品〉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

    既一依釋論,是知遠承龍樹也。

    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淮河,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

    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師以心觀口授南嶽,盛弘南方,而師之門人在北者,皆無聞焉。

    見《佛祖統紀》 三祖南嶽尊者 師諱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

    兒童時,夢梵僧勉令入道。

    嘗於空塚及移托古城,鑿穴栖身。

    除乞食緣,晝夜讀《法華經》,頂禮精勤,不事寝息。

    久雨濕蒸,舉身浮腫;忍心向經,忽爾消磨。

    又夢普賢乘白象王摩頂,所摩頂上隐起肉髻。

    年十五,出家受具,夢四十二僧為加羯磨圓滿戒法。

    因讀《妙勝定經》,見贊美禅定,乃徧親禅學。

    後谒文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

    坐禅達旦,遂動八觸,因見三生行道之迹。

    夏竟将受歲,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

    師此後弘通大乘,初河南衮州,次郢州,次光州開嶽寺,次大蘇山。

    每講《大般若經》時,為諸惡論師競以毒藥欲斷師命。

    師一心念般若,毒即為消。

    由此發願造金字《大品般若經》及《法華經》。

    造畢制願文一卷(在藏),命弟子智顗代講。

    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師曰:「如汝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

    吾昔於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

    吾既身證,不必有疑。

    」顗師問:「所證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