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聖僧考第六
夫聖之為言正也,所以正己正人也。
正己,克去己私;正人,複還天理。
正己,自覺;正人,覺他。
正之為言雖同,正之所以實異,故有世間聖人焉、出世間聖人焉。
言出世間者,非謂離此世間别有出世間,祗即此世間所見與世人異耳。
譬如恒河一也,而諸天見為瑠璃,遊魚見為窟宅,餓鬼見為猛火,凡人見為清水;豈不以物随業轉,境逐心生而異耶?故佛說世間随見有四種國土不同:世人所見瓦礫荊棘等,謂之凡聖同居土;羅漢見為七寶琳琅,謂之方便有餘土;菩薩見為淨妙五塵,謂之實報莊嚴土;諸佛見為法身秘藏,謂之常寂光土。
良由聖人者,心珠瑩淨,性水澄清,空不生華,目無翳眚。
《法華經》雲:「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
」《楞嚴經》雲:「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此其證也。
然有二途:以隐言之,赤城支提,即台山是實報;石梁方廣,即台山是有餘也。
以顯言之,如寒山文殊、拾得普賢,雖見量異於常人,終是凡聖同居土耳。
其示現事蹟,下〈靈異考〉具書。
今列隐顯兩門,以為聖僧通考。
隐 石橋方廣寺 按《西域志》雲:天台山石梁橋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着,如晉白道猷尊者、陳智者大師,皆觌面相呈,事非影向。
大聖隐顯故,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見〈靈異志〉 赤城支提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清涼澄觀大師謂「支提」,梵語,此雲可供養處,即塔之異稱。
惟東南方有赤城山,其形如塔,且其巅又有舍利寶塔故也。
古稱清涼為文殊化身,則指赤城為支提,斷可信矣。
顯 東晉 昙猷尊者 竺昙猷,或雲法猷,即白道猷也。
炖煌人,少苦行習禅定,後遊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
嘗行到一蠱家乞食,猷祝願畢,忽見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
興寍中至天台山,舊傳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辄降禍,猷至,遇一妪,問途,忽有負而投諸淵者,猷飛錫救之,水立涸,今乾溪是也。
住石室坐禅,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俄而羣虎皆去。
有頃,壯蛇競出,大十圍,循環往複,舉頭向猷,經半日複去。
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
」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接,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
遠人來往,或相侵觸。
人神道異,是以去耳。
」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夏帝之子,居於此山二千餘年。
寒石是我舅所治,當還彼住。
」尋還山陰廟,臨别執手,贈猷香三奁;於是鳴鞞吹角,淩雲而去。
天台懸崖峻峙,峯嶺切天,古老相傳雲,上有住精舍得道者居之。
雖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已來,無得至者。
猷行至石橋,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笃,今未得度,卻後十年自當來也。
」猷心惆然,乃退。
道經一石室,於中憇息。
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
明旦,見人着皁衣帻來,曰:「此乃仆之所居。
昨行,不在家中,遂緻騷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家,請以相還。
」神曰:「仆家室已移,請留無辭!」於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於山室,屍猶平生而舉體皆綠。
義熙末隐士褚世标入山登岩,見師不朽。
其後欲觀者,辄為雲霧所蔽,無得窺也。
雜見《高僧、神僧傳》并舊志 梁 定光禅師 青州人,姓許,字靜照。
大同初隐佛隴。
居山三十載,迹晦道明,易狎難識;有所懸記,多皆顯驗,蓋神人也。
智者大師未至前二年,預告山民曰: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宜種荳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待之。
陳太建十三年坐滅,凡三瘗,體骨湧出,後置殿乃已。
舊傳錫杖尚留在昌安,即會稽隆安也。
雜見《天台别傳》及《南山傳》、神邕《高僧傳》 隋 普明禅師 會稽朱氏。
少有異志,有僧勉令出家,因語曰:「天台有初依菩薩現身說法,可往依之。
」陳太建十四年來天台,值智者講,禮足歸依。
智者笑曰:「宿世願力,今複相遇。
」於是服勤左右,專習禅法,行方等般若諸三昧。
随智者至廬山,於陶侃瑞像閣行道,感異僧為改法京之名為普明。
既居國清
正己,克去己私;正人,複還天理。
正己,自覺;正人,覺他。
正之為言雖同,正之所以實異,故有世間聖人焉、出世間聖人焉。
言出世間者,非謂離此世間别有出世間,祗即此世間所見與世人異耳。
譬如恒河一也,而諸天見為瑠璃,遊魚見為窟宅,餓鬼見為猛火,凡人見為清水;豈不以物随業轉,境逐心生而異耶?故佛說世間随見有四種國土不同:世人所見瓦礫荊棘等,謂之凡聖同居土;羅漢見為七寶琳琅,謂之方便有餘土;菩薩見為淨妙五塵,謂之實報莊嚴土;諸佛見為法身秘藏,謂之常寂光土。
良由聖人者,心珠瑩淨,性水澄清,空不生華,目無翳眚。
《法華經》雲:「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
」《楞嚴經》雲:「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此其證也。
然有二途:以隐言之,赤城支提,即台山是實報;石梁方廣,即台山是有餘也。
以顯言之,如寒山文殊、拾得普賢,雖見量異於常人,終是凡聖同居土耳。
其示現事蹟,下〈靈異考〉具書。
今列隐顯兩門,以為聖僧通考。
隐 石橋方廣寺 按《西域志》雲:天台山石梁橋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着,如晉白道猷尊者、陳智者大師,皆觌面相呈,事非影向。
大聖隐顯故,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見〈靈異志〉 赤城支提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清涼澄觀大師謂「支提」,梵語,此雲可供養處,即塔之異稱。
惟東南方有赤城山,其形如塔,且其巅又有舍利寶塔故也。
古稱清涼為文殊化身,則指赤城為支提,斷可信矣。
顯 東晉 昙猷尊者 竺昙猷,或雲法猷,即白道猷也。
炖煌人,少苦行習禅定,後遊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
嘗行到一蠱家乞食,猷祝願畢,忽見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
興寍中至天台山,舊傳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辄降禍,猷至,遇一妪,問途,忽有負而投諸淵者,猷飛錫救之,水立涸,今乾溪是也。
住石室坐禅,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俄而羣虎皆去。
有頃,壯蛇競出,大十圍,循環往複,舉頭向猷,經半日複去。
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
」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接,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
遠人來往,或相侵觸。
人神道異,是以去耳。
」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夏帝之子,居於此山二千餘年。
寒石是我舅所治,當還彼住。
」尋還山陰廟,臨别執手,贈猷香三奁;於是鳴鞞吹角,淩雲而去。
天台懸崖峻峙,峯嶺切天,古老相傳雲,上有住精舍得道者居之。
雖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已來,無得至者。
猷行至石橋,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笃,今未得度,卻後十年自當來也。
」猷心惆然,乃退。
道經一石室,於中憇息。
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
明旦,見人着皁衣帻來,曰:「此乃仆之所居。
昨行,不在家中,遂緻騷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家,請以相還。
」神曰:「仆家室已移,請留無辭!」於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於山室,屍猶平生而舉體皆綠。
義熙末隐士褚世标入山登岩,見師不朽。
其後欲觀者,辄為雲霧所蔽,無得窺也。
雜見《高僧、神僧傳》并舊志 梁 定光禅師 青州人,姓許,字靜照。
大同初隐佛隴。
居山三十載,迹晦道明,易狎難識;有所懸記,多皆顯驗,蓋神人也。
智者大師未至前二年,預告山民曰: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宜種荳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待之。
陳太建十三年坐滅,凡三瘗,體骨湧出,後置殿乃已。
舊傳錫杖尚留在昌安,即會稽隆安也。
雜見《天台别傳》及《南山傳》、神邕《高僧傳》 隋 普明禅師 會稽朱氏。
少有異志,有僧勉令出家,因語曰:「天台有初依菩薩現身說法,可往依之。
」陳太建十四年來天台,值智者講,禮足歸依。
智者笑曰:「宿世願力,今複相遇。
」於是服勤左右,專習禅法,行方等般若諸三昧。
随智者至廬山,於陶侃瑞像閣行道,感異僧為改法京之名為普明。
既居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