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

關燈
山寺考第五 夫僧居之稱寺者,蓋九寺之列也。

    昔漢明帝時佛法初至,迦葉摩騰、竺法蘭以沙門服谒見,館於鴻胪寺。

    次年敕[名*隹]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胪非久居之館,故别建以處之。

    蓋僧本西方之客,朝廷始終待以賓禮;又本以白馬負經而來,馬死葬此,故以名寺,後世僧居凡稱寺者以此。

    天台山水秀甲東南,而梵苑居多。

    古稱有七十二寺,今考《縣志》所書,惟六十二,且存廢相半,此足以驗道德之盛衰,人時之臧否也。

    且台民尠富,薄於檀波,僧食皆仰給於窮山;溪梁便益,則就下為田;厥土剛燥,或依崗為地,刀耕火種,力實倍之。

    複以山林深邃,龍崇據為窟宅,故朝風暮雨,陰晴無恒;晴多則禾不秀,雨多則稻少實,惟适中之年乃可有秋。

    更有處高當風者,将登而儉,謂之一夜窮田,已為魃鬼之佃民,還作狴牢之逋客。

    故台山之田,下田也;台山之寺,窮寺也;台山之僧,苦僧也。

    而糧差複倍於恒民,以故僧寺日窘而僧德日涼。

    其有以道德而自負者,則必深入無人之境,灰頭垢面,向折腳铛邊自修自度。

    然樂則樂矣,其如像教淩替乎?或誡之曰:「曷不就本業?」則對之曰:「餘役僧也,本業未暇也!」籲!僧本出世之士,今也稱役,豈不贻吾輩之羞!嘗原古昔聖君,常以道德期僧,必命當道宰官,牒請名德沙門住持,所以嚴責本寺、誡朂方來。

    故逢冬夏結制之後,人間無遊行之僧;解制之後,寺舍亦無專住之主。

    其來也,必驗戒牒以别真僞;其去也,必給由帖以考功過。

    有由與牒者始容挂搭,否則逐之。

    故寺無不律之僧,人兼定慧之學。

    此實住持切磋之功,有司作成之德也。

    今則不然,責僧以道德,而畜僧以常民,況有甚於此者!豈惟僧之恥?亦始作俑者不知尊尚釋教之恥也。

    然為吾徒欲處於今之世者,固當克勤本業,惟佛是務。

    藉山林為道具,借僧寺作資糧。

    衣鉢之餘無所願慕,世調不堪,置之度外。

    經雲:「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為一真住山僧,庶不辜如來之恩也。

    今具列僧寺若幹,道觀若幹,庵院共若幹,興廢存沒并錄之,以俟有道力者中興焉。

     國清寺 在縣北一十裡十一都,舊名天台。

    昔智者大師於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厯遊山水,度石梁,履降南門。

    荏苒淹留,未議蔔居,常宿於石橋。

    見有三人皂帻綘衣,有一老僧引而進曰:「禅師若欲造寺,山寺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給。

    」因而問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難,當於何時能辦此寺?」老僧荅曰:「今非其時,三國成一大勢力人,能起此寺。

    寺若成,國即清,當呼為『國清寺』。

    」後将滅時,方标指山下處所殿堂,又畫作寺圖以為式樣,囑誡僧衆:「如此基陛俨我目前,棟宇成就在我死後,我必不覩,汝等見之。

    若造寺,一依此法。

    」弟子問曰:「此處山澗險峙,有何緣力能得成寺?」荅曰:「此非小緣,乃是王家所辦。

    」因囑書贻晉王,有雲:「天台頂寺,茆庵稍整,山下一處,非常之好,願更仰為立一伽藍,始剪木位基,命弟子營立。

    不見寺成,瞑目為恨。

    」晉王命司馬王弘依圖造寺,山寺秀麗,方之釋宮。

    創寺已後,即冊為東宮。

    後炀帝敕揚州衆僧參立寺名,弟子智璪啟雲:「昔陳世有定光禅師,亦曾見夢於先師曰:『寺若成,國即清,當呼為國清寺。

    』」帝敕曰:「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黃,書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門。

    」實隋開皇十八年建,大業元年賜此額,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

    唐會昌中廢於寇火,隋炀帝與大師帖真蹟,僧清觀拾於煨燼之中,僅存一二。

    大中五年重建,散騎常侍柳公權書「大中國清之寺」六字,「天台佛」三字批僧清觀狀尾附,今亡。

    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國清寺,前後珍賜甚夥,合三朝禦書幾百卷。

    後毀於寇,獨大師所題蓮經與西域貝多葉經一卷,及隋旃檀佛像、佛牙僅存。

    建炎二年重新之。

    四年诏易教為禅,上方有兜率台,左右有五峯雙澗,号四絕之一。

    上有三賢堂,謂豐幹、寒山、拾得也。

    有錫杖泉、香積廚、诃羅大神像,寺前有新羅園,東南有祥雲峯、拾得岩,東有清音亭。

    其最高處有更好亭。

    後岩有瀑布循澗而下,尤為奇勝。

    元時禅教互争,一謂大師為開教之祖,一謂大師為禅宗,攻擊鬬訟,時有浙僧觀無我定為禅。

    至正辛巳,邑人胡榮甫建山門,有僧朂宗冕來主法席,於舊址建雨華亭、方丈,築萬工池。

    未幾,寺僧相攻,遂廢。

    國朝洪武甲子,大風雨作,方丈、佛殿、禦書閣、鐘樓盡為摧毀,惟土地堂、雨華亭、山門僅存。

    至三十一年,蘊中瑄公乃移土地堂於雨華亭東,始為丈室以居。

    自後寺僧相繼稍稍補葺,非盛時比矣。

    雨華亭嘉靖庚申毀,隆慶庚午重建。

    大雄殿隆慶毀,萬厯乙未,本府節推劉啟元、臨海鄉宦王士崧、本寺僧會性芳,緻書請杭州靈隐寺法師如通,命徒性省、如楷、真遜輩募緣重建,本邑耆民許榜捐百金為助資。

    萬厯壬寅,内官黨禮賫賜禦經一藏、飯僧銀一千兩、建藏閣銀五百兩,僧性沖護藏建閣。

     大慈寺 大慈寺在縣北二十九裡十一都,舊名修禅,或名禅林,陳太建七年為智者大師建。

    蓋大師思修十二地,此惟厥初,實定光佛授記銀地所。

    直寺門巽隅,号佛隴,大師第二宴坐處。

    隋創國清,乃更寺為道場。

    唐會昌中廢,鹹通八年重建。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淨名」,以大師嘗講是經故也。

    又有大師所供普賢及手書《陀羅尼經》、隋朝所賜寶冠。

    有「潄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紹興中為秦桧取去。

    國朝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為風雨所壞,僧德興重建,臨海楊畋為之記。

    張性中〈遊佛隴記〉有高麗銅鈴杵,永樂初尚存。

     天封寺 在縣北五十裡十一都,陳太建七年智者大師建。

    初大師入山,見一老父告雲:「師蔔庵,遇盤石可止。

    」其後果如所告,遂結廬焉,因自号「靈墟」,蓋第五思修地。

    其注《涅盤經》處号智者嶺,中有卓錫泉。

    北望一峯摩雲,即華頂也。

    隋開皇五年賜号靈墟道場,漢乾佑中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壽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額。

    舊有瑞雲閣。

     善興寺 在縣東北六十裡十一都,舊名華頂圓覺道場。

    晉天福元年僧德韶建。

    蓋智者嘗宴坐於此,故上有降魔塔、伏虎壇、鬼疊石。

    又有太白書堂、甘泉先生居,歲久蕪翳。

    舊傳又有葛玄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據。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國朝洪武四年,毀於火,大殿、山門獨存;十年僧宗濟重興複廢。

    隆慶間括蒼僧真空、真性者結茅於此,禅誦六時;甘苦與方來者共,四方仰之。

    今其孫性裕者能繼其業。

    未幾,毀於火。

    複鼎新之,欲為鐵瓦殿,尚未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