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

關燈


     寶華寺 在縣東六十裡四都,舊名太平。

    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禅林寺 在縣西南一十五裡十九都,舊号龍山集雲院,隋智者大師建。

    唐天寶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宋乾德二年号龍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東安隐寺 在縣東六十裡一都,舊名「隐嶴」。

    漢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石橋寺 在縣北五十裡十五都,舊傳五百應真之境,又有方廣寺隐其中。

    宋建中靖國元年建,後毀於火。

    紹熙四年複新之。

    中有應真閣;妙音、響空、瞻風、伫真、許來、方廣、先照諸亭俱廢,惟昙花亭獨存焉。

    萬厯甲辰,錢塘居士葛一鵬重新之。

     普慶寺 在縣東北三十裡十都,舊名保興福慶院。

    晉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慧明寺 在縣東北六十裡五都華頂峯上,舊名「慧日」,俗又呼「東峯」,梁乾化元年建。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後廢。

    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豈華頂廢後更徙於此耶?智者大師所書《陀羅尼經》四卷,舊在大慈,今傳於此。

    宋時已亡失,惟留其一。

    嘉靖間又為譚海憲取去,今所存是宋元通法師補書者。

     崇法寺 在縣東五十裡五都,五代願齊法師建。

    吳越國王賜師号崇法,寺因名焉。

     大智寺 在縣東五十裡四都,宋開寶七年建,太平興國初賜号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護國寺 在縣西北三十裡十四都,舊名「般若」。

    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九道場。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後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

     白岩寺 在縣西北三十裡十四都,宋末,僧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師德業尊廣,願推此室相奉。

    」遂呼「白岩」。

    隋大業中,僧純陀徙平地五十步。

    唐貞觀十年賜号白岩寺,會昌中廢。

    鹹通二年重建,加「鹹通」。

    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賜「玅智寺」,今複為「白岩寺」,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存焉。

     大同寺 在縣東北九十裡十一都。

    舊在嶴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後徙今地。

    宋治平三年改「大明院」,今複為「大同寺」,宋如庵主塔於此。

     太平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裡十一都白雲峯側,舊名「雲峯」,梁乾化元年建。

    前對香爐峯,又有宴坐峯石,石鼓、石牀、看經台,皆智者大師經行處也。

    舊有雷峯堂并白雲堂,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

    洪武初年廢,永樂間重新,複廢。

    萬厯間檇李太史馮開之贖田,命僧重建,今尚寝如。

     無相寺 在縣西南三十五裡二十三都,舊在瑞龍,岩北名戲龍。

    唐鹹通二年建,時有僧師簡以杖叩卧龍起雨,故名。

    遠近勝槩凡十:瀑布潭,石門徑,鹹水澗,瑞龍、天柱、香爐、紫凝、應澤五峯,寶陀、羅漢二岩。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處。

     寒岩寺 在縣西七十裡三十六都寒石山,舊名「崇福」。

    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栖遁處。

    周顯德中,改「聖壽」,昭儀孫氏重新之。

    由明岩北五裡而上,四山聳秀,水流亂山間,锵如佩環;院宇周匝,并置岩下,窗扇軒戶開阖於煙雲紫翠中。

    故南山之标勝者,推寒、明二岩。

    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為「寒岩寺」。

     明岩寺 在縣西南七十裡三十三都,舊名「雲光院」,号「暗岩」。

    周顯德四年,吳越昭儀孫氏舍資,俾天台鎮将陳希靖建,即僧全宰栖禅處。

    更名「明岩」,介居岩谷間。

    道狹不容軌,入門兩石夾峙,号石門。

    前對幽石,橫敞飛閣,岩窦嵌空。

    堂宇半居岩下,大槩如寒石山。

    宋開寶七年陞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

    國初歸并,今複為「明岩寺」。

    有十景:雲栖洞、攝石、八寸岩、初來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門響岩,舊傳寒山、拾得隐身之地。

    今岩中有人迹,髣髴俗稱闾丘太守雲。

     萬年報恩寺 在縣西北六十裡十五都,唐太和七年,僧普岸建。

    《圖經》雲:隋大業二年建。

    初,晉興甯,僧昙猷憩此。

    四顧八峯回抱,雙澗合流。

    八峯謂明月、娑羅、香爐、大舍、銅魚、藏像、煙霞、應澤;以為真福田也,遂經始焉。

    會昌中廢。

    大中六年号「鎮國平田」。

    梁龍德中改「福田」。

    宋雍熙二年改「壽昌」。

    建中靖國初,火,崇甯三年重建,号「天甯萬年」。

    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為「光孝」,今複為「萬年」。

    先是,宋大中祥符、天禧中,累賜袾衣寶蓋及禦袍曳履,諸珍玩甚衆,故有「親到堂」。

    以仁宗賜衣時,如朕親到之語,故名。

    有玅蓮閣、覽衆亭。

    湻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山門,兩庑仍開大池。

    香積有釜極深廣,世傳闍提首那尊者所鑄。

    東南十裡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五百大士,於是邀請。

    寺後過溪有西天大師庵,生身尚存。

    萬厯十五年,慈仁明肅皇太後頒賜藏經并紫方袍,僧明曌弟子真秀相繼主其事,建尊經閣并法堂、禅室。

     淨慧寺 在縣西九十裡,舊名「寶慈」。

    唐乾化元年僧景瑫建,蓋天台十大刹之一也。

    舊為隋高僧飛錫處,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禱,以煙至處為址焉。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舊傳葛玄嘗植蘆數本,故今寺前有蘆峯。

     澄深寺 在縣北一百三十裡十一都,舊号「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廣嚴寺 在縣西五十裡二十九都,舊名「長珑」,唐光啟三年建。

    凡三徙至今地,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舊傳寺鑄一鐘屢不就,有老妪施一錢,投於冶中,鐘即成,而錢宛然在焉,号「貧婆鐘」。

    有懷容羅漢真身在焉。

     真覺寺 在縣北二十三裡十一都,隋開皇十七年建,智者大師葬焉。

    龛前置雙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

    有繪像與所賜方袍,今亡。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後久廢。

    隆慶間僧真稔重興佛殿、僧房。

     高明寺 在縣東北二十裡十一都,按《舊經》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

    今考所藏錢氏遺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場」。

    今殿前有石經幢,刻雲「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禅院」,可驗也。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淨名」,不知何時複今額。

    古老相傳謂:先此惟喬木參天,薜蘿翳坎,麏麚是居,樵牧罕至。

    智者大師時居佛隴講《淨名經》,忽經為風飄,翩翩不下。

    乃杖錫披荊,尋經所詣。

    行五裡許,風息而經憩此。

    大師觀斯靈異,複愛茲山峯巒秀發,清溪鑒心,乃即其地以營淨居。

    「智者十二刹」,此其一也。

    故其後或寺稱「淨名」,堂名翻經,皆不忘大師之遺意也。

    嘉靖間居僧失守,寺随田廢。

    迹之不可泯者惟石經幢,神之不可欺者惟玄應君。

    而萬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