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

關燈
丙戌春,燈因訪大師遺蹤,一覩茲山,即有終焉之志,乃謀於檇李馮太史開之公。

    菩薩宰官不忘佛囑,即捐俸金,贖而施與。

    丙申秋始謀建,大殿及以僧房煥然一新,四明屠儀部長卿為作〈祖堂記〉,備述其事。

    寺之西南隅則玅峯先師之塔在焉,獅回象顧,宅兆頗吉。

    馮太史有塔銘,以示不朽。

     慈聖寺 在縣西北八十裡十五都,舊名「蹟聖」,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九明寺 在縣東北三十裡十都,漢乾化二年建,蓋智者大師宴坐九折道場。

    宋治平三年改「仁壽院」,今複為「九明寺」。

     大覺寺 在縣東南一十五裡六都,宋乾德三年建。

    初号「華嚴道場」,治平三年改今額。

    政和甲午有謝道人者,精於陰陽,嘗欲以寺之支壠就鄉豪易田數頃,不售。

    遂與寺僧為藏基,香積不絕,靈應如響,缁流仰給,異哉!國初廢而複興。

    弘治中,有謀為葬地者,倩人焚之,寺遂廢;今複興之。

     資福寺 在縣東四十五裡一都,舊名「清化」,赤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興化」。

    隆興初,參政賀允中乞為香燈院,改今額。

    國初廢,今重興。

     長壽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裡十一都,唐清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樂初廢,複興。

     闡法寺 在縣南五裡二十都,晉黎護将軍劉玄舍宅建,名「建平」,舊傳玄因遇雨感金錢之異建。

    寺元在縣南五十步,後有鴿子和尚徙今地,号「鴿子道場」。

    寺側有靈龜峯,又有綴石,坡陀迤逦,草木蒙茂;左右溪流萦帶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绮錯焉。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紹定四年,縣令潘晉孫篆額。

    洪武初廢。

    後許原平捐資助建,煥然一新,與舊無異也。

     甯國寺 在縣西四十五裡二十九都,梁普通三年僧智達斬荊結廬。

    每誦經則羣鶴翔空,紫雲覆頂,故山名紫凝。

    後建寺,名「栖禅」,唐會昌中廢。

    大中五年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聖四年僧居昱新之,号「法華」。

    國初廢,今重新之。

     普門寺 在縣西南七十裡二十四都,漢乾佑三年建,宋祥符元年改「福應」。

    蓋僧德韶第六道場,今複為「普門」。

     慈雲寺 在縣西北三十五裡十四都,舊名「安國雲居院」,晉天福元年建,蓋僧德韶第二道場。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并入護國。

    有雙松亭,今廢。

    國初,寺廢。

    萬厯間僧真清講忏於此,弟子如惺繼講業而重新之。

    清法師塔於寺左峯下。

     天宮寺 在縣西三十裡十三都,舊名「旃檀瑞像院」,吳越時,僧德韶建。

    号第十一道場。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國初廢,後重興。

     東廣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裡七都,舊名「靈水庵」、「唐刺史奚承芳香燈庵」,宋寶元二年建。

    治平三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

    國初廢,今複興。

     水陸寺 在縣西三十裡二十三都,宋太平興國四年建。

    熙甯三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一年避高廟尊号,改「西廣福」,今複為「水陸寺」。

     寶興寺 在縣西南五十七裡三十二都,舊名「寶壽」。

    漢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興教寺 在縣南三十裡二十一都,初有孜禅師於此結廬,以其衆峯回抱,名「回巒庵」,後更為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國朝洪武初廢,成化中楊禅師重複新之。

     翠屏寺 在縣西南三十五裡二十一都,唐乾符二年建。

    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禅師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

    宋治平三年改「淨安院」,今為「翠屏寺」。

    《赤城舊志》載,淨安院田七百六畝,地一百八十二畝,山一千二十四畝;萬厯十五年為居僧海洪、海應、海寅輩佃典略盡,寺幾廢。

    至二十七年,住僧如朗偕孫寂慶、照拱、照妥捐資,贖還田三百五十畝,地一百餘畝,山一頃十畝,稍稍輯複。

    他日中興之漸,在慶輩此舉矣。

     開岩寺 在縣西南四十裡二十四都,梁普通三年建。

    初有異僧擘開此岩,六瑞缤紛如雪,遂賜額曰「天花尊者開岩院」。

    唐會昌中罷,周顯德六年西土長臂尊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禅院」。

    宋祥符元年改「鎮國院」,洪武中廢,今重興,複為「開岩」。

     文殊寺 在縣西四十裡十一都,晉天福二年建。

    宋治平三年改「禅智」。

    國初廢,今複為「文殊」。

     永福寺 在縣西四十裡三十四都,唐鹹通四年建。

    舊名「靈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國初廢,複重新之。

     景福院 在縣西二十五裡十四都,周顯德七年建。

    蓋僧德韶施茗處,故至今呼為「茶院」。

    宋開寶三年,賜号「崇福寺」,祥符元年改今額,國初廢。

     崇善寺 在縣北五裡赤城山下,晉太元元年建。

    先是,興甯中僧昙猷依岩造寺,号「中岩」,後以多赤蟻徙平地。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觀」。

    未幾,仍舊。

    放生池在焉。

    國朝永樂中,僧一元重建佛殿。

    山門廊庑近為大風雨所壞,僧徒逃散,田地悉為豪右所占,無複重興時矣。

     普光寺 在縣西北三十裡十四都,蓋僧德韶第十三道場,舊名「大覺普光塔院」。

    宋祥符元年改「慧覺」,複為「普光塔院」。

    或謂韶國師分塔於此。

     西安隐寺 在縣東北四十裡十一都,舊名「臻福」。

    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前有雙溪五峯,頗為幽勝。

    今廢。

     清心寺 在縣東十裡十一都,有山名招隐,下有石泓如釜。

    昔智者大師放螺溪中,舊号「螺溪院」。

    今有螺如巨蛎,或出沒焉。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報寺 在縣東北二百五十步,舊号「接待院」。

    紹興五年,内侍陳良弼丐為薦福之地,賜「顯甯崇報院」。

    後廢其址,為豪右所占,今移額於關嶺下。

     傳教寺 在縣東北一十裡十一都,宋乾德元年建。

    五代時僧羲寂於此演天台教,故名。

    大中祥符元年改東定慧院,邑西有普賢院,亦号定慧,呼為西定慧,今廢。

     寶相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裡十三都,舊名寶國華嚴院。

    吳越錢王時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今頹毀。

     鹫峯寺 在縣西五十裡三十一都,舊名峆嶺庵。

    唐大中三年僧懷玉建,宋鹹平三年改今額。

    今廢。

     證教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裡十一都,舊名無量壽塔院。

    宋建隆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十道場,後於此示寂。

    祥符元年改今額,今廢。

     瀑布寺 在縣西北十五裡十二都,瀑布之側,宋元嘉二年僧法順建,久廢。

     隐嶽寺 在縣東五裡六都,鳳凰山之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