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

關燈
建。

    隋大業元年廢,唐貞觀元年重建,今廢久。

     白馬寺 在縣西十裡,陳時建,唐會昌罷。

     飛霞寺 在赤城山腹,梁嶽陽王建,其後僧定光居之。

    梁亡,寺廢。

     佛窟寺 在三井西峯上,遺則卓庵居之,唐會昌中廢。

    後為昭慶院,元複為佛窟寺,今廢。

     實相寺 在縣西南七十裡二十五都,舊名彌陀塔院,蓋僧德韶第七道場。

    周顯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今廢。

     西竺院 在縣西北四十裡十一都,舊名國泰。

    唐大中十年建,蓋智者大師着《止觀》之地。

    前有溪流,亦号幽溪道場。

    宋大中祥符元年賜額,今廢。

     赤岩寺 在縣南一十裡二十都,舊名寶壽觀音院。

    周廣順初建,宋治平三年改明聖院,後為赤岩寺,今廢。

     金繩院 在縣西五十裡二十八都,實栖禅支院,宋慶厯中賜額,廢。

     秀岩寺 在縣西北三十五裡十四都,舊名西雲。

    晉天福八年建,蓋僧德韶第三道場。

    宋祥符元年改額,今廢。

     永甯寺 在縣東北十五裡十一都,舊名普甯。

    周顯德四年吳越王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今廢。

     桐溪寺 在九峯山,支遁、逸少曾遊,今廢。

     西定慧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裡十四都,漢乾佑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四道場。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今廢。

     淨居院 在縣西北十三裡三十三都,舊名華嚴庵,蓋僧居月誦此經處。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今廢。

     金文藏院 在縣西北六十裡十五都,蓋萬年支院。

    漢乾佑三年建,宋鹹平二年賜今額。

    太宗嘗賜大藏經五千二百卷,護飾甚偉。

    建中靖國初毀。

     景福院 在縣西二十五裡十四都,周顯德七年建,俗呼「茶院」,蓋僧德韶施茗處。

    宋開寶三年賜号「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今廢。

     普慈院 舊在蓮花峯頂,名大慈院。

    開寶七年建,治平三年改額,熙甯三年徙縣西北二百步。

    今廢,基為豪右所占。

     淨名院 在縣北五十裡十一都,舊名「通玄定慧」。

    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一道場。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今廢。

     金錢院 《赤城舊志》載,無考處所。

    今三十六都有資聖寺,近廢,舊志不載。

     金地庵 在縣北二十五裡十一都,晉開運三年建。

    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居之。

    巽峯有枯石數片,屹然林莾間,謂之「招手石」。

    古語雲:「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

    」其庵久廢,今所遺者,茆茨也。

     石橋庵 在石梁之左,昙猷厥初修道遺址。

    宋令丁大榮易置為「龍君祠」,久廢。

    嘉靖間,僧真琥複建為庵,其徒通乾、達昙、性○又增廣之。

    萬厯八年,燈侍百松,先師講《法華》於此,靜夜每聞方廣有锺鼓之聲。

     宿佛庵 在四顧坪,正德間佛樹禅師剙。

    樹,京僧也,募太監張公永裝五百聖僧像,時結茅於此。

    萬厯間僧性珠徒理殊新之,掘地得白磁瓶一,并磚刻《心經》,題雲「沙門佛樹識」,可驗也。

    而臨海王司寇顔為「宿佛」,蓋為是也。

     萬松庵 去石梁西五六裡,土名「道人坑」,昔為有道者所居,故名。

    嘉靖間,老僧明賢(字隐山)者重新之。

    老僧雖龐眉皓發,而钁铄過人,類有道人之風。

    其徒草堂如芳、素庵如彬、融心如圓,皆為法師。

    今真定海藏繼居,而香火是賴。

     修隐庵 去石橋五裡,普陀僧如珂建。

    珂為大智弟子,智嘗有志歸老天名,後示寂海潮。

    珂為乞慈谿馮方伯,以終師志。

    王邑侯顔曰「修隐」,沈外翰顔其嶺曰「松雲」,燈為聯曰:「林間野石松為佀,石上枯藤雲作衣。

    」可想見也。

    山陰劉仲倩特倩二居士建館,攝靜於此。

    館與華峯對,燈為顔曰「賓華」,仲倩自聯曰:「燈王座借來三萬,香積飯擎出一盂。

    」 圓通靜居 在石橋庵左。

    僧性悟偕錢塘葛君修昙華亭,而尼僧性慧建庵於此,延悟戾止。

    燈每遊石橋必假居之,聞石梁瀑聲隐隐靜定中,故為命名,為之聯曰:「水在石梁宣般若,洗空萬劫之塵心;僧於方廣習圓通,養長一生之聖種。

    」 真福庵 在石橋庵後,後僧達 建。

    凡僧俗禮石梁者,必先於此濯足更衣。

    邑侯王公顔為「真福」。

     寂光庵 去石橋五裡許,土名遙尖,萬厯六年僧真隐建。

     寶福庵 在縣西三十五裡十六都,今廢。

     斷橋道場 在縣北七十裡十五都,宋開寶元年建,太平興國五年廢。

     蓮社 在崇報寺西。

    宋嘉泰元年更旱不雨,縣令丁大榮率缁徒詠《蓮經》於公宇;踰時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蓮社」。

    仍榜門之外曰:「為民祈福之所」。

    凡遇水旱,祈禱於此。

    後廢,為豪右所占。

     碧雲庵 在十一都聖蹟石傍,土名「仙人鞋」,僧如宗剙。

     聖蹟庵 與碧雲庵鄰,僧如應重興。

     圓覺庵 在縣西三十裡二十六都平頭潭。

     锺福庵 在縣東門外。

     崇善庵 舊有靈溪館,在縣東二十五裡,邑人奚蒙因其地而建之,招僧施茶,以濟行旅。

     觀音堂 在縣東一裡九都,舊有觀音堂,在山川壇之右、仁壽坊側邊。

     臨清堂 在縣南門外。

     宮觀 桐柏宮 在縣西北二十五裡十二都,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祯建。

    回環有九峯,玉女,卧龍、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華琳、香琳、玉霄是也,宮當其中。

    自福聖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

    《道書》雲: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晉所治。

    中有三橋,一見二隐;木則蘇玡琳碧,泉則石髓金漿;人得食之,後天不老。

    《真诰》雲:「吳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災不至,洪波不登。

    實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

    」吳赤烏二年葛玄於此煉丹,故今有朝鬥壇。

    齊永嘉元年,征虜将軍沈約、一千餘人棄官,乞為道士,居之。

    唐睿宗景雲二年敕為承祯置觀,号「桐柏」。

    方置堂,時有五色雲(見《唐史》),記以為祥。

    禁封内四十裡無得樵采,五裡不許遷葬。

    徐靈府《小錄》,煉師所居,黃雲嘗覆其上,故有黃雲堂、元晨壇、煉形室、鳳轸台、朝真壇、龍章閣。

    又有衆玅台,以篆、隸、八分三體,寫《道德經》於巨幢,置台上,故名。

    堂下有醴泉,極甘,可以愈疾。

    太和鹹通間,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稹、劉處靜為記。

    五代梁開平中,改「桐柏宮」。

    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觀」,政和六年又於後山建徽宗元命殿,一如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