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朝,諡号曰「廣惠慈濟寍化仁德大師」。
周七娘 周婆,臨海紫岩人,周姓,諱七娘。
行乞於市,逍遙度日。
夜卧普濟橋下,每與戒公同遊。
歌雲: 笑殺愚癡漢 營家無歇時 四山若來合 妻子各分離 又歌雲: 世人都笑我 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 無人識本真 時人莫測其凡聖,皆掩口笑曰:「風僧風婆,吃酒蹉跎。
」一日聞戒師化去,亦於普濟橋下瞥然而化,口中左右皆生蓮花。
越七日,有異僧眉發皓白、跣足百衲、攜錫持鉢,歌曰: 戒師文殊 周婆普賢 随肩搭背 萬世應傳 言訖不見。
故知闍黎是文殊、周婆是普賢,愍茲五濁,特示現也。
傳燈議曰:戒公七娘、寒山拾得,雖異代出興,本迹大同。
且文殊普賢為釋迦如來上首弟子,乃兩世降生茲土,特於台民慈悲猶尤,孰謂台邦非佛國乎?又孰謂台民無有大因緣乎?燈故附入,以顯菩薩之應現無方也。
濟颠禅師 天台人。
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馬之後,拜春坊贊善,隐於天台。
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
年甫十八,二親繼喪,投杭州靈隐寺。
出家後居淨慈,逆行順行,言行叵測。
其濟物利生,神通感應,事蹟至多,見《濟颠語錄》,乃天台五百應真之流也。
滅後數日,有二行腳僧遇師於六和塔,複附書歸,書後有頌雲:「看不着,錯認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去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自骨毛寒。
隻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其平生出言,大都類此。
補遺 晉 昙蘭尊者 青州人,少蔬食,樂禅,誦經三十萬言。
晉太元中遊剡,後憇始豐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
經於數日,忽見一人,而形長數丈,呼蘭,令去。
又見諸異形禽獸來以恐蘭,見蘭恬然自得,乃屈膝禮拜雲:「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韋卿山就之,推此處以相奉爾。
」後三年,忽聞車騎隐隐,從者彌峯,俄而有人着帻,稱珠欺王通。
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整,有逾於世。
既至蘭所,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荅雲:「樂安縣韋卿山。
久服風聞,今與家累仰投,乞受歸戒。
」蘭即授之。
受法竟,嚫錢一萬,蜜二器,辭别而去。
便聞鳴笳動吹,響震山谷。
蘭禅衆十餘共所聞見。
晉元熙中,卒於山,春秋八十有三矣。
宋 僧從尊者 《縣志》作從一,依《僧史》為正。
未詳何許人,禀性虛靜,隐居始豐瀑布山。
學兼内外,精修五門。
不服五谷,唯餌棗栗。
年垂百歲,而氣力休強,禮誦無辍。
與隐士褚伯玉為林下之交,每論道說義,辄留連信宿。
後終於山中。
普耀尊者 初憇天台。
有岩如室,師居之。
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師德業尊廣,願推此室相奉。
」遂呼為白岩。
後即其傍建寺,因名之。
齊 慧明尊者 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
明少出家,止章安東寺。
齊建元中,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室,見猷公屍骸不朽,而禅室荒蕪,高蹤不繼。
乃雇人開剪,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
於是栖心禅誦,畢命枯槁。
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呂姥,雲常加護衛;或時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遊戲堦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
齊竟陵文宣王聞風隻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
少時,辭還山,苦留不止,於是資給發遣。
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七十。
梁 天花尊者 梁普通閑,來遊天台。
去縣西南四十裡有岩,高廣挺峙,師以神力擘開,感天雨六花,人稱師為「天花尊者」。
今開岩寺是其遺蹟。
又慧實、慧達,俱梁時人。
慧實姓許氏,穎川人。
梁末至天台禅定。
絕迹人世五十年,自少至終,脇不至席。
慧達姓王氏,襄陽人。
幼年入道,後居天台瀑布寺,大業六年終於揚州。
二人皆有道高僧也,今姑附此。
唐 長臂尊者 蓋西土僧也,其臂甚長,因以為名。
其神通事極多,土人猶能傳之。
闍提首那尊者 於平田寺大着神力,舊有釜極深廣,是其所鑄。
寺後過溪有西天大師庵,肉身尚存。
朗月和尚 普航和尚 靜海和尚 景茂和尚 恒慈和尚 悟來和尚 修基和尚 光本和尚 旭山和尚 濟南和尚 明光和尚 成茂和尚 所清和尚 已上各助英洋貳元 光緒拾九年桂月天台山真覺寺敏曦募刻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五終
周七娘 周婆,臨海紫岩人,周姓,諱七娘。
行乞於市,逍遙度日。
夜卧普濟橋下,每與戒公同遊。
歌雲: 笑殺愚癡漢 營家無歇時 四山若來合 妻子各分離 又歌雲: 世人都笑我 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 無人識本真 時人莫測其凡聖,皆掩口笑曰:「風僧風婆,吃酒蹉跎。
」一日聞戒師化去,亦於普濟橋下瞥然而化,口中左右皆生蓮花。
越七日,有異僧眉發皓白、跣足百衲、攜錫持鉢,歌曰: 戒師文殊 周婆普賢 随肩搭背 萬世應傳 言訖不見。
故知闍黎是文殊、周婆是普賢,愍茲五濁,特示現也。
傳燈議曰:戒公七娘、寒山拾得,雖異代出興,本迹大同。
且文殊普賢為釋迦如來上首弟子,乃兩世降生茲土,特於台民慈悲猶尤,孰謂台邦非佛國乎?又孰謂台民無有大因緣乎?燈故附入,以顯菩薩之應現無方也。
濟颠禅師 天台人。
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馬之後,拜春坊贊善,隐於天台。
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
年甫十八,二親繼喪,投杭州靈隐寺。
出家後居淨慈,逆行順行,言行叵測。
其濟物利生,神通感應,事蹟至多,見《濟颠語錄》,乃天台五百應真之流也。
滅後數日,有二行腳僧遇師於六和塔,複附書歸,書後有頌雲:「看不着,錯認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去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自骨毛寒。
隻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其平生出言,大都類此。
補遺 晉 昙蘭尊者 青州人,少蔬食,樂禅,誦經三十萬言。
晉太元中遊剡,後憇始豐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
經於數日,忽見一人,而形長數丈,呼蘭,令去。
又見諸異形禽獸來以恐蘭,見蘭恬然自得,乃屈膝禮拜雲:「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韋卿山就之,推此處以相奉爾。
」後三年,忽聞車騎隐隐,從者彌峯,俄而有人着帻,稱珠欺王通。
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整,有逾於世。
既至蘭所,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荅雲:「樂安縣韋卿山。
久服風聞,今與家累仰投,乞受歸戒。
」蘭即授之。
受法竟,嚫錢一萬,蜜二器,辭别而去。
便聞鳴笳動吹,響震山谷。
蘭禅衆十餘共所聞見。
晉元熙中,卒於山,春秋八十有三矣。
宋 僧從尊者 《縣志》作從一,依《僧史》為正。
未詳何許人,禀性虛靜,隐居始豐瀑布山。
學兼内外,精修五門。
不服五谷,唯餌棗栗。
年垂百歲,而氣力休強,禮誦無辍。
與隐士褚伯玉為林下之交,每論道說義,辄留連信宿。
後終於山中。
普耀尊者 初憇天台。
有岩如室,師居之。
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師德業尊廣,願推此室相奉。
」遂呼為白岩。
後即其傍建寺,因名之。
齊 慧明尊者 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
明少出家,止章安東寺。
齊建元中,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室,見猷公屍骸不朽,而禅室荒蕪,高蹤不繼。
乃雇人開剪,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
於是栖心禅誦,畢命枯槁。
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呂姥,雲常加護衛;或時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遊戲堦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
齊竟陵文宣王聞風隻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
少時,辭還山,苦留不止,於是資給發遣。
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七十。
梁 天花尊者 梁普通閑,來遊天台。
去縣西南四十裡有岩,高廣挺峙,師以神力擘開,感天雨六花,人稱師為「天花尊者」。
今開岩寺是其遺蹟。
又慧實、慧達,俱梁時人。
慧實姓許氏,穎川人。
梁末至天台禅定。
絕迹人世五十年,自少至終,脇不至席。
慧達姓王氏,襄陽人。
幼年入道,後居天台瀑布寺,大業六年終於揚州。
二人皆有道高僧也,今姑附此。
唐 長臂尊者 蓋西土僧也,其臂甚長,因以為名。
其神通事極多,土人猶能傳之。
闍提首那尊者 於平田寺大着神力,舊有釜極深廣,是其所鑄。
寺後過溪有西天大師庵,肉身尚存。
朗月和尚 普航和尚 靜海和尚 景茂和尚 恒慈和尚 悟來和尚 修基和尚 光本和尚 旭山和尚 濟南和尚 明光和尚 成茂和尚 所清和尚 已上各助英洋貳元 光緒拾九年桂月天台山真覺寺敏曦募刻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