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嘗得詩,辄題樹石間。
好事者随錄之,得三百餘首,名《寒山詩》。
諸傳 拾得子 不知名氏。
因豐幹山中經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聲,遂尋見一子,可數歲,因名拾得。
在國清廚内滌器。
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去。
一日掃地,寺主問:「汝名拾得,因豐幹拾得汝歸,汝畢竟姓個甚麽?」拾得放下掃箒,叉手而立。
主再問,拾得拈掃箒,掃地而去。
寒山搥胷曰:「蒼天,蒼天!」拾得曰:「作甚麽?」山曰:「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二人作舞,咲哭而去。
國清寺半月誦戒,衆集,拾得拍手曰:「聚頭作相那事如何?」維那叱之,得曰:「大德,且住!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時僧道翹纂寒山詩以拾得偈附焉。
見《傳燈錄》 代病尊者 天台人也,姓陳氏,於國清寺出家。
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
初止東京,次於河陽,為民救旱,按經缋八龍王,立道場。
啟祝畢,投諸河,舉衆鹹覩畫像沈躍不定。
斯須雲起膚寸,雷雨大作,千裡告足,自此歸心者衆。
先是,三城間多暴風雹,動傷苗稼雉堞,号稱毒龍為害。
代病為誦密語,後經歲序,都無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厯元年,登太行,遊霍山,深入幽邃,結茅而居。
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
慰谕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
其中山神廟,晉綘之間傳其肹蠁。
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屢屢随勸,颔首聽命,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於酒者,賄貧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貧女绐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衆生願!」代病曰:「汝亦是佛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
代病執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胫足,地為之偾裂,聞者驚怪。
以酒供養,自茲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隻給與淨水,飲之必瘳。
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師簡尊者 初憇天台戲龍院,時大旱,有龍卧岩閑,簡以杖扣之,随即霶[雨/沱]。
簡善書,求者多以鵞酒易之。
韶國師常語人曰:「此簡羅漢也。
」後示寂於錢塘,其徒迎其骨,建塔於無相院。
道育尊者 新羅國人也,自唐景福壬子歲來遊於天台,遲回而挂錫於平田寺衆堂中,慈愛接物,然終不舍島夷言音。
恒持一鉢受食,食訖略經行;而常坐,脇不着席。
日中灑掃殿廊,料理常住。
得殘羨之食,雖色惡氣變,收貯於器,齋時自食。
與僧供沐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遠地,護生偏切。
所服大布衲,其重難荷。
每至夏首秋末,日昳,乃裸露胷背髀腨,雲飼蚊蚋,[蟲*肓]蛭雜色蟲螫齧,至於血流於地。
行之四十餘載,未嘗少廢。
凡對晤賓客,止雲伊伊二字,殊不通華語;然其會認人意,且無差脫。
頂發垂白,眉亦龐焉。
身出绀赤色舍利,有如珠顆;人或求之,随意皆獲。
至晉天福三年戊戌歲十月十日,終於僧堂中。
揣其年八十餘耳。
寺僧舁上山後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或有得巨骨者。
或雲,凡供養羅漢大齋日,育則不食;人或見迎羅漢時,問何不去殿内受供,口雲伊伊去,或雲飼蟲。
時見羣虎嗅之,盤桓而去。
宋 德韶國師 處州龍泉陳氏子,年十五,梵僧勉令出家,遍叅諸方。
後於法眼禅師語下開悟,以語白師,眼曰:「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緻祖道光大。
」尋回本道,遊天台山,覩智者大師遺蹤,有若舊居。
師複與智者同姓,時謂智者後身。
初止白沙,時忠懿王為王子,時刺台州;向師之名,延請問道。
師謂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後嗣王位,遣迎之,申弟子之禮。
螺溪淨光大師言於師曰:「智者之教,年祀浸遠,多有散失。
今新羅國其本甚備,自非師慈力,其孰能緻之?」師於是聞於王,王遣使及齎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回。
有興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於螺溪,常自疑雲:「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應其量,為衣解長耶?身解短耶?」時國師居雲居,明往問之,國師曰:「座主卻是汝會?」明愠色,拂衣而退,國師曰:「吾若荅汝不是,當有因果。
」明回螺溪,口即吐血。
淨光大師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舉前話,淨光曰:「汝不會國師意,速去忏悔!」明具威儀詣前,悲泣作禮首過,國師為頌出前語雲:「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泥。
」明自此疾瘳。
歸謝淨光師曰:「非師指教,幾喪此生!」師有偈曰: 通玄峯頂 不是人間 心
好事者随錄之,得三百餘首,名《寒山詩》。
諸傳 拾得子 不知名氏。
因豐幹山中經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聲,遂尋見一子,可數歲,因名拾得。
在國清廚内滌器。
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去。
一日掃地,寺主問:「汝名拾得,因豐幹拾得汝歸,汝畢竟姓個甚麽?」拾得放下掃箒,叉手而立。
主再問,拾得拈掃箒,掃地而去。
寒山搥胷曰:「蒼天,蒼天!」拾得曰:「作甚麽?」山曰:「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二人作舞,咲哭而去。
國清寺半月誦戒,衆集,拾得拍手曰:「聚頭作相那事如何?」維那叱之,得曰:「大德,且住!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時僧道翹纂寒山詩以拾得偈附焉。
見《傳燈錄》 代病尊者 天台人也,姓陳氏,於國清寺出家。
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
初止東京,次於河陽,為民救旱,按經缋八龍王,立道場。
啟祝畢,投諸河,舉衆鹹覩畫像沈躍不定。
斯須雲起膚寸,雷雨大作,千裡告足,自此歸心者衆。
先是,三城間多暴風雹,動傷苗稼雉堞,号稱毒龍為害。
代病為誦密語,後經歲序,都無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厯元年,登太行,遊霍山,深入幽邃,結茅而居。
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
慰谕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
其中山神廟,晉綘之間傳其肹蠁。
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屢屢随勸,颔首聽命,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於酒者,賄貧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貧女绐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衆生願!」代病曰:「汝亦是佛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
代病執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胫足,地為之偾裂,聞者驚怪。
以酒供養,自茲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隻給與淨水,飲之必瘳。
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師簡尊者 初憇天台戲龍院,時大旱,有龍卧岩閑,簡以杖扣之,随即霶[雨/沱]。
簡善書,求者多以鵞酒易之。
韶國師常語人曰:「此簡羅漢也。
」後示寂於錢塘,其徒迎其骨,建塔於無相院。
道育尊者 新羅國人也,自唐景福壬子歲來遊於天台,遲回而挂錫於平田寺衆堂中,慈愛接物,然終不舍島夷言音。
恒持一鉢受食,食訖略經行;而常坐,脇不着席。
日中灑掃殿廊,料理常住。
得殘羨之食,雖色惡氣變,收貯於器,齋時自食。
與僧供沐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遠地,護生偏切。
所服大布衲,其重難荷。
每至夏首秋末,日昳,乃裸露胷背髀腨,雲飼蚊蚋,[蟲*肓]蛭雜色蟲螫齧,至於血流於地。
行之四十餘載,未嘗少廢。
凡對晤賓客,止雲伊伊二字,殊不通華語;然其會認人意,且無差脫。
頂發垂白,眉亦龐焉。
身出绀赤色舍利,有如珠顆;人或求之,随意皆獲。
至晉天福三年戊戌歲十月十日,終於僧堂中。
揣其年八十餘耳。
寺僧舁上山後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或有得巨骨者。
或雲,凡供養羅漢大齋日,育則不食;人或見迎羅漢時,問何不去殿内受供,口雲伊伊去,或雲飼蟲。
時見羣虎嗅之,盤桓而去。
宋 德韶國師 處州龍泉陳氏子,年十五,梵僧勉令出家,遍叅諸方。
後於法眼禅師語下開悟,以語白師,眼曰:「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緻祖道光大。
」尋回本道,遊天台山,覩智者大師遺蹤,有若舊居。
師複與智者同姓,時謂智者後身。
初止白沙,時忠懿王為王子,時刺台州;向師之名,延請問道。
師謂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後嗣王位,遣迎之,申弟子之禮。
螺溪淨光大師言於師曰:「智者之教,年祀浸遠,多有散失。
今新羅國其本甚備,自非師慈力,其孰能緻之?」師於是聞於王,王遣使及齎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回。
有興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於螺溪,常自疑雲:「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應其量,為衣解長耶?身解短耶?」時國師居雲居,明往問之,國師曰:「座主卻是汝會?」明愠色,拂衣而退,國師曰:「吾若荅汝不是,當有因果。
」明回螺溪,口即吐血。
淨光大師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舉前話,淨光曰:「汝不會國師意,速去忏悔!」明具威儀詣前,悲泣作禮首過,國師為頌出前語雲:「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泥。
」明自此疾瘳。
歸謝淨光師曰:「非師指教,幾喪此生!」師有偈曰: 通玄峯頂 不是人間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