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

關燈
如洗米。

    見《志要》。

     巧尖潭 在縣南十五裡二十三都。

    其龍最靈。

     湖 始豐湖 在縣南四十步。

    舊自永坊三井廟前一帶直至九都,地名湖頭。

    别瀦小水,而大溪之水直從冷水堤下流。

    永樂中,湖并入大溪,惟五顯廟前一帶尚在。

    上則湮塞,民為居圃。

    其下則大溪之水所會,漸逼學宮矣。

     泉湖 在縣西五十裡三十都。

    《茅君傳》雲:「霍林司命赤城玉洞之府也。

    」 墨湖 在縣西南八十步,今湮塞,僅存小坑水而已,舊有金波亭。

     葉湖 在縣西南六十裡。

     玉湖 《志要》雲:「在縣西十裡,廣百步,長五裡許,溉田百餘頃,俗呼『馬湖』。

    」 白湖 在縣西四十五裡二十都。

     鮑湖 在縣東二十裡六都。

    舊傳有鮑鐵腳居其地,年少時於湖側養鴨,往往為物所掣。

    後旱,湖涸,獲一巨鳝,其大如杵,因煮食之,身覺有力。

    後沒於四明,能效異,土人祀之,号鮑大王,今湖側猶有鮑姓者居之。

     鐵船湖 在羅漢嶺下,湖中有荷,以水寒不花,相傳羅漢嘗泛鐵船於此。

     塘 妙山塘 在妙山上,産綠毛龜。

     降真塘 在縣北二十裡。

    徐靈府記雲:桐柏觀前一裡,石壇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

    自塘一裡出洞門,西峯即王真君壇也,今湮塞矣。

     醎塘 在縣東二十五裡五都,蒼山之側。

    周圍可百步,宋元以前其水醎。

    邑人陳氏世居其地,宗族富盛甲於台邑。

    後塘不醎而陳廢。

     井 醴泉井 在桐柏觀衆妙台下,水甘可以愈疾。

     三井 在昭慶院東,唐時嘗遣使投金龍白壁。

    舊傳為尼所觸,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測。

    每春夏時雨,則衆流灌注,激湧雷吼。

    或雲通海,又雲海眼。

    宋鹹平中,嘗醮祭投金龍,夏竦有銘。

     義井 在縣西南市街袁氏門首,舊傳僧德韶所穿,按北鬥而為七,此其一也。

    一在建甯坊西,一在舊尉司側,一在今按察司之西,一在東南,一在縣東者,俱湮塞之也。

     丹井 在桐柏觀鐘樓之下,傳葛玄煉丹之所也。

     泉井 在縣西四十五裡,發源甚遠,深可五六尺,每秋成,多有秕糠自底而出,經旱不竭。

    近為一婦浣穢衣其中,水經月渾不可汲,居人設肴醴祭之,複清如初。

     洗菜井 俗亦呼三井,即闡法寺井也。

    水甚寒洌,以錫瓶盛之則透於外。

    其下五十步許有一井,石欄上刻雲「建炎二年置」,不知何時所穿,亦經旱不竭。

     楓樹井 上有楓木高二十餘丈,大可數十圍,其中空虛已久,坐可容數人。

    井水味醎,相傳通海井。

    井邊有陂陀小嶺,謂之楓樹下嶺。

    見《範志》。

     洗腸井 在赤城山昙猷洗腸處,今井邊猶生青韭,即其驗也。

     仙人井 在赤城山,飛流噴沫,冬夏不渴。

     泉 智者泉 在大慈寺側,今蕪沒。

     湧泉 在縣西一十五裡三十都。

     錫杖泉 在國清寺側。

    寺僧取水甚遠,普明禅師以錫杖扣之,泉水湧出。

     岩泉 在縣北六十裡。

     透瓶泉 在桐柏觀洞門之陰,其泉寒冽,盛以錫瓶則津津然滲漏於外。

     龍須泉 在縣西七十裡寒岩洞口,以其噴[口*薄]如龍須,故名也。

     石舂泉 在縣西北一十五裡十二都。

    經夏不渴,清甘可愛。

     卓錫泉 在智者嶺,智者注《涅盤經》處。

     應心泉 在萬年寺西,宋參政賀允中寓居於此,泉自湧出,因名。

    允中自為記。

     曹源 在國清寺後,有窪池,常經旱不渴。

    宋曹勳書「曹源」二字并偈,刻石於其上。

     池 墨池 在華頂峯,王羲之遊西郡時,有墨池在此。

     放生池 舊志:陳太建十年,智者所置。

    凡亘百餘裡,敕禁采捕。

    國子博士徐孝克撰記:「宋紹興甲子,敕置放生池一所,於赤城之西,廣袤三十餘丈。

    遇誕聖節,官吏於此縱羽鱗,為集福之地。

    」今縣南五顯廟前有放生池,石碑在焉。

    前此數十年,土人於此競渡放生。

     金錢池 在赤城山,相傳昙蘭憩此誦經,有神獻金錢,棄池中,故名。

     天台山太平庵授輪法師助英洋叁拾元 光緒拾九年桂月佛隴真覺寺敏曦監梓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