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

關燈
》雲:「天台山去人不遠,路經福溪,水淺而清。

    」蓋是時已有此名矣。

    其流西入於剡。

     鬧溪 源出察嶺。

     秀溪 源出萬年寺前。

     縣前大溪 在縣南五十步,源出東陽縣界。

    以其受始豐、清溪、桐柏、國清衆流,勢甚險。

    怒流塞無定處,大抵皆發源澗谷,易盈易涸。

    順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裡至府。

    力勝四十斛舟,然水落則不可行矣,其餘小溪俱不通舟楫。

    《志要》雲:源出大盆山,合寒、明、雨岩、鹧鸪諸山溪壑、桃源瀑布及始豐湖衆流,繞萦縣境,演漾清冽,環抱如帶。

    出東橫山趾,逶迤而東,至鳳凰山側,又會寶華之源、五百、靈溪、歡溪等水,於大覺寺山麓折流而南,至臨海界入三江以達於海。

    自築城後,名曰學前大溪。

     始豐溪 在縣西百步,源出大磐山,東一百八十裡與清溪合,始入大溪。

     國清溪 在縣北一十裡,發源自佛隴山,南流至神蹟石,會於大溪。

     神蹟石溪 在縣東北三裡,俗名白鶴溪,接國清之水,至廟側分支,一入臨川橋,一入孝義橋,俱會於大溪。

     赭溪 在臨川橋北,俗名後堂溪,自神蹟石流經臨川橋以達大溪,每暴雨,奔濤如怒,勢不可禦,以其溪皆赭石,故名。

    舊有從化橋,今廢。

    夏赤城見霞亭,實臨其側。

     清溪 在縣西五裡,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裡,經三井下流為瀑布,方南入大溪。

    《志要》雲:流出十五都山口,與左溪、秀溪反桃源之水流入曹家岩,南入大溪,其水澄清,故名。

    舊稱青溪,無謂。

     靈溪 在縣西北十五裡,福聖觀前。

    今縣東三十裡,亦有靈溪,蓋其名适類雲。

     乾溪 在縣東一十五裡,其源出石井山,舊傳僧昙猷飛錫救老妪,溪水立涸,故名。

    詳見仙釋。

     夏家溪 在縣東南七裡。

     左溪 在縣西五十裡,其源自左溪嶴與關嶺接,委蛇曲折,凡七十裡至大溪。

     折溪 在縣東北五裡,舊有浙溪,發源自黃壇潭,即螺溪也。

     玉女溪 一名女梭,在桐柏觀前,名「女梭福地」。

    發源自洞天山,過女梭洩為瀑布,下入靈溪,會於學前大溪也。

     界溪 縣東四十裡,與甯海分界。

    源出龍鳴山,流入甯海界。

     銅溪 在縣西北二十裡,源出桃源洞,以其水色黃如銅汁,故名。

    一作桐溪。

     關嶺溪 在縣西北四十裡,自本處發源,會秀溪,入清溪也。

     赤城溪 在縣西北五裡,源出赤城山,流入大溪。

     響山溪 在縣東一十五裡,源出響岩,流入大溪。

     幽溪 在縣東北二十裡,源出大慈山,流入螺溪。

     潭 石橋惠澤潭 舊名惠濟,在石梁之下,其龍甚靈。

    見〈神明考〉。

     蒼山靈澤潭 在縣東四十裡第五都。

    見〈神明考〉。

     百丈潭 在瓊台、雙阙間。

    見〈神明考〉。

     石墠潭 在縣東五十裡四都。

     河胤潭 在縣西七十裡三十六都。

    見〈神明考〉。

     金橋潭 在桃源,水清可鑒毛發,旱潦不損益,宋令鄭至道以僧見金橋跨水而名。

     深坑潭 《赤城舊志.縣境圖》:「在縣東筋竹嶺側,而出水門」。

    又雲:「在縣南二十五裡。

    」《邑志》:「在縣西二十五裡二十七都。

    」蓋《邑志》為是。

     瀑布潭 在縣西南三十裡二十三都無相院側,一名戲龍。

     雷馬潭 在雷馬山上,石崖壁立,登者以绠懸挽至山半,又挽而下,方到潭側,其深莫測也。

     蟹渚潭 在縣東南十裡八都響岩上,其中有龍,禱辄響應,今久湮塞。

     黃壇潭 在縣東北二十五裡十一都。

    舊傳智者放螺處,今巨螺出沒於潭之石筍上,每鳴吼則有大風雨。

     丹霞潭 在縣西北二十裡十二都丹霞洞下,即柳泌煉丹處。

     鼻山潭 在縣西十五裡二十三都。

     黃婆潭 在縣北二十五裡十一都。

     翠屏潭 在縣南三十裡二十一都。

     海坑潭 在赤城之陰。

     洗馬潭 在縣西北七裡,今落馬橋是也。

     柘溪潭 在縣西北三十裡,水極泓深,前橫石檻,又有石室,可容百人。

    見《一統志》。

     洗米潭 在九女砩之下,每日早午晚三次水渾複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