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舊産茶。
招隐嶺 在縣東北五十裡十一都。
昔顧歡招同郡人杜京産隐此。
庵頭嶺 在縣西南十五裡二十三都。
孟湖嶺 在縣西六十裡三十二都。
蒲棚嶺 在縣西南七十裡三十二都。
牛路嶺 在縣西五十五裡二十七都。
幽溪嶺 在高明寺傍。
猢狲檑嶺 在慈聖寺東,大同寺西。
險峻難可登陟,故名。
大嶺、小嶺 在秀溪上。
俗諺雲:「十裡橫沿九裡阬,大嶺、小嶺在中央。
」 洞 玉京洞 在赤城右脇,蓋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玉平天」。
按《道書》雲:「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說法,令衆仙居此」。
又《會稽記》雲:「赤城山有玉室璿台,許邁嘗居此,因與王羲之書雲:『自天台山至臨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
』」《赤城事實》又載:「晉柏碩因馳獵深入,見其中有名花異草,香氣不凡。
」又徐靈府《小錄》雲:「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裡,魏夫人所治。
南馳缙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瑤花芝草。
自晉宋梁隋暨唐天寶,嘗以日中星鳥望秩茲山,今洞口有石刻『玉京』二大字,旁無年月可考。
宋鹹平天聖中,屢投金龍玉簡,今湮塞。
側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險不可入。
」 劉阮洞 又名桃源洞,在縣西北二十裡十四都,護國寺東北。
先是,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采藥失道,見桃實食之,覺身輕。
行數裡至溪浒,有二女方笄,咲迎以歸。
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已七世矣。
宋景佑中,僧明照亦因采藥,見金橋跨水,有二女戲水上,恍然如故事焉。
乃疏鑿為亭,植桃紛擁。
元佑二年,邑令鄭至道始鑿山開道,夾岸植桃數百本,仍即景物之勝而命名之。
随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洞潛通山底,深不可測。
其林木瑰異,殆不類人間。
乃即山石為址,結亭其上,榜曰「浮杯」,鄭侯為記。
丹霞小洞 在縣西北一十五裡,福星觀東北。
舊傳葛玄煉丹於此,有「仙人拍手岩」。
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藥,有宅故址在其上。
蓋竹洞 在縣北六十裡,石橋之側。
宋憲使何偁嘗夢遊其地,訪之不得。
嘉泰元年,邑令丁大榮因禱雨得之。
洞深三丈餘,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視,攢峯壘嶂,如列翠屏。
圓通洞 在幽溪之上,一石橫架,廣丈許,修二丈許,似人負安者。
下則四石砥盛,玲珑空洞,四牕開豁,松風溪流,隐隐送聲。
來於坐中,可習耳根圓通,故名。
潛真洞 在寒岩,米芾書題。
龍須洞 在寒山。
栖真洞 在明岩。
石 坐禅石 在縣西北八十五裡,慈聖寺東,舊傳有壽禅師宴坐於此。
般若台石 在幽溪之傍。
長松作蓋,溪水纡回。
「潭影空人心」,於斯坐,證矣。
雞籠石 在縣東八裡九都,以其狀名。
抛陀石 在縣西一十五裡十三都,俗傳仙人自擔石擲此。
磐陀石 在縣東北五十裡天封山。
擔石 在縣東十三裡六都。
其石長十丈,倚岩如擔,下有二巨石在水濱,故名。
神蹟石 在縣北二十裡九都。
石上有大人迹,鄉人立廟。
仙人棺 在寒山。
聖蹟石 在大雷峯後,三石品安,下二石如僧雙履,一石如僧包袱橫壓其上,俗稱仙人鞋。
五百羅漢石 在五百,相傳五百羅漢自西天泛海至此,舡與衆物皆化為石,故有覆舡山、蓮華、鉢錫之類,厯然可指。
山名「五百」,蓋其遺意。
隔溪小山有三石洞,如龛室,皆可跏趺。
溪 南奧溪 在縣西北七裡,源出寒風阙,過國清入於大溪。
螺溪 源出黃壇。
楢溪 在縣東二十五裡,孫綽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
杜甫詩雲「饑拾楢溪橡」,徐靈府記注雲:出華頂,從鳳凰山東南流入溪,則得名舊矣。
又以齊顧歡嘗居其上,名歡溪。
《志要》雲:「流往十都,至六都與五柏、靈溪諸水合流,而西經大覺寺前大溪以入海。
」 水母溪 在縣北一百裡,摘星嶺南,源自華頂,入甯海界。
羅木溪 在縣北六十裡羅公嶺南,源出華頂,流入剡。
福溪 在縣北四十裡。
晉束皙《啟蒙記
招隐嶺 在縣東北五十裡十一都。
昔顧歡招同郡人杜京産隐此。
庵頭嶺 在縣西南十五裡二十三都。
孟湖嶺 在縣西六十裡三十二都。
蒲棚嶺 在縣西南七十裡三十二都。
牛路嶺 在縣西五十五裡二十七都。
幽溪嶺 在高明寺傍。
猢狲檑嶺 在慈聖寺東,大同寺西。
險峻難可登陟,故名。
大嶺、小嶺 在秀溪上。
俗諺雲:「十裡橫沿九裡阬,大嶺、小嶺在中央。
」 洞 玉京洞 在赤城右脇,蓋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玉平天」。
按《道書》雲:「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說法,令衆仙居此」。
又《會稽記》雲:「赤城山有玉室璿台,許邁嘗居此,因與王羲之書雲:『自天台山至臨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
』」《赤城事實》又載:「晉柏碩因馳獵深入,見其中有名花異草,香氣不凡。
」又徐靈府《小錄》雲:「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裡,魏夫人所治。
南馳缙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瑤花芝草。
自晉宋梁隋暨唐天寶,嘗以日中星鳥望秩茲山,今洞口有石刻『玉京』二大字,旁無年月可考。
宋鹹平天聖中,屢投金龍玉簡,今湮塞。
側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險不可入。
」 劉阮洞 又名桃源洞,在縣西北二十裡十四都,護國寺東北。
先是,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采藥失道,見桃實食之,覺身輕。
行數裡至溪浒,有二女方笄,咲迎以歸。
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已七世矣。
宋景佑中,僧明照亦因采藥,見金橋跨水,有二女戲水上,恍然如故事焉。
乃疏鑿為亭,植桃紛擁。
元佑二年,邑令鄭至道始鑿山開道,夾岸植桃數百本,仍即景物之勝而命名之。
随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洞潛通山底,深不可測。
其林木瑰異,殆不類人間。
乃即山石為址,結亭其上,榜曰「浮杯」,鄭侯為記。
丹霞小洞 在縣西北一十五裡,福星觀東北。
舊傳葛玄煉丹於此,有「仙人拍手岩」。
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藥,有宅故址在其上。
蓋竹洞 在縣北六十裡,石橋之側。
宋憲使何偁嘗夢遊其地,訪之不得。
嘉泰元年,邑令丁大榮因禱雨得之。
洞深三丈餘,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視,攢峯壘嶂,如列翠屏。
圓通洞 在幽溪之上,一石橫架,廣丈許,修二丈許,似人負安者。
下則四石砥盛,玲珑空洞,四牕開豁,松風溪流,隐隐送聲。
來於坐中,可習耳根圓通,故名。
潛真洞 在寒岩,米芾書題。
龍須洞 在寒山。
栖真洞 在明岩。
石 坐禅石 在縣西北八十五裡,慈聖寺東,舊傳有壽禅師宴坐於此。
般若台石 在幽溪之傍。
長松作蓋,溪水纡回。
「潭影空人心」,於斯坐,證矣。
雞籠石 在縣東八裡九都,以其狀名。
抛陀石 在縣西一十五裡十三都,俗傳仙人自擔石擲此。
磐陀石 在縣東北五十裡天封山。
擔石 在縣東十三裡六都。
其石長十丈,倚岩如擔,下有二巨石在水濱,故名。
神蹟石 在縣北二十裡九都。
石上有大人迹,鄉人立廟。
仙人棺 在寒山。
聖蹟石 在大雷峯後,三石品安,下二石如僧雙履,一石如僧包袱橫壓其上,俗稱仙人鞋。
五百羅漢石 在五百,相傳五百羅漢自西天泛海至此,舡與衆物皆化為石,故有覆舡山、蓮華、鉢錫之類,厯然可指。
山名「五百」,蓋其遺意。
隔溪小山有三石洞,如龛室,皆可跏趺。
溪 南奧溪 在縣西北七裡,源出寒風阙,過國清入於大溪。
螺溪 源出黃壇。
楢溪 在縣東二十五裡,孫綽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
杜甫詩雲「饑拾楢溪橡」,徐靈府記注雲:出華頂,從鳳凰山東南流入溪,則得名舊矣。
又以齊顧歡嘗居其上,名歡溪。
《志要》雲:「流往十都,至六都與五柏、靈溪諸水合流,而西經大覺寺前大溪以入海。
」 水母溪 在縣北一百裡,摘星嶺南,源自華頂,入甯海界。
羅木溪 在縣北六十裡羅公嶺南,源出華頂,流入剡。
福溪 在縣北四十裡。
晉束皙《啟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