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一

關燈
以至彼世者不能出世,彼出世者不能世;惟其非首尾者能首能尾,非世出世者能世出世。

    故性之為德也,能首能尾,能上能下,能邊能中,以至能世出世。

    故性之為德,無法不具,無法不攝,無法不能,惟随緣何如耳。

    故《華嚴》雲:「能随染淨緣,具造十法界。

    」《楞嚴》雲:「随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故性之為體,随淨緣時,則為佛為聖,為悟為體為用,為成為解脫,為即事之理、為即理之事,為真為應為妙依正,為久為近,為說為默,為迹為本,為實為妙,為性為相,為常為樂,為我為淨,為出世。

    故性之為體,随染緣時,則為首為尾,為上為下,為邊為中,為去為來,為古為今,為生為滅,為作為為,為同為異,為彼為此,為能為所,為垢為淨,為明為暗,為有為無,為雙亦雙非有無,為增為減,為動為靜,為短為長,為欠為剩,為方為圓,為大為小,為倒為正,為隐為顯,為合為離,為二為一,為本為末,為聖為凡,為迷為愚為苦,為成為敗為縛,為理為事,為妄為境為觀,為依為止為麤,為虛為斷,為人為我,為根為塵,為因為果,為世間法,以至為泉為石,為林為野,為煙為霞。

    是以為佛為聖,為淨為悟等者,性之能事也;即其為衆生,為迷為染,為苦為縛等,亦性之能事也。

    性之能事而為之,非勉強也,皆稱性之所施設者也。

    惟其稱性施設,故事事物物皆法界之全體也。

    故曰刹海法性不大,一塵法性不小,多亦法性,少亦法性。

    故約迷情觀事物,有大小方圓之殊;約道眼觀事物,惟廣大法性而已。

    故曰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或曰:性體已聞命矣,心之為用,尚請言之!曰:體惟一性而已矣,餘皆性之用也,何獨惟心!第迷情日久,親疎碩分。

    以内身對外物,則内身為親,外物為疎;以身對心,則心為親,身為疎。

    蓋外物無覺知,内身則異此。

    然内身之有覺知者,由心之使然也,故心在,身則有覺知,離則同乎木石矣。

    故外物疎之至疎者也,心親之至親者也。

    故言心為用,切近而易指;言他為用,疎遠而難明。

    今就近易之心以指性德之用,緣用以明體,其猶緣明以求鏡,不亦易乎?故曰見性莫要乎明心。

    心之為用,似有待也;性之為體,故無待也。

    全性體以為心用,彼有待即無得矣。

    故彼山之巃嵸,吾眼之可見者也;水之潺湲,吾耳之可聞者也;花之馥郁,吾鼻之可嗅者也;泉之鮮冽,吾舌之可嘗者也;谷風之溫涼,吾身之可覺者也;五者之法塵,吾意之可知者也。

    此六知根,又心之用也。

    總而為之,官者心也。

    心王之所以擾擾者,六塵為之賊也,由茲六根賊媒之使然也,故經曰:「六為媒賊,自刦家寶。

    」彼六塵者,果賊邪?非賊耶?彼六根者,果媒邪?非媒邪?彼六塵非六賊,六根之使然也;彼六根非賊媒,心王之不能禦也。

    王苟能禦,彼将為清淨六根與夫淨妙六塵矣,何妄之有哉?經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非此之謂乎?是以善見道者,即心以見性;善明心者,即物以明心。

    其猶善見面者,即明以觀鏡;善矚明者,即像以求明。

    故曰性其猶鏡也,心其猶明也。

    彼山川泉石與夫一切事物,非像之謂乎?彼鏡有實體也,明有實用也,像則無實質也;以譬乎性有實體也,心有實用也,萬物無實質矣。

    像無實質,由形對而生,同乎物無實體,由性具而有。

    善觀鏡者不取彼像之有無,惟監吾面之妍醜;以譬夫善見道者不取物之是非,惟見吾性之廣大寂照而已。

    故彼解脫之賓,以山林為藥石者,樹吾光明之台,朗吾寂照之境,形對像生,了罔陳迹,吾亦不知孰為山也、孰為水也、孰為林木也、孰為泉石也、孰為煙霞也、孰為白雲也。

    然而何非山也、何非水也、何非林木也、何非泉石也、何非煙霞也、何非白雲也?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惟學如來以道眼觀之者,有以明之也。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一終